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30.9.08

民政槟州主席的传奇 (跃马扬鞭 )

民政党槟州联委会主席的身份有些特殊,与巫统及马华的结构有所不同。它是票选的,不是委任的。在过去它是权力的象征,也是巩固实力的基石。即便在308过后,也还是一样有人争。其道理很简单,它仍然是民政党的实权老二,也被视为是党的大本营的旗手,尽管今时不同往昔。为什么呢?原来槟州主席在历史上曾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挽救了民政党;也在特定的年代发挥了它的重要性,连党主席也要对他另眼相看,因为他抓住民政的命根子。这就是民政党与众不同之处。以下的历史佐证了这一点:

(一)1968年当民政党成立的时候,林苍佑在党中央只是一名副主席,未具实权;但他因领导民联党加入民政党而顺其自然地当上槟州主席。当1969年大选槟州变天时,林苍佑已是首席部长的不二人选。

1971年6月5日,民政党中央高层背着林苍佑密谋推翻林苍佑的领导,先有8名州议员被拉拢(民政在总数24名议员中拥有16名),准备推举陈扑根(前劳工党总秘书,行政议员)取而代之,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虞。在此千钧一发时刻,林苍佑以槟州主席的身份在官邸召开槟州联委会紧急会议,尚有12名州议员到场,签下宣誓书表明支持林苍佑的领导;更通过会议向谋叛者(中间人)王裕好采取纪律行动,藉此杀鸡敬猴;抑有进者会议也通过要求党中央代表大会展延至10月2日举行(原订7月3日)。

6月9日,林苍佑接获党主席赛胡申阿都达斯的来信,胪列“四大罪状”,要开除其党籍。由于事先有防备,林苍佑挟槟州主席身份大力反击,不仅稳住阵脚,也大方在6月13日前往吉隆坡面对中委会议,因为在15名委员中,林苍佑已掌握了8票,就这样气走了赛胡申及陈志勤(秘书长)等中委而取得中央控制权。如果当时林苍佑不是槟州主席,恐怕民政的历史要改写了。

当上中央主席之后,林苍佑将槟州主席让给亲信余水清(时任副首席部长);1974年大选后,由另一亲信邱继圃顶上。

(二)1984年,曾为代首席部长的许岳金有鉴于在党的地位不稳固(他在1980年党中央改选中失掉中委职位),决定争夺槟州主席,为日后登上首席部长铺路。不料马失前蹄,被元老之一的陈锦华(获吴清德威省一派的支持,以取代卸任的邱继圃)扳倒而种下祸根。1986年的大选,他就被陈锦华派调往攻打升旗山国席(属反对党强区),意味着他与首席部长职绝缘,即使在同一年许岳金重回中央当中委,也是无济于事,毕竟权力操在槟州主席手中。

(三)1990年大选后,林苍佑败选,陈锦华弃吴清德转而支持许子根出任首席部长,并争得槟岛市议会主席由民政党人出任。身为槟州主席,自然非他莫属。启开了许子根与陈锦华“共治”槟州的年代,这就是槟州主席威力所在。1996年陈锦华在林苍佑劝告和压力下不得不让出槟州主席予许子根,回复首长职与槟州主席二合为一的结合,因为林苍佑深谙其中的奥妙与道理,即民政党在槟州不能有两套马车。

(四)1999年,身为行政议员的吴清德在1987年角逐党中央主席不遂后,唯有退而求其次角逐槟州主席一职。他知道坐上这张椅子形同党的实权老二,得以取代许子根成为首席部长。可惜他再败下阵来,忍痛告别政坛,不再有机会东山再起。

由上述观之,民政槟州主席是十分诱惑人的“宝座”,未想308大选后,一切都改变了。今天的丁福南争胜了谢宽泰,但不再是首席部长(他的胜利也意味着他本来就是许子根属意的首席部长接班人)。没有黄袍加身,有的是前路崎岖的千斤担子。他已不能往后看,而是要往前看。民政党有没有未来,又如何重新定位,就要看他与老大许子根怎样带领民政在槟州的“废墟”中再造辉煌?

总而言之,从林苍佑到丁福南的整整40年,突显了这个职位在斗争中的不断变化,令人百感交集。

(原载于2008年9月29日 《南洋商报》)

数来数去数不清923之后是什么?

这半年来,数目字竟成为时下流行的政治游戏。这是前所未有的,也是令人意想不到的。首先是308,接下来是826,再下来是916。一个波浪又一个波浪冲来,教人目不暇给,也眼花缭乱,究竟这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又如何将这些个数目字与政治变数挂钩?是需要从多方面解读的。

本来在308投票日,掀起一场政治海啸,让我们看到新政治格局的形成,隐约地出现两线制,使大局已定,无需再予多辩,而是各就各位,扮演执政或反对党的角色。

但情势并非如此。因为改变政治版图的反对党准备在最短的时间内再来一次的政治大洗牌,也就使到再次执政中央政府的国阵不得不步步为营,以防途中有变。于是两个阵营的斗争不断升级,也衍生了826,916乃至923等等的政治数目字。

我们不妨用客观的角度切入这半年来的时局,不难发现到不论是国阵或是在大选后成立的人民联盟,都有各自的矛盾与议程。所不同的是国阵在稳住中央阵脚后,采取“以逸得劳”的心态来看待反对党的叫阵;而反对党则以“乘胜追击”的心态企图攻破国阵的城池。

这样一来,原本“隔空喊话”的政治角力也就变成“短兵相接”了。政局也因此而呈现胶着状态。

在一边厢是308过后不到10天,安华放话说有国阵议员要转而支持民联。首相阿都拉即刻否认,强调国阵政府依然稳固,并未受到威胁。

虽然如此,安华在4月23日启程访问东马时,首次提出“916变天”的预言。此时距离“变天”日尚有5个月。有人相信,有人置疑,但已成为一项课题被炒作。这意味着安华列下时间表,启开一场心理战。不过,安华在另一方面向法新社说,他有信心可以在3年内成为马来西亚首相,显见他列916为一个议程,留有余地。

副首相纳吉隔天驳斥是政治伎俩,他不相信东马国会议员会跳槽过民联。

转入5月,安华依然隔空喊话,让916成为他的一面斗争的旗帜,民间更是议论纷纷。在舆论上,安华似乎略占上风。讵料晋入6月天,忽然乌云遮空。

安华前私人助理赛夫投下一枚炸弹,在6月28日报案,指控安华对他“鸡奸”,舆论哗然,疑云重重,一时弄得“风声鹤唳”。不但叉开安华的“夺权议程”,而且注意力也转向安华的个人安危,许多人都不知道会否重演10年前的“鸡奸”案一幕。

安华也被突如其来的节外生枝大感惊讶,但很快的它又被演化成政治课题。当“鸡奸案”与政治纠缠不清的时候,没有人说得清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正因为案件已被政治化,安华也就用政治手段来应对这项指控。因此安华的策略有所改变,他必须要尽快为自己在政治上定位,不能再继续以“实权领袖”的身分操控整局。毕竟他还是“名不正气不顺”的严格来说是被视为反对党的精神领袖,除非他真正地成为一名国会议员,才具备资格出任首相。

就这样,在审时度势后,安华夫人旺阿兹莎在7月31日宣布辞卸国会议员,意味着安华已决定。把自己的政治命运押在峇东埔补选上。一方面把视像转回政治斗争的层面,不再被“鸡奸案”打乱步伐:另一方面,要借此证明魅力未减,风采依旧。

国阵虽然自知胜算不高,但却派出安华的“前战友”阿力夏迎战,目的无非是要在劣势中扭转乾坤。果然峇东埔成了万众注目的焦点。

对安华来说是只许胜,不许败,否则整个计划泡汤。换句话说,国阵输得起,安华则输不起。

当安华在8月26日漂亮胜出后,他在翌日马上宣誓就职。意气风发的安华比任何时候都更具信心要“改朝换代”。

到了9月分的时候,安华已是进入关键时刻,他不断地重申916大计不变,引起国阵提高警觉,不再掉以轻心,不但要想出绝招来拆招,而且要堵住任何的“漏洞”,以防安华乘虚而入。

最后的一招是在9月8日及9日分别送出国阵议员到台湾考察,总共49人。至于考察心得如何,那是另一码事。至少国阵得以“窥见”这批后座议员是否有异动之心,如果这些议员都不为安华所动,那么国阵将不担心“变天”在即。

这种捷足先登的心理战略虽被敌对党形容为“心虚”,都确有其微妙作用。不然民联的议员不会“打蛇随棍上”的在9月12日亦步亦趋。同样是反戈一击的心理战术。彼此间的“短兵相接”,更增添916的神秘感。

姑不论民联在此“紧锣密鼓”的当儿是否已经胜券在握,它也为安华的“夺权”行动增添对国阵的压力,以让安华喊出更大声的口号。

此刻的安华也已经没有退路,唯有迎着风浪向前推进,9月15日,在雪州的广场上,安华当着逾万群众的面前,再次信誓旦旦地宣布已凑足人数,准备“变天”。

这一晚距离916更为接近了。

就在916那天,安华郑重其事地宣布已获得超过半数的议员支持,要求会见首相阿都拉以商讨和平转交政权大事,这真是国家一等一的大事,料谁也不能等闲视之。不过阿都拉处变不惊地拒绝会商,反挑战安排公布名单。两人算是第一回合过招。

下来的第二回合是安华在9月17日联同民联另两名领袖联函要求首相在9月23日召开国会紧急会议,以讨论不信任动议。阿都拉又是一口回绝,认为没有必要。反正国会将在斋戒月过后的10月13日召开,安华大可稍安勿燥地在那个时候发难。

这样一来,万众所期待的923又是平静过了一天。

安华的下一个步骤又是什么呢?我们只好拭目以待 。

可是在另一边厢,30号过后也给国阵带来诸多的压力;尤其是首相面对了一个又一个挑战。最使他难以释怀的是前首相马哈迪将大选的失利归咎于阿都拉领导的失策。2004年大选的光环失掉了。尤有进者,马哈迪还逼使阿都拉鞠躬下台。

除此之外,巫统内也有一些异议分子给阿都拉增添麻烦。他们都要求巫统的领导作出改变,包括前财长东姑拉沙里,不过沉住着气的阿都拉在巩固东马的支持力量后,按照他的既定方针产生内阁。
他一方面接受政治新格局的形成,另一方面既安内也攘外。在他看来安内是当务之急,权力的分享,特别照顾东马的权益也是他的新内阁的特色之一。

即使他做出某些妥协性的安排,也不能满足各方的要求。鼓噪之声时而发出,再者国阵内的议员竟纷纷施加压力,希望改变一党独大的局面,不再以巫统马首是瞻,而是通过国阵的协商精神治理国家。

然而改变并不能有立竿见影之效,以致阿都拉在过去几个月来遭遇这个又那个的责难,几乎没有机会集中政务。他的劳心劳力换来的是外面要求“变天”,内部要求“改革”的声音,眼见9月天迈近的时刻,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步骤,但引起了反弹。

