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7.4.12

两线制的成长

(一)什么是两线制?

  • 两个主要政党轮替执政。
  • 资本主义下的民主政治体现。
  • 投票箱里出政权。
  • 政府既可被更换,就无需暴力革命来推翻政府。
  • 两线制反映出民主是个好东西。
  • 在不改变社会制度下,完成对政权的交接。

(二)两线制的历史背景

  • 起源于英国。1688年的政变,导致君主立宪制出现,是为光荣革命。也就在1689年促成托利党及辉格党的诞生,是为两线制之滥觞。
  • 1763-1815年,英国进入工业革命时代,历时52年,发展成对外扩张的帝国主义国家。1832年,托利党(Tory)易名为保守党;辉格党(Whig)易名为自由党。从此英国进入两党轮流执政。
  • 1870年后,自由党开始分裂,有部分加入保守党。
  • 1922年,工党取代了自由党,成为议会第二大政党。
  • 1924年,工党执政英国,从此掀开保守党与工党轮料执政的历史。
  • 美国在1776年独立后约70年后的1847年才见民主机制稳健发展,形成共和党与民主党之争。
  • 民主党正式成立于1828年。共和党也同时存在。但延至1854年才算正式成立。
  • 在推出两线制的同时,多党制也早已在西方国家出现。当两大政党席位相持不下时,小党就发挥了作用。

(三)马来西亚的政党历史

  • 1930年出现马共。
  • 1937年成立“马来青年同盟”,而后出现KRIS (Kesatuan Rakyat Indonesia Semenanjong)(半岛印尼人民协会,与印尼苏卡诺总统关系密切。在1945年8月与印尼达成协议,准备成立大印尼共和国。后因日本军国主义忽然投降,协议变成流产协议。

(四)日本投降后政党涌现

  • 1945年10月,马来国民党成立。
  • 1945年12月,马来亚民主同盟成立。
  • 1946年,印度国大党成立。
  • 1946年5月,拿督翁成立“巫统”。
  • 1947年国民党组人民力量中心(Putera)与陈祯禄领导的马来亚联合行动理事会(AMCTA)结合在一起,提出“马来亚人民宪章”不被接受。
  • 两股势力联合开展大罢市,抗议英国推行“马来亚联合邦协定”
  • 此两线制雏型未现即夭折。
  • 1948年2月,马来亚联合邦协定生效。
  • 1948年6月,马共被宣布为非法组织,转入地下进行斗争。
  • 1949年2月,马华公会成立。
  • 1951年6月,林苍祐成立“急进党”。
  • 1951年拿督翁脱离巫统,另立“马来亚独立党”(1954年易名为国家党)。
  • 1951年劳工党成立。
  • 1951年回教党成立。
  • 1953年人民进步党成立。
  • 1954年联盟成立(巫统、马华及国大党)。
  • 1955年人民党成立。
  • 1957年社阵成立。

(五)独立后新政治格局

  • 1957年后,联盟在种族政治支撑下,成为执政党。它标榜亲西方与反共立场,是右翼政党。
  • 社阵在独立日成立后,立场向左转,强调意识形态多过种族斗争,标榜左派。
  • 这一左一右的政党成为两线制“奠基”人与开路人。
  • 但后来因为马来西亚的出现,打乱了所谓两线制的基础。
  • 一方面介入了由李光耀领导的第三势力(人民行动党声称是非共的民主社会主义政党,服膺西方民主,与社阵争夺话语权。
  • 另一方面,马来西亚从概念到落实(1961-1963年),导致左翼斗争陷入被动的格局中
  • 其中印尼发动的“粉碎马来西亚”斗争与大印尼共和国的理念的浮现,也打击了马来亚及五邦社会主义阵线的成长
  • 1964年,大选成绩显示两线制只是个理想,不具现实基础。
  • 1965年,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后,形势为之一变。团总不见了,反对党各自发展,没有共识。两线制连影子都不见了
  • 1966年,马印对抗结束。
  • 1969年大选,政坛大洗牌。
  • “513”种族冲突事件导致种族政治膨胀。

(六)“513”后的政治分水岭

  • 敦拉萨掌控全局,巫统势力坐大。新首相表明政府由巫统组成。
  • 新经济政策推出,国民分成土著与非土著。
  • 1972年,联合政府组成。
  • 1974年国阵成立,仍以种族性归类吸纳反对党,变成“众星拱月”局面,一党独大乃告定型。
  • 1971年华人大团结运动功败垂成,意外地提供机会让左翼统战重新整合(马华陈修信在1971年引进香港左派银星艺术团在吉隆坡公演)。
  • 1974年马中建交。
  • 种族政治更加显,不论是加盟国阵的成员党或反对党,都无法实质代表马来人及东马土著争取和捍卫权利,只能在华争夺资源,以致多元政党也流入种族性的标签,华基政党成为政坛新时尚

(七)马哈迪主导霸权政治

  • 1987年,巫统斗争分裂。
  • 1990年大选胜利后,一厢情愿的两线制探不出头来。马哈迪又大洗牌,收拾叛离的沙巴团结党,引发巫统东渡(1994年),夺取沙巴政权,展示其霸权政治。
  • 1999年革安华,引发政治风暴。
  • 马哈迪全面回教化国家政,是第一人在2001年宣布马来西亚是回教国。

(八)安华抗争意外扶起两线制?

  • 1999年大选,安华效应吹马来社会,回教党从中崛起,夺吉兰丹及登嘉楼州政权,国席跃增至27席。
  • 2004年阿都拉接马哈迪位后,举行大选狂胜,造成霸权政治被视为理所当然的模式。两线制被冲得无影无踪
  • 2008年政治大海啸,国阵重挫,民联起飞。在种族政治架下,意外浮现的两线制雏型在成长中备受煎熬与折磨。
  • 在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下,两线制被种族政治阴影笼罩,未来大选民联能否脱颖而出,已是说不准了。换句话说,两线制能否成长,取决于未来大选的结果。 
于2011年5月8日在槟城凤凰友好协会政治座谈会上发表的论点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