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9.8.04

第五章:东姑恶斗拿督翁

拿督翁走回种族政治路线,结果自食其果。1955年普选中,全军覆没。

由于时局的转变不在拿督翁主观愿望内,加上英国也不想巫统和马华脱离政治主流,成为反英的政党。因此在1954年,英国政府再度调整其内阁名单,虽仍保留拿督翁为内政部长,增加了巫统和马华的领导人,与拿督翁不咬弦的李孝式成为铁道与海港部长。

巫统的伊斯迈医生出任天然资源部长,东姑阿都拉曼则担任行政识员。

这意味着,拿督翁领导的国家党不再是唯一的“执政成员党”,也无力排斥其他党人马“入阁”,被迫接受与巫统和马华在内阁中共事(由英国人安排)。

再者,拿督翁建议普选应押后在1956年后才决定,也不合时宜,巫统和马华在不断壮大声中,深信能在普选中胜利,不断催促英国及早举行普选。

在折衷底下,英国宣佈于1955年6月15日提名,7月23日投票,让选民选出52名立法议员。另外47名是委任的,这与拿督翁的主张有差别,拿督翁是建议官委议员数目应多于民选议员数目。
从这裡,我们看到局势的微妙,英国人可能看到巫统与马华组成的联盟后劲很强(后来加入印度国大党),不再事事顺着拿督翁,而是准备通过选举来决定政党的命运。

儘管在行政措施上还是偏向拿督翁,可是拿督翁的声势和权威,已在1952年的市选举中失利露出弱点,导致英国不得不考虑第二种的安排,只要能继续保住英国人的利益,则与巫统合作也不见得是坏事。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看到了拿督翁与东姑阿都拉曼首次正面交锋,以拿督翁为首的国家党,向英国所成立的选举委员会提呈报告书,称之为主流派报告书,除了建议选举应在1956年以后才举行(因为拿督翁需要时间来壮大其国家党和重新调整步伐,尤其是马华背他而去后),并建议92名的立法议员中,少过半数,也就是44名是民选的。

另一方面,以巫统为主的联盟,则向选举委员会提出应于1954年举行普选,而且民选议员数目应比官委为多,那就是100名立法议员中,应有60名是民选的,此提议称之为非主流的报告书。
再有一个争论点是:拿督翁反对公务员参选,东姑则主张让公务员也参选。

英国主持的选委会在与马来统治者商议后,同意採取折衷方桉:(A)全部99名立法议员中,52名为民选;(B)低级公务员和行将退休的公务员可以参加竞选;( C)选举将于1955年举行。
有关折衷方桉,终于得到伦敦殖民地大臣所同意,因此有了上述的选举,但从中看到拿督翁的优势已不如往昔,英国开始对两派的斗争,採取较为中立的态度。

显然,联盟并不全然满意选委会的决定,它试图通过群众的压力迫使英国接纳其议,但不果,便发起杯葛运动,训令其议员退出政府工作。

这一反击底下,给联盟加大筹码与英国达致妥协,得到英国的一点让步,那就是在立法议会内佔多数席的政党,可以保留五席的官委议员,一场争执风波才止息。

当各党对选举的争执大大减少后,选举如期举行。联盟果然先声夺人,竞选全部 52个立法议席,国家党参加30席(29位马来候选人,只一位华人),其他小党凑热闹的有回教党(成立于1951年,原先称为泛回党)及劳工党等。

这一场选举,对英国来说谁胜谁负它都是胜利的一方。因为不论是拿督翁或东姑,他们都接受英国的统治和安排,也同意联成一气抗衡马共的压力。

不过,对拿督翁就是一场生死斗,他如果不能在选举中取得优势,其领袖的地位便要让位给敌对的东姑。为了保住在马来社会的领导地位,拿督翁的竞选策略几乎作了180度的转变,从支持多元种族政治合作到转回头鼓吹种族政治。

他的5点竞选宣言是:(A)非马来人虽居住超过l0年,但尚不是公民者不得参加国家党;(B)回教列为官方宗教,但保护其他宗教;(C)马来文成为英文外的官方语文,拒绝华印文列为官方语文;(D)促请政府限制非马来人移民人数,确保马来人仍属多教;(E)要求对非马来人申请公民权实施严格措施,以确保马来人的地位。

这些的主张是拿督翁在离开巫统创立“马来亚独立党”时不再提及的,但在此关键时刻,有鑑于马华倒向巫统,便转回来以马来民族主义者的姿态出现,转向讨伐巫统,指巫统和马华合作,出卖马来人的利益,企图挽狂澜于既倒。

拿督翁这一招,几乎令东姑招架不住。因为巫统从一开始,就未有准备放弃为马来人的利益而斗争,也末思及与其他民族进行政治联合。可是时局的转变,促使东姑改变保守的观念,决定维持联盟的局面,来和拿督翁决一高低。

在当时来说,东姑的决定也是痛苦的,尤其是巫统内的保守份子并不赞成向马华作让步,毕竟登记的选民中,马来人佔了近85%,当时合格选民只有1,820,850人,佔人口的20%,其中马来人佔84.2%,华人佔11.2%,其他种族佔6%,是不应该分15席给马华。

最终的安排是巫统35席,马华15席,印国大党2席,这是各方都不满意的安排,为了顾全大局,只好勉为其难接受。

东姑用甚麽反击拿督翁呢?他侧重在强调自治和走向独立,避开种族课题。东姑的口号是:人民必须在外国人的统治下,克服自卑感。不好的政府是比殖民统治来得好。

更进一步,东姑更大胆提议对于马共的放弃武力斗争不作报复。这比英殖民政府要马共无条件投降外,还要视个人情况是否惩罚其“罪行”来得开明。

避开拿督翁的种族性言论而採用宏观的政治战略是东姑高明之处。结果十分奏效。

开票当晚,联盟胜了52席中的51席,回教党胜1席,国家党全军覆没,连拿督翁也在新山“饮恨选区”,结束了其高高在上的地位,代之而起的是东姑阿都拉曼时代。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