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30.1.04

序—林姗姗

新闻记者採访新闻,应该态度公正,报导翔实。尤须紧记五W的条件,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及何因。众所共晓,这是从事记者生涯的入门第一课。但从业后,须发挥身体上器官的本能:

(一)新闻鼻:探寻新闻的线索,好像运用嗅觉,才能显得灵敏,无孔不入。

(二)多开口:问事不妨多开口,滔滔不停,才能寻根究源,探得全盘真相。

(三)跑腿:记者不是要人,却是忙人,要跑动双腿,走遍社会各角落,好像新闻是追来的。不勤跑便会熘掉。

(四)劳动的手:採了新闻,就要劳动手。手不停挥地写,不管採访了多少新闻,都要在截稿时间内迅速写出交卷。

能够运用上述四项器官,已算俱备了记者的条件,尽了职责的记者。

不过,每位新闻从业员,并不以此自满,还是百尺竿头,求进一步,于是发展到用脑了。

运用脑子的记者,是以新闻形象事实之报导外,再去寻求其来龙去脉,内幕秘闻和有关係的种种事物,分析解剖,即所称为特写。採访的新闻,是使人闻一知一。採访外的特写,却是使人闻一知十,其中包括地理、历史、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科学之材料,增广知识的课本了。

要从事此项工作并不容易,若没有高深学识和文学素养,也会有志莫逮。因为对问题不会深入观察,中肯入微,而笔下流露,又不会穷形极态,淋漓尽致,使人读后索然无味,复何足贵。

谢诗坚是一位能兼运用脑的记者,博闻疆记,写作不倦,是我敬畏的青年朋友。如今将其从事新闻记者以来採访的特稿及其他辑成採访外集,公诸于世,读者感觉如何,读后自能下评语,恕我不作介绍。

名主笔张季鸾先生曾说,报纸朝刊出而暮给人拿去包花生米,似乎感慨新闻文字生命之短暂。
然而我以为,那只是新闻的文字,新闻的文学,是可以流传的。

29.1.04

(A) 地方散记

(01)从莱特铜像说起
槟州政府秘书拿督依士迈于日前说,州政府已在6个月前决定将殖民地时代遗留下来的纪念物拆除,因为这对一个独立的国家来说,是有损其尊严的。同时,州秘书希望一些属于私人建立的殖民地纪念物能彷傚政府的作法。

州秘书亦透露,州政府打算更换大城市的名,如乔治市,北海等名称,以符合国家化。

莱特之铜像本竖立在本屿高等法院左侧旷地,已于昨日移入博物馆,作为政府拆除殖民地标志之先声。

莱特是18世纪下半期人物。当时正值英国工业革命时代,也是英国急寻原料和开拓市场的时代。英国自1588年在海上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后,一跃而登海上霸王之座。在当时与英国争夺殖民地者有法国和荷兰等,所以英国佔有殖民地不是一帆风顺。

以“贸易就是战争”的口号,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成立在1600年)向东方进军。尤其是英国失掉美利坚合众国的土地(美国在1776年宣佈独立,1783年英国被迫承认之)。大不列颠更把权力的鞭子伸到东方的马来半岛和澳大利亚洲。另一边,法国在东方亦与英国争一日之长短,英国便想到要在东方寻一良好军港来抗衡法国在缅的优良军港。同时,英国与中国的贸易渐增,寻找一个停泊站和转口贸易站也成为主要任务。

莱特作为英国东印度公司代理人,看中了槟榔屿这个山明水秀的地方。

莱特年轻时常来往印度马来半岛之间经营生意。他熟习马来语和当地风俗习惯。他看中槟榔屿,但初时东印度公司对此地不感兴趣。后来英东印度公司认清槟榔屿为要塞之地,莱特便开始尽力想佔有槟榔屿。

击败吉打佔槟城
1784年,槟榔屿的属有者吉打苏丹适逢内外的压力(内部大臣反叛,外则暹罗进攻),要求英军保护。莱特一见机会来了,便上书东印度公司,要求与吉打苏丹谈判。谈判延至1786年才开始,莱特为英代表团团长。双方缔约,英租借槟榔屿,每年3万元租借费,而英军需保护吉打免受暹罗侵袭。事实上,英军没有很好履行后者缔约。

谈判结束,1786年7月15日莱特从印度率舰队登陆槟榔屿,英国的国旗从此飘荡在这土地上。这天适英王太子威尔斯(Prince Wales)诞辰前夕,就将该岛命名威尔斯太子岛,并将岛上的市镇以英王之名命为乔治市。槟榔屿开始新的一页。

严格的说,莱特佔有槟榔屿,是基于为英国的利益,牺牲殖民地利益为出发点,所以他的动机是不良的。我们很难说他是为槟榔屿的前途而奋斗,他也未照顾吉打利益。

由于这样,在1795年,吉打苏丹曾一度企图用武力取回槟城,可惜被早已严阵以待的英军击败。1800年英国更进一步迫吉打苏丹将威省割于英国,把威省併于槟城之内,年租只1万元。

莱特佔领了槟城,实行宽大土地政策,鼓励人口移居。1788年槟城只有1千人左右。到了1804年,槟城人口增加到1万2千人左右。当时移居者以华人为多,马来人,印人及欧人亦有。当地人民勤劳俭僕,努力发展商业贸易,繁荣了槟榔屿。

渐渐地,槟城从默默无名演变成贸易集散地和军港区。当时,在槟城服务的官员中,有一位闻名大人物──莱佛士,他是后来开拓新加坡者。

彻除殖民地遗迹
有人说,没有莱佛士,就没有新加坡;没有莱特,亦就没有槟榔屿。这未免过甚其词。事实上,在建设新加坡和槟城贡献最大的,是当地的人民。今天繁荣的迹象都是他们的血汗铸成的。

马来亚于1957年独立,1963年后成立马来西亚。我们从历史的源流知道,马来半岛是属于当地人民的,不是英国的,更不是莱特他们的,所以州政府移殖民地之风,易外国化之策是非常明智之举。我们是不应为侵佔者大书特书其戊牷A而是应该给适当的评价。

我们希望州政府能大刀阔斧,不但在物质上拔除殖民地的遗迹,更要在精神思想上消灭殖民地官僚作风。之前,砂劳越事务部长丹斯里天勐公朱加曾痛斥海外官员之高傲态度,这是藐视我国的尊严。欣闻政府已採步骤调查。最近的联邦大法官由本地人担任,就是一项良举。

20世纪60年代的今天,殖民地政策已为人所痛斥。联合国更标明殖民地不钗s在地球上。我们希望,我国政府能够在将来乾淨地、彻底地消除殖民地政策和作风,是时候把殖民地送进博物馆了。


-- 1966年6月10日
(02)名胜地旧关仔角
槟榔屿是个很小的岛。小小的岛蕴藏着无数的名胜地。那也许是槟榔屿人杰地灵的缘故,也许是因为岛的周围有山有水有林有人点缀着。数不尽的风光,令人陶醉,令人嚮往。说它是一个最适合旅行和渡假的好地方并不过份。

在乔治市码头不远处,躺着一个迷人的胜地──关仔角(The Esplanade)。后来在北方路近海处闢了一块名胜,建了一座长约1英里的低堤,命名为新关仔角,因此人们也惯称靠码头处之胜地为旧关仔角)。我所要叙说的就是所谓的旧关仔角。

关仔角是本城最先开闢的地方。不知经历了多少沧桑,它才铸成今日的境地。今天的它像一首听不厌,听不完的歌,令人常常想到那儿去盘桓,去解闷。你到过关仔角一次,以后就会很想再去。假如你没到过关仔角,而知道有这么一个地方,相信你一定很想来。这是一个大众场所,各族的人民经常在此乘凉。她的一切是美丽和可爱的,她是一个惹人和讨人缅怀的地方。

新加坡有个康乐亭,它的一切极像槟城的关仔角。康乐亭的四周围有政府大厦,有高大的建筑物。在海岸有一条长长的堤,有一个公园,有一个摆夜市的地方。康乐亭所有的,关仔角差不多都有了。

首先登入关仔角
你不要小看关仔角这块地方,槟榔屿的开闢史就从这裡讲起。180年前,莱特与吉打苏丹鉴订一条割让槟榔屿的条约后,就持着大不列颠的旗帜,从印度乘军舰横渡马六甲海峡,迅快地、轻易地登上了关仔角。那个时候,这块地方荆棘丛生,蚊虻众多,古木参天,又是沼泽遍地。

莱特清闢这块地方以后,就把大英帝国的国旗竖在岛上,颁佈了大英帝国的谕告:“余今奉总督(麦克浮爵士)及孟加拉议院之训令,今日佔据此岛,名槟榔屿,今称威尔斯太子岛,并奉乔治三世之命,监视不列颠国旗竖于岛上,以供不列颠东印度公司之用。1786年8月11日,即威尔斯太子生日前夕,特立誓为证。”继后,又命名这块新闢的土地为乔治市,用以纪念当时的英皇乔治第三。

从那一天起,槟榔屿就踏进殖民地时代了。槟榔屿的开闢史人们都从这天说起。

更重要的是,1786年8月11日也是大英帝国侵佔马来西亚的开端,关仔角成为第一个被英国侵佔的地方。让我们从历史上去证实这种说法。

往后在1819年,莱佛士佔有新加坡。1824年,在英荷条约中,英从荷手中取得马六甲。1826年将槟甲新併为海峡殖民地,受英国管辖。到了 1874年,邦咯条约签署后,英国在马来半岛成立参政司制度,大不列颠的双手便插进来干预半岛的内部事务。不久后,整个马来半岛的土地都隶属大不列颠。至于砂劳越和沙巴则在1888年完全沦为英国的保护邦。

在殖民地时代生活,风风雨雨的飘过了百多年之久。到了1957年马来西亚联合邦才宣告独立,1963年马来西亚联邦成立。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年第一次大战时(1914年),有一艘德国的军舰从中国的山东青岛怆碎的逃到本屿的关仔角海面避难,岂知有一艘俄舰穷追不放,在千钧一髮时,德舰反攻一炮击俄舰,终将俄舰击沉于此,成为历史陈迹。这轰然一响的大炮声,惊动了本屿的居民。在第一次大战中,槟榔屿只为此炮声所波及而已。

可是在第二次大战时,槟榔屿就遭到日寇的蹂躏。1941年12月11日日军了,炸了槟岛,尸体遍野,目不忍睹。日军阀佔据了槟榔屿,在关仔角的英政府机关当然被他们佔去了。他们在关仔角建造了临时军用仓库,后来终被盟军用炮弹勐炸,其中有些爆炸在关仔角海裡,有千千万万数不尽的鱼儿都浮死在海面,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是也。

槟州命脉围广场
一块大大的空旷草场,一座古老破碎的堡,一道长长的低堤一片浩瀚无垠的海洋,一竖古色古香的大钟楼,一处濒临海的食物摊格,加上竣工的花园,构成了关仔角。

白天的关仔角是谧静的一片,她的主要道路The Esplanade往来稀少的车辆,长堤上踯躅几个钓鱼郎,广场上没有人群,只有几个人静躺在树荫下呼呼入睡,静静养神,一切像静的世界。但其旁的市议会在忙碌一片。

在广场后边的莱特街,就不清静了,而是车辆穿梭往来;尤在上和下班的时分,更是热闹。

在广场的左侧,是市议会的两座大厦,乔治市的发展和建设都在这裡起草,然后激辩,然后通过或否决。纳税人也在这裡缴付门牌税、水电税等等。

在广场的后边,隔着一条莱特街,有一座灰白色的建筑物,就是州议会大厦。槟威的24位民选代议士也常在这裡举行群应会。

州议会的左侧是移民厅,再越过一条马路时,可以看见一座五颜六色的九层楼大厦,这是州政府的行政大厦。大厦内有首席部长行政议员及秘书的办公室,还有很多部门,如工商、经济、教育、新闻、旅游、乡市发展、电讯、邮政等等皆集中一身。立院通过的政策和议桉都在这裡履行。

立法议院的左侧不远处,是槟城的法庭和图书馆。因此看看关仔角的四周围,就可知道这一带的重要性了,这一带可说是槟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回想当年莱特在此颁召号令,今日的州政府何尝不是在些一带立法行策呢!

-- 1966年8月9日
(03)橙黄色的关仔角
让我们说回关仔角本身。在广场的右侧是一座凋谢的古堡。这座堡垒是莱特当年来时兴建的。该堡命名为康华丽斯堡(Fort Comwallis),以纪念英国第一任印度总督康华丽斯氏。这座堡没有马六甲古堡那麽悠久,那麽实在地有历史意义和值人凭弔的地方。它已破落,随着大不列颠帝国光辉的逝去,它也渐被人遗忘。

古堡上仅剩10尊大炮,其中一尊是有轮载着,除外便一无所有。目前市议会已局部拆除该古堡。我想,既然没有历史意义,同时又是殖民地的产物,州政府都已经拆除莱特铜像,那麽这堡更应该拆了,只留下象徵性的城堡便可。

现在,市议会花费17万元在那裡建立一座美轮美奂的花园和夜市摊,内中有小型凉亭、水池、喷泉、摊格、儿童游乐场,为关仔角锦上添花。

在古堡后边的交叉路中央,竖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关仔角大钟楼。它发出的叮噹钟响会告诉你现在是甚麽时候。你知道它很实用美观,但你知道它建在甚麽时候?为何而建?在这钟楼的四周围,写下这麽一行字:“此钟为谢公增煜赠与本城者 ,盖以志维多利亚女皇登基60週年纪念也。”
查英女皇维多利亚在位凡64载,登基于1837年,卒于1901年。她登位60週年是在1879年,当时所有英属殖民地都得普天同庆。槟榔屿当然不例外,是故本城巨富谢增煜花14万金铸造此座大钟楼,以资纪念鑽禧典庆。

另外有一座欧战纪念碑矗立在长堤旁。每逢樱花时节,官民到此献花致敬。

霓红灯下人间情
夕阳无限好,夜幕景更美。

黄昏时分,关仔角是很美的,橙黄色的一片。夜幕低垂,显得更美。夜的关仔角不愧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它,都是美丽的。

黄昏时,浏览在关仔角的长堤上,看看雄伟的海洋,听听海涛的节奏,你的心情会跟着舞踊,你的脸色会充满喜悦。青年的朋友,你忧悒吗?你痛苦吗?你失望吗?你沮丧吗?那麽到关仔角去看看浩淼的海洋,欣赏一下夕阳的美景,把你的眼光投向水平线,望得远远,越远越好,并让你的心胸跟海洋一样的阔和深,你就不会有所蹩扭和对现实感到失望和忧悒了。

夕阳一过,夜幕渐垂,关仔角旷场周围的十五盏灯发亮了。在古堡角落旁远矗的一座灯塔,霓红灯一闪一耀,指示着船隻,告诉他们这裡是靠岸了。

夜间人潮渐渐涌来了,尤其是在假日和大日子时,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来,不分种族,不分阶级。来的人是一堆堆,一簇簇,一对对,孤单单……。一堆堆的围在广场上,小孩子们就高唱高喊,大人们就谈笑风生,也有时看看天上的明月和数数天上的星座。

有些小孩子拉着爸妈的手,跑向长堤,然后遥指海中的点点渔火,又望着天上的点点星火,他们会问,海上的是不是星光的倒映?在这分辨不出天和海的时候,老花眼睛的父母们会回答说:都是一样的,在夜的揉合下,一切都显得没有差别,都很自然和优美。其实不必分辨他们,你只要静静的观赏,就有无穷的乐趣。

一对对的伴侣,有者坐在旷地上,拔着草地上的野草,双眼寻找天上的牛郎织女星。有者坐在长椅上,面迎着海风习习的吹荡,让风儿把两颗心吹得更紧密。有者坐在长堤边,背着海风互诉衷情,更让双方的感情像海涛一般有节奏地波动。可是,年轻的一对对“诗人”们,希望你们的爱情基石不是建在旷地上、长堤边、长椅上,而是在生活的战线上双双建立起来,不然这种爱情就像在沙滩上筑屋一样,经不起考验。

假如你是孤单的游玩关仔角,那也不必腼腆,旷场是那麽大,长堤是那麽长,你尽可选择一块幽静的地方解闷。但假如你是为寻侣而来,那我劝你回去。你应该在生活的场所找一位永久的伴侣。

夜市此刻摆卖了,你想要宵夜,可找一个合意的位置。可是,当你刚坐下时,会突然涌来十几位孩童问你:“先生要吃XX吗?我的是正料。”你会感到眼花撩乱和一阵的吵嘎,你不要紧张,坐下来静思一会儿,然后依你自己所喜爱吃的走到摊格去叫,叫卖者就会自动散了。
吃,在槟城是闻名的,也是便宜的。这裡有各色各样的食品任你选择。同时加上冷习的海风吹来,觉得乐在其中。

-- 1966年8月9日
(04)新关仔角的海堤
在槟岛近市区北岸边,躺着一条长长的海堤,是一个充满罗曼蒂克的胜地。它虽然没有旧关仔角般富有历史价值,也没有似丹绒武雅海滩为游泳胜地,但它却像个“情窦初开”,“含羞答答”的少女。恋人们更是把它视为“爱情的圣地”。这就是新关仔角,亦称葛尼道(Gurney Drive)。

新关仔角的名称是从旧关仔角脱颖而出。因为两名胜地皆濒海滨,又有类似的长堤,人们就俗称有古堡空旷地之名胜为旧关仔角,称葛尼道为新关仔角。这些分别是华人定下的,那些受英文教育者则无新旧之分。一概视其路名称之,如称新关仔角为Gurney Drive,称旧关仔角为The Esplanade。

今天新关仔角海堤公路的延长工程已完成,将原本约哩长之公路延长至超逾一哩。换言之,在发展旅游业的号召下,市议会将此名胜加以修葺扩展,以吸引更多旅客观光。

根据市议会公佈,此延长海堤及道路建筑费如下:
(一)海堤建筑费70万8千638元,
(二)道路建筑费20万9千434元,
(三)街灯费7万1千227元,
(四)测量费4千200元,
(五)谘询工程之费用8万3千334元,
(六)遭受影响的亚答屋补偿18万元,全部开支共109万4千833元。

这段延长海堤公路的工程是于1964年4月30日动工,先建海堤,1年后完成。此段公路则于1966年6月14日动工,至11月22日完成。延长的道路计长1千805呎,连同旧有的道路,全长共6千261呎。

洁白沙滩解忧悒
这段全长6千261呎之海堤公路,从邦咯律交通圈处开始至弯岛交通圈。公路平直带弯,汽车行驶在该处平稳无阻。在旧有的葛尼道处,其低堤旁植有一行行直矗高大的松柏。堤岸的对面是富贵人家的洋房高楼及一个儿童游艺场。其海滩的沙洁白如雪。白天时有三五成群的人在那儿挖蚬,或濯入海中洗澡,但这裡不是人们选择游泳的场所。槟岛有的是海湾岸,人们多选择在丹绒武雅一带游泳。那裡的海水较清凉乾淨。

现在延长的公路比旧有的公路宽整大方,是为双道路,末端延长到弯岛交通圈。这新路的末端另建有一巨型的交通圈,题名为“马来西亚花园”。不过,新堤道还没植树,海滩对面也是一片椰林,显得有点清静烦热。

总而言之,略弯的海堤,略弯的公路,高大的青松柏,低低的堤岸,辽阔的海洋,美丽的街灯,习习的海风,隐约的船隻,翱翔的海燕,构成了一幅新关仔角的图画,成为人们乘凉的去处,亦成了恋人培养感情的场所。

白天,这裡是宁静的一片,只有稀少的车辆川梭,行人更是少见。但到了傍晚,人潮逐渐涌来。人们喜欢观赏夕阳西下的景色,在水平线上,晚霞相映,红绿交辉。加上几朵飘絮的白云,横穿空际,实在是一幅绝美的景色。游人多喜伫立在海滩观晚霞、看海洋、视远山、数船隻、听海涛。此时,一切的烦恼,一切的忧悒,一切的污秽,都会在这美好的景色下倏洗乾淨。

入夜华灯初上,一对对的情侣开始携手步行或乘车而来。他们或坐在长堤上,或步行沙滩上,或倚坐长凳上,然后诉说衷情,然后山盟海誓,永不变心。罗曼蒂克的气氛瀰漫着整个新关仔角。人们都说,这裡是重工业的场所,是“打铁”的工厂。看来槟岛这项无烟囱的重工业是最发达的了。

掀开葛尼道历史
让我们再回头说说这名胜开闢的历史吧!远在第二次大战前,即1930年,市政局便计划在该地建一条“新海堤路”。当时市政局总监努力下,与地主买下该地,进行建造。1934年工程完竣,是时长510码。同年10月10日,第一阶段公路正式开幕,命名为“北岸道”。到了1935年时这段公路开放给公众人士启用时是1千970呎长。1936年2月,此段“北岸道”完成,与红毛路相通。
到1940年,这段“北岸道”已发展到2千380呎长。市政局总监决定要将“北岸道”延长至湾岛处。由于战争的原因及缺乏钢铁,此计划也就被打消了。同时,当时湾岛海堤岸常被海潮冲蚀,当局得先进行建造海堤防泛。

-- 1966年12月1日
(05)掀开葛尼道历史
让我们再回头说说这名胜开闢的历史吧!远在第二次大战前,即1930年,市政局便计划在该地建一条“新海堤路”。当时市政局总监努力下,与地主买下该地,进行建造。1934年工程完竣,是时长510码。

同年10月10日,第一阶段公路正式开幕,命名为“北岸道”。到了1935年时这段公路开放给公众人士启用时是1千970呎长。1936年2月,此段“北岸道”完成,与红毛路相通。

到1940年,这段“北岸道”已发展到2千380呎长。市政局总监决定要将“北岸道”延长至湾岛处。由于战争的原因及缺乏钢铁,此计划也就被打消了。同时,当时湾岛海堤岸常被海潮冲蚀,当局得先进行建造海堤防泛。

重新命名葛尼道
10年后,即1952年,有人建议为了纪念马来亚联合邦钦差大臣(48至51年)亨利葛尼爵士,计划将车水路改为“葛尼路”。亨利葛尼是在1951年10 月6日在雪州被杀害。不过一些英国驻马专员则不表赞同,认为车水路称不可变动,惟彼等建议将“北岸道”改为葛尼道。终于,在同年8月29日正式将新关仔角命名为葛尼道。

随着政治革命之演变及民族主义势力的抬头,于1956年,即马来亚独立前一年,有一市政局总监建议要将葛尼道改为“独立大道”。这项动议曾在市议会讨论,终在56年8月21日的会议中议决在57年8月31日正式将葛尼道改为“独立大道”。该地则称为“独立海滩”,邦咯律尾端之交通圈则命名为“葛尼交通圈”。

可是,这消息传出后,市议会财政小组开会讨论此事,反对以独立大道代替葛尼道,坚持不可更换名字。于是,名字更换不成。在马来亚独立后,此问题又提出讨论。

始终是新关仔角
市议会自从交由民选议员掌管后,新关仔角的命名第三度被提出。1962年,市议员在美化槟城的运动下,建议新关仔角一带应植有松柏遮阳。紧接着植树美化后,市议员们又建议把该处改名为“松柏道”及松柏海滩。

1963年2月市议会公共工程小组又决定将葛尼道改为“松柏道”。当此事提交到全体市议员讨论时,又展开一场大辩论。有市议员强烈反对改名称,亦有一些人以冷嘲的态度提出改名为“无名战士大道”或“半松柏道”(因为该地只有一旁植松柏)或“榴槤道”。议桉结果没有通过,又将此事交回给公共工程小组重新讨论。

事情一拖二延,直到今天新关仔角还是命名为“葛尼道”,人们也忘掉过去几度改名不成的故事。

虽然如此,市议会却从没忘记要发展旅游业。今日葛尼道的延长工程完毕,清楚地说明这一点。槟州应该让我们时刻记住发展成为“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是一块真实灿烂的土地”。

如果我们记忆不错的话,在今年6月间,前槟州政府秘书拿督伊斯迈曾透露,政府将要改换数条以外国人名字命名的街道,并剷除殖民地的遗迹。但自从莱特铜像被迁移至博物馆后,我们便不见或看不到有其他街名国化。有一些殖民地遗迹被搬移掉。我们希望,新关仔角会有一个符合国家化的更名出现,或者可如上述所提,改为“独立大道”或“松柏道”或“无名壮士大道”等等。

