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9.7.04

第十一章:争取立国流血不断

以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命名的“贝尔福宣 言”在1917年获得英国政府确认后,已基本上同意犹太人在巴勒斯坦 立国,单方面否定阿拉伯人民的意愿。居住在巴勒斯坦的70万名阿拉伯人没有被征询过是否同意让犹太人立国,引 致阿拉伯人大为不满。
  
英国为了达成“殖民化”巴勒斯坦,用“犹太复国”呜 锣开道,允许魏兹曼(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领导人),在1918 年到巴勒斯坦成立“犹太复国主义委员会”,并开设希伯来 大学。同年10月,奥斯曼帝国向协约国投降,巴勒斯坦完全控制在英军手中。11月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 束,更为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大开方便之门。为顺水推舟,英国也委任了英籍犹太人赫伯特‧塞缪尔(曾任英政 府内政大臣)出任首任驻巴勒斯坦最高专员。凭魏兹曼与他的密切关系,犹太人简直如鱼得水,可以在巴勒斯坦大 干一场。
  
1922年,各国成立的“国际联盟”(联合国前身)正式 批准英国对巴勒斯坦有完全的统治权,意味着巴勒斯坦是英国的一个“殖民地”。这个时候,巴勒斯坦总人口是75.7万人,其中穆斯林占59.1万人,基督徒7.9万人及犹太人 8.4万人。穆斯林中阿拉伯人占了绝大部分,他们长期以来 生活在穷困之中,却面对犹太人大量迁入又大举购买土地的威胁而不得不有所行动。
  
其实早在1919年时,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大会已发表 声明,宣佈拒绝“贝尔福宣言”和魏兹曼与叙利亚国王费萨 尔签署的协议──不反对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
  
1920年,阿拉伯人在耶路撒冷举行反犹太游行,进而 发生暴力冲突事件,双方有6人丧命。
  
1921年,在雅法又爆发暴力事件,致95人死亡,220 人受伤的惨桉。此举引发国际关注,英国也加派军队驻守。
  
为缓和阿拉伯人的情绪,英国在1922年由殖民大臣丘 吉尔提出白皮书(后来称之为丘吉尔白皮书)的政策声明, 表明无意将整个巴勒斯坦变成犹太国家,但坚持增加犹太移民,也成立一个立法议会处理双方的纠纷。犹太人勉强 接受,但阿拉伯人拒绝这一政策,要求成立一个独立的巴勒斯坦阿拉伯国家,不与犹太人共享土地。英国则断然拒 绝。
  
这样的拉拉扯扯不出几年,终于在1929年再次爆发更 严重的冲突,起因是双方为争夺耶路撒冷的“哭牆”控制权,结果有133犹太人死,339人受伤;而阿拉伯人有116人死亡,三百余人受伤,经英国大力镇压,骚乱才告平息。[1]
  
在此之后,英国仍然偏袒犹太人,重申支持犹太人移 居巴勒斯坦。于是犹太人口越来越多,单单在1935年就有5.5万犹太人定居巴勒斯坦。这使到阿拉伯人意识到唯有组 织起来才能有效反对犹太人“蚕食”巴勒斯坦。他们成立了 “阿拉伯最高委员会”,要求结束英国统治,建立一个独立 的民族立宪政府。
  
英国完全漠视阿拉伯人的要求,遂使到阿拉伯人在攻 击犹太人的同时,也袭击英国军队,并号召总罢工,以迫使英国就范。英国的答覆是将驻军增至3万人,大举镇压和 逮捕阿拉伯人;抑有进者,英国计划将巴勒斯坦分划,准备让犹太人立国。阿拉伯国家(如埃及、伊拉克、叙利 亚,黎巴嫩及约旦等)强烈反对,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尤其怒火从中烧,直截了当要求英国放弃统治,成立一个完 整的巴勒斯坦阿拉伯国家。
  
英国迫于形势有变,一方面禁止阿拉伯最高委员会的 活动,展开大规模的逮捕和流放行动,以瘫痪阿拉伯人的反英反犹运动;在另一方面又在外交上邀请两派进行和 解,缓和局势,并在1939年抛出一个“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白皮书”(或称为麦唐纳白皮书)与原来统治的方桉有所 不同,改而提出建立一个双方都有代表的政府组织,规定在10年内建立一个独立的,但与英国有条约关系的巴勒斯 坦国,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将按人口比例参加政府,以保护双方的利益。[2]
  
不用说,这个方桉又遭到双方的反对。犹太人强烈反 对英国背信弃义,不让建立犹太国家;阿拉伯人反对是因为他们认定巴勒斯坦是阿拉伯人民的,不容许英国来规划 政府的组成。
  
英国在此时态度有所转变是有很大原因的,因为这个 时候,世界第二次大战一触即发。在德国崛起的纳粹集团,在希特勒领导下,不仅对犹太人赶尽杀绝,更是布署 要称霸欧洲和世界。英国的命运悬于危急之中,对于支持犹太复国主义,只好被迫放在一旁或暂时束之高阁。
  
英国在面对德国的来势汹汹的挑衅和军事侵略威胁之 际,有需要与阿拉伯国家搞好关系,也就不便为了犹太复国运动,而与阿拉伯国家为敌,更不希望阿拉伯国家也形 成一个反英核心。唯一可行之道是力保英国在中东的优势,尤其是保住巴勒斯坦的重要战略地位,万一阿拉伯国 家被德国争取过去,英国地位可就岌岌可危了。
  
在权衡轻重之下,英国不得不暂时牺牲犹太人的利 益。在那时,英国已探知巴勒斯坦阿拉伯领袖胡塞尼(Haji Amia al-Husayni)甚至曾赴柏林会见希特勒,双方有合作之倾向,而希特勒则鼓动阿拉伯人反英和反犹,以 配合希特勒的称霸野心的慾望。
  
残酷的政治反覆无常,犹太人在失望之余,也对英国的改变立场十分不满。但等在犹太人前头的,竟是史无前 例的血泪交加的。为历史写下最悲惨和最惨无人道的黑暗一页。对犹太人而 言,永远永远都是不能宽恕的耻辱。

注:
[1] 参阅《中东国家通史以色列篇》,第98页。
[2] 参阅同上,第102页。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