例如援用内安令逮捕3人后又放了两人。不仅没给政府的稳定加分,反而招致批评不断,甚至连国阵议员党也不苟同这种做法,为此阿都拉也表明不再援用内安令对付异议分子,多少缓和了紧张的局面。

也许意想不到的是负责法律事务的再益部长突然在9月15日辞官,理由是反对用内安令对付相关人士。再益虽然不是国会议员(被委任的上议员),但他的举动影响了国阵的全局。

在这种情形下,阿都拉出人意表地在9月17日自行宣布内阁小改组。他卸下财政部长而兼任国防部长;纳吉则与阿都拉对调,在国家经济下滑的当儿挑起重担。

有人解读阿都拉顺此接管军权,以加强他的权威。但这是一个不正确的诠释,因为在马来西亚的传统中,首相的权力是涵盖一切的,所有的内阁都是他委任的,也有权力撤换和罢免部长,不必有任何的理由。

因此他的出掌国防部并没有太大的含意,只是向国人展示首相的权威就是这个样子,不必置疑。即使他不担任国防部长,他也是权力集一身的。

我们只能够这样子说,阿都拉正在表明他有意在2010年移交职权给纳吉,但不是现在,也不想在压力下提早离职,选择在17日宣布是为了应对18日的巫统最高理事会议。

正如所料,巫统理事会有人要求及交棒,不过声音并不强烈,也没有讨论马哈迪回巢的建议,这给了阿都拉一定的空间来调整步伐。

就在巫统会议后的第二天,安华再次发难,要求阿都拉说明会面,得到的答案是没有必要会面。
从上述的事件演进表来看,整个斗争围绕在3个人的身上。如果阿都拉决意与纳吉站在一起,而后者又接受他的移交权力的日期,那么阿都拉就不会与安华有任何合作的机会,除非安华有能力在国会复会时通过不信任动议,否则变天的事不会发生。

反过来,如果阿都拉与纳吉的结盟出现裂痕,再加上巫统内部不断施压,阿都拉或别无选择,可能会考虑与安华谋面,但这又不是巫统上层所愿意看到的事,权衡之下,巫统要对阿都拉发难,又是投鼠忌器。

今天的阿都拉,看起来是脆弱的,但实际上还是他操控最大的权力,纳吉要靠向他,安华也要靠向他,谁能够争取到阿都拉,谁就占比较大的优势。

这是为什么阿都拉不急于与安华会面,因为他希望安华的“夺权”一次又一次落空,让后者的916成为一个过去式的日子,以便冷却支持安华的热潮,重新巩固他的执政地位,把916“埋葬”在政海中。

至于安华,他希望他的916是一个运动的旗帜,是一个斗争的象征,说白了,试图将“变天”转成一个持久运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持久战”,老百姓的想法又是怎么样呢?唯有看双方的斗争谁最有说服力。

无论如何,阿都拉是在“清除压力”;安华则是在与“时间赛跑”。

他们斗争的背后都有一个大影子,那就是带他们出身的马哈迪!政治的吊诡莫过于此。

(原载于2008年9月29日《号外周报》 第395期)

新闻自由与民主社会 (天下纵横)

在民主政治的框架下,言论自由是不可或缺的。没有言论上的自由,它不可能推动民主政治。而所谓民主政治除尊重人民的权利,可以通过投票来选出政府外,也让人民有知情权。人民则是通过拥有知情权来做出判断。如果人民无法获取全面的讯息和消息,他们是无法对民主选举作出较为公正与自由的抉择。这就是说,一个民主国家的最基本要素是让人民在没有恐惧感下,得以知道所要知道是事情。

虽然透过集会或座谈会可以让人民了解国家大事,地方事务和天下事,但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最直接和最广泛的途径就是通过传媒来传达。这之中以电视,电台和报纸是最普及和最深入民间的。当然在这个科技发达的年代,电脑上的互联网,手机也分担一部份的功能,但还是无法与大众传媒相提并论。

于是成为传媒的媒介人也就落在新闻记者的身上。如果没有记者的报导和评论,读者当然不能全面获得各方的消息和知识。因此在很多时候,不论是官方或民间的,不论是群体的或个人的,对记者的倚重就可想而知。无形中记者的身份就有一些与众不同。他们虽然是普通人,但也身负使命要为他所服务的机构(或电视电台或报馆)提供直接与第一手资料。这也是为什么每个传媒机构都必须聘请大量的编采人员,为的是发布消息,让人民都拥有知情权。

不过,在马来西亚,如果要成为一名新闻记者,除了拥有基本知识外,还要有语文的能力,因为它是一个多元种族的国家,单单学会一种语文是难以应付大场面的。

就我个人经验来说,刚踏入报界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如何消化新闻,然后将之转成文字呈献给读者。这之中有一个痛苦的过程是必须要磨练的,那就是考验你本身的语文能力和程度。主任发下一篇英文或国文文稿,你要能理解和翻译成中文;出外采访官方或讲英语或马来语的场合,你要能理解对方所言,否则便难以交差。

当你面对这种挑战时,请不要气馁,也不要过于自信,而是要勤于学习。放下身段,不耻下问自然可以解决当下的窘境,但也不能成天问东问西,还得靠自己来解决难题。最直截了当的方法就是及时抽出时间去上国文课,读它一年半载,便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接着还要去上一个时期的英文课,学习英文写作和会话,更要学习聆听英语的能力。

一旦你认为国英文都能应对时,再加上原有的华文能力,也就更具信心面对挑战。不过这还是不足够的,你还要不断学习,不断读书来充实自己,以便拥有各种知识来撰写新闻乃至作出评论。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是这个道理。一旦你已具备资格来演绎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时,下笔也无须顾此失彼或担心失真。

老实说,在六七十年代,华文报的记者都是自我探索和锻练出来的,后来大学有了传媒系和新闻系之设,也就更直接地培育这类专才。因为他们基本上都掌握了三语才投身新闻行列。因此我们无需质疑记者采访非华语场合的能力;尤其是本国人民讲英语或马来语,都是比较浅白和易以理解的。如果当事人敢讲,而记者又觉得可以据实报导,也就可以构成一条新闻了。

在这样的互动中,记者与当事人是不存在利害关系,也不存在“无中生有”或“节外生枝”的诠释。更没有心存恐惧,而是就事论事。至于报导出来后引起的反响也就非记者所能控制的了。

如果记者因为做出这样的新闻报导而受到内安令来对付,那将是对新闻自由的最大威胁,也足以让新闻工作者提心吊胆,不知怎样的报导才是最安全的?若尽是锦上添花或避重就轻的报导,那就不是读者所要读的新闻了。

所幸政府在第一时间也作出明智的决定,即时放人而息事宁人。但无可否认的,阴影已存在。因此还是需要通过一条立法来保障新闻工作者的人身安全与捍卫新闻自由,勿让后来者对新闻工作却步。由于记者是曝光的公众人物,他们也有被保护的必要。他们应在无畏无惧的环境下工作,只要报导或评论不具恶意,不涉及诽谤与破坏,没有所谓的对“国家造成威胁”,也就应当成文字争议来处理。换句话说,言论自由是允许相互辩论的,不必也不应该拿大帽子扣下来,这才是新闻自由的最大真谛。

(原载于2008年9月29日《号外周报》 第395期)

23.9.08

从历史演绎916 (跃马扬鞭)

831和916是两个数目字的组合,但包含了历史意义。前者是马来亚联合邦的独立日,政府每年循例大事庆祝;后者是马来西亚成立日,在东马列为公假,西马则照常办公。久而久之,916在西马变成一个日子,而东马人则认为这一天才是他们独立的日子。

虽然如此,916这个日子在最近都被炒红起来,竟而成一项政治口号。它起因于反对党领袖安华在今年4月份访问东马时,提及916会是一个“变天”的大日子,引起各界的关怀;但执政中央的国阵却一口否定,形容是政治伎俩,不值得重视。

就在9月16日那天,安华再度重申已获得足够的议席组成中央政府;但首相阿都拉再次形容是安华的“海市蜃楼”,并挑战对方公布名单以佐证之。换句话说,916已被政治化。

姑且不议916变不变天,我们有必要回顾为什么有916这个日子?为什么不是831呢?原来马来西亚的成立是一波三折的,从原先的831成立展延至916才正式成立。

根据首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的回忆录《回顾历史》(1977年出版),他提及环顾东南亚,除了马来亚和新加坡之外,位于婆罗州的东马也原同属于英国的殖民地,彼此有了共同的政治背景。当时这些地区的政治人物,包括汶莱苏丹也希望与马来亚建立更密切的关系。因此在1961年的时候(5月27日),东姑在新加坡应东南亚外国通讯员之宴请,首次提到或迟或早这些地区将不可避免地与马来亚建立密切的政治与经济的合作。

于是马来西亚概念正式浮出台面,各方呈现不同的意见。为了确定东马人民同意加入马来西亚,在英国同意下,一个以葛波(前英格兰银行总裁)为首的调查团宣告成立。在1962年展开民意调查,以便能在1963年8月31日(即马来亚独立6周年时)成立马来西亚联邦。不料整个计划受到内外的困扰而不能如期宣布。对内发生1962年12月的汶莱人民党起事,不久即被压下。这一年在马来亚和新加坡及东马的左翼政团大举抗议马来西亚成立,指为“新殖民地产物”。1963年吉兰丹州政府入禀法庭,不同意吉兰丹州被纳入马来西亚,结果败诉。对外则发生1962年印尼掀起的对抗,同样斥马来西亚是“搞新殖民主义”;而菲律宾则声称沙巴是其领土,引发外交纷争。

李光耀在其回忆录(1988年出版)中也有一段追溯他并不同意马来西亚成立日期被压后到9月16日,而是坚持应在8月31日。因此他在那天自行宣布新加坡独立,砂拉越也同步进行,沙巴则宣布成立沙巴州。但这只是一个形式,它们还得遵照协议规定加入马来西亚(汶莱在起事后,已宣布不加入马来西亚)才算是独立国的一部分,也就只好等待9月16日的到来。

本来,东姑与英国方面在1962年8月1日签署的协定言明马来西亚联邦将在1963年8月31日成立,却因为上述事件导致联合国的介入而建议押后两周。当联合国秘书长宇丹的报告于9月14日发表确认东马同意加入马来西亚后,日期已不容一改再改了。就这样,马来西亚联邦的成立日与马来亚的独立日分成两个不同的日子,也在日后造成东马人民对8月31日的国庆感到“陌生”,而坚持9月16日才是它们的真正独立日。不过新加坡在1965年8月9日脱离马来西亚成为独立国家后,马新终于正式分家。

不错,在历史上东马是在9月16日成为独立国的领土,但如果不是因为当时的国内外的政治压力与变数,不会出现所谓的两个日子,而是东西马人民在同一天(8月31日)欢庆独立日。由于这一阴差阳错,也非东姑所愿,终于在45年来,使到东马人耿耿于怀。其实东马人民视831为独立日也无不可,因为它本来就订在831为马来西亚成立日,错不在东姑而在于当时的政治大气候。

安华正是抓住916这一日子,吹起他的第二波的“夺权行动”。以便从东马引起政治效应,再牵动全局。由此来看916已演变成一场政治运动而不是一个日期,但又因为它与日期扯上关系,也就让许多人特别针对这一天究竟政治有没有巨变?

