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都拉曼耶谷於1970年州選勝利後出任砂州首席部長可說是駕輕就熟,勝任有餘。但其政敵國民黨(反對黨)則在1974年的州選中保持強大姿態(18座),直接威脅阿都拉曼耶谷的執政權,其土保黨也贏得18席,得靠人聯黨的12席支持組成州政府。不幸的是,人聯黨的靈魂人物楊國斯(已故)卻在州選中被拉下馬,還有第二任首席部長達威斯里也失去州議席。這種變數,導致土保黨有需要採取妥協態度,在較後容納國民黨重返州內閣。
1976年6月20日,國民黨正式加入國陣(聯盟擴大後改稱為國陣),也就是說土保黨、國民黨及人聯黨已稱霸砂州政壇,再也沒有反對力量。
國民黨重返州內閣
這遂使到1979年的砂州大選盡是國陣天下。雖然如此,砂州政壇已是暗流洶湧,有一股勢力要推翻阿都拉曼耶谷,企圖以泰益瑪目(現任首長)取而代之。前者靠中央的支持獲得保任首長職,但情勢越發對耶谷不妙。這種甥舅“反目成仇”的鬥爭,一直潛伏著,直到1981年耶谷下台,泰益上台才告暫時緩和下來。耶谷則轉任砂州元首。
另一方面,國民黨的內部鬥爭白熱化。1981年,黃金明陣營推翻廖莫宜及月尼爾達詹的陣營,觸發後者另起爐灶,成立達雅黨。微妙的是新任首長泰益將達雅黨用各自黨徽留在國陣內,以箝制國民黨坐大。這樣一來1983年的州選變成奇妙的佈局。泰益允許國民黨和達雅黨直接火併,其餘仍用國陣旗幟角逐。選舉結果國民黨得8席,達雅黨得6席,雙雙擠入國陣內。
1985年,砂州政局再掀波濤,阿都拉曼耶谷部署捲土重來。他辭卸砂州元首職務,密謀重出江湖,推翻泰益政權,達雅黨給予全力的支持,並在後來與耶谷的砂民黨組成前進集團。
泰益在危急中宣佈解散州議會,擇定在1987年舉行閃電大選,以期通過選舉,讓耶谷輸得口服心服,結果是國陣再執政,但卻讓達雅黨從中崛起,奪得15個州議席(參加21個)。
達雅黨在廖莫宜的領導下,認為砂州應歸達雅黨領導,因為達雅族(伊班人)是砂州內最大的族群(擁有30%以上的人口),政權理應歸還達雅人。
1991年的州大選,對達雅黨來說是成敗的關鍵性時刻,廖莫宜矢意要重振雄風,參加34個州議席選舉(此時州議席已由48席增至56席),準備一舉擊敗國陣,尤其是國民黨,無奈結果令達雅黨大失所望,只能保住7個州議席,失去與泰益瑪目談判的本錢。
廖莫宜在承認失敗後,於1994年又重新返回國陣,不過聲勢大不如前,達雅人要成為首席部長的美夢也告破碎,土保黨的勢力不斷增強。
因此1996年的州大選,基本上對泰益瑪目已無威脅,達雅黨也只能分配7個議席(此時州議席又再增加至62個),自然是國陣的天下。不過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以西馬為總部的民主行動黨經過多年的苦心奮戰,竟然贏得3個州議席(可惜的是其中一席在補選中失利,又另一名議員退黨,致使行動黨只剩下可憐的一席)。
原本取得零的突破的行動黨,正可佈署在下一屆取得更好成績,又因發生黨內鬥爭,元氣大傷,在本屆大選又遇上與公正黨爭奪角逐議席,看來將會是一場艱苦之旅(反對黨在分裂下,一般上都屈居劣勢)。
由於砂州的政治的獨特性,外來的政黨一直未能被看好。例如行動黨早在1979年的州大選已經東渡,卻無功而返,儘管行動黨人在砂州已告“本土化”,候選人都是砂州人,可是仍被視為來自西馬的政黨,要取得大突破,誠非易事。
為了“證明”砂州行動黨不是被西馬的行動黨所控制,竟而被允許砂州行動黨脫離替陣,此舉能否改變砂州選民的看法,尚言之過早。
砂州行動黨的不容樂觀的前景再加上公正黨東渡,能否有大收獲,要看其造化了。
行動黨前景不樂觀
不知道是不是歷史因素使然,致使西馬的政黨東渡困難重重。此次公正黨不惜千辛萬苦搶灘,勝算如何,也是個未知數。除非砂州人民以寬容的心態接受西馬政黨,並接受砂州是馬來西亞不可分割的一部份,西馬的政黨才有抬頭的機會。
除此之外,也要看砂州國陣本身的內部鬥爭是否激烈而發生抽後腳的事件,因為直到目前為止,西馬的國陣成員黨,甚至包括巫統都無法直接參選,可見砂州人民有其政治的立場: “堅持政黨本土化”。
我們不知道經過這次大選後,局捧|否改變?如果公正黨和行動黨都有所斬獲的話,那麼砂州的國陣在將來就難有藉口阻西馬的成員黨東渡(正如發生在沙巴的情形)。
今屆的大選,砂州充滿變數,一方面是自己人窩里反,反風有多大,不得而知。另一方面是公正黨直搗土保黨的基地。已當政20年的泰益瑪目是否能領導砂州國陣(本土化)過關斬將,還要看他的運氣和中央對他的態度(他也是一股擋著國陣西馬政黨東渡的力量)。
由此而觀,砂州政局的轉變與否,就看今屆的州大選。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