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修信;这一年成为风头人物是由于他正式当上第三任马华总会长,启开了他长达12年的争议性的领导。
陈修信是陈祯禄的公子。他追随其父亲在1948年成为马华公会的发起人之一,他同样是一位受纯英文教育的峇峇。思想保守和反共,但不仇共。与他父亲一样,在1956年时曾建议政府(华玲谈判失败后)派遣一个代表团到北京,以劝请马共放弃武装斗争。此举当然不被东姑所接纳,但也语惊四座。
1957年马来亚独立时,他入阁出任部长,当时仍未在马华掌权,面对李孝式(李裕隆的父亲)的挑战。不过事实证明陈修信的敌手不是李孝式,反而是异军突起的林苍佑。后者在1958年打败其父亲出任马华总会长,而林苍佑的爱将杨邦孝(现已是新加坡大法官)则打败陈修信出任宣传主任。另一爱将朱运兴打败翁毓麟当选总秘书。
由于林苍佑派的崛起,陈修信只好靠边站,但又不甘于失败。趁着1959年大选前林苍佑与东姑因议席分配闹僵而插足其中,在其父亲的支持下,把林苍佑派边缘化。主要是因为陈修信派接受东姑的条件,不坚持马华要1/3的议席分配(陈修信接受31席,林苍佑派要求35席至40席),也就与东姑暗中达成协议。
陈修信的这个暗中协商也在后来成为被批判的导因之一。因为由那个时候起,马华已不再是与巫统平坐平起,而是扮演一个被认为“屈从”的角色。
在1959年大选过后,陈修信虽然已在马华内执掌大权,但不急于当总会长,让来自吉打的谢敦禄取代辞职的林苍佑成为马华代总会长。1962年的党大会上,陈修信坐上了马华第一把交椅。此时他已是权力和荣耀集一身,既是财政部长又是马华总会长。
可是陈修信与林苍佑是不同类型的人。他不能了解华人社会的需求;尤其是对华文教育的执着,因而也采取消极的态度。先是马华疏离了董教总,后是马华不能同意提出建立“独立大学”的愿望。为了抑制华社对马华的不满,陈修信在1968年急切地推出拉曼学院,以消弭华社怒气。但这一切已是太迟,1969年的大选让马华遭遇前所未有的挫折,只剩下13名国会议员(参加33席)。
接着爆发“513”种族冲突事件。陈修信曾一度率马华部长退出内阁,后又在劝请下打消念头。不过马华的元气已是大不如前;尤其是1971年敦拉萨上台成为第二任首相后,他采取的吸纳反对党加盟更使陈修信陷入尴尬的处境。他无法阻止敦拉萨将联盟扩大成为国阵,更无力阻止林苍佑把民政带入国阵大家庭中。
虽然他曾在1971年国会重开,结束半军官统治后在全马号召华人大团结,以重新塑造马华的形象,但很快地他又与华团闹分歧。华团的大团结运动也因之划上句号。
抑有进者,他希望改革马华,却又不能容忍有人向他的领导权威挑战。于是有了林敬益事件的发生。
林敬益是马华改革派的冲锋陷阵人物,在1972年得到陈修信的赏识,委以特别任务部长(掌管新村事务),而在1973年被迫辞职,进而与陈修信交恶,终于被开除出党。 1974年陈修信眼见在国阵内所扮演的角色已是今非昔比,选择退出政坛,把权力让给接任的李三春。
陈修信时代所揭示的重要讯息是他以妥协和退让的态度领导马华,留下华社对他存有质疑。他有心力振马华,但又诉诸无方。最后是黯然收场,不再过问政事。他成了最受争议的马华领袖之一。他无法赢得如同他父亲得到的崇高地位,他也得不到华社的谅解。
1988年他走完他的一生,也带走了财政部长。马华在内阁中的地位又再降了一级。他的功过已有历史定论,贬多过誉。
原來以前財政部長是馬華的。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