当然916没有另一场政治海啸,但却衍生出安华与阿都拉的直接角力。916也因此成为一个全民瞩目的日子。从这个意义而言,东马人民不论有没有变天,也让西马人民知道这个日子与831是同样重要的。今后也许我们需要订下两个大日子:831是独立日,而916是大马日。这样一来,也就皆大欢喜了。

(原载于2008年9月22日 《南洋商报》)

我为子根感到难过 (天下纵横)

巫统升旗山区会主席阿末依斯迈终于要为他的不当言行付出代价,被巫统最高理事会冻结党籍三年并被取消所担任的党职,是否被国阵其他成员党接纳?是否被广泛接纳,我们先不置评,但遗憾的是他对许子根的羞辱则只字不提。

人们无法理解的是阿末的“寄居论”又与许子根有何关系?为什么要专门向许子根及民政党挑衅?这其中肯定有个人的恩怨夹在其中。单就事实而言,许子根在这件事的评论是过于温和和点到为止的。他只是建议国阵制定行为准则,以制止重蹈覆辙。甚至连蔡细历也批评他避重就轻。至于民政党要的言论比较起来也不是激烈的,似乎投鼠忌器。在这种情况下,阿末依斯迈反咬许子根及民政党一口,更口出狂言要国阵开除民政党,真是顾左右而言他,令人莫名其妙。

其一是记者报导是职责,与民政及许子根扯不上关系;其二是民政与许子根系与巫统站立在同一阵线参加补选,为何要影响记者来“将”阿末依斯迈?这种不符合逻辑的推理,又如何成立?其三我们不知道阿末依斯迈为何一而再地利用记者会来攻击许子根,显然是将忿气一股儿发泄在许子根身上。如果许子根18年来有许多地方让着他而只是某些地方(如委任市议员方面)未让他满意,那也真是白做好人了。今天竟然成为被践踏的对象。

值得注意的是为何阿末企图将整个事件缩小成他与许子根的个人恩怨。若是这样的话,连日来对阿末的批评与抨击又怎样能激怒马来人呢?为何正副首相在“灭火”的当儿,阿末又不接受劝告呢?在这方面马华总会长黄家定坚称要有关者明确作出交待。显然已是黄家定发表的一份较为强烈的声明,令人对他有些“刮目相看”。可惜他已经将要告别政坛,如果在308之前,黄家定有此表现,也许政治海啸不会把国阵伤得这么重。

我们当然不认为阿末的言行足以兴风作浪,他不过是借此渲染一番,不然首相不会对他严加抨击。不过我们纳闷的是为何槟州巫统的理事与议员们会随之起舞呢?

这之中必然有一个被看出来的隐议程,那就是借此事件再一次羞辱许子根和民政党,包括当众撕破许子根肖像,企图迫使许子根退出领导槟州国阵。在这事件发生后,也不能明白民政党元老陈福荣还说巫统已作出改变。单就槟州巫统而言,他们又似乎不把许子根放在眼里,变之何来?这样的说辞也自我矮化了民政党。

我在308大选后,已看出民政党在国阵内处于被边缘化的处境,因此曾建议民政要好自为之,应该考虑走出国阵,寻求新生,但言者谆谆,听者藐藐,不认为这是“有稽之谈”。这样又是过了大选5个月,民政依然在原地踏步,林敬益又说了党员的情绪是要退,只是领导层尚未有些心理准备。我又在此课题再一次建议民政党应慎重考虑退出国阵,以挽回尊严和自我,必能走出悲情而看到未来。尤其是在阿末依斯迈大放厥词后,就进一步印证我的看法的正当性。

我们不知道民政党如何要求对方还许子跟一个公道?若是这样的毫无忌惮地羞辱一个成员党的领袖,又如何使这个党活的尊严,站得高大?我为许子根感到难过。

我不敢说我对民政党了解很深,但我是目睹它的成长和衰退的其中一个人。民政也似乎较重英文精英而将其党的智囊与历史的撰写交给英文精英负责,未牢记华社(或说懂华文的人)是它的命根子。可是一旦精英脱离华社,它们就听不到华社的声音。308大选就是血的教训。

因此,民政党应回归到根本,它必须承认民政的上台是因它根植华社,忘记了这一点就是它的致命伤。在今天来说,民政可以坚持它的多元理念,但不能不听听华社的声音:强烈希望它走出阴影,活得光彩。不信来一个“民意测验”,看看是不是大多数人请它当机立断,该断就断,不要拖泥带水,否则留在国阵内可能越陷越深而会更加难堪,除非有奇迹出现。

(原载于2008年9月22日《号外周报》 第394期)

18.9.08

成语新解:一夜成名=陈云清

《星洲日报》记者陈云清是个低调的人,虽然大学毕业后先进入《光华日报》担任记者,后转至《星洲日报》担任高级记者,但一向为人谨慎,也不求名,不求利,因此知名度仅限于槟城的新闻界及华社内。讵料在9月12日晚,忽闻陈云清因报导“寄居论”而被内安令逮捕,闻者几被震惊。这对新闻工作者无疑是一张看不见的大网,忽然从空而降,大大地挫折新闻工作者的服务热忱。更甚的是,新闻自由成了最大的讽刺。

在为陈云清力争自由的当儿,我也认为她应被立即无条件释放,因为不具任何正当理由来拘捕她。后来听闻她获得自由,我发了一条短讯给她:正义至上,听闻你已自由,好人一生平安。当然我也希望另两名被拘留者郭素沁及拉惹柏特拉能及早自由。

在后来,我告诉朋友说,从陈云清的事件中,我悟出一条道理,那就是“一夜成名”(或一举成名)的成语有了新解:陈云清即是。不是吗?她的戏剧性的事件,使她一夜成名,举国皆知。再也没有更好地解释来形容“一夜成名”的含意。

以下是转自陈云清自由后的告读者书,值得一读。

陳雲清:我在內安令扣留下的18小時
9月12日晚上8時30分,身在大山腳老家的我,當時口中還咀嚼着炸油條,內心卻掛慮着報社收到內政部要求解釋為何不被對付的信件,《星洲日報》最後會面對怎樣的命運。

就在內心忐忑不安的時候,一大批便衣警員突出現在我家門口,率先出聲要找我的,是一名身穿制服的女警,而她也是一行人當中,唯一身穿制服的警官。

隔着鐵門,她表示,我必須跟他們回返警局。我問她是否有逮捕令,否則,我不會開門。而在這時候,我也趕緊致電報社的法律顧問以及我的直屬上司,尋求他們的意見。

後來,女警表示他們是援引內安法令拘捕我,不需要任何逮捕令。當時,我即做了最壞打算。

故作冷靜安撫家人
那時候,我必須“故作冷靜”,安撫以及告訴家人,同事會在警局那裡等候我,給我支援。就這樣,我被帶走了。父母親都很堅強,臨走前,不斷要求警方,好好對待他們的女兒。

我被帶到威中警署,在一間很冷很冷的房間等候警方辦理手續。陪伴在側的另一名女警,也似乎冷得發抖,為了打破沉寂,我和她聊起天來。她問我:”你看起來,還很定啊!”

我告訴她:”我是在內安法令下被拘捕的,即使怕,我還是必須面對。我擔心的是,我的家人、同事以及親朋好友,此刻一定很為我擔憂。”

坦白說, 那時候, 我的心很沉穩。因為我深信,已經很多人在外頭幫我,給我信心、給我力量,所以,我必須挺住,和大家一起同在。

同行聲援令我感動
警方記錄了我身上的所有財物,暫時沒收所有物件後,準備把我帶去檳城警察總部。在警察帶我步出警署時,我才發現,原來已經很多報界同行以及黨團人士守候在外聲援。當時,我壓抑的情緒因深切的感動而再也把持不住,眼淚奪眶而出。

而當警車駛至警署大門時,我看到了我的上司――檳吉玻及霹靂區高級經理潘友平,竟然用肉身擋在警車前,促使警車緩慢行駛,以確定我是否在警車內,然後,敲打警車玻璃,以手勢鼓勵我。
我立即把眼淚擦乾,大家都在努力了,我也一樣要努力。

警方在完成蓋手印程序以及讓我用餐後,就把我安排進扣留室度過一夜。當時,我並不知道,警察總部外面,很多同業以及黨團人士都在聲援我。

我要求女警能否讓燈亮着,她要我放心,說不會熄燈。警方告訴我,已安排父母親第二天早上午8時與我會面,我用了很長時間,反覆整理見到父母親時要交代的事務,我已經無法聯繫外間,因此必須好好“利用”與父母會面的時間,清楚交代一切。

整理好自己的思緒後,我躺在木板床上,在蚊子以及滴水聲的陪伴下,我不斷說服自己趕快入眠,因為我不知道明天等待我的是什麼,我必須確保自己精神狀況良好,才能以最佳狀態面對一切。
我從來都不會失眠,這一夜,我才體會到,失眠的煎熬。我也知道,關愛我的人,也和我一樣,徹夜不眠,這才是我最心疼的地方。

13日清晨6時許,準備梳洗時,女警給我看了家人所帶來的衣物,我很奇怪,怎麼裡面都是新買的梳洗用品、方便褲、女性用品、數件南洋商報85週年再攀高峰的T恤以及別人的女性內衣。

原來, 女警口中所謂的” 家人”,是這一批貼心的同事與同行,在警察總部外守候的當兒,為我準備了這一切。他們不知道我何時才會被釋放,可是,他們卻告訴自己要在最短時間內為我準備這些必需品。

順利和雙親會面以及告別後,警方表示要帶我前往武吉阿曼警察總部,我的心頓時一沉,我告訴自己,一切才開始,加油吧!

