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大軍(八萬餘人)在1979年12月27晚向阿富汗發難,成功地佔領首都喀布爾後,很抉扶持了傀儡政府,由人民民主黨旗幟派頭目卡爾邁勒(在蘇聯流亡返國)出任總理兼武裝部隊總司令,逼使阿富汗國內的各個派系紛紛揭竿起義,反擊蘇聯攻佔阿富汗。
與此同時,世界輿論也紛紛譴責蘇聯公然對一個主權國家的侵略。儘管蘇聯宣稱它是應“阿富汗合法政府的邀請”而出兵阿富汗,是為了履行蘇阿友好、睦鄰及合作條約的義務,但聯合國於1980年1月4日的特別緊急會議上,以104票的多數票(超過參加投票的成員的三份之二)通過由24個不結盟國家提出的“要求”外國軍隊立即無條件和全部撤出阿富汗。
世界輿論斥蘇聯侵略
美國總統卡特宣稱“蘇聯入侵阿富汗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對和平的最大威脅”,並聯合英、法、意、加和德國共同譴責侵略行動,不承認傀儡政府。中國同樣指責蘇聯此舉是“霸權主義的行徑”。接著回教國家於1月底在巴基斯坦召開國際會議,嚴厲譴責粗暴的侵略行動。
1980年在莫斯科舉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五十多個國家給予抵制,顯示對侵略者的抗議。蘇聯在得不到國際社會的支持下越形孤立,開始嘗到了苦果。一方面是阿富汗的反抗行動加劇,國內多個不同派系開展游擊戰爭,控制了廣大的農村和山區,蘇聯軍只能控制城市範圍。
由於蘇軍強行賴著不走,反抗組織在1982年終於組成了“阿富汗聖戰者伊斯蘭聯盟”(七黨聯盟,即4個原教旨主義組織和3個傳統主義組織),總部設在白沙瓦。後來又於1987 年出現以伊朗為基地的8個什葉派組成的“阿富汗伊斯蘭革命聯盟”(即8黨聯盟)。另外在北方的游擊隊則成立以馬蘇德為首的抵抗總指揮部。
這樣一來,我們看到阿富汗內的遜尼派和什葉派教徒聯手抗敵(在阿富汗遜尼派教徒佔90% ,與沙地阿拉伯同屬一個派系,因此得到沙地的大力支持),對蘇聯形成嚴重的威脅。
不用說,西方國家也介入支持阿富汗的反抗組織。1984年美國國會公開撥給5千萬美元,到 1985年更躍增至2.5億美元援助。抑有進者,美國還給開展“聖戰”的游擊隊提供軍事配備,包括防空導彈。
此外,與阿富汗毗鄰的伊朗和巴基斯坦也伸出援手,為游擊隊提供大量軍火和武器援助。
為應付游擊戰爭的夾攻,蘇聯耗盡其力量,仍然無法化解危機。雖然它曾寄望傀儡政權有所作為,提供大量文職官員輔佐,依然無濟於事。不但政府內的黨派同床異夢各懷鬼胎,而且越來越孤立,更多人民站在游擊隊一邊。
另一方面,由於蘇聯的入侵阿富汗,也給其國家帶來沉重的負擔,消耗的財力難以估計。國內人民的生活相對困苦,在阿境內的軍隊士氣越發消沉。到戈爾巴喬夫於1985年上台後,他發現到遠征阿富汗將反過來給蘇聯帶來重大的危機,如果不及早脫身,勢將加速蘇聯的內部矛盾白熱化,也會使蘇共政權動搖(事實證明,蘇聯在90年代初期解體,與此莫無關係)。
在這種情形下,1988年,蘇、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四國外長在日內瓦簽下和平協定,規定蘇軍在同年5月15日開始在9個月內全面撤出阿富汗。
為應付國內情勢告急,戈爾巴喬夫不得不提早完成撤軍。1989年2月15日,最後一批蘇軍撤離阿富汗,侵阿戰爭以失敗告終。
侵略反侵略代價慘重
根據蘇聯官方統計,在9年的戰爭期間,蘇軍共死亡13833人(出動的軍士高達90萬人),負傷49985人,致殘6669人,失蹤350人,物質消耗超過400億元。
至於阿富汗方面,數十萬計的聖戰者犧牲,平民死亡人數超過100萬。
侵略和反侵略戰爭所付出的慘重代價,由此可見。
本來隨著侵略戰爭的結束,是阿富汗重建和平的最好時刻,但蘇聯留下的真空,也種下難以彌補的禍根。換句話說,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在戰後致力推動阿富汗的和平進程宣告失敗。各個派系開始了漫長的奪權鬥爭,合作與團結蕩然無存。所謂聯合國安排下的“白沙瓦協議” 和較後由巴基斯坦、沙地阿拉伯及伊朗調停下的“伊斯蘭堡和平協定”也因各派相持不下,形同廢紙,一場內戰旋於1992年拉開序幕。阿富汗再次生靈塗炭,亂成一團。
一度被形容為“光輝的文明古國”竟在20世紀遭受嚴重的浩劫,猶如人間地獄。
刊登于2001年9月23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