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8.7.04

第十七章:第二次的中东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被以色列形容为“独立战争”。意思 是说为了巩固独立而展开的战争。阿拉伯国家称之为“巴勒斯坦战争”,打着“圣战”的旗帜,但不是为“巴勒斯坦 独立”而战,而是不接受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立国,一口认定这是属于阿拉伯人的土地,至于归那个阿拉伯国家控 制,则各有打算。随时光流逝,巴勒斯坦平白错失良机,种下今日的苦果。
  
反观以色列,在第一次中东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后, 决心依靠武力维持其独立。他们不再相信和平,而是相信武力是解决争端和冲突的最有力武器。在这种心态下,以 色列发展其军队走向精锐和现代化,情报组织也直追英美水平,只要面对威胁,不惜一战。
  
以色列得以立国靠的是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战斗精 神。当然,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犹太人还是不成气候的。他们巧妙地让美国人相信犹太人的立国对西方世界有 利无害;而西方国家也相信与阿拉伯人属不同宗教和文化的犹太人将会是亲西方的盟友,会守住西方国家在中东的 利益。尽管后期阶段遭到英国百般刁难,但最终英国还是选择与犹太人合作,这可以从局势变化下得到证明,第二 次中东战争完全印证了这一点。
  
第二次中东战争是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延续,也是必然 发生的流血事件,其背景也与以色列的生存大有关系。也许上帝并不完全宠幸犹太人,在“上帝应许之地”立国的以 色列并没有石油资源,连阿拉伯人的巴勒斯坦也没有石油。石油产地几乎控制在阿拉伯国家的手裡。以色列必须 在荒凉的沙漠和一穷二白的巴勒斯坦土地上“白手兴家”。 资金来源有三:(1)世界犹太人的捐赠;(2)外国政府银 行的借贷及以色列政府发行的国债;(3)德国在战后的赔 偿,以示对屠杀犹太人的“赎罪”。[1]
  
有了资金后,以色列在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国家经济, 竟奇迹般地把沙漠变成良田。可是令它不安的是被阿拉伯国家包围着,随时有被突袭和攻击的危险。例如以色列向 联合国投诉,从1949年到1956年间,1300名以色列人在冲突中丧生,阿拉伯人同样死伤无数,尤其是约旦与埃及 更是仇视以色列的存在。
  
埃及变天确实令以色列坐立不安。1952年,纳塞领导 政变成功,推翻了法鲁克王朝,成立埃及共和国。他在民族主义思潮的鼓舞下,决心摆脱英法的经济控制,于1956 年7月26日宣布将苏彝士运河收归国有(苏彝士运河于1859 年兴建而于1869年完成,在埃及的领士上打通大西洋和印 度洋,成为东西方交通的咽喉要道,全长175公里,但运河 归英法公司所拥有,收益惊人,埃及却一无所得。1882年英国乾脆用军事强占运河,变成其军事基地),此举激怒 了英国和法国,也危及以色列的经济利益,因为埃及不但禁止以色列使用运河,连带封锁阿喀巴湾,阻止以色列船 只进入印度洋。
  
在当时,国际情势锐变:(1)苏联于1953年鉴于以色 列亲美与之绝交,转而支持埃及的民族解放运动;(2)埃 及于1956年承认中国,激怒美国,停止协助埃及修建阿斯旺水坝,促使埃及加快收回运河,以取得收入建水坝; (3)英国在中东利益被埃及破坏,转向支持以色列对付埃 及。
  
英法两国于是拉拢以色列密谋向埃及采取军事行动, 正合以色列心意,三方一拍即合。
  
表面上英法两国佯称与埃及谈商苏彝士运河的问题, 并承认主权归埃及,实则布署以色列打头阵,以挫败纳塞政府。于是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动员其四万余军队 分四路入侵并占领了西奈半岛,打响了第二次中东战争,接着英法联军派出大批军舰及200余架战斗机勐攻埃及首都 开罗和亚历山大城、塞得港,更登陆塞得港。埃及军队予以顽抗,阿拉伯国家,如叙利亚,沙地阿拉伯及约旦也投 入战斗支援埃及。[2]
  
国际社会哗然,纷纷谴责英法侵略一个主权国家,美 国和苏联异乎寻常地持一致立场,迫使英法以三方停火。倘使英法不停止军事行动,苏联扬 言要使用毁灭性武器对付入侵者。
  
在一片反战浪潮中,英法又面临国内经济恶化危机, 唯有在同年11月7日宣布停战。到了12月,英法联军从埃及领土全面撤退,结束了英法对苏彝士运河的控制。至于 以色列在美国表示支持取得阿喀巴湾的通行权,确保加沙地带不会再被用来对付以色列基地后,同意在1957年3月 撤军西奈半岛,由联合国紧急部队进驻。第二次中东战争历时6个月宣告结束,结果埃及付出惨重的代价,1650人 死亡,5000人受伤,被俘和失踪人士6200人,损失飞机215架。以军死亡200人,伤900人,被俘4人,损失飞机 15架。英法联军26人死亡,伤130人,飞机折损5架。[3]
  
英国从此失去在中东的势力,军队全数撤走;法国则 保不住其殖民地阿尔及利亚,不得不于1962年承认其独立。
  
埃及方面,是用鲜血换来了胜利,得到运河控制权, 逼走英军,纳赛更成了阿拉伯国家的领袖和民族解放斗争的英雄。
  
以色列也不是失败者,它摧毁了埃及在加沙地带的突 击基地,削弱了埃及的军事力量,在短期内不可能对以色列构成威胁。至为重要的是,它得到了在阿喀巴湾的出口 航道,保证了经济商业利益,不再被困在阿拉伯国家中。不过以色列接着下来面对的是巴勒斯坦人拿起了武器及阿 拉伯国家准备另一个战争。

注:
[1] 参阅《中东国家通史以色列篇》,第164页。
[2] 参阅《沙漠硝烟----二次大战后的中东战争》,第23 页。
[3] 参阅同上,第26页。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