輾轉到最後,我卻是被帶往怡保霹靂州警察總部,經過簡單的盤問後,又被帶返檳城警察總部。

接受盤問據實回答
我在這裡,接受了比較深入的盤問,當時,我不斷告訴自己腦袋要清晰,據實回答、好好應對。
完成盤問後,我就被帶往會見一名高官,他說:”你我可以回家了。”

我和警察的眼睛,同時望向時鐘,當時的時間是下午2時25分。

在這18小時裡, 似乎經歷了很多,感受更多。

獲釋後,我收到許多手機短訊、電話以及花束,包括了報界友好、各政黨人士、社團人士、昔日同窗以及所有親朋好友都來到家裡探望。當然,我更沒忘了一批批讀者以及公眾人士致電或親自前往檳城辦事處和星洲日報總社給我打氣。

對所有的來電、簡訊、寄語和親自探望的朋友和讀者,我想在這裡向大家表示最誠摯的謝意。在那充滿未知的18小時裡,我感應到背後有一股很強大的力量,來自你們――我認識和不認識的朋友。

續維持勇氣與義氣
我知道,我們前面的路還是充滿荊棘的,所以大家今次所展現出來的勇氣與義氣,更要繼續維持下去,因為我們的社會需要這股正義精神,去打造更美好的未來。

我已經恢復自由了。但我希望和我同一天被逮捕的郭素沁以及拉惹柏特拉,以及其他同樣在內安法令下被逮捕的人士,也可以早日獲釋。如果當局認為他們犯法,應讓他們在法庭上獲得透明以及公平的審訊。

16.9.08

民政未来。未来民政 (跃马扬鞭)

民政党代主席许子根在308政治海啸后的5月25日为民政党主持庆祝40周年的大会时提出一份命名为《民政为未来及民政的未来》的政治报告。他从党的历史演绎到2008年的大失败,然后分析民政未来的路怎样走。

这是民政建党(1968)以来的最悲情的一次主席演词,除了为民政的未来把脉外,也寄望于国阵能够恢复国阵精神乃至巫统的改变和政府的改革有成以挽回颓势。

我们不能说这是许子根一厢情愿的想法,因为国阵的成员党内的一些领袖也有同感,但不是每个人都认同许子根的说法。因为有三件事是许子根力所不逮的。其一是国阵的机制是大选才开动已是由来已久。一向以来虽有国阵精神应对大选,但鲜少提及国阵原则也是不争的事实。换句话说,所有的重要议决和决策都是回到成员党本身去敲定和力争,无需提到国阵会议来辩论和喋喋不休。因此许子根当年(1982年)的“打进国阵,纠正国阵”的算盘打不响就是因为敲错了门,才有日后所谓董教总的“后悔”。今天许子根希望国阵回归根本(back to basics)中所提及的事项已属于政府的功能或个别政党的功能,不是国阵所能统筹统办的。一项最明显的例子是对阿末依斯迈的处分只能交回成员党(巫统)处置,理由是国阵不处理成员党的纪律问题;也等于告诉我们国阵是个组合框架多过实质组合,因此也就不存在“打进国阵,纠正国阵”这种概念和口号的正当性。既然国阵从一开始就是这样存在和操作,它的回归根本就具争议性。

其二各成员党的事务也容不得他人干涉。例如巫统需不需要改或要不要改,属于这个党的家内事,别人可以进谏,但不能插手。因此许子根对巫统的改变也只能观望和期待。但有一个也是不争的事实是:自从1974年民政加入国阵后,它对巫统的依赖性或支持程度也多过巫统对它的依赖与支持。最明显的是对保住槟州首席部长的斗争中,马华的无功而返也有巫统的因素在内。以致形成民政党的生存和发展与巫统的走向大有关系。

讵料308的大选不仅改变这一微妙关系,更节外生枝地发生阿末羞辱民政党而未得到应有的歉意;反映了民政在巫统的眼中已不可同日而语。这样一来,巫统怎样改变,也就不以民政的未来作考量。因为民政已经没有政治筹码,这是政治的现实,也是民政党人不愿意接受的事实。

其三,政府的改革又轮不到民政来指点江山。虽然国阵仍是中央政府,大权在握,但就民政而言,它不但失去槟州主导政权,而且连唯一的内阁部长也不见了,又如何在内阁发挥影响力?在这种情形下,民政虽有两名副部长,它已无法声称仍在政治主流中。这几个月来也印证它与政府的关系越行越远了。因此许子根对司法革新、反贪污、修改内安令、警队重整的言论也只能当成一种时尚声音,不能直接在内部参与改革。所谓的“在朝不在位”正是民政党今日的写照。

由于这样,许子根的三大动力(弘扬民政理念、强化党组织及赢取民心),八大策略及八大议题只能回到民政党的本位来阐述。但问题是,民政仍在国阵机制内,它所受到的牵制不言而喻。如果只是民政党求变,大方向不变,民政以三大动力来重整旗鼓又谈何容易?不错回教党、行动党乃至公正党都曾陷入低谷,所不同的是它们都是独立而行的政党,靠自我奋斗再探出头来,而民政恰恰是因国阵而存在主流中,缺乏自我(自主)形象而仍活在阴影中。

虽然,民政当今的一代都是在主流政治成长的,缺乏在野的那一股干劲,没有感受到在野的痛苦,一时之间不知如何适从;但是今时不同往昔,民政实质上不再是在朝而是在野。这也是为什么我主张民政走出阴影,寻回尊严与自信。谁说独立自主的民政没有明天?最低限度,民间会给它一个喝采。许子根还犹疑什么?

(原载于2008年9月15日 《南洋商报》)

扭转中国命运的旗手 (天下纵横)

年青的一代有许多人都不知道他是谁,在中国他的名字也被人淡忘了,他就是在8月20日逝世的华国锋。

此人来头可真不小,在70年代他是炙手可热的中国新一代领袖,竟而有幸成为毛泽东的接班人。但是如果综看他的政治生涯,却是叫人摸不着头脑,怎样也不会相信毛泽东会选他“号令天下”,而事实就是这么传奇的发生。

原名苏铸的华国锋,于1921年出生在山西(有说1920年),只进过商业职业学校(有高中水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华国锋投身入游击战争,在山西交城县冒出头来,继后成为县委书记。1949年转到湖南,从事土地改革工作而受到毛泽东的重视,从湖潭地委书记一直升上湖南省委书记(1959年)。他是得到毛泽东的提拔才坐上这个高位。

当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展后,华国锋又得到毛泽东进一步赏识,把他提上中共中央委员。这就是说,华国锋是毛泽东在文革期间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例如在1971年之后,他先后担任广州军区政委和湖南省军区第一政委。接着在1973年起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更在1975年成为国务院副总理兼公安部长。

许多人都不明白,也许包括在文革起家的江青,张春桥等人也不明白,为何毛泽东会提拔这样一位农民型的青年成为国家领导人之一?这之中有一个得以诠释的是:毛泽东是阶级论者,他一向坚持工农领导党国的重要性。因此在林彪事件后的1973年的党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推举了工人代表的王洪文为中共副主席,也推举农民代表的华国锋为政治局委员。其他文革的死硬份子,如江青(毛的夫人)、张春桥及姚文元皆属于知识份子这一类型。

正因为这样,华国锋虽然不属于江青一派,也被毛泽东列为领导份子,成为周恩来的左右手。也因为有此巧妙的安排,当周恩来总理于1976年逝世时,华国锋更破格被提拔成为代总理。许多人都不明就里,为何毛泽东不让也是副总理的张春桥上位,反而择华国锋呢?今天我们也终于看到端倪,原来是毛泽东不想权力过于集中在一个小集团中(在他看来这个权力核心的小集团以江青为首而以张春桥为辅),于有了华国锋的故事。

华国锋在那个时代,虽已是权力扩大,但也不敢对江青有所冒犯,反而是采取同样的行动镇压天安门广场的悼念示威运动(1976年清明节群众对周恩来的悼念)而使其名誉有些受损。

但由于受到毛泽东的信任,在天安门事件后,华国锋又一次受到重托,由毛泽东提名出任国务院总理及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地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时的华国锋已是家喻户晓的大人物,但人们也看不清楚,他到底是与江青的“四人帮”联成一党,还是想另起炉灶的,因为在这段期间内,他同意对邓小平作第二次的打倒,也顺着江青的强硬路线继续执行他们所谓“毛泽东路线”。

但是变化总是要到来的,当毛泽东主席在1976年9月9日逝世时,一场江青与华国锋的权力斗争终于白热化。江青藉对邓小平的批判也把矛头对向华国锋,攻击华国锋是属于“邓小平一类的走资派”。在情势危急下,华国锋唯有与身任国防部长的叶剑英联手,准备大举反击。

1976年10月7日,华国锋在叶剑英的配合下,终于出手了。这一天夜里,四人帮(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及姚文元)一网成擒,华国锋成了绝对的胜利者。胜利之余的华国锋也让权力和名誉冲昏了头脑,竟允许自己的肖像与毛泽东的遗像高挂在天安门城墙上。这一下子,华国锋照片满天飞,他几乎成了毛泽东的替身。

不仅于此,华国锋在1977年推出了他的“两个凡是”政策: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要坚持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要始终不渝的遵循。

然而华国锋做不到的是他尽管不想让邓小平复出,最后不得不在元老的压力下,同意邓小平复出。1978年邓小平东山再起(三落三起),他对华国锋的“两个凡是”有异议,认为是错误的政策,于是另一个获得邓小平同意的理论在学术界掀起而蔚成全国运动。即是在《光明日报》带头发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倒了“两个凡是”。

就这样,华国锋被逼在1980年辞卸总理职身份,又于1981年辞卸中共主席和军委会主席职身份,先保留副主席,后只剩下委员,再后就告老还乡了,直到近日逝世,华国锋的名字又一次浮现。

但也因为华国锋敢于打倒四人帮,才有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时代的降临。因此盖棺定论,华国锋是扭转共和国命运的旗手。没有他中国不会有今日的和平崛起成为举世瞩目的国家。他的功劳应被中国人民永远铭记于心。

(原载于2008年9月15日《号外周报》 第393期)

从916演绎马华退出国阵论

马来西亚著名政治评论家拿督谢诗坚博士于8月28日晚上8时应以曼绒中华公会为首的30个华人社团的邀请,在中华公会礼堂主讲《大马政治动向》,获得了热烈的响应,估计有百余近两百人与会,聆听谢氏的精辟见解。场面热烈,问答环节时,更见精彩,从头至尾历时二句锺,绝无冷场。

演讲会开始前,由大会主席吴美恩致词,感谢主讲人抽空前来主讲,让在座各位可以对国家政局有进一步的了解。而主持人张阳方则介绍谢氏的生平,随后赠送纪念品。为示隆重,所有参与主办单位的社团主席或代表在吴美恩、中华公会会长高永平博士及林良平律师等人带领下,集体刺破汽球,旋即开始谢氏的专题演讲。

谢氏也是韩江学院名誉院长暨韩江电视新闻中心(hctvnews.net)的社长。他以两个主要的课题将演讲会带上高潮,即会否有“916”的变天和马华应不应该退出国阵?