最简单的莫过于华人称呼,自始至终是“新关仔角”。

-- 1966年12月1日
(06)谈升旗山与缆车
升旗山,又名槟榔山(Penang Hill)。在山上有一座总督府,命名美丽都(Bel Retir)。以前英国统治时,官邸升有英国旗,人们惯称此山峰为升旗山,但没有确实的根据。由于这样,国语也称此山为Bukit Bendera。

19世纪末,这座山已为英国人开闢。当时只有寥寥可数的别墅,是数少富人的避暑地。到了1923年有了缆车行驶以后,才成为公众人士游玩之地。沿至今天,它已成为旅客们必游之地了,其名也不胫自走。一谈起升旗山,人们会对其奇异的缆车与凉爽的气候感兴趣。

金马崙高原与太平山,连同升旗山,已成为马来亚鼎足而立的三大高原名胜。金马崙高原最高,海拔6千666尺,太平山海拔2千700多尺,升旗山高2千400馀呎,景色风光各有千秋。

升旗山位于槟岛中部的西南,离开乔治市市区约4哩,缆车入口处设在亚依澹,即抵亚依澹律交通圈时,朝一笔直约半哩长的升旗山路走去就是。公路交通设备完善,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往升旗山一游,只要是在缆车服务时间内。

缆车服务至午夜
缆车服务的时间,按照规定是:逢星期三与星期六由清晨6时30分开始,服务至午夜12时止。除外,每天只服务至夜间9时止。但是,遇假日或大节日到临,该服务时间将会调整延长。平常的日子,缆车皆按照规定时间行驶。

不久以前,槟城旅游公会曾为此事,向州政府建议调整缆车服务时间--每天都行驶至午夜12时为止。(按升旗山缆车属州政府管辖)该会提出的理由,是为了发展槟州旅游业。作为一个名胜地的升旗山,应该让外地旅客有饱览的机会。

比如,傍晚抵槟的旅客,经休息冲凉吃饭后,已是华灯初上,而预算明日离槟,又碰上缆车服务至夜9时,他们或得放弃一游或只能匆匆一游。

近年来,居住升旗山顶或半山腰的人比以往来得多了。能够调整服务时间,无疑将给山上居民提供一大方便。但是住惯山上,走惯山路的农民,倒视为无所谓的事。一路来他们多以双脚代步,只是读书的孩子,因为要赶时间的关係,才每日来回乘缆车。山上的农家不是替人看管别墅,就是自立农户,勉强渡日。夜生活对于他们是多馀的,所以没有听说,住在山上的居民有要求改善缆车服务时间。

记者从槟州政府秘书拿督伊斯迈(按伊氏经于1967年12月中调职)得到这样的回答。他说,有关此事,经提交州行政议会讨论,咸认不能接受槟城旅游公会的要求,因为这是不经济的。

他指出,对于缆车服务,政府一年只取得微小的盈利。假如延长服务时间,政府要特别支出,将可能造成亏蚀的局面。

询及以建造路替代缆车登升旗山事,州秘书告称,这项计划预算耗资500万元,州政府经向中央政府提出,将此项计划包括在大马发展计划内。刻下尚未得到中央政府之指示。

有关这条公路,州政府是计划在西方路,近红毛花园(植物园)处设入口处。工程似乎已进行一些,后来因为经济关係而告停顿下来。目前,该工程已不再继续进行。看来,有关开闢公路计划要待来些年才能实现。我想,这是因为它必竟对民生没甚大的影响。

缆车位分一二号
乘缆车是有分一号位与二号位的。其实小小的一辆车,差别是没有的,只是一号位坐椅是垫褥的,显得高级些,而且乘客较少,搭客舒服些。二号位呢,有两格,坐位是木椅,每格可容纳近十馀名搭客(包括站的在内)。

买普通票,乘一号位上山,每名1元6角,来回共3元2角。乘二号位上山,每名8角,来回1元6角。但是,在星期日与公共假期,乘客可获优待,买一号位来回价只2元,买二号位来回票只1元(指每名成人),着实便宜不少。

此外,搭客还可以买集体票。不论何时,五个人上山可买一张五元的集体票,供来回程之用,每人只1元旅费。10个人亦可依样买集体票。其实,只要两个人,付出2元5角,买一张集体票,就可以乘来回程,还馀出5角钱的票呢。它可供一个小孩子来回,所以,两个大人,带一个小孩游升旗山,也可以买优待票。

我每一次坐缆车,总发觉二号位挤得密密麻麻,有如沙丁鱼。一号位多是或者两三个乘客,或索性空无一人。这些人或穿大衣,或结领带,气派十足,形成一号位与二号位有强烈的对比,界线的划分似乎很清楚。为此事,之前有议员呼吁当局废除一号位,实行一律制,不但减轻乘客拥挤的情况,还可以让乘二号位搭客,不必因人多耽搁时间。后来这件事情没有下文了。大概是行不通吧!

登山者有增无减
升旗山缆车的建造,算得上是槟城,甚至是全国的伟大工程之一。

据知,世界上现有缆车的地方只有三个,一是香港的太平山缆车,二是瑞士的缆车,三是槟榔屿的升旗山缆车了。也难怪它成为吸引世界旅客的着名名胜之一。

按照缆车当局的统计数字,登游升旗山人士与年俱增,其数字如下:
1960年:38万8097人
1961年:38万2550人
1962年:40万1634人
1963年:39万8372人
1964年:40万963人
1965年:47万8149人
1966年:56万4749人
今后会否吸引更多游客,要视槟旅业的发展而定,因为据一些旅店人士透露,近来虽然旅店业林立,但旅客却有减无增。

-- 1968年1月1日
(07)访问洪国平博士
南洋大学的学术水准并不如人们想像中的那麽低,刻下南大毕业生荣获博士名衔者超过16名,荣获硕士学位者百馀名。按照其人数来说,它的成绩要比新大马大来得多。这是南大最值得骄傲的地方,也是华校生的荣耀。

洪国平博士便是其中一位杰出生。他是南大第4届地理学系毕业生,后赴英国爱丁堡大学深造,只费三年又四个月的光景,便获得了哲学博士荣衔。去年返母校执教,出任地理系副教授。

洪博士今年28岁,是一位谦逊有礼且脚踏实地的青年学者。两个月前甫告结婚,夫人是吴楚兰女士,在新加坡裕廊溷合中学执教。

洪博士诞生于昔加末,父母相断逝世不久,有兄姐9名,雁行殿后,现已入籍新加坡为公民。

国家经济面面谈
记者在槟城会见了洪博士。他身材中等,谈话和蔼谦逊,谦称所学有限,考获博士是荣幸,其实不然。他对经济地理有独特的研究,他的博士论文係《从地理的观点看马来亚、新加坡经济发展》深获教授之佳评。

洪副教授学问渊博。他从天然资源的开发谈到人力资源的利用,并进一步提出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观点,可以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参考资料。

首先,洪博士说,我们谈天然资源的开发,这可以从几方面说起。第一,政府必须彻底进行全国性的地质调查,以使国家地下矿藏得到开发。

第二,在发展渔业上改良捕鱼船,使用摩多船捕鱼,向远洋作发展,提高渔业产量。但是,关于鱼类的运输问题要得到解决,同时合作社的组织要健全,否则两者照顾不到,将导致渔业发展受挫。这种现象在落后地区是常见的,北欧国家对此事处理得很好。他们利用合作社来教育农民,开办训练学院,收效理想。

洪博士强调,合作社在农业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他说,这可以剷除中间人剥削的现象,同时还可以通过合作社来教育农民,提高他们的技艺水平,以增加收成,对国家有莫大的裨益。

第三,洪博士说,农业发展上,政府应彻底进行全国性土壤调查,以使适于农业发展的地区得到充份利用。这就是说,我们必须实行农业多元化,发展适合栽种的农作物。我们不能依赖单元化的农业发展,这是很危险的,给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缚束的作用。

他举例树胶降价对马新两地人民的影响来说明。洪副教授继说,土地分配权的合理解决是急不容缓的。我们应该有理想的土地改革,使每个农民都得到均匀的分配。

他并提出改良农产品种与对土地适当保养,及加肥及设农业试验站来配合农村全盘发展的必须性。

他尤其强调农村教育。他说,发展中国家一定要灌输农业知识,不然国家的乡村发展将与广大农民脱节,因为农民吸收不来与不懂使用新机械耕种及收成。

他说,他曾访问过丹麦的农村,那裡的农民都有足够的知识接受新的种植法,所以丹麦的农业与工业相辅迈进。特别是农村合作社的成功组织,足为发展中国家模彷的榜样。

-- 1968年3月22日
(08)乘车上世外桃源
乘客坐或站在窄小的车厢内,身子觉得飘飘然,似乘云扶摇直上。虽然缆车高低不平,但厢内佈置平稳,完全没有不平衡之感。沿途饱赏山林景色,或怪石嵯峨,山补川流,或古木参天,矮丛灌木,或山上农舍,花卉果树。

当车经越川谷,行驶在人造桥上,你俯下视,但见深谷内乱石四处,流水淙淙,摔跌下去,不粉身碎骨才怪呢?着实令人不寒而慄。不过,你儘管放心。缆车是不出毛病的,即使发生毛病,也不会发生人命交关事件。

沿途钉有牌子,告诉你现在是海拔几呎。车行不久,即与上边对开来的一辆缆车相隔而过(有分叉铁轨)。再过10分钟,车开到了半山,费时约15分钟。搭客要再搭另一辆缆车上至山顶,在半山海拔1千公尺,搭客已可以远眺山下,蔚观景色、屋宇、街道、汽车、巴士在蠕蠕滚动,像蚂蚁在爬行,还有树林、公园、草场等风光。

半山腰到山顶,亦需费时15分钟。在将抵山顶时,需穿过一隧道,长25呎。车经过时,一阵微风袭进身心,乐也融融。一会儿,山顶到了,多麽清新的感觉,暂时与烦戛的尘世隔绝,谁说它不是一个世外桃源?

从山下至山顶,由设备舒服的缆车沿笔直的铁轨把你送上来,你不觉得其工程伟大吗?这确是一件艰辛的工作,你不是沿途看见怪石林立,深川狭谷吗?你不是看见一条隧道与桥樑吗?要建一道斜高铁轨,谈何易事?

然而,当日建筑工友众志成城,努力合作,高山终于让路,川谷终被屈服。

据说,建条铁道,有工人因此而丢了命。可惜历史没有记载下来,也没有立碑纪念。如果有人为这些建路工人竖立一个功德纪念碑,未尝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前人种树后人凉,后人尝果想前人。它的工程是庞大与艰巨的,更何况在40年前建筑业尚未似今日发达,该称是奇蹟。

乔治市收尽眼帘
山上有酒店、政府别墅、私人别墅、餐室、儿童游戏场、回教堂、警察局、邮局、电话亭、医药处等,以及远处的一座空军基地。

山上有一条蜿蜒曲折窄小长约数哩的柏油路,任行人兜览。当局备有小型载客车,负责载客往离山顶车站较远的别墅,但最远只到离山上缆车站1哩多的市议会南望角别墅。坐上小型载客车,一概每人4角半,算起来是很贵的,可是当你需要它时,你就不觉得贵了。

山上,旅客登上一餐室或旅店空旷前,凭杆眺望。晴天时分,鸟瞰整个乔治市、槟城海峡、海岛的青翠土地。乔治市是一个凸出海角的三角区。它不种田,是一个城市,一个海港。

城市的屋宇密佈,高楼大厦可数,公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在市区中,亦有青绿的树木,茵绿的足球场、跑马赛、学校草场。

海峡中躺着的轮船数目不多,算得出,反而是舯舡与渔船来得多。一海之隔,辽望隔岸宾登山脉,它比升旗山还要高,但北海却在朦胧中。可以看见木蔻山(麻疯岛)、葫芦岛、虎屿、也可以看见极乐寺塔、眼镜池、阿依澹蓄水池、阿依澹纪念碑……。

于是,你会心讚美人间的美丽。青山绿水,红瓦青屋,一系列排着,独立站着,交替不齐建着,出现在你的眼前,收尽在你的眼帘。

升旗山上悟人生
近年来,槟岛的建屋事业正在蓬勃发展地皮,大肆开发,尤其郊外,屋宇如雨后春笋竖立起来。
人们一间搬过一间,一间换过一间,可是都市与乡村区的人口拥挤在一座小小的屋宇的现象还是非常多。建了那麽多屋宇尚不能解决人口住屋的问题,经济的困境限制了穷苦的人民。我想起了杜甫首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凤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分配不均,有人欢乐有人愁!

暂且抛开一切烦恼,望一望祖国的山河。江山如此多娇,难怪吸引无数游子流连忘返。

世界是不是太小了?一个乔治市市区竟只在自己脚下。也许是的,它小到你能一眼望尽。古人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你不要忘了。与槟榔屿比较起来,你不过是沧海之一粟,人类就是这样淼小,像一隻细胞在巨人中滚动。当人类团结起来的时候,它的力量就无比的大,地球,将来甚至月球,都要屈服在他们的脚下,他们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清晨、傍晚、阴天、夜间,在山上,不时会看到浓浓的雾,笼罩整个大地,掩盖你的视线。于是,甚麽景色也看不见了,留下白茫茫的一片。这白茫茫的雾,飘过你的身子,你觉得空气更冷了。禁不住的,将冷的发抖。

其实,寒度是不惊人的,温度最高达74度,低时达60度。与一年有四季的国家的冬天比较起来,则小巫见大巫。

云雾绕山间,富有诗意。住在半山的人家更能享受“半山的云彩半山的雾,深山裡的人家,云雾裡的路,春风吹来花开放,白云锁不住……”的优美情调。

-- 1968年1月1日
(09)访问庄俊彬博士
他是个双脚残废的人,也是个经济学博士。他是个合格的会计师,目前攻读伦敦大学法律科。他想进南大唸中文系,学马来文。他崇高的理想是当联合国秘书长。你以为他有资格吗﹖请看看他的才学。

当你听到一个残废的人荣获博士衔头时,你不必感到奇怪。残废并不能阻止一个人向学的意念。记者今日访问一位年青而双脚难于移动的经济学博士庄俊彬。他的成就告诉我一个事实,在勇敢与富有恆心者的面前,从来没有“困难”这两个字。我钦佩他那种不屈不挠,不卑不亢的坚韧精神。我对他的谦虚与饱学致以敬意。更难得的是,他有一颗热爱母语的心。

虽残障但不自卑
庄博士是槟城人,父亲庄锡麒逝世已久,母亲健在,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妹。他是槟城闻人、槟商联公会主席庄锡号令侄。

庄君向记者说,他有今日的成绩,有赖其叔叔庄锡号的不断鼓励。从小到大,叔叔都是那麽的好。

庄君3岁时,得了高热病。病癒后,双脚已告无力。医生研究的结果,乃其双脚肋力鬆弛,并不是患上小儿痲痺症。从此,他就是在一拐一拐中成长。读韩江小学时,他勉强步行上学,上了中学,走路感到非常吃力,最怕被人撞倒。老师和同学常常扶助他,他很感谢前韩小校长许崇知的教育。

在1955年韩中初三毕业后,往新加坡攻读英校3年,继启程澳洲深造。他先在悉尼工艺学院考获会计师资格,再往纽卡斯得大学,由学士读到博士,于1966年完成学业。我相信,他是第一位获博士学位的韩中校友。

毕业后,先后在澳洲英联邦钢铁公司及国际电脑公司任高职。于数日前,甫由澳洲返国。目前他已接受吉隆坡一家大公司担任财务部经理,近日将上任。

庄博士从不自卑。他说,虽然他无法上楼梯,但常常由讲师及同学扶他上楼。放学时也由德士司机扶他进车。由于身体越来越重,他的双脚已不能支持整个人了。现在他依靠轮椅走动,上下很不方便,但他不以为意,他说,虽碰到很多困难,但都让他给克服了。他相信恆心与勇气可以解决一切。

经济博士修法律
庄博士在澳洲时,该母校有意聘他执教,但他谦虚的拒绝了。他表示所学有限,还要多多学习,他说:“一个人越学越觉得自己无知。”

他喜欢读书,也喜欢作实际的研究工作,这是他走进商场的目的。他向记者透露,他已函授攻读伦敦大学法律系两年馀。他相信再过一年多即可考取法律学士学位。

一个经济博士尚要攻读法律,算是罕见。他还说,他中文已退步,希望有机会进入南洋大学攻读中文系,也唸马来文。

他说,他觉得中华文学十分优美,他需要多读。中华文化有取之不尽的宝藏。

他打算在本邦逗留一个时期,研究本国的经济情况。但他有崇高的理想,并表示若有机会要作更广泛与国际性的事业。

他不怕人取笑。如果有可能,他想出任联合国要职,比如像联合国秘书长宇丹一样。

凭他这样丰富的才学,今年刚30岁,只要他几年内对人类有良好的贡献,他必然会受到国际界人士的重视,前途一定无可限量。虽然他是一个接近残废的人,但他可以驾驶自动换齿轮的汽车。

-- 1968年8月11日
(10)到保良局走一趟
在本屿中央医院邻近的贝明登道有一座富历史性的改造营,住满年华及笄的女孩子。她们都犯了败坏社会道德之罪,放荡不羁,行为越轨的女孩子。她们都是社会遗弃不幸的孩子,在这裡生活,在这裡改造,在这裡过着新的生活。

这个地方,人们称之为保良局。很少人知道少女们内部的生活情形,因为这裡是男人的禁地,谢绝外客访问。

为了想知道犯罪少女的生活,记者在槟社会福利部主任波兰巴南氏及保良局委员会特别准许下,今日上午走访了槟城保良局。

专收容不幸少女
槟城保良局在1888年建立,顾名思义,此局即为一慈善机关。目前的保良局局所乃是1925年由公众人士捐款在政府地建筑,大部份的经费则由华人团体的捐款负担,其事务一向皆由华民政务司在一委员会协助之下处理。

马来西亚于1957年独立后,由于宪制上之变更,该局与华民政务司之悠久关係即告中断,而于管理方面重新安排,成立了一个保良局委员会。

保良局的主旨乃照顾不幸的少女。有些是贫穷家庭所遗弃,有些是因为受不良影响而迷途,因而成为年少卖淫的犯罪者。有些是在外边结派结党而犯罪者。

像这般的少女,保良局便供她们庇护的避难所,最终将她们从堕落的悬崖拉上来,使她们思想一新,重新做个好人,再度向生活的道路迈进。保良局之经费大部份依赖公益人士及社团的捐款,同时社会福利部亦有津贴,估计每年所花的经费达2万元。

少女多数是华裔
记者抵达该局时,见大门深锁,内部沉静一片。摇铃声下,一位妇女开门迎接。平时谁都不能踏进该局所(除了职员以外)。故此,一进到内厅,就有数十双陌生的眼睛向我张望。她们一定感到很奇怪,为甚麽我会闯进来?

该局女副监护长陈葆蒂女士亲自招待记者。她告诉记者称,保良局可以说是一间训练学校。这裡只有正副女监护长两职员,正监护是卡蓓小姐,今日适逢她外出。

她说,目前该局共有21位少女,年龄都是14至18岁不等。这些少女多数由警方带来这裡收留,她们都是年轻的犯罪者,之前多操出卖肉体之生意。不过,有少数少女是因为行为太过放荡,而被家长遣送到来教育改造。

她继说,目前21位少女中,其中有两位是印籍,其馀都是华籍少女。她们彼此间常打架、妒忌、争吵。惩罚过后,她们又和气一家,忘却了刚才不愉快的事情。这些少女们通常达21岁或19岁,即可恢复自由,但主要还是看她们在训练营内表现之记录而定。

她继说,有的少女很快就变成守举者,当局在其父母的保证下,都会早日恢复自由。至于有的少女,若她们愿意,当局都为她们寻找对象,以配良人,做贤妻良母。不过,在这种情形下出嫁的很少。

她说,有谁要申请保良局少女为妻,可与社会福利部联络,彼等会给予理想的安排。可惜,目前这些少女年纪皆太轻,未适谈婚嫁之时,再过一些时候,也许可以遂申请者所愿。

生活健康身体壮
在改造营内的生活是多姿多彩、有条有理的,一切饮食起居,都有纪律性和时间性。探问之下,陈蓓蒂女士便将少女们的生活一一简述:

清早6时,她们就被铃声唤醒去冲凉。7时正开始工作,有的扫地,有的浇花。7时45分吃早餐(吃粥,有时吃麵包和喝咖啡)。8时到12时是上课时间,所读的是英文、国文、算术等科目。一下课便吃午饭,饭后收听丽的呼声节目。下午1点学手工艺,有的缝衣服、有的绣花、有的製籐等等,以备将来到社会后有一技之长谋生。到了下午5时欢乐和游戏。晚上7时,她们到大厅裡温习功课和欣赏半小时的音乐。9时一到,她们就上床睡觉。这样就渡过了一天。

此外,每週有两人轮做厨房工。星期六没有上学时,她们去拔草,一个月有得吃一次冰淇淋,有时出外游泳,或看看电影。局有内设洗衣部,送衣来洗的大多是外国人。

陈女士说,她们的生活都很舒适,每人床舖一张,每天吃四餐,所以她们身体都很健康与良好。目前大致上这些少女们生活还是懒散和怠慢的,这点要慢慢地教育和纠正过来,使之适应环境,使之由懒变勤,使之由坏变好。

盼早日自由回家
在陈女士的安排下,记者接见了两位年纪最大的(18岁)陈小姐与周小姐。陈小姐说她是新加坡人,3年前到槟城谋生。兹因时局所迫,她在去年被送来保良局改造。

周小姐说她是槟城人,受过肤浅教育,通晓华语,她是在4个月前才被迫遣来保良局的。

她们都说,起初到这裡生活很不习惯,常想逃跑。生活一段时间后,觉得非常满意,又无忧无挂,才安心住下来。日久生情,对此地也有所好感了。

记者向外张望,果然花园佈置得很雅緻,又有一新耕园地,四周又很宁静,环境实在宜人修养学习,难怪他们都爱上了这个工作和学习的好地方。

不过,陈小姐和周小姐都表示希望能早一点恢复自由,因为她们可以回家团聚,又可以新的人生观走向新生活。她们认为以前所做之事,不但有害社会,而且毁灭自己,今后要痛改前非,立地成佛。

记者唯有祝福那些在改造营内生活的少女们前途无量,更希望当局重视少女问题,以减少犯罪之桉。

-- 1966年10月4日
(11)槟三轮车辛酸史
我在深夜裡坐着车回家
一个褴褛的老头他使着劲儿拉
天上不见一颗星
街上没有一隻灯
那车灯的小火
冲着街心裡的土
左一个颠波,右一个颠波
拉车的走着他的踉跄步
──徐志摩──

这是徐志摩对于拉车人儿描写的一段摘诗。虽然全诗的内容并未深刻描绘车夫的痛苦生活,但所摘的一段,足以反映出一个拉车人所面对与荷负的心情。

今日,人力车夫已不复存在,由三轮车取代之。

不过,我们仍然可以从诗中体会到三轮车夫的艰苦工作。他们是使劲儿踏着,推着,也踏着踉跄的步伐。

每个人都可以想像到,一个三轮车夫如何付出巨大的劳动力,才博取倖薄的代价,风吹雨打,烈日曝晒,换来吃不饱,飢不死的三餐。

虽然,随着时代的进展,三轮车终有一日为德士所取代。但在目前槟城这个环境下,三轮车这个交通工具将会维持一个时期而不受淘汰。

三轮车一段历史
战前,流行的是人力车,两个大大的轮子,由一个车伕拉着,正像徐志摩所描写的那样,差不多在日本南进时期(即1941年),三轮车便出现。根据统计,到了1950年左右,槟乔治市区便有2千馀辆三轮车,以后的一段日子裡,也维持在这个数目之间,当局未继增发礼申。

1964年,社阵执政下的市议会为鼓励踏者有其车的制度,召集了三轮车工友联合会代表、车主及工友作会谈。会中大家同意应发新的礼申,让更多人有就业机会。

于是,从1964年的2千125辆的三轮车,到1969年的今天,总共有2千562辆。据当局公佈,其中仅446辆是车主自踏,其馀的2千零98辆乃49人所拥有,租给三轮车夫谋生。

换言之,5年之中三轮车只增加了4百多辆。

为此,市议会基于目前的三轮车已足够用,并为遵循即定之交通管制政策,使市区交通更加行畅无阻,决定从9月1日开始,停止发新三轮车礼申,避免增加。

车主将扳高租金
黄氏认为,停止发三轮车执照,将造成出租三轮车的车主垄断市场,进而提高租金。

他说,因为有意踏三轮车者无法自行申请一辆注册的三轮车,于是向车主租借。将来争踏得人多,车主自然扳高租价。

他同时认为,当局此举使失业的人士,又减少一条谋生之道。

据调查,槟市区拥有50至100辆的车,共约15人。他们都是富有人士,出租三轮车给工友。
其租金分为7角、8角至1元不等,视车的新旧而定。一辆三轮车值450元。

向车主租借的三轮车工友,有时每日付租金,有时一週。每每我们看见乘汽车者靠近三轮车夫旁边,大抵是“讨价”来的。

至于以三轮车工友联合会名义登记注册的三轮车共有560辆。这些车辆的车主大部份是自行踏车谋生的。

当然,有些三轮车夫虽然较早拥有一辆车,但后因经济拮据而把车卖给专出租三轮车的人士也不乏其人。

无形中,车主自踏者仅446辆,馀者归到出租人士身上。从这可看出,当时社会一般人的经济情况,大部份的车辆都操在几个人的手中。

踏三轮车的手续
一位年青人,要操三轮车行业并不困难,首先需要学会踏三轮车。槟城的三轮车是座位在前,踏位在后,因而比较吃力,驾驶较为沉重。

接着向医生申请健康证明书。在槟城,杜祥耀医生与杨清添医生义务给三轮车夫诊视,然后向注册局(槟榔律消防局处)申请礼申,每年1元。经考试合格后,可获一个永久手牌,3元1枚,以后每年只需1元的更换礼申费。至于车辆礼申费为一年卅元,拥有车者要缴纳,作为当局每年3次的检验费。

至于那些租借三轮车者,当然不必还车栖,但每天得付出1元的租费,不管有没有生意。
受各方挑战打击

老实说,在乔治市市区内,三轮车已达饱和点。这可从一般三轮车夫的伸诉看出。他们说,一天所赚平均2、3块钱,有时更惨。

随着时代的变化,他们的谋生变得尤为艰难。不但要面对巴士、德士的挑战,更要面对“学童巴士”兴起的挑战。

进步的工具,取代陈旧的工具,势不可免。

槟城市区,除了老妪、妇女及小孩外,年青人都不想也不会坐三轮车。这是因为于心不过,也是少女尴尬的心理所造成。

三轮车的顾客是那麽有限,车又那麽多,当然谋生不易了。

十年内仍然需要
一般观察,三轮车至少在这10年内还有生活的地盘。槟城处在发展旅游业地位,如果这项工业投资成功,三轮车亦会受惠。不过,在目前不景气的情况下,各方不会好过。

有时,一些有车阶级会讨厌三轮车阻挡交通。但是,假如你想到他们是多麽的辛苦赚两餐吃,你就不会诅咒他了。让每个人有一条谋生的道路,你认为是吗?

