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3.12.04

我和周宝振有个“约会”

《号外周刊》的胡主编希望我能写些未为人所知的“有趣往事”。我就断断续续回忆我办报的一段“轶闻”。其中一宗是当时的“小报大王”周宝振约我“谈判”的事。
大概是1988年吧,我接到周宝振的一通电话,要与我商议报纸价格调整和统一的问题。我与他原先未打过招呼,但我知道他是办报的奇才,而且成为报坛佳话。
就我所知,这位周氏家族的第二代报人,确实比他的父亲周瑞标更为出色,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来形容他也不为过。老一辈的人都知道,周瑞标把“马来亚通报”办得有声有色,从小报(三日刊)变成大报(日报)。最后以高价卖给马华公会的臂膀企业。
他的下一代包括周宝振等人,在70-80年代也开创另一个报业天地,三日刊的《生活报》竟然在报坛争得一席地位,令人刮目相看。这份后来改名为《新生活报》的三日刊在80年代中期窜红起来,据知其中一个系列“骆文秀外传”把《新生活报》的名字打得特别响亮,连我也不例外地追买来看。据作者蔡诗河在后来出版“骆文秀外传”(1995年)前言中这样说:「1985年8月中的一天,张弓来新山找我,问我可以不可以写骆文秀,那个时候《新生活报》正推出;《大王系列文章》,有「鸡王吕正义外传」及「九头鸟李三春外传」,由于是大制作,很受读者欢迎。」
我当时也在酝酿“出走”大报(日报),转向小报的筹划,因为我看到《新生活报》的路线是一个新的方向,我们(与友人合股)办的也是三日刊的《联合报》,企图从中杀出重围。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我们是在1986年推出这份三日刊,几乎是和《新生活报》打对台。
我们当然也推出系列大块头文章,其中一个系列是写林梧桐的云顶之路,结果我撞到石头,被他「请」到他的办公室“喝茶”(此事按下不提)。接着我们又把方向一转,同事们要我绞尽脑汁推出《林苍祐评传》,因为大家都认为林苍祐贵为槟州首席部长,很有卖點,尤其是他的政治起落传奇,也未曾系统整理出来,若以此作为《号召》,肯定有助提升报份。
后來在大家的努力下,《联合报》几经挣扎,竟也从一份不起眼的报纸成为《新生活报》的“劲敌”。
到了1988年时《联合报》的每期销量超过5万份,印刷高达5万5千份。那时的《联合周刊》也每期突破2万份。由于尝到了甜头,我们的董事会“野心膨胀”起来,竟然大胆到要「复刊」已经停刊的《星槟日报》。于是乎《联合报》一下子成为一个「报业集团」。表面上看起来,进展是神速的,好象在制造一个神话,但个中内情,却不足为外人所知(以后的故事也按下不谈了)。
正因为我们的办报方针和路线与《生活报》集团有些相像,又处于《烽头火势》的阶段,也引起周宝振的注意,自然把我们列为一个「战略对手」来看待。
就我所知,《生活报》集团在周宝振的运筹帷幄下,更是一日千里,不但《新生活报》的报份超过10万大关,而且属下的几份周刊也十分热卖,已经形成一个名副其实的报业集团。
不仅于此,他也正成功的收购《中国报》,准备从“小报大王”攀上“报业巨子”的地位。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约我“谈判”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其一论财力我们远不如他的集团,其二说销量也无法相提并论。结果他在电话上说了:「为求公平,双方就约在怡保会面」。他从吉隆坡北上,我们从槟城南下,选择在一家酒店商议。」我一口气答应了,因为我们办报终于得到对手的“重视”。自从怡保分手之后,我依然记得为么会有这次的谈判,个中情况,以后有机会再说吧!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