演讲的主题是“安华916变天的依据与马华未来的路”,以下是谢氏演讲的主要内容:

今晚我们大家关注的是马来西亚的政局在峇东埔补选后还会有什么变数?简单地说,到底有没有“916变天”这码事?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三个层次下手。其一是沙巴的国会议员是否会集体转而支持安华?目前所知道的是沙巴进步党的两名议员会有此倾向,其它的有者已表态拒绝,但也有保持低调的。

其实这不关系跳槽或变节的争议,而是沙巴人民目前面对困扰的是外来移民带来的压力与痛苦。这外来移民30年来已高达140余万近150万人,比起沙巴原来人民在增长率下的100万还要多。而且在外来移民当中尚有44万名是非法移民。中央政府已了解到这是一个具有爆炸力的问题,只是处理起来十分棘手。要将40余万非法移民一举遣送回菲律宾或印度尼西亚,谈何容易?他们有者已在当地与当地人结婚生子,走进当地的社会,强硬将他们的家庭折散,又要负起不人道的罪名。

在这方面,被誉为“抗拒外来移民英雄”的庄永谅医生就向我坚决表示十分遗憾中央政府一直不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因此他在3月前脱离沙巴团结党加入公正党,并在峇东埔补选期间率80余人不辞劳苦到来助选。

这位前国会议员十分信心地说,他之所以协助安华是因为安必须要在这一仗胜得漂亮,才能真正激发沙巴国会议员转而支持他,否则就没戏了。他说,他们都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沙巴人民请命。因此他相信916变天应从沙巴开始。换句话说,沙巴要打响第一炮,才会有其它州响应(沙巴共有25名国会议员)。

其二是西马方面,据公正党的信心,会至少有10名国阵国会议员转而支持安华,而他们不会率先起事,要看安华胜出及沙巴有动作后才谋动。

其三是东马的砂朥越州,总共有31个国会议员。除行动党1席外,余皆归国阵所有,但国阵内又是以土著保守党居多占14席。在人联党及砂民进党没有异动下,就得看土保党内部有否分化。这个分化主要取决于砂首长泰益对议员的影响力度。这就是说,若砂州有议员转向支持安华,也将是第三个谋定而后动的。数目可能不会多,但对对安华所要求的30名议员也是关键性的。

由此来探讨三个层面后,我们还要回到安华的政治路线图是怎样走及如何制订的。根据安华的想法及说法,目前人民联盟内已取得共识,让他一手策划916的变天。他们不会反对安华的提前夺权,也不认为这是政治青蛙的表现,而是同意为了使到中央及民联5个州政权的统一,可以及早行事。因此整个夺权的大计落在安华一个人的身上,也因为这样,对能否变天一事也只有安华心知肚明,其它人只能提供辅助性的力量和想象空间。

就安华来说,在政治上他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所谓的东风就是要从东边吹起来。这个东风恰巧就在沙巴。因此目前的焦点就在沙巴。如果沙巴议员提前起事,下来安华就有大动作。反之如果沙巴按兵不动,安华则有需再费时费力解开这个“死结”,才能有下一幕,不然便会保持原状。
从这样看来,时间对安华是十分重要的,他正与国阵,或确切地说是与巫统在作时间赛跑。一方是要寻找突破口;另一方是尽快地将漏洞补住,不让安华有机可乘。双方在峇东埔补选后已进入一个真正的实力较量。

因此,916变不变天,完全取决于沙巴议员的行动,而沙巴议员动与不动,又与安华的说服力和如何承诺解决外来移民问题息息相关。

虽然很多人认为,安华的“916”是一个幻想,是安华个人的梦;尤其是国阵方面,更是不相信安华能化梦成真。但安华又煞有其事地鼓吹变天论。他之所以将之订为“916”,那是因为9月16日是沙巴和砂拉越加入马来西亚的日子,也是东马独立的开始。这个日子正是抓住东马人的心,也成为安华的一张王牌。

如果你问我916到底这么样了?我的答案是在未来的一个月就可见端倪。因为安华除了916外,他本身还有一场官司案要面对。为了不分神,安华肯定会出手,采取主动的攻势,而不是守着308的战果。另外一边的国阵,同样采取见招拆招的策略,亦步亦趋。究竟谁占上风,迟至今年杪前会有所分晓。

有人也许对于这样的政局抱持消极的态度,担心会节外生枝。这一点倒不必杞人忧天。我从峇东的补选中看到种族主义的火熖烧不起来。因为当地的人民十分珍惜目前的和平与和谐的生活。没有任何一个种族愿意挑起事端,他们都知道选的是马来人的代表,而不是不同种族的代表,更不存在不同种族的争权夺利。

基本上,峇东埔是一个淳朴的乡镇。我愿意把它归为乡村选区是由于马来选民绝大部分生活在甘榜内。这些个甘榜有他们的组织结构,不轻易受到外来的影响。即便外来的言论和举止带有种族性的倾向,带有宗教色彩,都不能起有效的作用。他们宁可相信眼前所见的和现实中的和谐,任谁都不容易从外面打进去。土生土长的安华也就居于有利的地位。马来人把他当领袖,华人和印度人也同样爱听他煽情的雄辩和滔滔不绝的口才。他的言词抓住人心。最主要的是他没有打出种族牌,也没有亮出宗教牌。他让这场惊心动魄的选举溶化成国阵与民联的短兵相接的民主竞争。

我用两天的时间在投票前和投票日观察峇东埔的政治生态,我的结论是:马来西亚的人民成熟了,他们向种族政治说不,他们拒绝了这个又那个的是是非非的题外话。尽管在补选期间有发生几起不愉快的事件,大致上双方人马都十分克制,不让情绪破坏了君子风度,彼此点到为止。当外来的人看到这样的情景在峇东埔洋溢时,也真的服了峇东埔的各民族人民的亲善与友善。在这种情形下,种族冲突是不存在的;种族情绪是搞不起来的,我们无须担心会引发种族间的失和。由这样来演绎“916”,它也与种族和宗教无关,而是一场政治权力的斗争。双方的主角都是马来领袖,也是可以被人民所接受的政治游戏。

在谢氏演讲完之后,轮到问答的环节,课题带上马华在这场斗争中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而马华在峇东埔补选后,是否应认真考虑退出国阵?一时之间言犹未尽,在大伙儿夜宵时,又让谢氏补充对马华的看法。

其中一名听众这样问:我是一名退役不久的军人,曾有过种族主义的困扰。如果马华退出国阵,会否引发种族问题?

另外一名马华妇女组的听众问:马华一旦退出国阵,它又该怎么办?是否要它加入民联?

也有一名听众问:如果马华退出国阵,今后又如何与行动党争席位?递上纸条的问题也都围绕在国阵华基政党的未来走向,他们认为308大选后,巫统并没有太大的改变,而马华及民政留在国阵内是否已没有作为?

谢氏的回答也就将话题转入马华如何应对转变中的政治:

我被告知,曼绒这个地方的华人有许多是马华的党员,但他们在投票时也没有放弃对反对党的支持。因此会出现国州不同政党的候选人当选。今晚在座的也许有不少是马华党员。你们认为马华应不应该留在国阵?从你们的提问,我略知你们的矛盾心态,但也偏向于支持马华退出国阵,不然不会问马华退出国阵后该怎么办?

我的看法是既然所谓的“916”不是指议员的跳槽和退党,而是一项集体的行动;同时也是对谁出任国家领袖的“谈判或角力”,各个议员无须以退党和跳槽来解决问题,他们可以选择在政党不变底下是否重新洗牌或保有目前的所谓两线制;那么同样的,马华退不退出国阵也是一项集体行动。如果大多数的党员要求退出,党领袖也得审时度势,先不要担心马华退出后,传统上其参选的议席就会失去,而是先考虑马华的生存问题。首先马华是立足于华人社会的政党,它也在华人多的地区参选。退出国阵不等于它会被民联消磨掉,也当然不会被华社遗忘。它仍然可以自主地选择要支持那一方面或与那一方合作,甚至在大选时,可自由地用自己的旗帜参加所要角逐的议席,正如行动党那样,因为它是一个自由身。

打个比喻说,如果马华不退出国阵,仍然维持目前没有改变的格局,继续与巫统合作,但又像过去附和巫统的言行,那么我们看到的马华形象是不高大的,总是觉得马华的形象还是站在一位高大形象的背后,甚至有时其形象也模糊起来。这是多年来历史造成的一个矮人一截的形象。在308之前,或者华人没有察觉有什么不妥,好像认定它本来就是这样,是改变不了的,只要多少争取多一点就可以了,但在308之后,华人就不这么看马华了。他们不是“看死”马华,而是对马华有更严格的要求,希望马华振作起来,不要那么地屈从在一党独大的阴影下,也反对马华对政治霸权的忍受。
如果有这么多人希望看到马华的清新形象,一个脱离阴影的形象,也就意味着马华一旦脱离国阵,不会就此迷失在政治汪洋中;相反的,它会得到华社的喝彩,并认为马华终于有勇气走出改革的第一步。

当然我不是说马华即刻退出国阵,而是它可以联合民政党向巫统谈判留在国阵的条件,以便活得更有尊严和得以分享较为合理的权力,消除霸权政治。这可以列下一个时间表来看国阵要不要改头换面,但时间不宜太长,因为大选已经5个月过去了,华人都没有看到国阵有什么变。所以现在马华要用最快的时间争取所应该拥有的地位。如果马华还是认为它无法适从当前的旧模式和旧框架,它唯一可行的出路是自我脱胎换骨。这也与种族无关。有关的是马华是否具有生命力,国阵要的也是一个有活力的马华,不是一个难于取信于华社的马华。就此而言,马华的生命系在华社,不在国阵,也不在巫统身上寻找。

无论如何,我们将变与不变交给马华及民政的领导层去决定。我们关心的是华社对它们的期望。毕竟它们与华社的关系形同如鱼得水,一旦鱼离开了水,它的生命期限就可想而知了。

11.9.08

行动党的新篇章 (焦点论衡)

民主行动党在8月24日选出的新领导层具有赓续性与前瞻性。一方面用以肯定林冠英的柔刚并济的策略使到行动党脱胎换骨;另一方面也激赏林吉祥的坚持与永不言倦的斗志,使到行动党逆流而上,因此他们父子双双以高票当选中委。虽然林吉祥并未在排阵中出任重职,但他显然已成为民主行动党的“教父”和精神领袖,功过任由历史评说。

如果说1969年的大选民政党是最大的赢家,一举夺下了槟州政权,且在两年后加入政治主流,那么2008年的大选则是行动党真正跃居政治主流的年代,气势锐不可当。不仅在槟州跃居执政党,而且也在霹雳和雪兰莪州扮演主流的角色。这是行动党人做梦也想不到的显赫战果,比起当年的民政党,更是显得意气风发。在1969年的大选,虽然行动党表现标青,但与权力擦肩而过。它不但期望与民政党在雪州组联合政府落空,也在霹雳州争取不到民政与进步党的合作组州政府。自此之后,行动党从未放眼要夺取这两个州的州政权,反而十分耿耿于怀未能在槟州主流政治插上一脚。除怪责民政党未正视行动党的势力外,也不能接受民政在1972年背行动党(在大选时两党联手抗联盟)转与联盟(巫统)合组政府。因此从那一刻开始,行动党从未放弃有朝一日要把民政拉下马。值得注意的是,林吉祥在整个过程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他的强势领导和个人的魅力造成他决定从1986年起就亲自在槟城坐镇。但无论行动党如何独树一帜,它还是无法一圆执政梦。因而有了所谓行动党是反对党的代名词,而林吉祥与行动党划成等号的“定型”印象。