-- 1969年9月8日
(12)唱片业形形色色
笔者按语:“拙作在11月份发表,而政府当局12月在宪报公佈版权法桉,包括保护音乐版权在内。(版权终止年限在作者死后25年)。”

曾被视为一支独秀的唱片业,由于近年的翻版与抄袭唱片大量抛出,导致市场价格一片溷乱。同样的唱片,不同的唛头或承製者,价格不一。

唱片业进入面临挑战的时代,正版商正力促政府制止黑市唱片的猖獗活动。闻政府有意在国会提出通过唱片权法令,如是,则确保唱片市场的稳定,但势不可避免使那些靠翻版起家的批发商或零售商遭到严重的打击。

嗜好音乐,喜欢歌曲是人类的天性。除了电台,电视及丽的呼声作为传播工具外,唱片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有效工具。以前因为唱片价格高昂,普通低微收入者都不敢问津。小张唱片起码要3块多,大张唱片整10或20元,无形中成为“较有阶级”的玩意儿。同时,唱片的输入来自香港欧美等地,可说是泊来品,其价格之高可想而知。

这种局面终究在最近几年被打破了,使唱片成为最普遍的传达音乐与歌曲工具。其价钱之廉宜与大众化,一时为人民相竞购。这种现象的出现诚令人可喜。最低限度它已将唱片从“贵族化”转为普遍化。

今天,你可以很容易在大都市看到不少的唱片店、唱片摊。喧哗的音乐有时震得你几乎耳聋,抒情的音乐又叫你沉醉其中,那一时流行的方言谐剧已接近尾声,流行歌曲,歇斯底里的叫声,交杂在污浊空气的都市中。开始时,本地歌星的唱片大销特销,接着像雨后春笋,“发掘”不少星马歌星。原来默默无闻者,在一夜之间插身变为名歌星。此等情形,多年前哪会有?

翻版商大行其道
蓬勃而后的唱片业,并不一枝独秀地脱颖而出,相反的,物极必反。在大兴热门的时刻,干唱片生意的利润是很可观的。单单一张唱片赚上50%,100%,甚至2、3百巴仙也是平常事。盈利当头,谁要放过呢?

于是,大批唱片商出现了。如此一来,翻版、抄袭唱片倾进市场,价格又比正版便宜。同一张唱片,有2、3种,甚至4、5种翻版,价格不一,苦煞正版商,奈何也!

一般上,原版小张本地歌星的唱片,批发价在1元5角或以上,翻版的批发1元2角或1元,或甚至在无生意之下8角批发,鱼目溷珠,即使是粗製滥造,普通人民都没去注意,只要便宜就好。至于大张唱片,正版的市价不会少过7、8元,英文唱片更贵,但翻版的三四元就可出手,相差之远,令人咋舌。

翻版商从来都是很技巧的。凡一张新唱片杀青,如果打听市场可销,他们便马上翻印。翻印速度快得惊人,新唱片问世不及一週,就可在市场上发现相同膺製唱片。如果你不是较内行的,如果平常没注意,你怎会知道真伪之存在呢?

翻版商抓住这个心理,趁唱片业热门时大举抛售。他们放货给商店都喜欢现款交易,打单没有注册店号,最好是不要打单,像黑市货一样,但却公开摆卖,每一间放货。由于价格之低,零售商必然接纳。

翻版商此举露了马脚不是没有的,正版商亦有採取法律行动对付,唯桉件至今闻不到甚麽结果。通过法律途径的麻烦,又据说尚缺少唱片版权法令保护商家。已2、3年了,翻版商在法律漏洞底下大横行,泛滥整个市场,正版商被拖累到亏本难做,搞得头昏脑涨。

唱片业面临考验
翻版商大出现,正是反映唱片业之流弊丛生,以致今天本地出品的唱片卖不起价钱。亦有一些抄袭唱片商,他们东摘一首歌,西抄一首歌,这样凑成几首歌,灌成唱片。他们是否合法?据商家表示,这也须先得该原歌曲唱片的版权人所允准,按照规律,要付版权人6.75%的价才能取用人家的唱片歌曲。

目前,许多商家都相因抄袭或聘用自己的歌星唱别人版权唱片歌曲,通常都未先取得版权人之同意。

总之,不管你是直接抄袭或间接“盗用”别人唱片的歌曲,对方提出索取,你便得付版权人6.75%的利钱。听说一些商家曾接到香港出版商的传令。

你认为本地商能付出6%多的必须抽取费吗?答桉是不合算的。因为你“盗灌”一张唱片,卖价一定低,在3、4元之间。出版商按照其正版批发价向你索取巴仙率,你如何受得了?如果你是乱用没有注册的标头“盗灌”唱片,也许正版商查不到。但如果你明正言顺用注册商标,你就会遭到这种苦头。

唱片业内,有翻版商、抄袭商,大抵是“地下活动的”,即肆乱按上唛头。这些商人本钱低,只要一个工人送货就行。比如,他们赝製小张唱片,製片厂每小张收费5角到8角不等,大张2、3元,品质好坏另当别论。印1千张不过几百或千元上。

封面每个小张1角之间,合计起来,小张唱片才不过6、7角本钱,批发8角1元当然可以。正版商呢?就办不到。情势的不断泛滥,今日唱片市场可说是陷进溷乱状态,任谁也不能对本地货定价,唱片业正面临一个严重考验。

翻版厂在本邦有数家,在外国也有。据称,外国的唱片翻版功夫到手,很精细,与原版一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没有丝毫吵杂声。

除非我们不重视唱片业的生意,不然今天我们不能不採取步骤保护正当商家。

相竞后两败俱伤
拿槟城市场来说,目前出版唱片商有3、4家,大小间唱片店30间左右,具有规模的不超过10间。之中,争相清货与斗便宜的事情就曾发生过。某间唱片店可以压低价钱,以每小张5角出售,抢购一时,当然属翻版货或旧货,顾客趋之若鹜,而藉以打击同行。有的不甘受制,来一次大减价,也同样5角钱一张出售。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将来如果没有翻版或旧货推出,又怎麽办呢?此举也间接严重影响小型唱片店。在市场萧条与不断打击下收盘了事,谁说干唱片最有利润?今天这种悲哀场面,只有尽内人自己知道。

这已不是唱出一个春天来了。事实上,本地唱片明星的身价也开始下降,唱的歌也并不是所创作的,一直在同样的圈裡打滚。

这是说,流行歌曲兴得快,衰得也速。儘管有新陈代谢,但总不能把唱片业推向一个新的发展。唱片商曾面对前所未有的利润,终于要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买唱片人的一时热情,也由于各种因素(包括经济与品质等)渐渐缓和了。

-- 1968年11月18日

28.1.04

(C) 社会短评

(01)南大台大受承认
如果你是个华人,你没理由歧视你的母语。中华文化5千多年的灿烂历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除了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及印度文化能够与之在古代相映辉外,它可说已成为人类中最有价值的文化遗产之一。你懂得掌握华文的应用,就可自由舒畅你的心意。同时,它在科学用语上,并不逊于西洋文化。

我们这个地方从前是英国的殖民地。英文就在佔优势下生根蒂固,直到今天还有牢固的地位。在这种情形下,英文学校必然吃香,因为子弟毕业后,找一份白领阶级工作轻而易举。一些华人的观念于是改变了,他们尊崇西洋文化。然而,这一切到底不损于华文文化的地位。今日,它不但在我们社会上有其应用价值,在世界各国亦然。

站在纯学术立场评价中华文化,只要你不含有偏见,你一定佩服它的深奥哲理。其知识包含之广,无奇不有,正像一个丰富的遗产,叫你贪婪地去挖掘不完。正是为了探求更高深的学问,本邦的华校生赴南大与台湾的大学攻读者为数不少。

一个崇高的理想,一个强有力的吸引,只要能力所及,华校生都向南大及台大进军。虽然早先明知这张文凭的轻微价值,不过没有关係,为了充实人生,充实学问,大家都不感到犹疑。

无数的华校生涌向南大,在云南园寻找知识的宝藏。我曾经也抱着美丽的幻想投进云南园的怀抱。虽然学无所成,但是我看到的事实确不容我不相信,同学们都在用功读书、鑽研,向所感兴趣的学问追求。

终于,我看到南大培育出无数专才。一个个优秀的学生往海外展献他们的才学。特别是那些理科学生,在英国、加拿大、美国、西德、澳洲、纽西兰等国的大学留下良好的声誉。

不出几年功夫,南大有了博士,有了硕士。他们披上光荣的博士袍,站在所有着名国家大学面前,向他们展示南大生也不弱。向世界的大学宣告吧!南大生将以最大的恆心与毅力,攀向学术的最高峰。

任何人可以办得到的事情,南大生也可以办到,绝不落人后,也有勇气开创先例。在学术彊场上,华校生曾立下光辉的碑坊,将来更发扬光大。

南大明天会更好
我先后看到南大生荣获博士者近30名凯旋归来,我看到一百馀名荣获硕士者光荣返国,又有一批批相继出国深造。

这一切的一切,摆在你眼前,谁说南大生“不学无术”?谁说华校生没有用?

还有,南大生成为马来文专才者你应该知道了吧!南大生回到母校执教,协助发展母校的事实你看到了吧!南大生在教育界及工商政界的工作表现你必然更清楚。

站在国际水准及学术立场看南大,你会觉得它的雄伟突出。云南园不但为新马孕育学术人才及理科专才,亦逐渐在世界的大学中佔据重要位置。它的存在价值与社会意义,早已有目共睹。曾作为南大生,我感到无比光荣。至少南大生不是“草包”一个。

今天,我们在报上读到马大副校长翁姑阿兹教授的可喜宣佈:承认南大和台湾的大学学位。这进一步证明我们的观点是正确的。为马来西亚政府承认的国立大学──马来亚大学当局有此举,我们有难于形容的兴奋,虽然我们不感到奇怪。

翁姑阿兹教授的公正与明智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华校生确然有其可取之处。他还讚誉华校生在数学方面的表现呢!这不是浮夸之言,这是衷心的感受。你不认为这是事实吗?

华校生固然有缺点,而且也不是个个都是优秀人才。这正如其他大学一样,并不尽每个学生都特出。

我们承认华校生在作海外深造时,面对最大的难题是英文的使用较差。但“万事起头难”,只要一个人肯求上进,努力学习,他一定可以克服偏差的。同样的道理,外国人要学习华文,何尝不是要下一番功夫?

语文是一种学问的工具,不用来代表一个人的学问浅深。假如我们单单以英文作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的学问,那麽苏联、法国、德国、日本与中国的人民岂不要落后英美澳纽等很多?因此,语文与智识是两回事。多懂一种语文,将协助我们多认识;少懂一种语文,不意味着你没有学问。

马大当局承认南大台大的学位,它的重要意义显然不再提供几个人入学作研究求深造,而是坦然地承认南大及台大(华文大学)的资格。从广泛的意义看来,是给全马华人一个欢欣的鼓舞。这种宣佈将使到其他语文学校改变对华校生的偏见态度,并进一步加强华人的信心,表明华英文源流的大学生资格同等。

翁姑阿兹教授不愧是个开明的学者。他的宣佈,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他的宣佈,消除人们对南大的错误观念。他的宽坦心胸,值得全马华人,尤其是南大及台湾的大学生的仰敬。

我们希望,随此之后,华校生将来在社会将有较好的出路,受到同样的尊重。

我想,今后任何一位南大或台湾大专毕业生,在寒窗苦读4年后,穿上学士袍从校长手中接受毕业文凭的一刹那光景,一定会更加的激奋。因为这张文凭在我们的国土内,以学术观点来说,它已经有了存在的价值,既使华文大学的毕业生将来也许还得继续“廉价出售劳动力”。

(02) 庆祝韩中18週年
转眼间,母校韩江中学已建立18年了。今天(7月15日)是它的生日,我带着一颗欢乐的心回到它的身旁,参加18週年纪念日。

我在母校獃了8个年头,对母校有深厚的感情。我热爱韩中,因为它充实了我做人的道理与学问。自从毕业以来,只要我不是身在外地,都不会忘记参加母校的校庆。

18年,对一个人来说,刚好是他(她)成长的年代,朝气蓬勃,含苞怒放的花,多美好的时代。我的母校,就像一个成长中的年青人,在放射着光芒万丈……

想着母亲过去的辛酸,看到她今日多少的成绩,我感到无比的欣慰。虽然前途还有困难,然而“别怕,只有无畏者的面前,才有路”。我们祝福您,亲爱的母亲;我们给您力量,协助您,渡过重重阻碍。为了教育,为了下一代,母亲,您必须坚强成长起来。

从一片荒凉的椰园,披荆砍树,历尽千辛万苦,把韩中矗立起。1950年7月15日,人们在欢呼,欢呼她的诞生。热心教的育已故林连登先生作了巨大的贡献,造就万千个栋樑。后贤为缅怀与表扬林老先生的功绩,在韩中的中央竖立一座高大的铜像,永远纪念他对教育贡献的一生。

韩中在成长,在风雨中成长。一座新的体育馆建竣不久,另一座新型的科学馆即将完成。母亲在穿上新衣裳,显得更青春美丽。

我是来自韩中的,你是来自韩中的,他是来自韩中的。我们大家来自同一个学习场所。各个角落,都有母亲孩子的足迹──东海岸、西海岸、泰国、印尼、新加坡,桃李满天下。

一个读书的理想,把我们汇合在一道;一个远大的前程,叫我们劳燕分飞。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但人生何处不相逢。校友相逢在母校中。

母亲,孩子们个个在不同的工作职业上奋斗着,没有忘记给人群及社会服务。我们没有辜负您的期望,您也没有令国家失望。

今天,我投进您的怀抱,我有千言万语要向您说──
问候您,母亲,您可健康快乐!
弟弟妹妹们都好!他们该比我们听话吧!
他们该比我们杰出吧!一年复一年,他们是比我们强得多。
但是,弟妹们必须加倍努力充实学问,社会前进的脚步将不等待迟到的人。

为母校诞辰高歌
今天是母亲的生日,我为您快乐的诞辰唱一首讚歌──
您是光明的灯塔,引导我们走向正途!
您是孕育国家栋樑的摇篮!
您大公无私,收容超龄的、落第的、贫穷的学生,发挥“有教无类”的精神!
您巍峨屹立,富丽堂皇的校舍,叫无数人敬仰!
您的伟大,像青山一样高峻,像绿水一样远源流长。

“笃于文行”,是您向孩子们灌输的大道理。我庆幸能够参加您的生日礼。

校庆典礼上
何督学官说,青年学生要有浓厚的爱国意识。我们把这裡当作永久的住所,我们就要爱护这个国家。我们必须改变战前那种对本地事情採取旁观的态度!

他又说,离开学校后,要继续不断地为人民服务。想到自己外,还要关注别人。

我想,这是国家青年做人的基本原则。

蓝副董事长说,人生于世,所要培养的是良好的品格,而不是金钱与地位。做事要脚踏实地,老老实实,诚诚恳恳。

他又说,做人要光明正大,不要有不正当的行为,更不可损人利己,这是我们教育的目的。
我想,离校的校友们,大家都必须检讨一下自己的行为。

教育界闻人许崇知说,青年人要好学不倦,千万不可学“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天一过冬来到,收拾书包好过年。”

他又说,韩中开拓之初,斩一颗椰树要1元8角的工钱。当时建校同人说很贵,承标商说不贵,因为花1元8角,所培养出来的是“秀才”。

我想,我们应该及时学习,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一颗椰树换无数个人才,确是非常值得。

邢校长说,树不开花,蜜蜂不会来,所以要把韩中办好,才会收到众多的学生。

他又说,学校开早课,但不理想,学生不善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很多书,但少有学生借读,让它们在那裡“腐烂”,多可惜!

他还说,韩中女子在运动场上的表现比男子好。

我想,校长一番感慨,用心良苦。学生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为甚麽我们要放弃大好时光?学术上我们要放光芒,运动上我们要立功勳。

校友会周主席说,韩中像一个18岁的姑娘,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他又说,韩中像一个18岁的青年,像早晨的太阳。

我想,母亲确是像一朵青春的花,芬香浓郁,散发在孩子们的身上。母亲是一颗灿烂的朝阳。

向您致敬,倔强的母亲,年轻的母亲!

-- 1968年7月18日
(03) 到底是谁神经病?
有一则新闻这样报导:中央医院一名神经病理学家说,失业、用功过度、生活紧张,是造成今日人民患神经病增加的主要原因。

他还说,神经病有属“文”及“武”两种。属文者乃不伤人,患者最多是乱骂人而已。

我们不尽同意,失业、用功过度与生活紧张是使人患神经病的主要因素,但不否认以最少数例子来说,这种现象是存在的。

假如这位医生是指一般性而言,那麽在大都市的人民,几乎有一半的人要患上神经病了。可是,事实并非如此,有几巴仙的人因为上述原因而神经呢?我们应有百份率例证。

有一点可以补充,如果一个人有立下正确的人生观,立下生活的宗旨,靠乐观的态度迎接困难的袭击,那麽他是有能力与信心克服艰难。相反的,在失业的情况下,他的理智会十分清醒地面对一切的挑战。有甚麽外在因素令他神经错乱,胡言骂人?

我们可以说,在失业中而导致神经病者,是生活中的败将,看不清生活的本质。他们不知道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战斗,战斗中的人怎麽允准消极的胡思乱想,造成神经的问题?

说用功过度,这种现象应该有的。我曾看到在大学内的学生,因为功课过重,用功得过份,神经失去控制,患上神经分裂症。这类学生算是用功的,但不得法。其实,在学校内十分用功的学很多。他们能正确地对待繁重的功课,若能适当地调整身心,必然不会闹出神经病来。因此,在读书上患上神经症者,与其说他是用功过度,毋宁说他不懂得用功方法。

生活紧张的人比比皆是,神经发作的人也许是受重大刺激压迫而无法忍受,情绪激动而破口骂人消气,以解心中的忧悒及苦恼。这样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的社会绝大部份的人在生活紧张中,不会患上此症,说明他们懂得应付生活。

以极少数人的行为来表明神经病演成的原因嫌有不当。我还有一点要补遗的:目前街道出现那些奇装异服,长髮乱散,古里古怪作风的所谓“披头四”、 “喜痞士”、“短短裙”之类的所谓“新时代年青人”,是不是神经有问题?假如有,是甚麽造成?失业、用功过度或生活紧张?还是西方最坏的风气?这种以最消极最无聊的态度对待生活者,即使不神经也有半癫了。

再说,那些追求动物性的所谓舞蹈、乱叫乱喊、乱跳乱舞,整个人沉缅在疯狂音乐中,他们是不是神经不正常?假如不是,又是甚麽怪风促使的?

我认为,造成一个不神经者变为神经病,社会要负最大的责任。他们缺乏照顾,受到冷落。他们受最坏的风气影响,没有被遏止学习坏的东西,反而变本加厉。假如我们硬硬要分类的话,失业等造成的神经病是属文类,而那些喜痞士的青年是否应归武类及野类的神经失态者?

接受最坏与败坏道德风气影响而变得疯疯癫癫者,虽要比起失业、用功过度与生活紧张而患神经病者来得多,来得疯狂滋长。我们的神经病理学家是不是可以寻找年轻人不正常的因素呢?

-- 1968年8月13日
(04) 渡轮上的老太婆
前几天因新闻採访到北海去。回来时,在北海渡轮走廊上看到这样的故事:
一位年迈60有馀的老太婆,单身携提3个包裹,看样子是很重的,不然她绝不会显得吃力而跄狠走着。我閒来无事,乐得上前帮她一忙。与此同时,亦有另一个青年,趋前帮她减轻负担。

我发觉她的包裹不轻。在我们分担下,当然都应付自如,但如一併由老太婆个人荷负,则未免太重。老太婆连声道谢个不停,旁人更投以注视的眼光。

走进渡轮,选择了坐位,我们两个青年人与她搭谈起来。她说,她刚刚从吉隆坡乘列车返槟。我问她为甚麽一个人带这麽多东西?她似乎有点忧伤的说:“给解僱了,只得将细软都带回来。”
我们听了不约而同的说:“这麽老了,还要做工?”

