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明白:槟城和马六甲申请登陆“世界文化遗产”究竟是怎么回事?更多人不知道政府的这项申请到底怎么样了?幸好,文化、艺术暨文物部门的国家遗产部总监朱拉那教授在三月份时作出这样的澄清:事实上是文化艺术部及旅游部采取主动将槟城和马六甲联合一道提名。主题是《马六甲海峡的历史城市:马六甲和乔治市》。目的当然是为了刺激和促进旅游业。
有关计划始于1998年到2003年的一连串的研讨会,而在2005年将有关历史档案材料送交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机构,但被退了回来,因为它没有根据最新刚被通过的模式提呈。
在2007年的时候政府在国内外专家通力合作下,连同两地的市议会、博物馆、策划局及国家遗产局再行提呈档案资料,如果被接受进行评估(一般在四月份),则有关部门及市议会才能进行展示,讲演和展开运动,民间的团体就能参与支持行动。
从这样看来,我们谈论多年的“登陆世界文化遗产”现在只属于投石问路的阶段,尚未进入实质性的“入遗”阶段。因此我们要问:为什么会出现失误?又为什么我们的申办这么不够积极?问题到底出现在那里?
根据我们了解,联合国所规定的“世界文化遗产”(另一类是世界自然遗产,还有是自然与文化相结合的遗产),是有相当严格的条件。而且是指一个地区,不是一座建筑物。我们经常被混淆的是以为一个建筑物“入遗”就等于这个城市的一个地区“入遗”。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也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一座具有历史性的建筑物,比如槟城的张弼士故居及潮州会馆已成功被联合国圈定文化遗产建筑物,但乔治市和马六甲则还没有具备这样的资格,因为我们目前只是初步提出这个愿景而已。
对此,根据我们了解(马六甲情况有待了解),乔治市在槟州政府的规划下,已划出一个地区作为“古迹保留区”。本来核心地带及缓冲地带合共4.58平方公里。但到了2003年,政府发现面积太大不易“保护”,于是又缩成只有1.88平方公里,仅占乔治市范围(41平方公里)的5%,也仅占槟岛总面积(293平方公里)的0.6%。具体来说,其长度即从旧关仔角的炮台一直伸延到时中分校(原红毛路口处);其宽度则是从海边到槟榔律这一带。约涵盖二千多间战前的旧建筑物。这个地带是英国人莱特于1786年后开辟的市镇,前后有二百余年的历史。
虽然它已具备了历史的条件,而且也具备多元文化的特色,但最关键的是正如槟州首席部长许子根所说的要有一个永久性的管理机制来保护和维修历史古迹。这个机制不可能像市议会那么大,又不能像管理委员会那样小的格局。它是介于两者之间。换句话说,它是一个有权力又有资源的机构来照顾“文化遗产区”。
在目前,仍然未设这样的机制形作,也就显示中央政府和州政府还没有协调好如何在槟甲两地分别成立一个“小市政局”,专门管理“文化遗产区”的。彼此都在静观其变。这意味着槟甲两地的“功课尚未做好”,是处于“报名”的阶段。我们离开“入遗”还有一段“遥远的路”。也许要等到联合国同意可以“报考”,才来“临时抱佛脚”。
除非政府快马加鞭,加大力度,真正投入巨资和人力急起直追,正如澳门(已于2006年入选)获得中国政府大力支持才有今日的成果。不然的话,我们就慢慢与耐心地等吧!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