然而轮到林冠英在2004年主导行动党时,他深刻地接受历史的教训。他虽然有林吉祥的遗传,但他毕竟不是林吉祥,只能采取适可而止的措施应对党内的矛盾和人事纷争,不强行排挤。例如2006年马六甲州委的选举败落,他忍辱负重,不再掀起风浪,表现了泱泱大度而放眼全国;又例如雪州及森州风波,他也淡然处之。他知道党已不堪再受折磨。而他的领导地位正受考验,因此他当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党的完整性以面对未来的大选,不计个人名誉得失。与此同时,他也意识到抓住安华的重要性,巧妙地将反对党合作演绎成行动党与安华的政党的合作,绝口不提回教党。

当安华旋风再次刮起时,林冠英也适时打出安华牌。再借时局的转变和人心的思变,终于成功在城市及半城乡地区扭转乾坤。2008年的308大选让人对林冠英的战绩刮目相看,忍辱负重变成百忍成金。他让行动党第一次光荣地登上政治主流,前所未有地给42年的行动党带来新的希望与愿景。虽然比起林吉祥,他的战略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如果不是林吉祥为行动党苦守住这一盏灯,他是无法照亮党前进的道路。接着下来,又成了安华“916变天”的强大后盾,真正地启开了林冠英的时代。

更是意料之外的是,308大选后,是安华成功推动行动党有必要与回教党重新直接合作,而不是林冠英一厢情愿的为雪霹的执政权而漠视华社的意愿;反而是华社以民意为导向,在此关键时刻促成两党为顾全大局,破镜重圆。这是行动党人始料未及的政治奇迹(一向以来,华社对回教党有排斥感,马来人对行动党有戒心)。顺着这一激流,林冠英抓住时机带领行动党走向新的政治视野打破隔阂而赢得喝彩。虽然行动党内仍有人跨不过这道门槛,对回教党怀有警觉,但安华的中介角色改变了这两党在大选前“老死不相往来”的僵局。对马来西亚政局的改革和对种族宗教的协调,起了催化作用,有助于缔造一个和谐的马来西亚。这也是历史性的转折,第一次让人民看到在朝和在野党的阵线都是多元性的,至少在表面上看来是如此。

正因为马来西亚新政治格局的形成有林吉祥父子的心血在其中,因此行动党人重新确定林吉祥和林冠英先后的领导是行动党生命的持续和得以旺盛的旗手。

不过,他们还得提防政治上的生变与突变,居安思危是行动党人在党选后的第一门要上的课,而新科议员的自强不息,提升知识与水平,勤于政务也是不能忘记的座右铭,否则难免引起负面效应。换句话说,勿让胜利冲昏了头脑。实事求是,才是政治的大道理。

(原载于2008年9月11日 《南洋商报》)

5.9.08

马华和民政应否退出国阵

当下最热门的其中的一个课题是:马华和民政应不应该退出国阵?

马华副总会长翁诗杰于8月22日在文冬这样说:“如果巫统依然抱持大马来人主义,不作出改变,其他成员党包括马华,极可能会退出国阵”。虽然他并没有进一步说明马华是否已将此重大建议提上日常议程,但他应该是第一个表态的马华最高层的领袖。

另一方面,民政代主席于8月19日在北海这样说:“民政党不会盲目地留在不思悔改的国阵,也不会情绪化、草率及不经深思熟虑的退出国阵”。虽然他也是民政党内第一位高层领袖作此表态,但他的言论与翁诗杰没有太大的差别,那就是无法从中窥见马华和民政是退还是不退,看来尚未准备好要退出国阵。

其实退与不退是个严肃的大课题,我们有必要从理性的角度来分析马华与民政的未来。

先说马华和民政不退国阵的依据;尤其是马华公会,它在独立前就已经与巫统合作,并与国大党合组成联盟。这三党的合作从来没有终止,尽管马华在1969年大选失利,一度决定退出内阁,结果还是被挽留下来。直到今天,马华在国阵内还是被视为代表华人的政党,更何况在308政治海啸后,它依然保有4名正部长及6名副部长。不论它是否当家不当权,它还算是在主流内的主要政党之一。在这种情形下,马华退出国阵之说在选后初期是不强烈的,也只有到了最近,才多了一些党内外的声音促请马华考虑退出国阵。

至于民政党则是在国阵一成立时(1974年)就已经是其中一个成员。它通过下来的历届选举都保住了一定是实力,也从来未丧失在槟州的主导地位。虽然它与马华之间曾因席位和代表性的问题在国阵内面和心不和,但都没有影响它在国阵内居于老三(指西马)的地位。因此在308大选之前,民政党的字典里是不存在着“退出”这两个字的。即便在308之后,民政高层也不认为退出是具有理性的抉择。在这方面,许子根多次否定基层要退的想法,就是基于民政要退去哪里,还不如留在国阵内当老三的好,至少保有两名副部长之职。

接着我们要从另一个角度来探讨马华与民政退出国阵的理据。这两个政党都是独立注册且有悠久的历史,它们不是附属在国阵内而存在的,起码有本身的党员和完整的党机制,都是自愿与巫统合作组成联盟和后来的国阵。从理论上来说,它们是合作的伙伴,不是附属的关系,而且拥有权力在认为不适合的时候脱离关系。因此没有人可以阻止国阵内的成员党“下堂求去”。虽然这一路来只有政党争相加入国阵,而没有政党退出国阵,但不等于马华和民政不能开个先例。

现在的问题是:谁会率先离开国阵?算来算去,谁也不愿意“创造历史”。因为它们并不想功亏一篑,将多年的心血付诸一流。可是它们的心血已流失大半,这又是为什么,大家心知肚明,也没有多少家当了。与此同时,它们又面对华社越来越大的压力要它们勇敢地走出第一步,以结束国阵内的一党独大的局面。这是因为大选5个月来,人民还是无法看到国阵机制已有所改变,国阵精神仍未得到贯彻。换句话说,马华和民政在华社看来依然故我,不但在原地踏步,而且难以纠正国阵,似乎还未看到两党积极反省308政治海啸后怎样走向未来,一直在框框中打滚,又滚不出一个新格局来。

在这种情况下,马华和民政已从带领的华社共创公平合理的社会变成华社反过来主导或影响马华和民政的走向。这是从来未有的新的政治潮流,使到这两个政党一时之间陷入被动的尴尬局面。若是持续下去,华社的声音会越来越大;党的基层求变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强。因此马华和民政已不能回避或保持沉默以对,党领袖要为党的生存负起责任。峇东埔的补选已经给马华和民政上了宝贵的一课,下来的“916”疑云又是新的压力和挑战。

除非马华和民政能向华社证明今日的国阵已不是昔日的国阵,不然的话,它就要决定是否与国阵共存亡或是走出历史,尝试呼吸新鲜的空气。任何的模棱两可的立场已不管用了。

(原载于2008年9月5日 《南洋商报》)

3.9.08

谢诗坚:“916变天”取决沙巴政局 变与不变:马华民政当务之急

报道:赵精武 摄影:林荣发

(韩视网独家报道)著名大马政治评论家拿督谢诗坚博士说,在308大选及峇东埔826补选后,《大马政治动向》的确是能让大家思考的题目,而这个思考的焦点就是有没有”916变天”这一回事?

需观察未来政治变化走势
他表示,从大选及补选的成绩缩小来谈有没有916变天,不能单纯从日期来看,而是要结合目前的大马政治生态来演泽。换句话说,目前的国阵议员中是否有30名准备转而支持安华领导国家?由于情况尚不明朗,也就需要观察未来一个月内政治的变化和走势。

也是韩江学院名誉院长兼韩视新闻中心社长的谢诗坚是应霹雳曼绒30个华团联合主办,在甘文阁中华公会礼堂举行的政治讲座会上,就《大马政治动向》提出916变天课题。出席场面热烈,问答环节更是掀起高潮,全场历时二句钟。

大会主席吴美恩、中华公会会长高永平博士、林良平律师及联办华团代表出席聆听近二百名,并举行联合刺彩球仪式,大会主席吴美恩校长表示,为提升华裔同胞对文化内涵及308大选后人民的政治意识,特别是在826峇东埔补选后,人民产生的混淆,不知大马政治何去何从?更是需要有人提出高见。 他表示,这次得到拿督著名的政论家拿督谢诗坚到来主讲精辟的见解以解开迷惑,将使当民的人民更了解国家政治的发展,对此深致谢意。

张阳方简介主讲人背景
在主持人张阳方简介主讲人的背景及吴美恩赠送纪念品予谢诗坚及张阳方后,谢诗坚便拉开政治话题。

他认为,虽然916是马来西亚成立日,马来亚扩大版图将新加坡,沙巴及砂拉越列入而成为马来西亚,但马来西亚的独立日还是831,而916是通过英国安排及联合国鉴定而取得东马的独立,由于这样,831独立日不能引起沙巴及砂拉越人的共鸣,他们与西马人民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

安华选916变天是张皇牌
他说,正因为这样,安华选916变天是打出一张皇牌,因为他相信东马的议员会支持他,西马的议员也一样会支持他而成事,因此他把“916”当成一个变天的依据,而让人产生种种的遐想。

因此,谢诗坚说,我们必须分三个层次来分析变天的可能性。第一个层次是沙巴,目前沙巴面对的最大问题是外来移民造成造成的不安.在144万的外来移民中,尚有44 万是非法移民,这外来移民的数目比沙巴原来的100万人口还要多,他们正希望中央政府加以解 决,也就成为安华手中的一张牌。

安华把重心放在沙巴
安华就是持有沙巴人民要改变沙巴目前所面对的困境,而先把重心放在沙巴,以争取议员支持。

至于第二个层次是砂拉越州的问题,谢诗坚说,砂州人民20多年来对首席部长有怨言,也有很多事情令人民不满意,但没有面对沙巴的移民问题,因此砂州议员若是有动,是土著保守党内的分化,但他们要先看到沙巴议员的动起来后,才会有所行动。换句话说,要沙巴先动,才有砂州的后动。

“至于第三层次,西马会有多少议员支持安华呢?消息说,至少会有10位议员支持,连同东马就可凑足30个,但西马议员也在等沙巴的起事才可能起而响应,这就是说,“916变天”取决沙巴国会议员是不是要改变政治格局而定。

峇东埔补选华人给安华支持
谢诗坚指出,从峇东埔补选看到的一种现象是华人给安华拥护与支持是不容置疑的,而拥有大多数马来选票的这个选区,马来人反安华的迹象并不存在,人民联盟在这场补选已成功地搞成政治嘉年华会,牵动整局。

他说,巫统从开始就主导马来西亚的政治,没有人认为这样的政治格局是可改变的,即使是在1969年城市人不满联盟而投下反对票,也因为不幸酿成流血事件而发生种族悲剧,以致30余年来没有人想像会换政府。

华人夺权问题不存在
不过,308大选则改变这一不变的神话,各族人民要求改变,由于国阵及民联的领导人都是马来人,种族及宗教的问题并不存在,也没有市场.人民的生活都过得去,马来人已安身立命,马来人没有受到威胁,华人夺权问题并不存在。因此所渭“916”并不涉种族和宗教课题,而是政治主导权的变与不变。

马华应自变另行上路
在回答马华如果退出国阵后会否引发种族冲突时?谢诗坚表示,马华应该订下时间表给巫统作出改变,如果巫统还是不变,马华就应自变,包括退出国阵,另行上路,因为马来西亚今天面对的是全球化的竞争而不是种族间的竞争,因此马华的退出国阵并不会造成种族的对立,因为这也不存在马华和巫统领导权。

他说,马华及民政党退出国阵也不等于跳糟到民联党,马华不论是谁担任总会长,都必须带领全体党员为华人的利益而据理力争,作为声称全马华人的马华公会是有必要领导民意而不是让民意来决定党的方向.同样的民政也要面对这样的困境.这就 是说,变与不变已是马华和民政当务之急。

谢诗坚表示,过去行动党也是这样起来的,为何马华及民政不能独自成事呢?