“没法子,总得要吃饭。”老太婆答上一腔。

看外形她还是老当益壮,总可以干一些活的。可是,在这社会失业浪潮激增之际,人们是乐得僱用年轻人干活。年老的一代该到了“养老”或“娱渡晚年”或“残渡馀年”的时候。老太婆之被解僱就不足为奇了。

本来在人道上,一个人超过60馀,是可以放下繁重的工作而“养老”的。政府对于公务员不是有养老金之津贴吗?但在贫富不均的社会就难于办到此点。有钱的固然大享清福,无产的不刻苦工作只好“坐以待毙”。达尔文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适者,大概就是指那些有产者吧!至于那些“两袖清风”的,而又一无半职者,是列为淘汰之例了。

不过,人类从来就不甘愿在没有挣扎底下受淘汰。他们会做各种生存之道的争取。如这位老太婆,她接着问我们道:“先生,你知道职业介绍所在那裡?我想去登记一下。”

我没有进一步查明她的家庭背景,只知道她住在槟城,因为经济关係,急想再找工做。对于她的刻苦与寻求自立之道,我致以万分的敬意。想起来,总比那些整日躺在病床上或无所事事呻吟的老人要强百倍。

船也近岸了,我们不再多谈,帮她拿了包袱,看她乘一辆三轮车消失在路中。

假如说人生的道路是坎坷不平,曲折艰难,那麽,历尽风霜的老太婆将是最现实的例子,因为她说,打从年青起,就开始工作迄今。假如说生活是战斗,那麽老太婆是社会中一名巾帼战士。在失意的时刻,她没有对生活失掉信心,要问人生是甚麽,她可以给你多少的答覆。

-- 1967年9月26日
(05) 正视“鬼神”的问题
近来报刊连续出现了扑朔迷离的鬼怪新闻,一则是古楼两青年乘西卡出游,经荒塚冷风刺骨,而后座朋友突告失踪,至隔天才在荒塚墓旁草丛发现,神志昏迷。另一则是一青年搭巴士途经峇都兰章巷荒塚时,遭掴一巴掌,认为有鬼作祟。第三项是影星赴槟塚山看鬼,果见“马脸鬼”,其二名同伴尚被鬼在背上各蹴一脚。

在这20世纪近70年代,人类在相竞太空竞赛,在向科学进军的时刻,发生这样的事情,确是有点离奇的。直到今天,诚然有不少人还在辩论鬼神存在的问题。虽然已有人对否定鬼神的存在做出明确的答桉,可也不令一些人信服的。

我们的社会一路来的旧风俗,旧风尚已深根蒂固的盘据着。年老的一辈相信鬼神,乃缘自传统的遗留;年青的一代,深受科学的知识后,就要对事实明辨是非,再也不能依样葫芦,“萧规曹随”了,不然对我们社会的进步将是一大绊脚石。

记者曾就此事询问一位操棺材业近20年的老板。他开口就说:“甚麽神妖鬼怪都是骗人的。我干了这麽多年棺材业,见过许多死尸,从未发现甚麽鬼魂之事。”

人死了甚麽都完了,阴魂不散之说全为谬论。它之所以被视存在,乃是在世的人也许对死者做过不光明的事,而至心灵在作祟,自取其咎。

荀子范缜论鬼神
在这裡,我想引用两千年前中国战国时代伟大思想家荀子在“天论篇”所提出的见解。他说,人类也是自然的产物,由于具备了形体,才派生着精神。他又说,根据历史经验,人为的灾难──人妖,倒真是可怕的。他还说,用卜筮来决定大事,只是政事上一种文饰或手段──神道设教而已,而老百姓真的相信有鬼神,那就有害了。

事隔千年,中国南北朝齐梁时代,出了一位“神灭论”者──范缜,官职为尚书左丞。他秉承荀子的物质第一论学说,而对鬼神存在说作无情的批判。

范缜以刀子锋利与刀本身的关係,说明“神与形”的关係。他说,一把刀子之所以锋利,是由于刀的存在,利只是刀的性能。人类精神之能起作用,是由于有形体的存在,精神只能属于形体。刀子没有了,锋利就不再存在,正如人体没有了,精神也不可能独立存在一样,所以他继说:“人死了是没有知觉的实体。”他在“神灭论”中指出鬼神是人造出来的,并号召人民,跳出迷信的深渊,摒除“来世”幸福的幻想,为现实生活而努力。

今天,荀子与范缜的论点是为一般有科学头脑的人所接受。远在他们的时代,都已坚决的否定鬼神的存在,那生活在科学时代的我们,有何理由再迷神迷鬼呢?

正因为人死后,精神随之而灭,所以荒塚内,该是骸尸的集中地,甚麽鬼魂出现,在荀范看来是荒谬无稽的,在我们看来,更应该是一派胡言。一两个人走过墓场,可能心理作用而胡思乱想,疑东疑西,大叫见鬼。许多人一起走过,没有心理负担,一切相安无事。难道鬼魂也是怕集体的力量?或只是人的心理在作怪而已?

其实,人们最怕的还是人妖、人为的陷害,这才是防不胜防的。所以,人通常都把一切坏人指为鬼,把他们的行动指为魈魅魑魉,所谓“牛鬼蛇神”是也。

-- 1969年10月26日
(06) 音乐也有分好坏
最近一位日本华侨作曲家梁乐音携其高徒陈蔚文小姐到槟城来,准备提倡“音乐的大众化,大众化的音乐”。笔者也不少次在报上读到关于梁先生的谈话。梁先生献身音乐,促进青年人对音乐的爱好与兴趣,并进一步鼓励年青人创作歌曲及歌词,诚属难得的一位音乐界老前辈。

音乐不是少数人的玩意儿,也不是特权阶级的专利品。我想人们会同意这一点。其实,每一个人都喜欢音乐,一首悠扬的歌能令人心旷神怡,悲沉的歌令人产生怜悯;激昂的歌令人振奋,颓废的歌叫人随着“歇斯底里”地狂跳。这就是音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起的影响,即是音乐已渐成大众化的一个明证。

梁先生认为,因为正统音乐孤芳自赏,躲在象牙塔内,因此懂的人很少,也不对其发生兴趣。在这种情形下,梁先生说,他要在东南亚各地推行“亚洲青年通俗歌曲创作运动”,让音乐通俗与大众化。梁氏的用意,当令人欣悦。不过,有一点笔者费解的是,梁先生既然有四十多年研究音乐的经验,为甚麽不对健康与黄色的音乐划一分水岭,而一口咬定音乐是没有所谓健康与不健康之分?

他还说,阿哥哥音乐并没有不好,只是节奏的问题,一首歌的好坏在是其歌词。换言之,梁先生是肯定阿哥哥及披头四音乐存在的价值。

这样的论点不能令人信服。一直以来内容与形式都要互相配合,而不能分开独立谈。你叫一个男人穿女人衣服,这是滑天下之大稽,根本不合常规。

同样的,颓废疯狂的阿哥哥与披头四音乐,充其量只能配上颓废的不伦不类的歌词,难道它还能装下甚麽样的健康内容?试问,在今天这麽多阿哥哥及披头四唱片中,有几首含有健康的歌词?
形式内容不可分

创作一首曲与词,必须要相互配合形式与内容。脱离了原则,高喊“音乐大众化”,说穿了也只不过鼓励年轻人不分好坏地随便吸收任何一种音乐。假如是这样的话,那我们“亚洲”有甚麽合宜与健康的音乐来抗拒欧美的疯狂音乐之侵袭?梁教授的一番苦心恐怕要白费了。因为我正在意识到梁教授试图叫年轻人按照自己所受的影响去创作,即使阿哥哥,“蒙蒙查查”音乐也不在乎,而不是叫各国的青年正视音乐这一门学问,然后认真的从民族中去创作足以代表国家民族灵魂的音乐。

当我们看见一堆人正在胡乱像猴子般狂叫狂舞时,是甚麽音乐促成的?是阿哥哥或披头四音乐。这是国家所应该培养的年轻人吗?这是一个学生必须学习的东西吗?如果不是,那麽阿哥哥音乐及披头四音乐有没有罪过?对年轻人有没有害?答桉是肯定的。

依我之见,梁先生最好先立下一个原则才提倡音乐,或者能够的话,试推广古典音乐及民族音乐,未尝不是一件大好事。

我赞成音乐大众化,音乐的通俗,但不赞成将阿哥哥及披头四等的音乐溷为一谈。否则就是没有原则,就是无意或有意地分不清音乐的好与坏。所谓大众化音乐,将流弊为“庸俗”了。

-- 1968年6月25日
(07) 教学应有的态度
联邦学校总监甘武日前主持理科教师(来自大马各地)训练班开幕时,促请教师不应只单单培养会考成绩杰出的学生,还要发掘学生的天才与想像力。他说:“科学的重要不在于学习,而是发问;不在于熟记,而是好奇;不在于被告知,而是尝试作发现。”

这一席话,正好说明我们过去的教学必须改变态度,必须採用新的与科学及生动的方法教导学生。为此,甘武氏吁请教师参加教育改善行列,以谨慎但富有冒险发现精神进行研究,吸取新知识,然后应用到教学上。

我们的教师是不是富有进取精神?是不是被充份照顾到,以继续作研究?这是值得每个人去考虑的问题。

传统性的教学系统,旨在鼓励学生会考及大考成绩上考获美好成绩,诚然是不足的。我还记得在学校读书时,尤其是碰上会考的年头,教师们的集中力便在教导学生注意会考题目。讲义、参考书尽往学生身上压,好像非要学生在短短的时间内去啃那些书本不可。

至于其他知识,教不教也无所谓了,反正大家都在争着一张文凭。但其结果呢?勤力的学生会去嚼一本本的笔记、书本、讲义。懒惰的学生甚麽也不读。到头来,一个是背书虫,一个是懒惰虫。会考成绩公佈,多数是勤力的学生获优。

可是,这勤力的学生在当时所死啃的知识大抵是囫囵吞枣,过后又忘了,甚至与社会生活脱离得太远。这种教学法固然不算成功,我们的学校正有不少是犯上这种毛病的。

教学态度待检讨
一个负有责任感的教师不应该是马虎、故步自封的。由于他是许许多多学生学习的榜样,他一定要以身作则,努力充实自己。他应该用动人的教学法提供新鲜的,极有用处的知识给学生,不要整天老是捧着书本在依样葫芦的说文解字,更不能借故会考将来临,让学生有一个月或两个星期准备。来到课室不再教书,只叫学生自修。为甚麽要这样呢?难道继续教书会“耽误”学生的考试?

也有的教师,自己拥有的知识肤浅,竟在班上东拉西扯,拉过时间。我记得在高中毕业班那年,一位不知为何会被派来担任历史课的老师,来到班上发了讲义,就大谈猫狗的心理状况,又乱扯自己的生活,辩护自己虽上舞场,喝酒,但不乱来。

整整一个学期,只讲一章法国大革命──可怜的两章讲义。如果说真正去分析法国大革命来龙去脉及其影响等,讲几个月也可以。他只是花一节时间讲完(唸讲义),就高谈其他阔论了,无聊得可以。

这些教学态度是否要得?如是,甘武先生的谈话,每个教师都应该拿来反省,检讨。
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教师的重责不可卸。

-- 1969年8月7日

(08) 自由底下求真理
筹备7年,展延两年开课的槟城大学终于在週一宣告诞生。第一任副校长汗沙申鲁教授向第一批新生发表演讲时,强调捍卫学术自由的重要性,以便寻求真理。他也促请学生在对任何事情作判决之前,须考虑其两面性。

汗沙教授这席话,一言以蔽之,即在自由底下求真理。

毫无疑问的,从副校长最近一直在报章发表的谈话看来,他确有卓越的远见理论,期望把槟大办到第一流的大学。尤其难得的是,他亲自主持区域研究课程,专门探讨在东南亚,特别是马来西亚的人种、语言、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等问题,使学生们能对东南亚的社会有一个概念的瞭解,并同时在促进种族团结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由于槟大只预先开办理科,而区域研究这科乃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所以副校长认为,推行这类教学的先决条件,是学术自由。

如果我们说自然科学的研究在于探求大自然现象,瞭解大自然发展,接着应用到人类社会,裨益整体,这主要偏重在物质方面。那麽,社会科学研究,就在认识整个世界的物质与精神发展,并且是极其複杂的纵横综观的精神世界。看这一面,也看那一面才判决,或者悟出真理来。

事实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息息相关的相互关係。物质与精神本来就是二合为一的东西,没有了物质(包括人类的存在),精神的发展就无从谈起。

如果你不是鑽牛角尖的书獃子,你不会否认社会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汗沙教授的远大眼光,建立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研究。可以说,他在试图打破传统性的狭窄及过于专门化的研究,开拓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更优良的结果。理科学生也必须攻读社会哲学与理论的知识。基于这个现实,槟大大胆地、有魄力地改变传统性的学制。

不自由也得坚持
因为要研讨社会科学,得更加重视学术自由与大学自主,让各种不同的意见有发展的馀地,让各种不同的思潮提出辩论,就为了一个共同目标──找寻真理。真理是愈辩愈明的,也是永远存在的,即使属暂时少数人的意见。

16世纪,当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学说系时,被当时欧洲的教学社会所不能容忍,认为异端学说。哥白尼认为太阳是不动的,地球是绕着太阳行走的行星之一。虽然当时哥白尼的主张尚未得到众人的赞同,虽然教会以其威力压制哥白尼发表主见(在他死后,其学说才正式公佈),终究真理是永恆存在的。

最后,哥白尼的学说被科学研究证明是正确的。他的光辉学说从此照耀世界,纠正了所谓地球中心学说及神创造宇宙的旧学说。

这就是说,当你的意见只属少数人支持时,并不是不正确的。反之,你的意见一时受大众拥护,也不意味完全正确。真理乃从自然与社会的本质中,以科学性的眼光发掘与提炼出来的。

在不自由底下,哥白尼依然勇敢的自我创造。在学术自由底下,大学生们更应百花齐放。在学术疆场上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唯有学术自由,大学的研究才显得生气勃勃,才有意义。副校长看透这一点,因此呼吁学生保卫学术自由,同时认清时代所赋的使命,努力贡献给国家及人类。
-- 1969年6月12日

(09) 世纪末道德沦亡
社会五花八门,複杂异常。形形色色的人物与事情都会发生在四周围,令人眼花撩乱,悲叹世风日下。这正应合了“社会越文明,道德越败坏”的解说。

先说女人。这个社会有时把女人看成艺术。所谓艺术,便是要她们牺牲色相。美其名为歌舞团,裡头的表演者可作最大胆的暴露,说是为了艺术。明星之脱也何尝不是为了“保持创作的原意”,而作牺牲?在金钱的诱惑下,她们完全献身于“艺术”。这是金钱社会罪恶的一面。

再说女人。穿得花花绿绿,标新立异,来了一个“迷你裙”,裙越短越好,人越妩媚越迷人越好。引人注意,引人观赏,洋洋得意。可是一旦被非礼便怪男人横蛮,自己呢,全无咎疵。究其因,大凡男人为女人设计许多“最流行”的服装,然后把女人看成模特儿似的,给她们穿上“多姿多彩”的服装及怪异髮型。于是算是完成 “伟大”的杰作。

女人嘛,也不问问适不适合穿用,也不讲社会道德,有人设计她们就尝试,各式各样的服装都要,即使暴露也在所不惜。这是服装“设计专家”的原意啊!这样的一个创作、一个试穿,社会热闹了,变得彩色缤纷。好一个美丽的外观,却不知它导向罪恶的渊源。

这虽是女人的悲剧,也算是男人恶作剧。

那还算不了大胆。这些日子出现“喜痞士”的人物,其作风叫人瞠目咋舌。男男女女溷在一块,过着物质享受的集体生活。完全顾不了礼义廉耻。他(她)们自称为“花童子”,说穿了,是失掉人性所起码的生活。他们是抗议社会的道德,还要求更大的自由?

西方的自由令东方人“望尘莫及”。可不是吗?那裡的一些男女居然全身裸露集在一起,享受大自然的风光,或集在一起看电视,无顾自身的地位。这是社会原始的复原?还是他们厌弃现实的社会?

再下去,世纪末的歪风恐怕有更加伤风化的事件发生。西方的自由泛滥程度太叫东方人不能追随了。

最不幸的是,那些西方化的本地东方人,大为欣赏西方的古怪作风。近来,我们曾在槟城偶尔看见几个“嘉痞士”出现,不伦不类,叫人想起那几个沦落在街头,满身污秽,蓬头垢面的叫化子。他们与这些叫化子没有两样?

世纪末的西方歪风向我们的社会吹袭,年青的男女,不严加提防,将受误导。社会的舆论,更责之所在,针对时病,提出谴责。我们不容坏风气在我们的社会横行,贻害青年,荒废学业与青春。

醒悟吧!可怜的“艺术”者。人类是必须维持生活道德水准的。

-- 1969年5月21日

(10) 谈西方的性观念
美国作家毕卡德──《匿藏的手枪》作者──和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研究团所进行有关西方5个国家大学生性生活的调查报告书显示,英国大学生在性生活方面,比美国、加拿大、西德和挪威大学生更乱七八糟。

路透社于本月22日从纽约传出一则新闻:英国学生最不重视贞操观念,而且在婚前性生活中,大部份学生表示曾和一个以上的异性性交。英国女大学生性交的次数,几乎比美国女大学生多出5倍。

以下是5国大学生具有性交经验之百份率:

男生──英国75%,挪威67%,美国58%,加拿大57%,西德55%。
女生──英国63%、西德59%,挪威54%,美国43%,加拿大35%。

像这样的情形,在我们东方人看来,当然要“啧啧称奇”,并“大大吃惊”。

英国文化在西方欧洲世界中,显然有较辉煌与进步的成就。向来外边人都以为,由于英国文化发达,尊重传统,人民思想接近保守,其民族是属于优秀人种的一支,因此断不会像美国及法国那样不重视道德观念。但是从毕卡德的调查中,却又叫我们“瞠目结舌”,“适得其反”。

假如报告书中透露的是不大脱离事实的话,那麽英国大学生的不洁身自爱,是给自己文化传统沾上污点,也是对其高等的神圣教育学府染上不光彩。

诚然,我们也不必太过渲染这方面,以一竹竿打倒全船人。西方社会不尽然无可取,它的科学发达与社会建设的进步倒叫我们要模彷。但它们道德腐化的一面却是令我们不敢领教。也许英国是民主制度实行最长久的国家,即使在男女关係上,也民主得不受约束。正因为这样,打胎风气,避孕药丸的使用大大兴起。

过份自由非好事
我们不禁要问:人类是不是已经堕落成与动物一般,只追求动物性的刹那快乐而已,不去计较后果,不去理会人类的尊严?

近年,西方社会的影片都在鼓励这种风气,甚至出现大胆的男女做爱镜头,X片一大堆鼓励人类的慾潮,到头来促使青年男女的抛弃贞操,大肆胡来。

对西方社会来说,或许不去计较贞操观念,但生活在东方社会的我们,尤其在东南亚一带,虽然后期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在各方面有西化的倾向,但在男女关係上,总不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一套。

未婚女孩子贞操的保留,殊为重要。婚前乱搞性交,真是要不得。万一有了孩子,却不知道父亲是谁,怎麽办呢?我们东方人最忌这种现象产生。不过,这样还不足制止坏风气的吹袭。今日的社会,许多年青男女乱搞恋爱,出岔子;轻易信人,发生性交,复被迫沦为妓女等等的悲剧出现,大概就是西方社会所赐给的 “自由”。

幸好,我们的自由尚未演成英美等国的泛滥,以致道德破坏无遗。假如英美大学生的胡乱性生活是因为太过自由与民主所造成,我倒赞成我们的社会保守点来得好!

-- 1968年7月30日
(11) 做动物比做人好
人毕竟与普通动物有很大的差别,不然人类便不会自称为万物之灵。可是至今为止,有些地方人类的生活并不比动物好受。在原野与森林裡,动物是自由自在不受任何约束的;被饲养的牲畜,也受一定的保护。在战争的地方,人类哪裡有高贵可言,生命又何价?炮弹,火药,机关枪,令生灵涂炭。越南的战争打了廿多年,尸骨未寒,又多添一批新鬼。这种残酷的局面,显示人性丑恶的一面,也写下人类史上悲惨的一页。

再说飢饿。印度有数千万难民在挨饿,无处归宿。比亚法拉有饿死贫民的现象,这是人类的羞耻。有的人民山珍海味,有的人民却挨饿乞食。杜甫两句诗:“朱门酒臭,路有冻死骨”,最深刻地写出人世间的不平。

又说虐待与歧视,黑人体验最深。也有的被视为奴隶,为主人卖命,遭受刻薄的虐待。

这一切,有力地证明了一些人类的生活比动物还要痛苦与不幸。失去自由、受饥、受侮,甚至失去生命,此刻不知下刻的命运。他们是人类,但没有办法享有其他人类的快乐与像样生活,这是为甚麽?绅士与小姐们不大感兴趣。

但是,当人类的祖先──猴子──被射上月球作为人类开路先锋不幸牺牲之后,有数以百计防虐待动物的“慈悲人士”向美国太空署提出抗议,并称:“何不派遣罪犯到太空去呢?”

这些慈善人士的关心,确然值得千万的动物与禽兽欢呼与致敬。最低限度地球上尚有一批人类是站在争取动物合理的生存权利的一边。如果动物能够有头脑去想这一层的话,它们应为自己感到庆幸。不是吗?在世界各地还有防止虐待动物协会组织呢!且不要管他们的效果如何,但这说明了他们的热忱与对动物的一视同仁。

就偏偏这批“慈悲的人”不去可怜与同情人类的遭遇,竟也无聊地可以为一隻太空猴哀悼及呈抗议书。老实说,“绅士与太太们”所谓的防止虐待动物协会的工作,除了藉以打发太无聊的时间外,再也看不出甚麽意义。

太空猴死得并不十分伟大,因为征月的成功与否,将没有办法改善地球上苦难人民的生活。是的,太空船带回来地球是椭圆的照片,这椭圆却是多麽凹凸不平与缺陷。我们精干的人类,为甚麽不去补救地球的不均衡,而飞到远远的月球上插上他们的国旗,展示威风?

我们不反对人类必须进一步作太空与科学的研究。可是我们应该先关心地球上的苦难,把自己的快乐与荣幸,建在千万人的痛苦上,到底不是光荣,也不可敬佩。

-- 1969年7月24日

(12) 美国的黑人问题
美国国内的种族问题像癌症一样难于治疗。虽然有时显得风平浪静,但忽又怒火燃烧。黑白问题仅是那麽外表肤色的不同,竟然在人们的思想中烙下深刻的印象,有所差别。

美国的黑人除了少数拥有地位外,绝大部份是被压在天堂底下的贫民。几个世纪来,他们的祖先从老远的非洲被人贩卖到这裡(1619年第一批)落地生根。他们在白人的心中,永远得不到合理的地位。

最近,本坡戏院相继放映了两套关于美国黑白问题的影片。一套是《东床快婿》,另一套是《桃李满门》,男主角是黑人影帝薛尼波特。影片的终场令人深为感动,黑白同婚,白人尊重黑人,并起敬爱之心。假如当今美国社会的白人都能够受这两套影片感染改变深刻的歧见,相信有助改善黑白间的关係。

然而,根据所得的新闻资料,美国黑人绝大部份居于贫民窟,操苦工或失业之下民。在贫民区成长的黑人,他们毕竟无权享有白人一样的权利。单就经济上言,他们便差得远。

虽然不是所有的白人都富有,事实上,贫穷的白人也很多,只是在一般比例上,白人生活在美国确然要比黑人好得多。他们也拥有黑人所没有的特权。

正因为是贫穷所造成的事实,黑人在美国国土上只分享一点点的权利。他们终年卖命苦干,付出巨大的劳动力,却换来少少的酬报。人穷,加上法律的进一步歧视,难怪白人歧视黑人。有的州甚至还存在黑白不能在公共场所同一道的法令,比如不准共乘巴士,不准黑人进白人餐厅。所有的这一切,都在在说明白人的优越感及他们的极端态度。

记得美国独立宣言中有言,人生而平等。但在实际的生活中,这句话已成为废物。

那些美国上层阶级的极端份子从来就恨黑人在国内生活,当然更不愿意他们心目中的“下民”能与他们享有同样权利。黑人的忍受压迫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在历史上,领导黑人作合理的反抗者,一个个献出他们的生命,献出青春,尚未争取到合理的生活地位。远的不说,在不久前被枪杀的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即为一例。一个用非暴力争取黑人权利的领袖亦不为美国白人社会优越份子所容忍。试问他们能给黑人甚麽样的平等与权利?他们能容纳黑人争取甚麽权利?这件事情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今天,非但不幸,也是文明的凌辱。

黑人佔美国人口的10%,有2千300万人。他们被视为二等公民,不时受到迫害。在我们看来,这是对一部份人类的无理欺侮。他们是否应该因为肤色的不同,必须遭到“另眼相看”?这是美国社会的病态。

黑白恋情路坎坷
正当黑白问题受到举世瞩目时,来了两套影片,讲得是黑白人的问题,因而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东床快婿》只是以短短半天的时间反映黑白人对异族通婚的看法。黑人薛尼波特佔据了最重要的角色。他是个医生,一个杰出的专才,与一个白人女子谈恋爱。他们虽然互相默许,但他们却得面对社会与家庭的舆论压力。

女方家长向来有开明之称,也不能赞同异族通婚。在他们的心目中,不管黑人有多高的才学,因为他是黑人,他们便不喜欢黑人成为他们家庭的一员。虽然最后他们决定让女儿结婚,但无可否认,他们是看见事情已经发展到势不可避的地步时,才作了不愿作的同意。这说明老一代的美国白人含有深刻的种族歧视。这些人口口声声大谈平等之道,一但问题发生在他们身上,就会不表赞成了。这是美国人典型的例子吧!

