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4.3.08

成也拜林,败也拜林 沙巴团结党委曲求存 (十大政论)

沙巴早前称为北婆罗洲。16世纪的时候,原是文莱苏丹所管制。至1658年时,据称文莱苏丹将东北部“赠予”苏禄苏丹,以换取后者协助平定文莱叛乱(因为这样,在马来西亚成立后,菲侓宾曾索取沙巴,指称菲律宾的苏禄苏丹拥有此土地,但缺理据索土未果)。在这之后的1761年,英国在东印度公司的职员、美国驻文莱领事乃至美国贸易公司、驻香港的澳洲领事和英属北婆公司先后介入其中,争夺资源和分享租赁期。直到1888年,北婆成为大英帝国的保护区。1942年被日本占领3年8个月。1945年战后,北婆直接被英军事政府统治,纳入其殖民地,首府也由山打根迁至亚庇(哥打京纳峇鲁)。1963年英国将北婆连同砂拉越与马来亚联合邦合并成马来西亚联邦,也因之成为独立国的一部分,北婆即为今日的沙巴州。

因此严格来说,东马的沙砂是在1963年9月16日取得独立的,但因马来亚早于1957年8月31日独立,且被视为国家核心,也就以这一年当成马来西亚的独立日。不过东马人民直到今天还是认为他们的独立是1963年而不是1957年。这就是东西马人民在心态上最大的不同点。

无论如何,加入马来西亚后的沙巴,也就不得不跟随马来西亚的政治制度起舞。在保留劳工及移民权力下,东马也签下20点的备忘录,作为加入马来西亚的一项先决条件。这就是为什么沙砂两州与西马各州在权力上有一些的差别。最明显的是东马的州行政议员概称为州部长,而西马各州只能保留行政议员的名堂。

正由于有一些的差别,沙巴政治的变化也是西马望尘莫及的;尤其是州政权的替换已是家常便饭,不似西马视为大件事。最先在沙巴取得主导权的是来自卡达山族的唐纳史蒂芬,后进入回教,改名为莫哈末福尔。接着与福尔争夺领导权的是野心勃勃的慕斯打化。他是姆禄人,由于身为回教徒,得以结合回教徒形成一股政治力量。他所成立及领导的“沙巴民族统一机构”(USNO)就是意有所指的向巫统(UMNO)看齐。1967年他出任首席部长,直到1976年被撵下台。在任期间,实施独裁与铁腕统治,富甲一方,与中央关系若即若离,终于在1976年的州选中被分离出来的“人民团结党”(简称人民党)所取代,领导人民党的是哈里斯,他结合一批回教徒与卡达山民族联手另起炉灶。换句话说,哈里斯及其班底原本是沙统的人。

哈里斯主政后,犯上与慕斯打化同样的错误,好大喜功,独断独行,结果在1985年州选中被异军突起的“团结党”(PBS)所击败。团结党的领导人就是继承唐纳史蒂芬的衣钵,在后来成为卡达山民族领袖的拜林吉汀岸。这也显示了沙巴最大的族群在政治上居于主导地位。

拜林吉汀岸原本也是人民党的州部长,但他在1984年“揭竿起义”,与哈里斯划分界线,一举成名,翌年出任沙巴首席部长(他是第二位非回教徒出任此高职,第一位是在1964年出任首席部长的罗思仁,惟在1967年州选时被挤下台)。

拜林出生于1940年,是一名律师,被卡达山人民视为“最高领袖”和英雄。凭着这一优势,他掌握了这块肥沃土地的命运,但政途不是一帆风顺的。先是哈里斯在1985年州选后不承认失败,结合沙统的慕斯打化自组政府,由后者再任首席部长。不过中央政府副首相慕沙希淡即时介入,化解僵局。因为团结党拥有26席,沙统有16席,人民党有6席,即使后两者联合起来执政也未超半数,也是对民主的践踏。慕沙因此力挺拜林就任首席部长,结束一场宪制危机。

在慕斯打化不甘失势下,打了一场官司。拜林不堪其扰,在1986年宣布闪电州大选。结果大胜,在48席中夺下34席,打碎了慕斯打化卷土重来的春梦。

为了稳定政局,拜林在同年率团结党加入国阵。但提出“沙巴人民的沙巴”的口号,引致中央不悦,他与马哈迪的关系陷入微妙中,也导致拜林申诉沙巴得到不公平的对待;尤其严重的是党内议员有离心和叛党事件发生。

1990年7月的州大选,拜林一鼓作气在48个州议席中夺得了36席,战绩显赫,但没有因此给他带来好运。因为在3个月后举行的全国大选,拜林突然使出“杀手锏”,宣布加入东姑拉沙里的反对党联合阵线,藉此苏解面对的压力。讵料东姑拉沙里46精神党不济事,在大选中失败,弄得拜林危机四伏。马哈迪勃然大怒,斥拜林在背后插上一刀。从此沙巴政坛进入多事之秋。果然不出所料,下来的日子,团结党也四分五裂,退党跳槽成风,包括杨德利率众组沙巴进步党,其胞弟杰菲里与佐瑟古律另立人民正义党,柏纳东波也成立沙巴民主党等等,情势至为不妙。

在这种劣势下,拜林在1994年面对州大选时尽管以25席对23席再度执政,但很快的,中选议员在得到中央政府的支持下,纷纷离他而去,团结党政府宣告倒台。这是拜林与马哈迪结怨尝到的苦果。国阵起而执政,启开了所谓“首席部长轮任制”。这种两年一任的规定,首席部长成了跛脚鸭。不仅未能稳定政局,也授人诟病。形容是马哈迪的“产儿”,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也就是说此轮任制弊多于利,刚一熟首席部长职权,就要下台了。小事做不好,大事做不来。虽然如此,马哈迪还是继续让它跑。

由于沦为反对党,拜林的团结党在1999年的州选中,只能夺得17个州议席,未能东山再起。另一方面,国阵在巫统东渡后,已牢牢控制沙巴的州政权。眼见政治的现实对卡达山民族至为不利;尤其是同年11月的国会大选,团结党派出17名候选人,只有3人中选后,拜林深知再对峙下去,最终是什么也得不到,只好委曲求全于2002年重投国阵怀抱。马哈迪虽接受团结党回巢,但未委拜林官职,只由其副手任州部长。

2004年3月的州大选,拜林已不再意气风发,团结党只能获分配13个州议席和4个国会议席,而此时沙巴州的州议席已增至60席,国席也增至24席。团结党已是配角,不再是主角。巫统成了大赢家,占有半数以上的州议席。也由这一年开始,首席部长不再轮任了,而是由巫统人担任。拜林虽然被委为副首席部长,但已是大不如前。

回看拜林走过的曲折政治道路,不禁令人长叹依稀。堂堂一个执政党,其结果是在时移势易下,只能屈从于政治大气候。

由此来看,在2008年的大选,拜林只求保住现状,不能再有突破了。即使让团结党赢得所参选的13席,也无大作为了。

他的所作所为,导致首席部长轮任制;导致巫统东渡成功;导致首席部长后来直接由巫统掌控,不再轮任了。正是成也拜林,败也拜林,显示政治是残酷无情的。

沙巴的政治气候,能否让反对党掀起波浪,要看2008年选民的意志和走向了。

也许这次大选过后,就是拜林时代结束的开始。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