2.9.08

安华狂胜 变天在望?

一场惊心动魄的峇东埔补选终于在“一片喧哗闹翻天”的情景下宣告落幕。正如所预期的,安华漂亮胜出;但不如前些天的“荒腔走调”,说安华多数票会大为锐减,甚至可能在阴沟里翻船。于是出现所谓“选情告急”这码事,其实结果不是这样的。

我们不知道国阵候选人阿力夏在投票结束后半小时仍然会发出“胜利在望”的谈话(他说将会以500张到5000张多数票打败安华),其实根据我两度访问峇东埔(8月24日及8月26日),我已经“判定”安华会以逾万张多数票胜出,其结果如下:

公正党安华得票3万1195张
国阵阿力夏得票1万5524张
Akim哈纳菲得票92张(失按柜金)
废票:477张
多数票:1万5671张
投票选民:4万7410人(占81.1%)
总选民:5万8459人。

这就是说,安华的多数票较之其夫人旺阿兹莎的1万3388张还要多出2283张。在面对一连串的内外夹攻下,安华仍能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狂胜对手,实在是不简单的任务。不仅是不简单,而且是在不受看好会大胜下创造了安华不败的神话。

虽然我从一开始就不相信安华会阴沟里翻船,但连日来在舆论、宣传品、海报及座谈会上的言辞的猛烈炮轰下,许多人对安华的取胜有了犹疑与迷惑,并担心安华这一仗如果败落了,从此就没有所谓“烈火莫熄”运动,更会危及“人民联盟”的生存和发展。

由于听闻“选情生变”,我在本月24日刻意到峇东埔走一趟。我巡遍大街小巷,到处旗海一片。公正党在这方面落足功夫且较占上风。不仅于此,为应付投票日降临,公正党在投票站不远处的搭棚也较国阵为多。还有公正党的工作人员也比国阵的工作人员为多。

走进咖啡座探民声,不论是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都公开地挺安华,毫不讳言他们希望带来改变。当然公正党的政治演说,更是人潮攒动,安华魅力,似乎所向披靡。

我在26日中午又与一批朋友再探军情。这是安华最后的冲刺,也是我们关注的决定性的一天。当车子进入峇东埔城镇的一个投票站前,我们发现沿途的车辆比2天前的还多,气氛也更为热闹。工作人员又再增加了,旗海更是飘扬。公正党人真是让人感到他们充满活力,使命的摇旗,又出动摩哆队和汽车队插旗而行,把整个峇东埔变成一场人山人海的“政治嘉年华会”。

我形容为嘉年华会一点也不为过,因为我后来巡视峇东埔各街道时,当地的人民一家大小全家总动员,大人穿得整齐,各有政党标志;小孩在两旁公路不断挥旗,我被告知他们从早上摇到下午,轮替地摇;更有不少小孩戴上安华头像的面具,个个成了“小安华”。

峇东埔补选期间还立下一个“典范”,让我深深感动。尽管竞选期间有人打出种族牌,有人发出偏激的言论,把种族课题带进来,以便激起族群的情绪,在投票时会以此为导向,但实际上当地的人民因为彼此熟络,不单乐此不疲地和睦相处,而且也表达了欢喜的情谊。种族主义的火种是无法在峇东埔补选时被点燃起来。因为峇东埔人民表现出爱国的激情与热情。他们不分种族和宗教信仰快乐地在一起生活,更乐意在一道参加补选。有的是两个阵党的政见分歧,相互批斗,却完全不因此而产生种族仇视和种族怨恨。这深动的一幕又一幕,证诸了马来西亚人民接受与承认“我们都是一家人。”

安华就是在万民的期待声中,重新在峇东埔再站立起来。他的插旗峇东埔包含了许多的意义。其中一个被挑起和被关注的是:安华的下一步,如何演绎“916的变天”。换句话说,从峇东埔到布城之路是不是尚很遥远或已经接近了?

安华说,他成功地迈开这一步后,他的下一步不是盖的。这固然引致各方的猜测和遐想,更招来驳斥和否定。但“916”又是怎样解释?人们也一时之间无法消化得来。

有一个有来头的人做了这样的解读。他就是来自沙巴被封为“抗外来移民的英雄”庄泳谅医生。这位曾是沙巴团结党(拜林为党魁)的国会议员,因在国际论坛揭发沙巴外来移民(合法和非法的),已超越本地人民的数目而名噪一时。

他在3个月前已脱离团结党参加公正党,这次为助安华补选,率领八十余名沙巴人到来助阵,就在日新小学投票站外遇见这位政坛闻人,问他为什么这么担心?他回应的第一句话是峇东埔不是一个补选的补选,而是可以改变时局的补选。再问他如何改变,他抛下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沙巴就等安华这一仗漂亮胜出,然后沙巴就有国会议员起而响应。”问他为什么要等安华,他说他们把希望押在安华身上,希望有一个“916”为沙巴人民解除外来移民造成的压力和痛苦。

什么“916”?他干脆地说,就是沙巴议员转而支持安华,是否会这样,我们只好拭目以待?

公正党的一位领袖也这样说,不限于东马,西马也会有议员转而支持安华,他们也是在等待安华中选后的兴唤。事实是否如此,我们姑且听之?

总而言之,安华已亮出底牌,现在他已经在峇东埔建构基地,准备与国阵短兵相接。因此可以预见,下来再斗事会更为激烈,是安华出栏或接投?我们很快就会见真章,这就是峇东埔补选带出的强烈讯息!

(原载于2008年9月1日《号外周报》 第391期)

伯拉到底爱不爱子根?-民政严寒中等待春的呼唤

到底伯拉爱不爱子根?如果是爱的话,为何大选后至今已5个月尚未见委子根出任部长重职?如果是不爱的话,又不尽然,他与子根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

这个问题也许问得过于简单和表面,但却是民政党的大问题,为什么这样说呢?在国阵的14个成员党中,民政是跌得最伤痛的,而且痛后还再痛。它不但失掉一个州的主导政权,连唯一的内阁部长也丢了。比起另两个成员党来,处境也好不到那里去。其一是西马的人民进步党。它原本就没有内阁部长,在失败后无从要求一官半职;其二是沙巴的人民进步党,在中央没有官职下,是第一个国阵成员党“揭竿起事”,无形中也抬高声价,让国阵陷入“难堪”,开除也不是,不开除亦不是,只好将争议搁之一旁。

这就是说,沙民进党不想在沉默中消失,它想用最后的本钱翻本。相对于民政党而言,它是介于西马进步党与沙民进步之间的“动又未动”的微妙处境中。它之所动是因为这些个月来,民政好像是被“遗忘”的执政党之一,于是基层显得不耐烦而要求党中央有所表态;它之所以不动是因为这些个月来,它还是有所期待,也看不到动的好处,干脆处于不动。

正因为民政党是非一般的政党,我们就无需拿它来和两个进步党相提并论,毕竟民政党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它的特殊性又是在那里呢?

其一,民政党是在1969年大选起家的,一口气夺下槟城州执政权。因此它拥有条件被邀请与当时的联盟结盟。虽然西马的人民进步党也是在同样情形下应邀加盟其中。但它在1974年的大选中一败涂地,从此站不起来,反观民政党则渡过1974年的大选考验,被肯定其加盟的地位。

其二是民政党在国阵内起了某种程度的制衡作用,不论马华公会喜欢与否,它从此在这个大家庭与马华“分享”政治权力。彼此的明争暗斗,已是公开的秘密,无需掩饰。

其三是民政自1974年后,它走得是精英政策,不断地拉揽专业与知识分子加入其中。逐渐地形成一个精英集团。最明显的例子是在许子根当政时期,一度其州内阁成员中有三个博士及一位医生(1990-2008),即许子根博士、江真诚博士、杜乾焕博士及丁福南医生(在1995-1999任槟岛市政局主席,之后任行政议员)。

其四是民政党在槟州的扎实根基也令巫统另眼相看,例如在1990年的大选,当马华再一次在槟州全军覆没时,民政依然保有7个州议席,保住国阵的执政权。如果那时民政多失3个州席,槟州也就变天了(行动党只差3席即起而执政)。

由此可见,民政党在巫统的眼中是“宝贵”的合作伙伴,也就得以继续与马华在国阵内排排坐。久而久之,民政在巫统的眼里,是另类的华基政党。尽管民政一直否认它是“华基政党”,林敬益更一度形容它是“马基政党”,但不容否认的是,它是国阵眼的华基政党。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2003年杪的时候,也就是黄家定刚担任马华总会长不久,林敬益竟然忘了“马基政党”的本色,率先提出“马华民政合并论”。虽然两党曾煞有其事地成立“工作委员会”进行探讨,最后是无疾而终。

原来林敬益是来自马华的,它在1973年被民政党招进是因为被马华开除而被林苍佑倚重,巧合的是林苍佑也是来自马华的人。这一种政治情意结很容易让他们“触景伤情”而“情不自禁”地想和马华拥抱起来。

再有一个实例是在1980年时,林苍佑及林敬益也是敞开双手把在马华失意的曾永森人马拉了进来。如果从这个层面上看民政尚不能被标签成“华基政党”,那么我们还有两个例子足以说明民政党在1974年后已亦步亦趋自我蜕变成华基政党。

第一个是在1982年大选时,民政党与董教总达成协议,向“华教份子”开方便之门。就这样许子根,郭洙镇,江真诚及王天庆等人加入民政党,有了所谓“打进国阵,纠正国阵”的口号出现。可见在那个时候民政党觉得国阵有被纠正的必要。但它也说明了董教总希望民政协助扛起华教大旗,在国阵内“迎风招展”。如果说这不是华基政党的本色,那又是什么?