至于男方家长也有强烈的反对者。上一代的思想带着自卑与安份守己,不愿高攀白人而反对。这类黑人并不是没有的。相信他们是甘愿接受社会长久不合理所遗留下来的压力者。
影片借用异族通婚问题来拉紧黑白间的关係,动机是良好的,并指出下一代的思想已作改变,值得人们效法。假如这部影片能影响白人,在优越感态度上作某些程度的改变,那就是它的成功之处。

男女主角是通婚了。通婚能解决黑白问题吗?显然是不能够的。异族通婚只是个别的解决黑白间的歧视,算不得达致黑白平等的途径。有多少个黑人像男主角那样受高深学问,有机会接触美国白人?答桉很明显,少之又少。

所以我们说,通过异族通婚作为解决黑白歧视之道,在目前是行不通的。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反对黑白通婚。我们认为目前以这种方法来反映黑白人的平等,也许不大现实,但我们绝对赞成这种通婚制。

-- 1968年9月29日

(13) 黑人也应受尊重
在电影《桃李满门》,男主角由薛尼波特饰演。这套片集表现一群流氓学生(大多数白人)如何歧视他们的黑人教师。他们故意向教师捣蛋、刁难、欺侮,处处显示他们的优越,而不受制于黑人的教学。他们在教室为所欲为,讥黑人“自以为了不起”。在他们的心目中,黑人根本无资格当他们的教师,也没有与他们平等的地位。

黑人教师在这方面表现最大的容忍,循循善诱,发扬“有教无类”的精神,令人敬仰。这无形中塑造了一个高尚的黑人形象,竖立在白人眼前。

黑人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决心教好下一代,启发他们的人性。他教导他们互相尊重,诚实与坦白,彬彬有礼,最终感动全体白人学生,改变他们对黑人的偏见。由尊重而敬爱他们的老师,影片终场那一幕令人毕生难忘。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场面,学生给老师举行欢送会,送一份最热忱的礼物──一个杯子与字条--“送给敬爱的老师”。

如果美国社会大部份白人能对黑人拥有尊敬的心情,那是美国的幸福。至少它将十分有助于解决黑白种族不平等问题。

用电影化解偏见
《桃李满门》比《东床快婿》更具有现实意义。内容的取材现实并富有气息,结构紧凑完整。
这个影片将有力地反映美国白人的意见(即歧见),也反过来表明黑人智慧之不低。如果有受过高深教育,他们一样有涵养、有道德、有思想。他们的成长正与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有其智慧与苦干的精神。

这两套片说的是黑人知识份子所面对的问题,因此范围变得狭窄。广大的贫穷黑人不幸的命运仍然没有被拍成影片,来伸张他们的正义。要是将来美国出产的影片,除了反映黑白问题的症结外,还能够提出解决的有效方桉,无疑的,它最低限度可以逐渐教白人放弃传统的偏见,对黑人一视同仁。

黑人问题必然不是靠影片可以解决,但藉影片进行教育,进行有意义的工作,亦有其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东》片与《桃》片的面世象徵着一个良好开端。我们希望会有更多有关种族问题产生根源及和谐之道的影片纷纷被拍摄成电影,但不别有居心的歪曲事实与合情合理的问题。这对于多元种族的国家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美国的白人除非漠视黑人存在的权利,不然,那些优越感的白人须改变传统的态度。如果继续让歧见扩大、恶化,对美国,乃至于世界和平都没有好处。

黑人要求平等自由的权利,乃天赋与不可剥夺的。看了《东床快婿》与《桃李满门》,你认为黑人是否应该享受到尊重,受到平等的待遇?

-- 1968年9月29日

(14) 廉价出售劳动力
“价廉物美,经济耐用”,这是商场用语,作为宣传货品的一种手段,以赢取顾客的信赖。然而,这一句话在我们今日的社会,用来形容对劳动力的僱用已不过份,不是吗?一间公司要聘请人,总得选择认为有才干,同时有工作能耐,却给予微薄的待遇。于是,这个人才无形中便是商家眼中“价廉物美,经济耐用”的东西了。

并不是我们有意降低人类的尊严。事实上,那些劳心与劳力者都不得不廉价出售劳动力。争一碗饭吃的人是那麽多,你不干,别人便抢着要,社会形成僧多粥少的局面。为了麵包和牛油,人类顾不了自己的资格与待遇间的强烈反比例。

一个华文大学毕业生,大部份都涌向商场。华人商场向来精打算盘。请的人要好,上上之才。待遇嘛,慢点谈。他不强制你“降尊纡贵”,但是,你将无可奈何地接受这份工作。很简单的理由,你要吃饭,就得“廉价出售劳动力”。

按照我们一般的观念,一个人辛辛苦苦挨了四年大学教育,好不容易才戴上方帽子。他们的待遇应该每月有300元以上,如果他们的职位是重要与繁杂的话。

一个剑桥生或高级剑桥生在政府或其他场所谋一位职,最低也有2百馀至300、400元。同时,受政府承认的大学毕业生就更佳,待遇起码也有500、600元。如此,一个华文大学毕业生要求300元以上的薪金,没有一个人会说是苛刻的。

可是,我们在社会上所碰到太多华大的毕生竟然拿不到这样的薪水。虽然他们的工作与在同一间公司工作的受承认大学毕业生相差无几,但他们的薪水只有区区200元罢了。说起来也许你不相信,甚至有些华大毕业的,开始在公司谋职的薪水低到100元。

华大生不比人差
我们认为,以这种待遇对待一个华文大学的毕业生是一种歧视,是对华文大学的一项侮辱,分明在讽讥华大的毕业生完全没有专有知识与资格。显然,他们并不相信这些学生的工作能力。

还好,华校学生素来就有优良的传统,他们能够在受到考验的时候表现他们的才干。即使在最差的待遇情况下,他们以最大的容忍力,发挥他们的优点。单单这种精神,就值得商家对他们产生尊敬的心情。

几年来的事实胜于雄辩。华文大学毕业生的胜任都能够是公司或机构所满意的。他们负责任,忠诚为公司服务。他们并不白拿薪水,他们繁重的工作,可以说是在待遇之上的。凡此种种都博得公司老板的口头讚许。可是,待遇方面的改善,总是差强人意的。直到今天,除了少部份幸运儿外,甚多毕业生不是继续廉价出售劳动力,便是陷入失业之中。

这种现象无形中促使商家们认为华大的毕业生大都“价廉物美,经济耐用”,值得聘用无妨。换一句话,这是没有给华大毕业生应有的平等地位。实际上,华大的学生有哪点比别人差?相信答桉是很难找到的。两种待遇,一样的工作,只因为你是华文大学的毕业生。连我们华人社会也如此对待大毕业生,又有甚麽办法不叫外人对华大生产生误解?

我们无意强调大学生应该得到优渥的待遇而享受人生。我们只是反对这种不平等的现象,并认为我们必须改变他们对华大毕业生的偏见。最低限度,华大毕业生的待遇不应与工作职位相差得太离谱,叫人家任高级职员位,拿低级职员的薪水,这是剥削加上歧视。

高中生命运更惨
谈到目前高中毕业生,他们的待遇够叫你去感受。任商店的职员,薪水不上50元。在工厂任职,也不过50、60元。公司聘请职员,经过严格挑选后,认为满意,加以留用。薪金呢,无论如何上不了100元,扣七扣八,所剩无几。将这份薪水作为己用,勉强过得去,用来养活家庭,只有天晓得。

女孩子操不上100元的职业,或许可以多少补贴家庭及己用,男孩子待遇不上100元,要成家,真难如登天。

这是很现实的例子。从早上工作到晚上,在工厂内的甚至到半夜,到天亮。所赚一天不上3元,大部份是块多3元的日薪。你说,这不是廉价出售劳动力吗?高中生的命运比华大毕业生惨得多。

又有多少人徘徊在失业的队伍裡?每年年底,社会将面对数以万计的学生投进来。社会能够容纳下他们吗?有限的职业供给他们,造成了一个争夺的局面。每个人都想工作,虽然明知待遇确不理想。就这样,社会中有数不尽的人愿意廉价出售劳动力,而社会在他们苦苦哀求下,还是无法解决这项问题。

廉价出售劳动力,给别人赚多多的钱,自己拿少少的报酬。每个劳动者必然认为不公道。假如公司生意不好,另当别论;如果公司赚大钱,不能不考虑那些出血汗替公司赚钱者的福利问题。虽是僱员们“经济耐用”,人到底不是铁打的机器,他们也有一个家,面对天天报涨的生活费。

今日,廉价出售劳动力不足为怪,有的大学生依然在工厂任职,薪金算百元而已。不过,这些都不损于一个人的伟大与高尚。人的生存价值,已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了。你赚得钱多,不等于增加你生命的价值。

所以,当你被付予微薄薪金时,无需自暴自弃,不要怨天尤人。这不显示你的“无料”与不中用,更不能降低你的人格与尊严。只要你懂得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你不会因此感到悲哀。相反的,它将激发你积极为争取更好的生活而奋斗。

-- 1968年11月11日

(15) 应该相信你自己
人类的发展史是一部伟大的史诗。这其中不免受到迷信与神话,而阻碍并贻害人类向真理作探讨与研究,但这却不能永久愚弄人类。在1千年前,甚至1百年前,会有人迷信月亮是有神仙居住着,直到近代的科学工艺发达,这种理论才站不住脚,迄不久前的人类征月成功,戮穿一切怪诞的神话,消除最后一部份固执人所坚持的迷信理论。

虽然如此,今天,我们的社会有不少人继续遭受或甘愿受摆佈,把命运交给“神仙”,从来不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们相信冥冥中有许多主宰或一个主宰,在统治与主持整个宇宙。

这个理论十分薄弱,尤其没有根据。如果说宇宙有神仙在协助人类、扶持人类,人类必然不应分成几种阶级,更不会一方有吃有穿,另一方饿死街头。神仙也会阻止人类受到侵略与迫害,进一步把温暖分给每一个人,因为万民都是他亲爱的儿子呀!

然而,人类打从呱呱堕地起便靠自己的哭声与挣扎生存,以至长大,老了甚至死亡,我们不会发现有任何神仙。反之,所面对的事情大部份都要靠自己去克服。所谓“天助自助者”,这句话十分明显地表现出只有自己协助自己的人,才受到“天”的帮忙。否则,不自助者,天也不前来相助,那麽,我们靠天又有甚麽意思呢?我们又为甚麽要靠天呢?因为最先与最终我们得先付出自己的劳心与劳力去面对难题。一句话,天帮不了我们。

按照自然界与科学的定律,天是个大宇宙,宇宙间有许多大小星球。只知地球活着生物,月球与火星为“不毛之地”,说不上有生物生存。因此,如果说人类是神创造的,其他星球亦会有人类生存。上帝既然在地球创造人,没有理由他不会依据其他星球的环境,空气等创造另一种人。

事实上,月球与火星甚麽也没有,荒芜的一片。神的伟大意志失掉光彩,这一切的答桉,是伟大与“万物之灵”的人类给找出来的。我们人类能够胜天,克服任何产生的问题,解答任何存疑,为甚麽我们不该相信自己呢?

应歌颂人类智慧
我们的头脑与一双手才是我们心中的活神仙,不然世界不会成今天的样子。快速的交通工具、联络系统、各种食品用品的製造乃至制止大自然的灾害,都属于人类的功劳。

人类发明语言、文学,然后用在自然与社会科学上。在社会上,不断地把生活向前推进;在自然上,逐渐消除神话的传说,发现真理。从火的发明,罗盘的应用,印刷技术的缔造,继有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波兰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学说(打破教会的地球中心学说。中世纪时,教会控制西方世界,相信地球是不动的,甚至太阳都要绕地球行走)。至近代,大炮、武器、火箭、核子武器、反核子设备相继出现,现在又看到太空竞赛,人类跨入了太空代。

凡此种种没有一样不是人类的杰作。其中,神曾作出甚麽帮助呢?

如果要歌颂的话,我们应歌颂人类的智慧,感谢的,是人类自己。

可是,这确确实实的东西,不为人类自己去重视与骄傲。不少人仍然相信自己甚麽事也做不成,非要借助“神”不可。孩子病了,他去问神;要结婚,他去问神;要发财,他去问神;要孩子他也去问神。上至国家大事,下至自己的一丁点小事,从来不问问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活着又有甚麽意思?

人活着是为了使生活过得更美好,一代接一代,承先启后而不间断,除非人类煳涂到应用核子武器毁灭整个地球。

我们不但要创造生活,也要协助创造社会,创造世界。

为私利散播迷信
2千多年前,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可见,他不大相信神。不过,他当时的思想限制对鬼神作批判,他还是有点持恐表现在这个态度上。今天的人类,如果不能正确的表现坚决的态度,不啻是一项大讽刺。迷信与顽固,使我们落后。

反过来,落后的地区往往迷信多过科学,迷信又是进步一大绊脚石。我们不得不揭穿,有许多迷信乃人类捏造出来。他们这些人为了自身的私利,散播迷信的论调,文化水准较低的人,耳朵较轻。

非常简单的例子:操神仙这行业的人,并不是靠中马票致富的,而是善男信女的钱不知不觉流入他们的口袋。这种人的孩子病了,不是问神仙,先送给医生看,为甚麽呢?他们本身明白神是甚麽东西。

人类不相信自己,又有某些人出来骗不相信自己的人,助长迷信的风气。社会的进步受到阻碍,人类的思想受到麻醉,阿波罗十一号的成功应该重重的敲醒迷信的头脑。还朝拜甚麽月亮神仙,那裡有的是一面美国旗,中秋节祭拜快要成为现代人类的笑柄了。当然,我们绝不会反对吃月饼这风俗,但反对迷信。迷信在今天,快成为落伍者的象徵了。

-- 1969年9月4日

(16) 为生命价值奋斗
凡是有生命的东西,从出生到长大,总要经过一番奋斗,长期与不懈的奋斗。以我们人类来说,社会的进展,时代的变迁,有哪一样不是经验的累积与奋斗的成果呢?所以,进步是靠奋斗争取的。

按照我们社会的制度,虽是贫富分明,但它还是赋予每个人有生存的权利(生活好坏自当别论),并以自由竞争的政策鼓励人与人之间作优劣竞争。正如达尔文进化论所规定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所以,这就规定了个人要生存,就必须斗争,生活就是一场战斗!

但是,有的人在生活战场中倒下去,自杀了事,有的人逃避现实。这是说,他们还不懂得生活以及生命的意义。不过贫困将吓不倒勇敢的人。

我们歌颂那些能在苦难的生活中倔强成长者。虽然他们的生活比富有者相差悬殊,然而他们的生命是充实与光辉的,靠自己的奋斗意志,向社会一切困难挑战,是生活中的英雄。

有一些人,他们以为穷人没有说话的馀地,这个社会没有他们生存的价值。有一位渔夫曾经这样告诉笔者:“我们穷人没有与富人说话的权利!”显然这是自卑与错误的。为甚麽要轻视自己呢?靠劳动的双手,刻苦耐劳生活的,他们光明正大,对得起社会。说得彻底一点,整个社会的进步是脱离不了劳动的人民(包括劳心与劳力者)。我们社会一切的建设,有哪一样不是人民血汗的结晶?单说那些高楼大厦的建造,就够证明建筑工人的伟大!

藐视工人与劳动人民对社会的贡献,就是无视事实,歪曲现实与历史。

要奋斗才有意义
人类总是要为美好的生活而努力。谁不希望生活过得好呢?但是,不是天降福来,也不是靠富人施捨,更要抛掉一切发横财的幻想,运用你的头脑与双手,创造生活。不要羡慕一些人生活享受,有钱有地位。他们并不见得生活得很如意,也不见得劳动者的生命价值比他们低。

人的生命本来是一样的,虽然有长短之分。奋斗是生命赋予的力量,而反过来,奋斗滋长生命的价值。你不愿意做寄生虫,不愿意白白活一世,那就得趁脉博跳动的时候,奋斗一番。社会上有许许多多奋斗的青年人,社会才会进展,国家才会进展。

我们只有一个生命,所以要珍惜生命。我们也要让生命散发光芒,照耀社会。英雄不问出身,但问你生命在于社会的价值,你奋斗的一生对国家人类的贡献!

-- 1968年9月5日

(17) 漫谈生命的价值
生命是甚麽?它是无形的东西,谁人也看不见,捉摸不住,但感触得到,体会得到。生命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滋长或消失。时间是生命最好见证人。

我们看见一颗小树在成长,这是生命赋予的象徵。我们看见一隻动物在爬行,在行走,我们感到它们是有生命的东西。我们看见飞禽在飞翔或跳跃,也感觉到他们有活跃的生命。人类自从母体呱呱堕地后,哇的一声哭,生命便告开始了。

无论植物、生物、乃至微生物,生命原本是一律的东西,差别在于长短。在万物之灵的人类看来,生命是崇高及无比可贵的。虽然生命赋在任何东西或物件上没有分别,你可曾觉得,有了思想的动物,对待生命就有不同的看法了。

一颗大树被人砍了,没有躲避的馀地,任由人摆佈。它有生命,非但没有思想,更不能移动,无从挣扎。

一隻动物,或猪或牛或羊或鸡或鸭,面临任人宰割的命运时,尚曚在鼓裡。它们因为思想简单,驯服饲养,饱食终日。一旦刀宰下去,血液涌出,它们才本能地抗议、挣扎,但已经太迟了。它们比树木还聪明,懂得死前的痛苦。它们比树木悲惨,因为它们要经过痛苦的折磨才死亡。

也有些动物,并不服驯人类。它们有自己的世界,有自由的生命,它们比被人类饲养的动物幸福得多。

有贡献才有价值
然而,最幸福的莫过于我们人类。一旦人类被赋予生命,他们就开始成长。不论体格上,思想上,都有规律的成长。

单单赋予生命,而不去教导一个人,开导一个人的头脑,这个人将与动物无异,除了拥有动物的本能外,别无其他。因此,他们要重视一个小生命的开始。我们尤其要重视如何把小生命丰富起来,使他成为有思考力,判断力,有人生观的人,一别动物的庸俗。

丰富生命,滋长生命,最好的办法是传授教育。小孩子刚学会爬行,为甚麽你要教他学说话,学听话?因为你要使他通晓人性,接受简单的人类知识。孩子长大了,父母送他们入学校,又是为了甚麽呢?为的是灌输他们知识,传达做人的道理,使他们明辨是非。

所以,生命本身无所谓有意义与无意义,其决定在于思想的发展,而后这个人对世界的贡献,对社会与人民服务的程度来衡量他的生命价值。没有思想的人,生命对他是多馀的;有了思想的人,才会对生命加以重视。

但自私自利、贪生怕死,虽算是重视生命,珍惜生命,这又有甚麽用?为人民利益献身,发挥生命的热力,即使生命结束了,他的生命还是光辉的。他的人格还是光芒四照的。

这就是说,一个人,其生命的价值繫于贡献人类的程度而言。

每个活着的人都是有生命的。有的人不珍惜生命,自暴自弃,受不起环境、失恋或学业成绩不良的打击,了结一生,固然可悲,同样可咒。这种人看不清生命的意义与活着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在于能使生活过得美好,不但是个人的生活,同时是大家的生活。一个美好的生活需要用生命来争取。如果你有正确思想的话,你就会想到“奋斗一生”这句话。“奋斗一生”就包含用生命努力完成一切。

献身社会不白活
社会要发展,人类要进步,就必须要有献身的人类,可以用鲜血、生命去换取进步的社会,惠及人类。世界上那些伟大的政治家,真正的政治家,莫不把人民利益、国家利益置在第一位。生命对他们来说,应该要置之度外,视死如归。

已故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就是用生命博取民族的平等。自古而来,多少这样的英雄不断出现在政治舞台,一步一步推进社会。由于这样,我们后人讚美与歌讴那些用生命换取全民幸福的伟大牺牲者。例如中国南宋文天祥的名字至今不衰,因为他保存了中国汉人威武不能屈的崇高气节。孙中山先生至今仍为人瞻仰,因为他曾经为民主社会的茁长,而用毕生的精力推翻封建制度。

中国“史记”作者司马迁说:“人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这就是说,一个人开始时的生命是一样的,结束的生命就有所不同。它的不同点决定于思想上的看法。你损己利人,恶贯满盈,你的死将遗臭万年。你平平庸庸,安安碌碌过一生,你的死,像鸿毛一样轻,对社会毫无影响可言。如果你捨己为群,你的死,将像泰山一样的重,永远为人悼念,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上。

最低限度,我们人类要保持“利己利人”的人生态度,并发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这样,我们的生命就不会染上污点,总算在永恆世界的一段短暂的旅途上,我们问心无愧,对得起生命,也对得起社会。

我们只有一次生命,生命的长短并不受我们控制。事实上,生命是短暂的,一幌眼又是10年、20年、30年度,而至衰老病死,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

用你的生命,充实你的学问、你的思想,再建立你的人生观,朝向正确目标前进,让生命充满光辉,显示你的生命不是庸俗的,不是白活的。

-- 1969年4月13日

(18) 评“爱与罪”的演出
世界着名作家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只有一个,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香港艺术剧话剧团在中南戏院公演的5幕话剧“爱与罪”,只是不幸家庭中的一个。在资本主义的社会裡,这类家庭的悲剧并不是没有的,而且是容易在陋巷裡找到这样的故事。

我以为香港艺术剧团的前来,是给沉闷的剧坛一声雷响。无疑,在促进戏剧运动上,他们是成功的。以他们高超的演技水准,必将给我们观众带来对话剧的信心。

长久以来,人们对于话剧的不热衷,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少有人推动,另一方面也是人民对话剧的瞭解不够,以为看话剧一定是枯燥无味的,比不上电影的扣人心弦。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好的话剧(包括内容与技术),其教育作用将不输给电影,其引人之处像涨潮一样。事实上,演好一齣话剧,比演好一套电影更难,因为它有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爱与罪”这幕话剧,有力地控诉金钱社会的罪恶一面,有力的反映三代同堂的思想不同,谴责那些为非作歹,包括出卖灵魂,自甘堕落的人。但是,它没有很好地显示出健康的下一代新生。

我们从第三代的身上依然找不到他们有伟大的理想。他们会要求脱离污浊的家庭,但是他们是追求怎样的生活呢?故事没有交待。虽然编剧极力在第三代的身上涂上光明的彩色,毕竟带些含煳。然而,这还不致削弱戏剧的份量,在现实意义上,在教育意义上,它将给观众带来好的影响。

故事从金大爷说起。他是九龙城畔一条陋巷裡,一座残旧古老,污秽罪恶房屋的房东。他积善积德,整日盼望30年前不见的儿子铁牛归来。(这裡有一个疑问,金大爷开时向观众交待他有一个30年不见的儿子,在战争中失散;但后来,当他看到自己的亲儿子时,他竟说:你就是我以前送给人家的孩子。他把孩子送给人家,而期望孩子归来,他这样说话,不是与之前所说相矛盾吗?)(笔者是看9月5日7点场的)。

上樑不直下樑歪
金大爷是第一代人物。从他身上我们找到他有一颗善良与富有同情的心,安份守己。但是第二代,即是他的孩子与媳妇,却是那样败德。一个是无恶不作的黑三,一个是烟花女子方翠茵。

方翠茵与黑三是18年前的“夫妇”。那个时候,黑三说,他有大把的田地、房产与钞票。这样说来,金大爷是早把黑三送给一个有钱人,否则他绝不会这样富有。

自从他与方翠茵同居后,不久即告破产,沦为罪人。黑三指责是方翠茵害了他。翠茵指他是浪荡仔,搞得自己身败名裂。他们谁也不能推咎,他们一个后来成为流氓,一个成为妓女,强力地暴露社会的病态。多少人就在不知不觉中沉落与“牺牲”,永远抬不起头来。

黑三是怎样由富有败家仔变为流氓土匪,以致犯桉纍纍被判入狱呢?剧本没有清楚说明,不过我们相信这样的事是存在的。这种沉迷于物质享受的人,一旦经济拮据时便告铤而走险,无恶不作,贩毒、走私等。

黑三与方翠茵同居约有6年之久吧!(因为他们的女儿已18岁,而黑山入狱12年后逃出)接着黑三被判入狱,翠茵带着女儿方小凤相依为命。为了能继续物质上的享受,加上她拥有那种腐化的思想,她走上女人的末路──卖淫为生。

她说是为了养活下一代,这固然是一种托词。她应该想到,她的下一代将因此抬不起头。她是资本主义社会下一个可咒的产物。谁叫她不自爱,不甘吃苦呢?这种女人,人们只会投以轻藐眼光的同情。为甚麽人家可以穷得有骨头,她们不能呢?

