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1.3.08

“谢宽泰效应”掀华语热 (天下纵横)

真没想到,谢宽泰因自嘲“华语不灵光”,所以与首席部长擦身而过(真相待查)之后竟然孕育出“谢宽泰效应”。例如本届大选的候选人登台亮相时,也不得不以华语讲话,这包括了马华的林照隆,民政的林时彬乃至民政的谢隆泰等,因为他们知道,在“谢宽泰效应”发酵后,不讲华语是不行的,也会对今后的政途产生意想不到的阻力。

这在过去是没有这样的先例,只是“谢宽泰事件”之后才突然间使华语在政坛上显得重要起来,原来华语已成为华裔当官的其中一个“考核”。我们先撇开事实是否如此,但从过去的从政人士身上,我们也看到一个趋向。

大家都知道的是已故马华总会长陈修信是不谙华语的,但他官拜财政部长,直到1974年退休为止。可见那个时候懂不懂华语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英文好马来文也行就足够了。就这样,我们政坛先后出现的议员和高官大多数是英文教育出身的。他们可以不必懂得华语和华文,因为它不是官方语文,华文华语的地位和价值也就相对减低了。

不过,我们也有一些政治人物,自从70年代开始,就已经知道多学一种语言(把华语当方言来看待,会讲,但不会看也不会写)是有利无弊的。比如林苍佑也学会讲一些华语,他的老师是夫人吴欣燕,但他选择性地在一些场合讲,而大多数场合则讲英语或福建话,视性质而定。

又如他的接班人林敬益也学会用华语口沬横飞,引来笑料不断;吴清德也曾用拼音苦讲华语;还有马华的林良实也学会用华语演讲,蔡锐明,蔡细历等在当部长后也不忘学会华语,在适当的场合表达出来。

反对党方面,早期的社阵领袖如陈扑根,林建寿,陈志勤及黄添寿,崔耀才,华语不灵光,但左派的社阵并未强加条件要他们在当议员后学会华语;反而是民主行动党的林吉祥急起直追,把华语当成流俐的沟通工具,而占了一些上风,及后的议员也都不得不向他看齐,包括林冠英也讲得一口好华语。

由于华语越形重要,在90年代之后,许多不谙华语华文的议员都不得不学习华语华文应对,以免落人之后。在这些后期崛起的议员当中,最出色的其中一位当推杜乾焕。他是在1995年才当选议员和出任行政议员。他告诉我,做官之后,在许多场合都要面对华语发言,尤其是槟城的华人社团特多,不说华语是不行的。因此他苦练华语,也勤学华文,懂得看华文报。久而久之,他溶入了华人社会,更因此而成为“华教斗士”,被颁“林连玉精神奖”,这就是学好华语文的一个被肯定的成果。
其它诸如黄锦鸿,邓章耀虽是英校生,但也因政治需要,把华语讲得“哔历巴拉”。不知情者还以为他们小学是华校生呢!

其实在今时今日,我们对做议员和当官的应有更大的要求;尤其是在千禧年后,马华的黄家定,民政的许子根和行动党的林冠英分别出掌党魁以来,已显现华语的重要性。但光是会讲还是不够的,我们要求他们也会读华文,并进一步会写华文。虽然我们不要求精通,但至少他们能会阅读中文报。我认为在华文地位日益提高的今天,学习华语华文与学习英语文及马来语马来文同样重要。因此今后在甄选候选人时。不妨来个约法三章:参政时若不谙华语华文,就得一边学一边参加政治活动;‚若有幸被提拔为候选人,规定在当选后的一年之内把华语学好,二年之内学会读华文,三年之内学会写简单的华文,以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华社。身为华人若一直不疼母语,也是极大的讽刺。我们不要再听到如同一位已退休的议员说,我的母语是福建话,不是华语,真是莫名其妙得可以。我们要看到的是一位懂得操三种语文的代议士和做官的,方便与华社直接沟通,把民声带进议会。我们相信谢宽泰经此“刺激”不久之后,就能让华语既灵又光。

人生最怕有遗憾;从政者也不例外。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