第二个是民政与马华的暖昧关系竟然发展成两党的领袖可以轮流来去。先有陈忠鸿与林敬益一起从马华过档民政,而前者再回到马华,且一度出任副教长;后有曾永森从马华跳到民政,于失意后又跳回马华,后出任上议院议长。这种跳来跳去的政治游戏也正好说明两党的性质大同小异。让人想起巫统与回教党也曾发生类似的跳来跳去的事件。如果巫统与回教党的领袖或干部能转来转去是因为它们被归类为马来人政党;那么马华与民政的收来收去何尝不是同一码事呢?就说1999年大选后从民政跳槽的林建安与林武灿也更增添民政的华基色彩。必须注意的林建安不是普通的州议员,而是林苍佑的长公子。

因为马华和民政有许多相似之处,也就难免被巫统视为两个华基政党。如果不是的话又怎会发生马华与民政争首席部长一职的斗争。它们从1982年斗到1999年,为的是向巫统表白,谁才是国阵内最代表华人的政党。这样的明争暗斗唯有到了黄家定时代才偃旗息鼓,彼此恪守在“马华在中央,民政在槟州”的格局。

虽然民政有太多的华人特征,但在许子根看来这是不一样的。即便其父亲许平等曾是马华元老(曾担任升旗山区会主席),也不意味着许子根是“马华新生一代”派进民政的。他没有林苍佑和林敬益的马华情意结,因此马华对他来说是“陌生”的。之所以陌生是他从来没有参加马华。这也是为什么许子根并不热衷响应林敬益的“马华民政合并论”,他不但没有参加两党的工委会,而且也不十分认同林敬益的“草率”行动。

当他把林敬益拉回来后,意味着许子根领导下的民政党要走的是“维持现状”的道路。一方面既与马华合作,另一方面更是将党的命运与巫统系在一起。这当然是最合巫统心愿的安排,它可以左右逢源地收编马华和民政。当马华和民政不能推心置腹时,决定权也就在巫统的手上。

举例来说,巫统在1982年(马哈迪年代)并没有反对马华与民政通过大选争首席部长(即林建寿与林苍佑争龙椅)。巫统在1999年大选后,由于情势有变(民政林建安与林武灿退党),马哈迪押后许子根的宣誓礼一周。还有在2008年大选前,也是由巫统领袖宣布槟州首席部长人选归民政推举。凡此种种,造成巫统决定了马华和民政的政治命运。

当然在国阵内,也因为小党太多,没有一个政党比巫统更为强大,自然演变成一党独大的局面。这是马哈迪时代最明显不过的写照,也是他留给国阵的“政治资产”。如果说过去的联盟,其秘书长曾由马华的曾永森担任,那么到了国阵成立的年代(1974),国阵的正副主席及秘书长乃至财政都已由巫统人担任,不知是否是马华与民政相互角力的因素所致,堪值玩味。

许子根是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接任民政党老大的职位(2007年),看起来是林敬益过渡到许子根年代,让民政准备迎接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讵料308的大选把许子根的布署全盘打乱了。民政党尝到了近乎一败涂地的苦果。经营近40年的槟州主导政权拱手让给人民联盟,甚至连唯一的内阁部长也没有了。比起马华,它的地位更是“尴尬”与难以适从。因为没有内阁部长,民政如何影响国策?这对情牵国阵多年的民政党是一个难以释怀的打击。它成了“在朝的反对党”,不当家也不当权的执政党。自然无法扮演有效的执政党角色,而所谓的“在野的反对党”也不尽然,尚有两名副部长,因此它是身份暖昧的反对党。如果中央有部长,而在五州是反对党执政下尚可利用中央部长的角色推动党务和发挥影响力。现在则是国阵内的“边缘人”(一个陈莲花副部长讲话前言不对后语,立场不定;一个柯希兰未见他为民政加分,甚至连民政党人也不知道他放在副部长职是为了什么?是显示多元政党抑或是没有适当的人?必须注意的是他是以上议员的身份出任副部长,令人费解),对于许子根的领导不仅没有辅助作用,反而加重了他的负担。

由此看来,许子根面对的压力可想而知,能够稍为解除他的压力的,也只有伯拉一个人。既然伯拉可以在短时间内发现巫统妇女组没有内阁部长,急切把莎丽扎委为部长级的顾问,不知为何没有扶民政一把,委许子根为内阁部长?这对民政是十分关键的官位(不能解读为民政爱官位),在政治现实下,许子根所能扮演的角色大大退减了,变成只能通过呼吁和文告表达党的心声。再者即使国阵较以前开比较多的会议,它并不等同内阁,不是决策机关。对一个与巫统共扶江山40年的政党而言,是比较不公平的。

如果说马华有部长,国大党有部长已代表华印裔的角色,那么民政党的地位又在哪里呢?是伯拉不爱许子根还是有为难之处,我们不便置啄,但我们看到的是,再这样下去,民政党该怎么办?国阵还要它扮演什么角色?

有人说,民政此时应考虑与马华合并,以强化华人的政治地位,但这并非许子根所愿。他看不到合并后民政党人能起什么作用?说白了就是被马华消化掉。

有人说,民政应退出国阵,但也非许子根所愿。因为退出后若民政靠向人民联盟,它又如何与行动党争高低?若是与公正党合并,与民政和马华合并一样,也被消化掉。

在进退维谷下,许子根显然力求保住现状。其副主席威再耶那南说了“党内小撮要退出国阵的声音将带进国阵讨论”。吊诡的是,在党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时,带进国阵做什么?还不是被促“回家打扫好屋子再来”。因为国阵不会讨论成员党内部的矛盾。

如果国阵依然故我,民政又依然故我,那民政的未来又怎么办?委以部长固然是一个方案;更重要的是国阵要改头换面,以尊重成员党为结盟的基础。如果一切不改,民政又等不到部长一职来维护党的凝聚力,那么许子根该有所行动了。总而言之,民政的未来似乎又系于伯拉到底爱(惜)不爱子根?这种政治道德不能以大选失败为理由而拒民政于千里之外。当务之急是巫统还要不要民政?如果要的话,请动手快一点,给民政点一盏灯;如果将它聊备一格的话,也及快让民政知道“好自为之”是它的归宿,由民政自己决定要与马华连手还是要与公正党连手或自行上路。这总比拖泥带水,拉拉扯扯痛快得多。

诗人雪莱说:“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但对民政而言,寒夜漫漫仍未看到春的呼唤!

(原载于2008年9月1日《号外周报》 第391期)

1.9.08

谢诗坚:槟州商会慈善基金 迄今贷出207万予300学生

报道:赵精武 摄影:林荣发

(韩视网独家报道)槟州中华总商会慈善基金委员会主席拿督谢诗坚表示,该委员会从1978年至今已发出207万8千100令吉予300名获得贷学金的同学。

2位没按期摊还律师信追讨
他说,只有2位获得贷学金的学生没按期摊还,委员会将会发律师信向他们追讨。

他说,商会慈善基金委员会的立场,从过去一路来就是给予拉曼学院、韩江学院及其他灾难协助,至今已发出超过500万令吉的基金。

他表示,商会以教育为本,作出对社会所需的贡献,希望获得贷学金的学子懂得摊还贷学金,以便使更多需要贷学金者受惠。

谢诗坚于今日(30日)上午在槟城韩江学院多元用途礼堂颁发奖贷学生予成功申请者的仪式上讲话,总共有44名成绩十分优异,且在中文科考试中获A的学生各获1千令吉的奖学金、4名学生获贷学金共3万5千令吉及州内5间独中的50名优秀生,各获200令吉奖励金, 总颁发的总数为8万9千令吉。

槟州商会会长及慈善基金委员会名誉主席丹斯里陈国平、主席拿督谢诗坚、副主席黄宏壮、义务秘书陈显裕、拿督李永光、义务财政李瑜槟、公关雷绵吉、委员黄木河、拿督郭雅民、卢柳茂及董事黄炎发,分别受邀颁奖贷学金予得奖同学。过后全体拍照留影,并设茶点招待,约百余人参与其盛。

政府70多亿令吉没收回
谢诗坚致词时续说,我国政府在1997年至2004年共发放了72亿令吉的贷学金赞助20万名学生,但却只收回180万令吉,还有70多亿令吉没有收回。

他表示,政府这种机制出了很大的问题,因为商会所发出的贷学金只有2位学生没有按期摊还。

他说,政府在2005年收回了519万令吉的贷学金,还不到1亿令吉,而政府宣称从2005年至今有331人被控上法庭,这对要还债务者来说是一个很小的数目,虽然如此,要表扬政府的是在2007年还拨出28亿令吉予大专院校的学生,2008年拨出30亿令吉予各族的受惠者。

他说,从1997年至今政府共发出230亿令吉贷学金予114万名学生,但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没有还钱。有鉴于此政府收取的行政费也应回教运动抗议而从今年六月开始降低,从大学生的3%减到1%,而硕士生以上的5%也减剩1%,可说十分宽大与合理,不应再有任何理由不还贷款了,但还是很多人因没还钱而建议政府不如给予免费教育。

政府应维持贷学金制度
谢诗坚认为政府应该维持贷学金制度,因为大专院校学生只负责30%的学校开销,而政府还要负责70%的开支,这就是说,马来西亚的教育学费还是很低的。

他对政府准备在2020年把29%进入大学的数目提高到40%的水平表示支持。

他表示,首相指出大学教育是不分种族,以成绩来录取学生,并挑选马大及理大作为顶尖大学的指标,但政府却对玛拉学院实施闭门政策,有人要求玛拉开放10%学额却不受理和面对大力反弹。

玛拉学院应开放给各民族
他说,可是政府在新预算中宣布拨出3亿6千万令吉玛拉各级学院,包括技术学院的发展,而玛拉学院学员的津贴也从每月100令吉提升到200令吉,其实玛拉学院是应该开放给各民族的,因为政府所用的是人民的钱,政府是应该公平分配资源的。

他说,首相宣布310亿令吉的教育拨款,让518万名学生受惠,这笔拨款包括已完成26间小学及41间中学的额外开销,同时也将兴建110间小学及181间中学。

但是谢诗坚认为首相应该清楚阐明要建多少间华文小学及国民型中学,他批评政府在拨款上未清楚交待,而政府应该公布数据及怎样分配资源,而人民所要争取的就是公平合理的资源分配!


槟州中华总商会慈善基金委员颁发奖贷学金予优秀生后合影。前排坐左五为丹斯里陈国平,左六拿督谢诗坚博士。


丹斯里陈国平局绅主持颁发。


商会慈善基金委员会主席拿督谢诗坚主持颁发。
商会慈善基金委员会副主席黄宏壮主持颁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