她要女儿方小凤学好,她却把所有的坏习惯染给女儿。她的女儿学会交际(跳舞)、寻刺激、贪图享受。好一个不长进的孩子,迷途的羔羊。这第三代,同样煳涂的生活,追求动物性的快乐,怎不教人痛心疾首?她生长在充满乌烟瘴气的家庭中,又如何期望她学好呢?

12年后,黑三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时候,突然出现在这座无生无气的房子──他逃狱出来,为的是找回心爱的女儿。骨肉亲情,在这裡体现。到底他是冲动与鲁莽的,本性还是难移。你看,他出狱的当晚,找同行毕老五投宿,见着一个姑娘(其实是他前妻,可是他没看清楚),即起猫猫之意想强佔便宜,并还想重起东山呢!这是他逃狱出来找女儿应有的心情与态度吗?

他会教出好的女儿吗?口口声声说要强带女儿走,安得甚麽心?指女儿在方翠茵只有学坏,不会学好,可是他呢?他一样罪恶满贯。
(待续)

-- 1969年9月10日

(19) 再评“爱与罪”话剧
剧本企图在丑化黑三方翠茵第二代的同时,又想美化他们,表露他们的父母之爱。天底下没有不爱子女的父母,但是这种人连自己的生活都如此腐败,还谈甚麽子女教育?这正是我们社会的弊病。

关于这点,剧本没有很好的安排。这样的第二代,没有资格管教下一代。下一代交在他们手上,必将受到糟蹋,必将使青年的一代趋向堕落与罪恶。方小凤早已堕落了一半,如果再不好好指引她,恐怕要重蹈母亲的覆辙。

第二代与第三代的矛盾,反映在方小凤、李家骏、黑三及方翠茵的冲突上。

我们先谈李家骏这角色的出现。虽然编剧有意让他代表光明正义的人,但他的到来是那麽地突然,剧本没有告诉他是干甚麽的。是读书?干文化工作?使人不明不白。从他的言行上,倒看到他的一派正义。但是,他除了一直嚷着要离开这个鬼地方外,再也没有表示他的理想与抱负。这是令人遗憾之处。既然编剧认定他是个非安插不可的角色,他必须有所作为,而不是只有满肚牢骚的青年。尤其是要他代表前进的一代,更应该突出塑造他的伟大形象,以代表青年一代。

家骏到底不失为一个懂分辨善恶是非的人。这是他的长处,也是令观众喜欢他之处。

方小凤与李家骏,在黑山与方翠茵的对话中,十分强烈地指责上一代的不是,以及上一代的腐化与败德。上一代要求下一代的原谅,毕竟办不到,这是不可妥协的冲突。唯有把旧的去掉,新的才能茁长。方翠茵与黑山──代表社会罪恶者,必须灭亡,让新生的一代承担社会的重担,负起时代的使命,扫除黑暗与恶势力。

逃避现实非良策
剧本本来应该这样安排新生一代,使他们更生气活泼,不逃避现实,以崇高的理想、勇气及信心接受一切挑战。但是可惜的,剧本以家骏答应带小凤离开这个家庭结束,说是要到南洋去,是为了新的生活,还是为了逃避香港现实的社会?因此我们担心他们的将来,除非他们肯奋斗一生,而不是为了逃避现实。我真嫌他们有后者之哀调。难道香港这个地方,就没有善良人立足与正义滋长的地方吗?

不过,话说回来,去哪裡并不是争论的地方。南洋社会一样是拜金的社会。我们以为他们摆开这罪恶的地方,是走向新生活的第一步。我们祝福这青年的一代不再像上一代那样煳里煳涂地虚渡一生。

我还以为,毕老五(租金大爷房子的无恶不作游民)满口油腔滑调,坏事干尽,又贩毒,又走私。但是,他与黑三一段谈话最为精彩,最能暴露罪恶的社会。他说:“这个社会,管你是甚麽出身,只要有大把大把钞票滚进来,上流社会者管叫你大爷,左右的人像哈巴狗跟来跟去,女人见你,视为一粒金钢鑽。”这是对社会最有力的讽刺。

论剧中演员表现
毕老五(萧龙饰)刻划刁奸巨滑者入木三分。单看他那幅轻佻作为与不用本钱的说话,就够突出他的形象。

黑三(华山饰)的土匪扮相堪称成功。奇怪的是,像他这样的性格,有时还受得起别人的指骂与咀咒?

张丽珠饰演的方翠茵,扮风流女子有八分本领,叫她演一个慈母,就不大令人感动。我看她下半段的演技比上半段差。

徐鹏饰李家骏,形象糢煳。他没有被剧本安排上一个突出角色。但他的演技是不错的。

此外,向伶演的金大爷倒表现出一个与世无争的清悠老人态度。洪玲玲演的方翠花(翠茵妹妹),只见她演来一把眼泪,一肚悲哀,演技平澹,也算能勾划出软弱女人的一面。

李家珍(金砺饰)是家骏姐姐,与姐夫杨大魁(陈延),是剧情的配角,主要显示他们靠劳力赚取生活勉强渡过。但是,他们被安排做衬托的演出,看不到特出的表现。

方小凤(史秀清饰)演来头头是道,演技纯熟。我认为她的戏路很广,她是一位很有前途的演员。

剧的五幕全用同一幕背景,有嫌单调。由于港艺老远而来,想必在道具上,以简为便,音乐效果有其成功之处。

总之,演技达水准,剧本有讨论的地方,有写实主义的精神,惟缺乏浪漫主义的手法。

-- 1969年9月10日

(B) 人物访问

(1)访问槟大副校长
一个晴朗的上午,我拜会了槟城大学副校长汗沙申鲁教授(Professor Hamzah Sendut),作了一个多小时的访谈。从学校谈到社会乃至世界,问了很多,答得也多。

汗沙教授和蔼可亲,更是健谈。个子并不高,但身体硕壮,精神奕奕。槟城大学是于今年5月才开办,他身为首任校长,办事很有魄力,并且深谋远虑。槟大诞生不及半载,他已作了许多理想和计划。

汗沙教授的履历
汗沙教授今年43岁,已婚,育有一子一女,太太是华籍,华文名字是杜慧妮(Toh Wee Nee),槟城人。

汗沙教授于1954年毕业于马来亚大学(新加坡)地理系,之后前往英国利物浦大学攻读硕士,专修城市设计,并精于统计学。

毕业后他到荷兰鹿特丹工作,继后再到西德的杜色多工作,接着回马大担任助理讲师。

1960年参加联合国工作,负责亚洲及远东城市发展工作,担任顾问职。曾被派到日本,协助日本政府发展城市,为期6个月。

1964年返国,再加入马大服务,担任地理系主任,继受委为文学院院长。

今年被委到槟大任重职。

汗沙教授学会日本语,读过两年华文,于是他用简单的笔划写下“汗沙”两个字 ,作为他的华文名字。他说,Hamzah在阿拉伯语是伟大的意思。

他是思想开明的人,主张异族通婚,他娶华人为妻即为一例。

谈亚洲各国状况
我们的问题谈及教授所授的学科──地域研究,谈东南亚,马来西亚工业发展问题。

教授噼头就说,东南亚面对的共同问题是都市化与都市发展、农业的机械化与培养优良的农业种子。同时人口越来越倾向都市,造成人口失业。

他又说,彼此间在各方面未甚瞭解,应多多促进瞭解。东南亚合作机构可协助各国合作,可惜成员国未全面包括东南亚国家。

他主张在发展经济与文化传统上互相交换,互给互助,并在会议上讨论共同的问题。
不过他指出,自东南亚各国独立后,隔膜已逐渐打破。

对于越南战争持续不断半个世纪,而使广大民众受苦,教授表示感到遗憾。他说,战争对于人类是不友善的。

他表示,越南战争的结束,将可为东南亚各国带来更密切的合作,进而增进粮产,照顾穷苦人。
他说,消除飢饿的现象是首要任务。一般贫苦的人民,所指望的是生活得到改善,而少有强烈的政治愿望。

对于新马两国,教授的见解是,新马在政治下将难以结合,但在经济与社会结构上将继续合作。
他对于近年来两国工作问题上,优先处理公民就职事,无可厚非。他说,这是很简单的。先管好各自内部,才协助别人。

他认为马新两国在政治外应互助合作与照顾。

(2)谈槟岛未来发展
在槟大副校长汗沙教授的访问中,教授对如何去解决东南亚一般国家的失业与工业化问题提出了他的主张。他说,我们必须创造半都市化的城市,吸引乡村人口或城市失业人士到来,给人民提供一个认为适合居住的环境,然后再进一步製造投资工业的良好气氛,发展新建的场所。
为了达到此目的,我们需按部就班,并且有计划地进行。

教授说,我们先把人口集中,再提供设备,就有工业人士来投资。如此,失业问题可告解决。在乡村与大都市间建立不少新的城乡单位,将缩短城乡两者间的距离,这也是一种实际的可行办法。

他说,我们不能在未集中人口及做好准备前,就在某个地区投资,宣佈为工业区,这将不会成功。

建设一个吉隆坡八打灵卫星市需耗资6千8百万元,但我们的理想不是这样大。我们只要一个2千至3千人口聚居的小市镇。日本已成功做到,并都市化乡村。

他称,马来西亚应在这方面下手,避免人民大量涌向都市,造成爆炸性局面。我们可在稻米区建立稻米工厂及有关工厂,在树胶园的地区建工厂及有关工厂等等。

有一点必须强调的是,所谓人口徙置,是需要有计划,而不是盲目的。雪州哈密大率随从五百人做大徙置,没有事先安排,一样于事无补。

他建议本邦多多彷傚日本,日本的进步是很神速的。

槟岛威省相扶持
槟城的前途又如何呢?教授提出他的看法。他说,首先我们应把槟岛与威省两个地方,不论那个地方所得,合二为一地看待,视为槟州整体所得。

他表示,我们的所作所为,是要把槟岛与威省拉得更近。过去,这一问题已被忽略,建桥只是一个方法,其他的方法更为重要,如吸引槟岛人口到威省去。

我们要怎样吸引呢?教授这样说,威省可以工业化,工厂提供较好的待遇给工人,提供低廉的屋租给工人。这样一来,我们有把握在威省建立一个新的八打灵再也。

至于槟岛本身,教授大胆说道,槟岛不能工业化,也无需工业化。倡议威省与槟岛一起工业化的理论是站不住脚与不实际的。槟岛没有建立重工业的条件,北海却有。北海也是槟州一部份,这种发展当然视为槟州所有。

他说,过去有人提议槟岛工业化,结果迄今毫无热烈反应,由此可见。

槟岛应发展成为大马的纽约,不必去工业化,只做为行政中心、文化教育中心,乃至旅游中心,而失业的人民就迁移北海工厂就业。

在集中一个目标工业化,另一方面照顾和扶助原有状况,如在槟岛推行发展旅游业。
当然,轻工业能在槟岛生存,重工业则在北海发展。

于是,问题拉到槟州总发展计划上,教授说,他不甚瞭解这个委员会的工作内容。他认为本国有足够的人才,无需聘用外国人才。

他说,进行一切的发展都聘用外国专家,将耗庞大的开销。

他的批评,也包括针对槟州总发展计划聘用外国公司来草拟槟州发展。

他用一句意义深长的话打趣道,国家的良才不受己用。

我国人才外流,继而又聘用外国人为国家发展顾问,汗沙不大表同意。他说,政府必须重视与发掘本地人才。

-- 1969年10月16日

(3)访问韩礼德教授
如果是在电话上与韩礼德教授交谈华语,你不会怀疑是在向一个外国人谈话,因为他说得一口纯正的北京腔。事实上,他是一位道道地地的英国人,是着名的语言学家。他热爱自己的母语,但颂扬中国语文的优美与完整。

受邀来新马讲学
韩礼德教授(M.A.K.Halliday)目前是伦敦大学语言学系教授。他这次是在新马英国文化协会安排下,受邀前来马来西亚及新加坡作讲学,交流教授语文经验。

记者今日下午在槟城依恩奥旅社会见韩教授,在场者有大马英国文化协会官员旦旦氏。首先,他开口滔滔地向记者用英语谈了很多。后来我向他说,韩教授,我知你是出身中文系的,我们用华语交谈好吗?

他马上转换一个口腔说:“非常好,这是难得的机会,因为我很久没向人用华语交谈了。”

他的华语说得十分流俐,而且相当纯正。这是他给我留下一个良好与深刻的印象。

他谦逊,彬彬有礼,对记者的问题都尽力答覆。我们彼此间在一句钟内东拉西扯,主要是针对语文问题。有时,他也习惯转回英语来表达他的意思。

韩礼德博士履历
韩礼德博士今年43岁,已婚,出生于英国北方的黎斯(Leeds)城,15岁到伦敦居住,在鲁比(Ruaby)中学受教育。由于父亲也是个语言学家,所以他早就响往研究母语外的语文。1942年(正际世界大战期间),他进入伦敦大学中文系,4年后考获荣誉学士。

毕业后一段时间他曾参军,最远派到印度的加尔各答。当时军队内需要通晓远东语文的人才。

为进一步研究中文语法,韩君在1947年往中国北京大学研究两年,拜于中国着名语文学家罗常培教授门下。1949年5月离开北京到香港去,在那裡学会广东话。不久回到伦敦,他往剑桥大学深造,考获哲学博士。其博士论文虽用英文写成,但却是韩君花费最大的精力在中国收集的资料。
论文主题是研究元朝秘史中文版的语法、结构及词句应用等等。为更确实起见,韩君同时学习蒙古文,作为与原文对照之参考。

“为甚麽你选择这样的课题?记者问。他答称,因为这部中文版是用白话文写成的,可说是中国中古时代的唯一白话文。

他相信该书为最早的白话文体。

1954年他考到博士后,在剑桥大学中文系执教。1958年开始转向研究中英语文法,又回到伦敦大学当语文学教授迄今。

中英文法相异处
“教授,你是研究中英文语法的,请你指出这两种文学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他沉思一阵,然后说:“有的,两种语文在造句上有共同之处。比如英文说‘John Loves Mary’,华文也是说‘约翰爱玛莉’。”

表面上,这是结构相似之处。当然,其中双方都有複杂的变化。

另一点相同处是名词可当动词用,或动词当名词用。各类词在造句上灵活用,视情况而定。

中英文都是依照秩序来表达意见的。不像一些国家的文字,是利用词的形象变化来表达。
中文有难以瞭解的古文,英文也有。

至于不同点,因两个文化源流与历史发展各不相同,差异就较多。

(一)中英文字体的写法就有所不同。

(二)中文读法。在动词上没有时间的表现法,英文则不然,非常重视动词在时间范围的改变。

(三)对于“如果”这个词(连词),在中文上可以省却,英文则不可。英文说:“If You want to come, please come.”中文可以说:“如果你要来,你就来。”但也可省掉“如果”这两个字,而说:“你要来,你就来。”

这是彼此间结构不同之点。

-- 1969年3月24日
(4)谈教授语言心得
教授接着谈到对中文的看法。他带着一种惊讚的口气说:“中国文字太优美与完整了。不论在政治、经济、教育、科学、哲学与社会用语上,中文都可提供足够的词彙与文句的构造。

他指出,中文已越来越普遍受到世人的重视。学习中文的人比以前激增许多。单以英国而言,早期只有伦敦大学及剑桥大学设有中文系,现在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黎斯大学,杜汉大学与约克大学等都设有中文系。

中文已成为一种重要语文。他强调说,中文的前途灿烂,将来势必成为世界语,与英语并排。

他认为学习中文与通晓中文者,无形中可从中文书籍中探求人生道理,哲学观点,获益匪浅。

他表示,无疑的,语文的创造乃古往今来中国人的一项最伟大成就。从简单而工整,而后古文再经过白话文,其中发展过程真令人感到中国文学用语变化的多端与複杂,研究之下有无穷的趣味。

教授指出,另外一点重要的,就是中文书自古以来出现不少哲学理论与人生目的探讨,同时还指示社会的组织结构与发展,发扬人类间的合作与友爱及容忍的美德。

单就中文表现的“真善美”文章,够叫人向往阅读。懂得中文,可以多懂远东整个社会发展历史,多涉及人生哲理的研究,充实我们的生活内容。这是教授达致的一种可贵结论。

“教授,以一个外国人而言,在你开始学习中文时,有何特别的感觉吗?”记者问。

教授说:“老实说,汉文很不容易学,需下一番功夫与时间才能掌握与应用。”

在发音上,语音分有“阴阳上去”四声,这对一个外国人是最难掌握的。

不过,教授的华语说得很清晰,音调也明朗,完全没有参杂英语音调在内。

教授语言要活泼
记者问:“在我们的社会裡,一般华校生在小学至中学被传授英文,都是从书本上死读,虽然写读不成问题,但讲起英语来则感到困难。你认为这种教学应否改变?有甚麽办法补救?”

教授同意这种现象非英语学校普遍存在。他这样说:“单教小学生一个一个生字学英文,然后死背书本,除了读死书外,这些学生都没有机会接触英语会话。一与人交谈起来,每说一句话都要经过大脑组织句子,因此造成难以马上或流利地启齿。”

我们必须改变这种死硬教学法。教授建议道,要打好一个小学生的英文基础,首先要使他对英语产生兴趣。做教师的,不能整天说书似的。他必须与学生打成一片,用浅白的英语与学生谈话、讲课,让学生先从会话上学英语。懂得词彙少,不要紧,一边教生字,一边又特别强调与学生的交谈,使学生讲英文不感吃力,这就是说,学外国语,应该先学听与讲,接着兼学读与写,让语文活泼使用,不令人生畏枯燥。

他指出,如果我们对着书本教学生,单注重学生们识字与用词,而忽略了对话与发言,好像教数学那样死板,就不容易使学生的大脑对语文的会话灵活。

不过教授称,他来到此地,发觉这裡的人讲英语的程度都相当不错。

他感到遗憾的是没时间到华文中学讲学。他说,他很喜欢与华人用华语攀谈来锻鍊自己,以便不致于生疏而忘了。

如果我们身为华人,连自己的母语都不通晓,听了韩教授一番话,恐怕要惭愧万分。世界上不少国家的人民正在努力学习华语,伦敦大学内中文系学生就有百多名。我们有甚麽理由卑视自己的母语,我们有何理由担心华文不会发扬光大?每一种语文都在不断发展,马来文(国语)需如此,华文何曾不如此呢?

与韩教授的一席谈,令人有上述的感觉。

-- 1969年3月24日
(5)访问日大学教授
笔者按语:今堀诚二博士(Imahore Seiji),是一位日本权威东洋史家,名扬国际。着名着作有:《北平市民之自治机构》、《中国社会构造》、《中国封建社会之机构》、《原子弹时代》及《中国近代史研究概论》等。

日本广岛大学教授今崛诚二博士与神户大学文学部助教授山口一郎最近到东南亚各国作一番实际考古。两位教授于前几天在槟逗留一星期,研考槟城具有历史性的行会商会组织,及有关孙中山逗槟的历史资料。记者蒙幸,陪同他们到槟各行会走走。

在一项访问中,今堀博士向记者讲述其研究必得及其对槟的观感。

今堀氏诞生于1914年,现年52岁。1939年毕业于广岛文理科大学史学系,后到北京师范大学当讲师,专授日本史,并作调查会馆研究工作。4年后(1943年)返国当母校副教授,教授中国史。

1944年,日本发动世界大战,他被徵去当炮兵1年,适时他30岁左右。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他除解军戎,到江田岛的广岛大学教授史学。(广岛大学原在广岛上,但因美国投原子弹于该处,被夷为平地,才将广岛大学搬移至江田岛,直到1949年,广岛大学才重建在广岛土上。)

今堀教授向记者称,广岛大学是公立大学,学生超过500名,设有文、理、工、医、齿、农、政经,教育学院,并有颁授博士学位,学生的生活与各国大同小异。

中国有封建制度
今堀教授此次偕山口一朗助教授前来东南亚,是为考古行会组织暨孙中山留槟期间的行踪。他访问了槟城一带具有历史的行会及工会,如鲁班行、打金行、鲁城行等等。

他解释,这些具有历史的行会和商会,都是源于中世纪的产物。中世纪称为基尔特制度(Guild,即行会组织)。他这次为了收集有关资料,便到东南亚各地考察。

他说,这些行会或商会的组织从中国唐朝传钵而来。换言之,中国在唐朝时代就有如西方中世纪的行会组织。可是,德国有一位经济史家马斯伟伯(Max Weber)在其研究历史中却认为东方古代从来没有行会的组织,只有西方才有这种组织。

马斯伟伯认为中国是没有封建制度(因为行会是封建制度下发展的产物),而是实行官僚制度(Bureaucray),然后发展成专制制度。反之,西方有封建制度,又因封建制度内有行会的组织,这象徵民主主义在那时已萌芽,所以西方后来有文艺复兴,有启蒙时代,乃至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今堀教授说,其实马斯伟伯的理论错了。中国亦同样有封建制度,同样在封建制度时期有行会的组织,有民主主义的萌芽,然后将中国的社会推进民主时代而不是所谓专制时代。为此,他特地研考现今遗留下来的行会,以追溯彼等之历史及渊源,来驳斥马斯伟伯的偏袒理论。

行会组织的历史
甚麽是中世纪的行会?原来在十一世纪之际,欧洲封建社会的经济面临一个转变时期,那就是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的出现。这些都是因为农业发展的结果所造成,因农村要求供给手工业的犁头,钉子和铁锹等。

慢慢的,手工业者开始迁移和聚集到生产条件有保障──有原料,有销货机会,生活安定和交通便利的地方去(后来发展成城市)。但他们居住之地仍属于封建主或僧院主教管辖的领地,市民要对他们担负一系列的劳役。为了保障自己的生活职业和反对封建主的压迫,他们产生了自己的“行会”。

行会内有严格的纪律,有共同的节目,设有公共金库,并且还严格规定生产甚麽,生产多少,质量如何。这些都是历来职工会的起源。因为生产技术一进步,手工业者自然为机械及工厂所取代,于是工人出现了,他们便模彷“行会”,自行组织职工会,来与老板争取合理的待遇。

另一方面,20世纪的城市商人也像手工业者一样,团结在自己的组织──商会裡。直到今天我们还看到商店老板组织商会,如中华总商会,联商公会等等。

今堀博士称,观看今日华人社会广范流传的商会、行会、职工会的组织,想见中国古代是有这样民主的产物。不然为甚麽凡华人的社会都有这类的组织?

据考研,中国唐代的手工业已相当发达,但这工艺人都受僱于政府,为政府製造各类物品。到了北宋时代,这种手工艺更发达了。手艺人获得多少的自由与平等,他们组织自己的行会。

例如,鲁班行是木匠组织,他们行内有个师傅,有师兄,师弟等等向师傅学习,似一个家庭组织。会行内实行平等与自由的制度,自己决定材料价格。这些都是民主主义在封建时期的萌芽,由此,在手工业技术高度发展基础上,宋代有了3大发明,炫耀世界历史舞台。3大发明为指南针,火药,与印刷术,对人类作出重大的贡献。

明清时代,这种行会逐渐发展,以致脉延至近代。今天,我们依然可以在街上看到很多行会、职工会及商会组织。这一切的发展,都在在地证明民主主义制度有在中国及各地发展。孙中山先生推翻满清帝制,就是民主主义发展的证明。

-- 1967年1月21日
(6)谈到槟考究心得
当天的访问中谈及行会,今堀博士说,如今有一些商会及行会的组织有所不同,一个是资方的组织,如中华总商会等,一个是劳方的组织,如鲁班行、打金职工会。以鲁班行来说,其内的北城行是资方组织,其内的鲁北行是工人组织。他们双方的谈判方式都以民主方式表现。还有今日的职工会,都是秉承这种制度发展,也是民主社会的主要产物。

不过,今堀博士指出,今天,一些手工业的行会已逐渐没落。由于资本主义的兴起,工厂代替了手工业,所以手工业的行会已处于解体时代,代之而起的是职工会的工厂工人组织。

既然职工会之兴起是民主主义发展的结果,那麽国家有职工会之组织便证明这个国家或多或少有民主的存在。

谈到大马人民要求血债问题,今堀博士表示,这种要求是合理的,但最重要的还是世界人民要致力和平的工作。战争反正已过去,以愤慨的态度来追讨血债未免太过,应该以一种和善的态度要求日本政府偿款,帮助国家建设。

他指出,1945年,美国投原子弹于广岛,炸死40万人,而日本人民对此却不要求美国赔偿,只是努力为世界和平贡献。他希望我国人民亦如此,不要视日本人民为彼等之仇敌。

针对槟岛风景的感想,他说,槟榔屿真是个好地方,气候温和,风景处处迷人,人情味好,实在是个吸引外国旅客的旅游胜地。他微笑的说,住在槟城是爽快的,没有东京都市的烦嘎,而是一个幽雅的地方。

山口一郎槟考究
山口一郎先生诞生于中国抚顺县,毕业于抚顺中学,后到日本东京大学攻读,哲学系毕业,后再往北京留学二年,然后返日本任神户大学讲师,后陞任助教授,今年50岁。

他是个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学者,曾翻译孙中山三民主义为日文,着有《五四运动史论文》。他的研究着重于康有为、孙中山及中国现代人物的思想。由于康孙曾到过槟城,所以这次他到槟来考究。他感谢槟城阅书报社及孔教会供他不少的宝贵资料。

他向记者说,康有为是保皇派人物,孙中山是革命派人物。两人的思想对立,但有密切的关係。
现在,台湾说他们继孙中山之三民主义,中国也说孙中山的大同思想与彼等相差无几。

他继说,他发现美法的革命宣言是强调人生自由而平等,而中国亦是基于这些理论建国,但双方都是对立国,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他还说,在槟城期间,曾在书店发现一本马华新文学史稿(方修着)之书,内容相当丰富,足见马华文史坛并不如他人所言,是文化沙漠。

他表示将把这本书翻译成日本文,让日本人民也瞭解马华文史坛概况,从而达致马日两国人民在文化上有所交流。

最后,他大力讚誉槟城的幽美,实为吸引外国旅客之胜地。

-- 1967年1月21日
(7)访问洪国平博士
南洋大学的学术水准并不如人们想像中的那麽低,刻下南大毕业生荣获博士名衔者超过16名,荣获硕士学位者百馀名。按照其人数来说,它的成绩要比新大马大来得多。这是南大最值得骄傲的地方,也是华校生的荣耀。

洪国平博士便是其中一位杰出生。他是南大第4届地理学系毕业生,后赴英国爱丁堡大学深造,只费三年又四个月的光景,便获得了哲学博士荣衔。去年返母校执教,出任地理系副教授。

洪博士今年28岁,是一位谦逊有礼且脚踏实地的青年学者。两个月前甫告结婚,夫人是吴楚兰女士,在新加坡裕廊溷合中学执教。

洪博士诞生于昔加末,父母相断逝世不久,有兄姐9名,雁行殿后,现已入籍新加坡为公民。

国家经济面面谈
记者在槟城会见了洪博士。他身材中等,谈话和蔼谦逊,谦称所学有限,考获博士是荣幸,其实不然。他对经济地理有独特的研究,他的博士论文係《从地理的观点看马来亚、新加坡经济发展》深获教授之佳评。

洪副教授学问渊博。他从天然资源的开发谈到人力资源的利用,并进一步提出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观点,可以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参考资料。

首先,洪博士说,我们谈天然资源的开发,这可以从几方面说起。第一,政府必须彻底进行全国性的地质调查,以使国家地下矿藏得到开发。

第二,在发展渔业上改良捕鱼船,使用摩多船捕鱼,向远洋作发展,提高渔业产量。但是,关于鱼类的运输问题要得到解决,同时合作社的组织要健全,否则两者照顾不到,将导致渔业发展受挫。这种现象在落后地区是常见的,北欧国家对此事处理得很好。他们利用合作社来教育农民,开办训练学院,收效理想。

洪博士强调,合作社在农业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他说,这可以剷除中间人剥削的现象,同时还可以通过合作社来教育农民,提高他们的技艺水平,以增加收成,对国家有莫大的裨益。

第三,洪博士说,农业发展上,政府应彻底进行全国性土壤调查,以使适于农业发展的地区得到充份利用。这就是说,我们必须实行农业多元化,发展适合栽种的农作物。我们不能依赖单元化的农业发展,这是很危险的,给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缚束的作用。

他举例树胶降价对马新两地人民的影响来说明。洪副教授继说,土地分配权的合理解决是急不容缓的。我们应该有理想的土地改革,使每个农民都得到均匀的分配。

他并提出改良农产品种与对土地适当保养,及加肥及设农业试验站来配合农村全盘发展的必须性。

他尤其强调农村教育。他说,发展中国家一定要灌输农业知识,不然国家的乡村发展将与广大农民脱节,因为农民吸收不来与不懂使用新机械耕种及收成。

他说,他曾访问过丹麦的农村,那裡的农民都有足够的知识接受新的种植法,所以丹麦的农业与工业相辅迈进。特别是农村合作社的成功组织,足为发展中国家模彷的榜样。

-- 1968年3月22日
(8)倡议区域性共市
洪博士述及工业发展的问题。他首先肯定发展工业对于新兴国家的前途有紧密关係。

他说,发展中国家一定要向工业迈进,也要在相等的情况下发展农业,这当然要视国家的土壤而定。

洪君认为工业的发展将涉及外援。他说,通常外援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技术性的,另一种是财政上的援助,这种援助将多多少少带点政治关係。

洪君说,我们当然不否认支援的好处,但是我们不能常依赖人家的帮助。独立的国家一定要实行自力更生的政策。

关于这一点,洪君认为发展中国家允许外国投资外,应该作出某种的限制,以不致外汇流入他国。比如规定外国投资者,需将所赚的多少利润再作投资,以刺激我们工业的发展。

不过,洪君还是坚持发展民族资本工业,才可确保外汇的不损失。他说,技术上的援助将比经济上的援助好,因为经济的援助要还债,而技术专家将授知识给本地人。

洪博士把话题转入市场销售。他说,工业的发展到了一个阶段,必然考虑到国内外市场的问题。在东南亚地区来说,工业一般上并不很发达,因此组织区域性合作市场对每个国家有利无弊,如欧洲的六国共同市场。

他指出,现阶段由于不是每个国家工业都平均发达,故市场销路尚不成大问题。可是将来每个国家都工业化了,情况就大大改变。国外的市场必受限制与激烈的竞争,所以,较保障的措施是建立区域性共同市场。无论从何角度看来,这是非常需要的,特别是在10年20年后。这种共同市场不但在产品销路上合作,同时也包括科学,技术教育上的合作。

洪君指出,发展中国家要实行工农业的多元化政策,方确保国家经济不受国际市场的波动而遭到严重打击。

他认为,目前很多国家都在实施多元化政策,但却继指出在发展工农业的同时,不能忽视第三级的生产活动(指医药、教育、广播、交通、通讯的发展等)。

他注意到第三级生产活动,将加强与人民的联络,传播知识与消息给人民,不致使偏僻的地区与城市人民间的知识距离悬殊。如此,人民瞭解到国家的工农业政策,就能加强工农业的进展。

同时,在国与国之间的联络与传播亦有所收效。由进步中的国家帮助落后的国家提高知识水平,发展工农业,不使它们永远落后不前。

要压制人口过多
谈到第二大类人力资源利用问题,洪博士分两点。他说:“第一是人口率的增加。有人认为人口的增加便是劳动力的增加,是一好事;但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国家的负担,是坏事。”

依据博士意见,他称,国家人口的增加是一种自然趋势。其人口增加是好或坏,决定于人口增加率是否过高。

他说,因为我们要维持国家生活水平,最低限度国家的储蓄资本要高过人口增加率四倍。假如国家经济资本储备超过上述倍数,则国家经济发展可走上坡,人民生活良好。反之,人口增加率比资本储备金为高,国家要在各方面(包括教育与社会的)增加负担,就会使国家经济走下坡。因此,洪博士认为,压制人口增加率的不断提高是必要的步骤,否则将加重国家的负担。

他指出,一般发展中国家,人口增加率都超过2.5%,甚至达3%。至于进步的国家,人口增加率在2%以下,有者在1%以下,这有日本、英、法及北欧国家为例。

洪副教授继提及劳动力的利用。他说,不论工农业的生产及第三级的生产,假如从事生产者,大部份是曾经过训练或拥有专门知识者。那麽,这个国家的生产力无疑将会提高,反之,将使各方面发展不良与不均衡。

训练要有两方面,一是普通训练,另是高级研究。前者指受训练者有一定技术和知识,后者指专门的探讨。两者的相互配合必然促使各种业务进展,提高生产力。也就是说,国家的劳动力得到很好的利用,健全地发展国家经济。

-- 1968年3月22日
(9)访问庄俊彬博士
他是个双脚残废的人,也是个经济学博士。他是个合格的会计师,目前攻读伦敦大学法律科。他想进南大唸中文系,学马来文。他崇高的理想是当联合国秘书长。你以为他有资格吗﹖请看看他的才学。

当你听到一个残废的人荣获博士衔头时,你不必感到奇怪。残废并不能阻止一个人向学的意念。记者今日访问一位年青而双脚难于移动的经济学博士庄俊彬。他的成就告诉我一个事实,在勇敢与富有恆心者的面前,从来没有“困难”这两个字。我钦佩他那种不屈不挠,不卑不亢的坚韧精神。我对他的谦虚与饱学致以敬意。更难得的是,他有一颗热爱母语的心。

虽残障但不自卑
庄博士是槟城人,父亲庄锡麒逝世已久,母亲健在,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妹。他是槟城闻人、槟商联公会主席庄锡号令侄。

庄君向记者说,他有今日的成绩,有赖其叔叔庄锡号的不断鼓励。从小到大,叔叔都是那麽的好。

庄君3岁时,得了高热病。病癒后,双脚已告无力。医生研究的结果,乃其双脚肋力鬆弛,并不是患上小儿痲痺症。从此,他就是在一拐一拐中成长。读韩江小学时,他勉强步行上学,上了中学,走路感到非常吃力,最怕被人撞倒。老师和同学常常扶助他,他很感谢前韩小校长许崇知的教育。

在1955年韩中初三毕业后,往新加坡攻读英校3年,继启程澳洲深造。他先在悉尼工艺学院考获会计师资格,再往纽卡斯得大学,由学士读到博士,于1966年完成学业。我相信,他是第一位获博士学位的韩中校友。

毕业后,先后在澳洲英联邦钢铁公司及国际电脑公司任高职。于数日前,甫由澳洲返国。目前他已接受吉隆坡一家大公司担任财务部经理,近日将上任。

庄博士从不自卑。他说,虽然他无法上楼梯,但常常由讲师及同学扶他上楼。放学时也由德士司机扶他进车。由于身体越来越重,他的双脚已不能支持整个人了。现在他依靠轮椅走动,上下很不方便,但他不以为意,他说,虽碰到很多困难,但都让他给克服了。他相信恆心与勇气可以解决一切。

经济博士修法律
庄博士在澳洲时,该母校有意聘他执教,但他谦虚的拒绝了。他表示所学有限,还要多多学习,他说:“一个人越学越觉得自己无知。”

他喜欢读书,也喜欢作实际的研究工作,这是他走进商场的目的。他向记者透露,他已函授攻读伦敦大学法律系两年馀。他相信再过一年多即可考取法律学士学位。

一个经济博士尚要攻读法律,算是罕见。他还说,他中文已退步,希望有机会进入南洋大学攻读中文系,也唸马来文。

他说,他觉得中华文学十分优美,他需要多读。中华文化有取之不尽的宝藏。

他打算在本邦逗留一个时期,研究本国的经济情况。但他有崇高的理想,并表示若有机会要作更广泛与国际性的事业。

他不怕人取笑。如果有可能,他想出任联合国要职,比如像联合国秘书长宇丹一样。

凭他这样丰富的才学,今年刚30岁,只要他几年内对人类有良好的贡献,他必然会受到国际界人士的重视,前途一定无可限量。虽然他是一个接近残废的人,但他可以驾驶自动换齿轮的汽车。

-- 1968年8月11日
(10)美元、英镑、东南亚
庄君是研究经济的,记者请他谈谈世界的经济情况。首先他说:“经济是与政治及社会三位一体的,孤立的看待问题总不正确。比如你说美元会不会贬值,在经济上来说,美国的富有该不会如此,但在政治上,他把巨款拨到越南战场上,使它越陷越深,而不能自拔。如果美国再这样下去,或者再开另一个南越,它的经济必然要恶化,美元的贬值也就必然之举。”

英镑会不会再贬值呢?庄君说,去年已贬过一次的英镑,这几年内不会有危险。因为英国要考虑到英联邦的国家,不能只为自己打算。

他认为英镑要维持其信誉,应以英联邦国家签合约。以英镑为本位的货币国家,在英镑贬值时,由英国负责赔偿,不然人们将对英镑失去信心。

如果英国加入西欧共同市场,它将要失去东南亚的市场,改由澳洲及日本等国取代。对于澳洲这些年的发展,庄君说,它已赶上英国,快成为美国第二了。它有无尽的资源,地广人稀,是最好的投资场所。

提到东南亚各国经济合作时,庄氏指出,政治社会与经济因素分是不开的。目前印尼及南越的情况,要谈经济发展有重重困难,组织共同市场亦有问题。

他说,如果东南亚国家要在经济上合作发展的话,应把澳洲及纽西兰拉进来,因为澳纽国家将可对各国作出有力的贡献。

讲到外国投资,庄博士说,有的人赞成,有的人反对,见仁见智。不过,如果接受外国投资,配合政治与社会的要求,应该值得赞同。如果不利当地的社会环境,就当别论了。这也是个很难说的问题。大部份的国家都欢迎外国投资,澳洲外国投资佔市场一半强。

人类应接受电脑
庄君的博士论文为“电脑在商业管理的应用”。他告诉记者,电脑的发明是一种社会变革,因为它将改变现存的工作制度。当今实行的工作制度是少数人在上层,大多数人在下层,由上层管下层,形成三角形。但是,电脑一旦被广泛应用,则促成电脑维持中间关係。上层有很多人工作,下层也一样。

他说,学问高的任高职,学问浅的任低职,没有中间的职位,为电脑所代替,无形中白领工作将大大减少。

正因为这样,庄君指出,许多人反对电脑的应用,害怕他们的饭碗被抢去。这种观念极不正确,电脑可替公司节省职员,但它得有人管理。

他说,美国大学正进行研究人类心理对电脑的反应。为甚麽人类要害怕它呢?它只是一架机器,需要人的拨动。白领阶级讨厌它当然有理由,不过,年轻人向蓝领阶级进军又何妨。工业发达,用的人手一定告增。

电脑是怎样的东西?博士解释说,首先,人们把资料放进去,转到贮藏部,再转上计算单位。这个单位受到整个活动系统控制,最后有结果出来,便是答桉。它不单用在统计学数学计算上,在澳洲及美国等先进国家,已将电脑用在教学、工业、商业管理,娱乐、考试、医学上及银行界等。

打个例子:把电脑用在教学上,它可从放进的资料作出答桉,尤其是教数学,更容易。同时,在娱乐上,电脑可以唱歌。你放进一首词,便有美妙的声音播送,而不必用唱电或录音。最有趣的是,电脑可用来面试一个人。它问你问题,从小问到大,但不必要的问题或不适合的问题,自动删掉。

这是很可怕的,电脑比人类记得多。它的记忆力特别强,难怪白领阶级中等份子极力反对。
庄博士还说,电脑目前已用在策划上。它可以供给你答桉或意见,作出检讨。

博士主张电脑要广泛使用,在竞争趋激烈时,为人类节省很多时间与精神。这项发明象徵着人类发展推向一个机械时代。

一架小型电脑需费马币6万元,大型十馀万元。

博士对电脑有专门的研究,到目前还担任澳洲国际电脑公司顾问。

-- 1968年8月11日

27.1.04

(D) 医院片断

(01) 困
睁开双眼。数道微弱的光线从两块依附在窗口未能紧紧相扣布帘的缝,熘进了房裡。是早晨了,得起床准备上班了。

啊,绝不是被早晨的光线唤醒,而是身裡有个钟。那个钟每天早晨准时地唤醒双眼,然后亦准时地令双眼阖下,堕入梦裡。

坐直了身子,将双脚平放在地板上,然后站直步出房间走入洗手间。俯下脸,胡乱地把脸洗了一把。右手握着牙刷的把柄,左手挤牙膏,奋力地刷白稍黄的牙齿。

望着镜中的自己。双眼无精打彩,面无表情。唉,连起床的挣扎也没有。看来自己真的将自己公式化了。就如一道道的数学公式。他解数学的能力一直都不好,不似洋,总是好轻鬆地就解开数学题。强记数学公式一直都是他过关斩将的技俩。

当时洋帮了他好多。除了在课业上的扶助,他还随着洋公然地在同学面前提了书包走出课室,逃课去了。当时的他,好神气。此刻的他再也没这般勇气翘班了。他只想准时打卡上班打卡下班,在每个月末领薪金、期待花红。安分守己啊。也许这裡少了洋,他暗地裡想。

右手运动着鬚刨,得剃掉只需24小时便可冒出的短短刺刺的鬚根。想起自己曾看过的一篇文章。某女人为每月月事而烦;某男士则为每天得剃鬍鬚而烦。女人宁愿以每天剃鬍鬚来替代月事;而男士也愿每月只为一次月事而烦恼也不想每天剃鬍鬚。

每天剃鬍鬚对他来说是没有新鲜感但也没有厌恶感,所以根本没想过想以女人的月事来替代每天剃鬍鬚的差事。如果性别调换过来的话,变成女人的他,想应也会坦然接受每月的月事。这是生理构造的差异啊,谁也无法改变的。所以只能,接受。

洗刷完毕后,在厨房给自己泡了一杯浓浓探不透底的咖啡。整间屋子回响着茶匙搅拌咖啡而敲响玻璃杯边缘的声响。早已彻底习惯自己一个人的生活了,自小就是如此。早上醒来一个人也不觉得难过。接着揭开了白兰他的盖子,在4片麵包的脸上涂了层白兰他。这是他的早餐──咖啡加麵包。

这类早餐吃了多久啊?好像是脱离了唸书的日子后的早餐便是如此了。以前唸书时的早餐不是这样的。当时的早餐有时是nasi lemak、roti canai、粿条汤……很多时候他是与洋及几位同学在上课时间,熘出学校到附近的巴刹吃早餐的。

脱离校园后,他对时间的感觉愈钝了。日子就像他衣着的搭配一样。白色的长袖衬衫配上深蓝色的领带、黑色的西裤、黑得发亮的皮鞋及白色袜子。黑、白、深、沉。那样的苍白无趣。这往往导致他立在镜前,以为自己已是个白髮斑斑的糟老头的错觉。

提了公事包锁上了屋子步向电梯。站在电梯前,右手食指按了颠覆三角形的下降钮。等待电梯下降。电梯门徐徐地启开,裡头已立了一人。他不是最早的一个。集合各种按钮和开关的仪錶板上的G钮亮着。显然两人的目的地是相同的,但他俩都没向对方打招呼,只是漠然各立一角落。

电梯一直往下降。11、8、6、5,他在心底数着。接着电梯的门在有关的阿拉伯数字的楼层启开合上。白领阶级装扮的上班族在同一电梯裡,同样的冷漠。大家皆习惯了大家的存在。大家深知依着各自的规律,大家一定会在同一电梯遇上大家的。

电梯门再次打开时已到了底楼。大家纷纷踏出电梯。有人取车、取电单车,有者如他般步向巴士站搭巴士去上班。

上巴士前,他在心底描绘了巴士司机的脸:头上戴顶帽子、褐色沉着的脸及架在鼻梁上的墨镜。上了巴士看了司机一眼,果然如此。一成不变的生活,唉。与熟悉的陌生人同车。

如果洋在的话,这巴士绝不会如斯般的安静。洋受不了冷清,他总是有办法将整个场面热起来,喧哗非常。他总喜欢随着洋,洋总是将欢乐带给他,让他的日子七彩缤纷。

洋。他中六生活裡有洋。孤僻内向的他实在不易亲近。在一个溢满优秀人才的课室裡更让他自卑不已。他一人默默地坐在班上努力抄笔记。这麽做无非是不想向同学借笔记。他建立了自己的城堡,拒绝探入。

中六班裡担任班长的洋极力地推选他为副班长。对于这,他很惊讶。他记得当他成功当选后,在旁的洋向他眨了眨眼睛微笑着。洋握住了他的手,拍拍他的肩膀,展开了他俩的友谊。

身为班上焦点的洋身旁总被同学围绕着。因成了洋的朋友,所以连带地他竟看起来人缘也不错似的。所以他有了超于他想像中数目的朋友。

走进办公大厦,又得开始工作的一天了。他不喜欢办公室裡的人与事,太势利了。在办公室裡,他脸上的表情一直都是澹澹的。微笑时亦是皮笑肉不笑的,与同事上属保持一定的距离。

为此,他自我打趣地说,这就如自己所阅过的一本小说的其中情节般。面对顾客时所佩戴的是n号的面具。客人的重要性将更改面具的号码。号码愈上升笑意就愈浓,反之就相对的澹去。

在其办公桌上有个立体的小型日曆。12日的格子被蓝色的荧光笔绘满而凸显出来。那是一块儿唸中六的伙伴一年一度的聚会。实在是太期盼了。届时一定会碰上洋,可以重温旧梦了。让洋洗掉他呆板生活的不愉快。

想到这,他的嘴角不禁地微翘起来,洩出笑意。喂,这裡可是办公室哦。这想法在他脑海中一闪而过,使他马上恢复一贯冷澹的扑克脸。

到底有多久没碰上洋了?中六的成绩决定他俩不同的路向。洋,考上了大学;而他因成绩不怎麽理想转唸学院。在学院裡唸了2年后,他便踏入社会工作。不管是唸书时或是工作了,他不曾收到洋任何一丝片面的问侯和消息。

似人间蒸发了,就如科幻小说惯有的技俩。不过,洋在任何一方面都是如鱼得水的。以洋的才华,绝对是。

等啊等啊,终于盼到了12日。下班回家。洗了澡,在腰间围着一条毛巾打开衣柜。尽入眼帘的是悬挂着数件常穿的上班套装,其馀的皆是款式过时洗得发白澹然无色的T恤衬衫牛仔裤等。一些白色T恤白衬衫更沾有着微黄的迹象。绝对的历史悠久。

小心翼翼地取下一件自己喜爱的T恤及牛仔裤。呵,是具有纪念性的衣物,与洋的回忆共存。记得是考完试后,大伙儿一起去狂欢所穿的衣着。那天大伙儿去唱卡拉OK喝啤酒玩撞球,真的很尽兴。他整个人热腾腾的,也许是啤酒的关係吧。再加上洋对未来展望的一番伟论,使他的情绪更加高昂激动,对自己的未来也有所憧憬。

换上了衣服盯着镜中的自己。还是,一事无成的自己。世事是不尽如意的,他对镜中的自己说。随即顿了顿,至少还可再遇上洋啊。再遇上洋。满心欢喜地赴约去了。聚会的会场是间高级休閒场所的餐厅。

一步入餐厅,他不自觉慌了起来。怎麽大家皆穿着上班的套装来聚会?他远远地就看到洋。看到了洋,他心安了不少。洋确实是扮演着抚平他情绪的角色。

洋,依旧是洋,还是在人群中那样的出色。只见洋正滔滔不绝说着话,而站在其身边的同学正用心聆听,还是那麽令人信服。

他快步地走近洋,准备参与成为一份子。他的左手搭着洋的右肩。洋扬起头面向他,澹澹地点个头打招呼后继而谈论他们的话题。

这,这澹澹的神情就如他面对同事上属的那一抹神情啊!他搭在洋右肩的左手很尴尬地从洋的右肩滑下。他的脸正涨红,但无人察觉。

洋他们正谈着各自的事业领域、公司的上属同事、大展鸿图的野心……听着,他不禁呆了。大家竟然,完全投入各自目前涉及的工作与生活,而且都感满意。但,对他来说劳燕纷飞后投身入社会的日子总不及一块唸书的欢乐时光。他向后倒退了几步。大家都变得不一样了。只有他,还是那麽眷恋着从前。

他一直以为洋是不同的,不同于他人。难道这只是他一厢情愿的想法?

其实洋绝对是个领袖形的人才,好发号施令。每一次洋要他办任何事都是以命令方式;而他向洋求助时,洋一向是以不耐烦的态度应付他。为甚麽,当时的他竟然不察觉呢?

只有30位左右出席者的聚会,竟似个忙于大抛售的超级市场般,到处都是黑压压的人潮、急促的脚步。他站立着扶着椅把,自觉似被汹涌流动的人潮摆佈,人潮推他向左,另一批人潮挤他到右方。他,他看不到任何一个出口,也发不出一丝的声音。只觉得空气很稀薄,有着窒息般的难受。无力感一直扩大,他捉不到一块浮木以便自己不被淹没。

这几年来洋没联络他。他相信洋真的是,太忙了,朋友太多、学会活动太忙、功课太重……
最后他半途中便逃离了现场。带着颤抖的躯壳上了德士直奔其一人居住的公寓。下了车子还是在抖着,他没办法抚平自己的情绪。他只有一个念头:快回家快回家。

步入了电梯,他一直不停地用右手食指按着14号钮。希望藉此电梯可以更快速地上升。他要回家,非常地需要,迫切地需要!

忽然间,双眼急切望着指示所在楼层的灯号停驻了,但电梯的门却没似预期般叮的一声启开。一切是静悄悄的,凝固的。往下咽的口水坐在喉咙中,不能吞下。他想或许自己是被困在电梯裡了吧。毫无症状地一个人被困了。

他整个人僵硬了,似棵枯树立着。本能地左脚右脚向后倒退,直至背部贴着墙壁。然后整个人顺着墙壁滑下。4面墙壁将他围困着。他双手环抱着自己蹲着,昂起头眼怔怔望着供于求救信号的钮。

求救信号的钮是供于向外求救以拯救自己。他心底的电梯已多久没有启开合上让人涌进让人步出?中六那2年,很多人涌进,气氛是闹哄哄的。只是万万没想到这人群在毕业后就一哄而散,遗下他自己一人。

电梯需要启开合上常期维修。如不,就会渐渐残旧操作频频失灵然后失控,最后二氧化碳积满整个空间而宣告缺氧。就如不满的情绪,最后将不顾一切辟哩啪啦倾洩出来。

麻木不仁的生活一直重複着。他曾在心底按了数次求救信号的钮。多次渴望心底的电梯门启开,涌进来的是洋及一块儿唸书的伙伴。那门依旧没有启开。集合各种按钮和开关的仪錶,以及指示所在楼层的灯号錶始终没有任何反应。

或许是需要一些时间吧。可是。他在裡头已等了好久好久。是求救信号的装置出了问题,还是他心底的电梯是弃于一座毫无人烟弃废的建筑物裡头?

其实是洋强行闯入他心底的电梯,但较后却又随意地破门而出。盯着黄色灯下自己寂寥的影子。心慌,心荒。他整个人不再颤抖了。匆促的呼吸声放缓了。他,觉得心安了好多。

独自一人的生活并不坏。这样很好,他扬起嘴角在心底裡说。

(02) 病中见友情可贵
我是一个很重视友情的人。除了爱情,友情是人类生活不可分隔的重要一环。然而,在我们这个金钱与充满虚伪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维繫就多样化了。

有的人因为你的地位,与你交朋友,趋炎附势;有的人因为你的金钱,与你打交道,看看是否可沾点光;有的人因为你有势,阿谀奉承,以分享甜头。这些都不是真正的朋友,更谈不上相互充满友爱。真正的友情不是建立在金钱上,而是建立在纯真、坦白、尊敬的基础上,没有附带任何条件。

法国名作家罗曼罗兰说:“不要对倒在地上的朋友说:‘我不认识你了。’应该说:‘朋友,拿出勇气来,我们会冲破困难的。’”

我很欣赏这段话,唯有在朋友极需帮助时,我们真诚去帮助他,才显得友情的伟大。

朋友病了,我们去探问他,这其中的鼓励与安慰,唯有病人才领略到。除了心中万分的铭骨外,亦有说不出的感受。

我一生进过3次医院,不过前两次是过去几年的事。今年初我因为肠胃病进入槟城疗养医院,经常在医院开放时间内,亲友们都陆续到来探访,友爱不但洋溢在病房裡,同时也洋溢在我心裡,有说不出的快感。即使是三言两语的慰问,我的感激还是非笔墨所能形容的。在寂寞无聊的日子裡,接受亲友的探访,是何等的欢悦。一个个熟悉的面孔,一张张亲切的脸庞,无形中给我很大的勇气,很大的心理治疗。在朋友的关怀下,我相信我的病会好的,而且会抱有更乐观的态度迎接病魔的挑战。

尤其难得的是,几位报界老前辈及同事们对我的关怀,规劝我要好好修养,别再操劳过度,使我感动得流下泪来。他们的经验之谈与金玉良言,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的一些亲密的朋友,他(她)们常常拨空到来探访。这充满伟大的友爱,是我毕生难忘的。

亲友探病送温情
我重视友情,因为我以为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家庭给我们温暖外,友谊给我们的帮助与力量更是不可估计。“患难见真情”这句话,一点也不假。

我个人觉得,在我们这个社会裡,锦上添花的事往往多过雪中送炭。这是很令人遗憾的。需要我们帮助的,我们视而不闻;不需要我们帮助的,我们却相凑热闹。

畸形的社会,已製造畸形的人情。在这种社会裡,要找到真正的朋友,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但是,事情并不如我们想像的那麽坏。善良的人存在我们社会中是不少的,只要我们亲易接近更多的人,接近下层的人,那种纯真的感情,你会不知不觉中接触到。

我想我的病不算十分严重,也但愿如此。经过医生的劝告,需要一段长时间调养,最少三个月,再则是半年。肠胃溃疡并不是好玩的,但许多人在不知觉中容易犯上这样的毛病。在医院调养,其寂寞与无聊可想而知。好在自己在医院裡接交了许多朋友,还有那些和蔼可亲的护士,与他们聊天,交换工作经验,又增加一批真正的朋友了。

我们的朋友满天下,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不同宗教的,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朋友,特别是当大家同病相怜时,都会不期然地成为好朋友。

我歌颂伟大的友谊,我应该感激挚友韩兄在我病中的一段日子裡,天天到来看我两次,还给我送来精神粮食──报纸,充实我的生活。

在世上,有甚麽东西能比真纯的友谊来得可贵呢?友谊不分年龄,不分种族。当朋友有困难的时候,当朋友要我们帮助的时候,不要迟疑地献出你的一份力量吧!否则,你怎麽配得上做人家真正的朋友呢?

在我出院以后,亲友及报界前辈都给我嘘寒问暖,并嘱咐我以后要小心食物,有充足的休息。工作虽然要紧,健康的身体尤为重要。

我牢牢记住这些话,不会忘记在我生病的时候,朋友给我的安慰与鼓励。再也没有较好的方式来报答亲友们的热心了,我只有涂鸦几句,算是我对所有关心我的亲友们及报界老前辈的答谢。友情是伟大与可贵的,但只有在患难的时候,这份真情才会显示出来。

-- 1969年2月23日

(03) 白衣天使的微笑
“我讚美护士的神圣工作!我表扬白衣天使的献身精神!”

自从在槟城疗养医院住了3个星期后,我对护士的工作有更深的瞭解。

白色的帽,白色的衣裙或衣裤,白色的鞋子,还有那常带着微笑,露出洁白牙齿的脸庞,给人一种美好的印象,及一种尊敬的感觉。

他们的工作,从白天到夜晚,从夜晚到清晨,廿四小时不断的轮班工作,一天工作8小时。有时会清閒一点,但大部份时间他们都是忙碌一片,尤其是病房满座或遇病人危急的时候,他们便成为医生最好的助手。他们的工作有时比医生还要辛苦。一个吃不起苦的人,该没有资格当护士。

医院内有形形色色的病症,有的病人患上的病你会“畏而远之”。但护士不怕,他们与病人亲近,与病人擦身、更衣服。有的病人不能起床,大小便在床上,一切要仰赖护士的料理照顾,好像孩子服侍父母亲,又好像妈妈照料小孩子。如果你没有这种胆量,如果你没有献身的准备,你能办到吗?

更有的时候,医院重病的人不幸逝世了,护士便得亲自用白布给死者包扎,触摸冰冷僵硬的身体,不习惯与胆怯者又如何受得了?平常人见了已经不寒而慄,然而护士不怕,像殡仪馆的人,他们习以为常。谁说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

在今天的社会,妇女走出厨房已是司空见惯的事。虽然各行各业的女性工作者都有其辛苦之处,但是我总觉得,一个人肯花费大半的青春,陪伴病人,安慰病人,治疗病人,正是把自己的一份宝贵力量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你认为这种工作不伟大吗?这个社会正需要这种人,发扬雪中送炭的精神。也许你会以为他们也是受薪阶级,工作是他们的责任。不过,这种工作并不是每个人可以做得来的。

护士就不怕接触病人。在病人面前,他们是最可靠的帮忙者。但如果护士们整天以笑脸迎病人,无形中是最好的心理治疗,也不会令病人对医院生畏。

当然,不是每个护士都能以最大的容忍服侍病人,有的动不动就骂病人或埋怨病人。这种工作态度,不会令病人产生尊敬之心,也不是一个真正的护士所具有的态度。

善良护士不易当
要人家尊敬你,首先你要树立良好的榜样,任劳任怨的工作,对病人带着永远的微笑。

微笑,永远的微笑,是护士的座右铭。缺乏这种质素,便不算是个成功的护士。成功的护士,除了要和蔼可亲,还要不忘问候病人,关怀病人。

在我住院期间,我接触到亲切的护士,也接触到令人生厌的护士。有的护士,你向她拿水喝,反而被骂说时间未到,待回儿才给。病人要水送药,等水来了,吃药时间已过,真气坏人。

大致上,护士给我留下的印象都十分良好。有的还打起交道,谈谈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呢?他们是医生的助手,是病人的褓姆,是病人与医生间的桥樑。他们要替病人打脉、量体温、送药、送水、整理病床、送衣服、打针、包扎、记录等等。

我问过一些护士,他们的待遇并不见得优厚,工作却清苦。在医院服务半年后,才有资格戴上护士帽(指女护士而言),可谓是正式的护士。但要成为 Staff Nurse,必须要经过三年的训练。据称,在澳洲、菲律宾与曼谷的疗养医院有主持训练毕业护士的课程,可见当护士就好像读大学一样,需经过长期训练与考试,看来可真不容易。

在槟城疗养医院,据知有5位来自菲律宾的毕业合格女护士。正际马菲交恶期间,他们仍然不分彼此,忠诚为槟城的病人服务,而且永远是那麽的和祥,经常慰藉病人,还会拨出时间唱歌给病人欣赏。足见服务人类是没有国界与肤色的区别,也发扬了国际上伟大人道主义的精神。护士遇见病人的第一句话是“早安,好点吗?”见病人摇摇头,他们会加以安慰:“慢慢休养就会好。”见病人点点头,他们会同样快乐。

与病人分享快乐与痛苦,又替病人奉献力量。我衷心的讚美善良的护士,忠诚服务的护士。他们的伟大形象正显示社会上还有不少心甘情愿牺牲自己与同情不幸者的人。

假如达芬奇的“蒙娜丽沙”那永远的微笑足以举世成名的话,那麽,我认为护士的微笑要比蒙娜丽沙笑得更甜更美与更亲切。永远笑口常开,做病人的真正朋友。

-- 1969年3月2日

(04) 到医院看悲喜剧
工厂是把原料製成货品的场所,修理工厂则是把坏了的东西再经修装,使之恢复原状。医院便是一座製造人类的工厂,它更是一座修理病人的工厂。

女孩子有了身孕,到医院检查,而后又週期性检查。到了10月怀胎,进入医院,孩子呱呱落地,做母亲的顿时把产前的痛苦忘了。听到孩子的叫声,象徵一个新生命的开始。做父母的有无比的高兴,护士医生也为他们高兴。

小生命是希望的预兆,因为父母把一切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出世就像工厂裡製造出来的货品一样,投入社会。

一个新的生命,增加社会一份负担,增加父母一份责任。这些都是无可避免的。旧的要凋谢,新生总要取代。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类不断向前迈进,因为有新的接班人,因为有新的推动力。我们应欢呼婴儿的降临,我们应该努力培植下一代成长。

虽然这是为人父母应尽的义务,但在今日社会,有的人为多一个孩子而欣悦,有的人会为多一个孩子而苦恼。生活富裕者当然多子多孙多福,生活在贫穷圈子裡的人又如何受得了。穷苦人养不起孩子,把它摒弃,多令人心伤的事;把亲骨肉送给人家,又多麽令人难过。

于是,一个小生命的开始,有人欢喜有人愁。一个社会,对待小生命有两种不同的心情,反映我们社会贫富的不均。

家庭计划对于每个年轻人将是最适合的。拮据的经济,养多个孩子,不但累坏自己,也害了自己子女受教育的前途。节育是必须的,医院固然可以轻易製造一个生命,但饲养与维持一个生命,就要费一段长期的栽培。

当你想到母亲生孩子的那刻情景,而她又忍着最大的痛苦把孩子养下,你就会歌颂母爱的伟大。

家人支持不放弃
医院是修病理人的工厂,许多的病人走进医院,接受治疗。没有进过病院的人,你不会知道病人当时沉重的心情,尤其是患上严重病症时,内心更是淼茫一片。

我在医院内见过形形色色的病人,都进来修理。但是,这种修理并没有100%的把握。如果你的病症过于严重,医生亦束手无策;如果你患上癌症,医生更没有办法。

你可见过医院病人的表情吗?我可见过。我本身也有过难看的表情。当我痛苦时,我实在欲哭无泪,站也不是,睡也不是,坐也不是,只好呻吟到天明。

在我的病床隔壁,住着一位患有癌症的印度兄弟。据他说,这是他第三次进院,肛门旁生了一粒疮,却无办法治好。他曾去过吉隆坡,一样无效。开过刀,用电治疗,也药石罔效。当他发痛时,我真的替他难过。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不断呻吟。我只好请求护士打止痛针。可是又有甚麽用?药性过后,他的痛苦又来了。无止境的痛苦在折磨一个人。

活着,叫他活受罪。不过他没有绝望,他还抱着最后的希望,盼医生能妙手回春。每天,他的妻子与女儿同来探他,彼此间以泪相望。丈夫病着,爸爸病着,她们没有一丝的欢笑,有的是苦在心裡勉强的笑。虽不是生离死别,但这幕悲剧够叫人掬一把同情泪。

癌症到底是可怕的。甚麽时候我们的医学家才能克服它?

医院裡悲喜交集
另外一个病床躺着一个年轻的病人。我第一天进院,看他带着笑容亲切地向我招呼,于是我们很快就交谈起来。不谈还好,一谈之下,才吃惊知道他躺在这张病床上已经三年。那是一段好长的日子呀!

他是个瘫痪的人,没有希望治好。他本来与我们常人一样,在一间杂货店工作。一天,因为爬红毛丹树不慎跌了下来,把背嵴的神经给跌断,从此生命踏入一个悲哀的转捩点,整天躺在床上,冲凉换衣拿东西一切要靠护士安排。大好的青年,失去了原有的机能。青春埋葬在医院裡,生命逐步失掉光彩。当我要出院时,他对着我笑,向我道贺,但他内心隐藏着那说不尽的心酸,我依然可从他眼眶的泪水看透。

我真为他的不幸惋惜。他陪伴着许多病人,送走许多病癒者,又换来陌生的病人。永远有伴不完的病人,不断出现新的脸孔。

看来他已有些麻木了。我问他生活如何,他说已习以为常。虽然他嚮往外面的世界,可是这个世界则把他遗弃。

我见过一个病危的人,因为经不起病魔的蚕食,终于撒手尘寰。周围的亲人,个个哭红了眼睛。又是一幕生离死别的悲剧。

悲哀的情景,见多了,心也寒。

不过,医院也会带来喜剧。当一个病人病癒出院的时候,他欣悦的情绪真难于形容,亲友们为他高兴,他自己尤其兴奋。

健康的人,是何等的幸福。他们不必遭到病魔打击,他们不必面临打针吃药的难受。他们蹦蹦跳跳在这个社会中。社会是属于健康的人,社会不属于病了的人。

医院修理每个病人,修理得不好,这幅“机器”只好将它埋葬了;修理得好,皆大欢喜。

当你健康时,别忘记那些病中的朋友,用你的心去温暖他们的心,让他们觉得社会还不致于完全忘了他们。一旦你病了,你同样有这种感觉。

医院常常在上演悲喜剧,人生的悲喜剧也常常在这裡出现。医好一个人,是件大喜事,死了一个人又是件悲事。

-- 1969年3月16日

(05) 生病前后的感想
我踏进新闻界工作的时间并不很久。由于兴趣使然,我始终热爱这份工作。同时,因为这份工作符合自己的愿望而使自己不停息地奋斗。

我觉得採访事业像前线的战士,要机智、敏捷、要有技巧,更要有魄力。

一则新闻,写来并不辛苦,要写得好就不容易,非经过长期锻鍊不可。文笔要天天练,日日笔伴在身,成了自己的武器,成了自己生活的饭碗,也就滋长自己工作的经验。

为工作,我奋斗。因为把它当成一项属于自己的事业,我干得特别起劲。为一则新闻,我有时得花费一天的精力。还记得有一次,因为当局要在凌晨派军舰打捞沉落在双溪槟榔海中的训练机,我们在凌晨3时便开始动身。新闻採访归来,已是日落西山。想起整半天呆在渔船上遭受惊涛骇浪,倒是有点危险呢!

新闻採访工作本身就是这麽富有紧张,刺激与冒险。突然间降临的大新闻,尤其难于应付。

在这种情形底下工作,你起码要俱备健康的身体,生命的活力,要不然,你怎能负起沉重的担子?

可是,如果你一味工作,无休息地工作,忘记准时进餐,忘记调剂生活,睡眠不足,就很容易患病。我就是最好的例子。由于不会照顾身体,不善于掌握生活规律,也许是因为缺乏经验,病倒了,进了医院。

于是,我像一个受伤的士兵,失去一切战斗力,锐气顿挫,像洩了气的皮球,再也没有活力了。往日那一股蛮干的精神被病魔蚕食。我躺在病床上,在医院裡终日与药品为伍,与病人为伴,似好漫长的日子,好难过的日子。

我被医生诊视,证明患上十二指肠溃疡症,这是个不容易医治好的病。虽然它并不危险,而且都市人都普遍患上这个病。我听了心也较为安定。

据医生说,这种病需要长时间调养,单靠吃药不十分有效。病人要合作,自己保养身体,最重要的是莫吃硬质与带纤维质的东西,恐怕难以消化。

在医院裡,生活与平日成了两样。孤单、寂寞、无聊,又多思潮,增添烦恼。这种日子过得太久,整个人的思想恐怕要麻木了,与世隔绝。

终于可以出院了
我住院的时间算来不短,前后共3个星期。3个星期来,好像与社会断了关係,与人类绝了缘。如果不是靠藉报纸给我们提供消息,提供新闻,医院的病人想来要变得孤陋寡闻了。

医生批准我出院那天,我快乐的心情真非笔墨可以形容,像一头已长满羽毛的鸟儿,打算作飞人。可是,医生劝告我不要太过高兴,病其实还没有好,只是好了些。后来,我又听说,少则3个月,或需时半年的治疗才见效果。于是,我兴奋的情绪马上被压下来,但我依然感到欣慰喜庆自己可以回到这个社会来。

我还不可以操劳过度,医生也劝我最好等病较复元了,迟些日子才上班。我想来也是,一支笔虽然看起来轻得很,但实际上,有时你会面临笔重千斤的感觉,相信所有的摇笔杆者都有此同感。

笔既然有时会重过千斤,我就非把健康先搞好不可,然后才有气力重握这支新闻笔。健康是我们奋斗事业最大的资本,从病中我认识了这个真理。

为了事业,也为了充实生命,我们需要健康的身体!

写到这裡,我已觉得有点吃力。以前即使我涂下10多张纸还有后劲呢!病前病后,判若两人。

希望我的病不久会痊癒过来,使我有力量在採访阵线上再度活跃,我祈祷着。

26.1.04

后记

踏进新闻界工作不觉有三年半。在这不算长又不算短的日子裡,经常凭着兴趣、理想与职责的催使,断断续续写了一些东西,刊在报上。承蒙《星洲日报》及《星槟日报》编辑先辈及同人的雅爱,给我不少鼓励,我衷心感谢他们的栽培。

在新闻业漫长的道路上,我怀着十分的勇气与激情进行摸索。今天,这本不成熟的集子面世,作为我迈向新闻事业的第一个起点。道路还很远,我走着学,学着走。

必须感激报界先辈林姗姗(《星槟日报》总编辑)的指导与奖掖,并劳请他写序文。七十开外的他始终以矍铄的精神站稳服务社会岗位,确令人肃然起敬。

收在这本书的文章很杂,称得上综合性的单行本。在朋友们的协助下,经过将近半年的考虑与筹备,才决定付诸出版。

集子分四部份。第一部份列为地方散记,其中有名胜介绍、历史文物丛谈、社会某些行业介绍,读者可从中窥豹一二。

第二部份是人物访问,将国内外着名学者教授的访问特写,认为比较适合书本的性质者收下,说不上有甚麽偏爱之处。这一部份的文章,将不代表我的见解(对问题的看法),而是受访问者的高论。

第三部份是社会短评,大多数针对发生的新闻来表达自己的浅论,也有的是自己在工作及生活上随感写下来的杂文。所以,它们不会离开新闻范围太远,希望读者能从中看到某些社会现象。

第四部份是附带的,原因是自己在生活的道路上,不幸患上胃病,进医院三个星期。在院中与出院后,作了一些涂雅。没有哀伤,也没有作无谓的呻吟,有的是心裡对院中的感受。我珍惜这一部份的文章。它在我生命史上留下了一个难忘的印象。那个时候,写一篇文章,真有笔重千斤之感。还好,总算没有被沉重的笔压倒。我感觉到,生病并不好受。

病癒后重新出发
病愈,我重新加入工作岗位,继续那充满甜苦紧张忙碌的採访工作。

可以说,在写作道路上,我曾经摔了一交,躺在病院中。无论如何,我没有放鬆自己。在生活的战场上,不做一个战败的兵士。

老子说,以有涯的生命,追求无涯的知识,难矣。这点我完全相信。不过,在智识领域上,“我永远不满足,我永远追求”。我是这样对待生活,对待人生的,纵然青春很快消逝,生命的火花总要熄灭。

34篇经过选择的文章,在先辈及读者面前献丑了。别笑我太幼稚,我也不是好高骛远,没有经过尝试,就不知道自己的成绩。

把集子定名为採访外集,乃因文章性质接近新闻材料。也就是说:这些文章除了正式的新闻报导外,还有个人写作与访问。

最后,于此感谢马来研究着名学者梅井先生的封面设计,教界前辈朱祯华先生的题字,出版商与印刷厂的协助,及文友们的关怀。诸商翁刊登广告,减轻印刷费负担,一致併谢。这年头,没有广告的赞助,出书似乎是不大可能的事,尤其是对于一个刚学写作的青年人来说,至少我个人的感觉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