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6.11.08

馬來西亞韓江學院創辦之研究

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曹淑瑤

一、前言
馬來西亞地區的華文教育,是隨著華人遷移的腳蹤,逐漸在當地萌芽發展。在英國控制馬來亞地區近一百多年期間,英殖民地政府始終視華人為外國人,[1] 在殖民地的教育政策上,只補助馬來學校和英文學校,[2] 因此,華文學校的存續,最初全賴華人社會的捐助與支持。直至1920年代,英殖民地政府為防範華文教育與華族海外民族主義結合,逐漸轉變對其對境內華文教育的政策,開始制訂許多法令條例,監控華校之運作,同時設立政府津貼制度,企圖「利誘」華校依據其藍圖而發展。

面對境內多元族群的景況,英殖民地政府向來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以減少族裔間的接觸,避免可能的衝突。然而,第二次大戰日本佔領馬來亞地區的期間,為鞏固其對該地區的統治,刻意挑撥巫、華兩族間的族群意識,分化原本融洽的巫(馬來)、華關係,[3] 馬來民族主義的情緒得到了極大的煽動而開始興起。[4] 由於戰時日軍的排華壓制,反而激發戰後華族海外民族主義運動的復興,1956年位於新加坡之南洋大學在新馬華人熱烈地支持下成立,提供馬來亞地區華族子弟從小學到大學一套完整的華文教育體系;另一方面,馬來亞地區的土著民族主義也未隨著戰爭的結束而消弭,反而更加發展,使得全馬各地爆發了種族間的私鬥(李炯才1994:133-134)。

戰後重返馬來亞的英殖民地政府,在新興馬來土著民族主義的壓力下,承諾以英、巫雙語為官方語文。1957年,馬來亞獨立建國後,巫語在馬來族群主政下,不但成為「國語」,且欲成為全馬獨尊的文化語文,意圖以語文之統一,消除境內其他族群之文化傳承,藉由「同化」而凝聚全馬為一堅強的政治實體,成為一個以馬來語言、文化為主流的「國族國家」。1956年《拉薩報告書》,以及1960年為檢討1956年《拉薩報告書》而公佈的《達立報告書》和1961年的教育法令,一再限制華文教育的發展,迫使許多華校改制為符合馬來亞國家教育政策的教育機構,而南洋大學也始終遭受執政當局的質疑與指責。

1965年,新加坡在經歷與馬來亞短暫合併為馬來西亞聯合邦之後,宣布脫離馬來西亞。新馬分裂為兩國獨立國家,對馬來西亞華人而言,意味著當年齊心創辦的南洋大學成了外國的學校,於是,馬來西亞華人向其政府申請設立「獨立大學」。然而實現一個完整的華文教育體系的理想,在馬來西亞這個以馬來人為主體的國族建構過程中,倍加困難。經歷了1969年「513種族衝突事件」、1980年南洋大學的關閉,緊接著獨立大學被馬來西亞聯邦法院判決不得上訴英國樞密院(Privy Council of Britain)後,[5] 設立華文大學的期望一再地落空了。直到1990年代,隨著巫、華兩族緊張關係逐漸緩和,由華社申辦的南方學院及新紀元學院分別在1990年及1997年成立,為華文獨中或華文已有相當基礎的高中畢業生提供高等教育的機會。1999年7月,位於檳城的「韓江學院」[6] 也獲准設立,是全馬來西亞三所華人民辦學院中,第一家被政府批准以「獨中統考」作為主要招生資格的學校,在以「馬來人至上」的馬來西亞社會裏,獨具劃時代的歷史意義。韓江學院的設立,並非一蹴即成,如同位於南馬的南方學院,校方在成功辦理所謂的「後期中學教育」之後,在這個基石上,進一步推動大專院校的設立。本文擬對韓江學院的創立及其發展作一探討,期望能對此位於北馬而與南馬的南方學院、中馬的新紀元學院鼎足而立的學院作進一步的瞭解。

二、創校的基石
韓江學院的創辦,是奠基在檳榔嶼潮州籍華人長期以來對於當地華文教育的推動上。海外華文教育萌芽之初,往往是以方言群體為基礎,開辦以自己的方言為教學媒介語的私塾或義學,作為檳榔嶼華人主要方言群體之一的潮州人,[7] 也於1919年由當時名為「韓江家廟」的潮州人同鄉會館[8] 創立「韓江學校」,專收潮州人子弟就學。1937年韓江學校董事部遵照中國教育部的指令,將韓江學校的校名改為韓江小學(王琛發2000b:109)。

日軍統治馬來亞期間,韓江小學一度停辦,直至1950年時才得以復辦,同時獲馬來亞政府批准設立中學,翌年韓江中學正式招生(王琛發2000b:114)。在《1961年教育法令》實施後,韓江小學改制為國民型小學,而韓江中學則宣布不接受政府的津貼,成為獨立中學(王琛發2000a:75)。1965年韓江華文學校董事會「註冊成為有法理根據的非營利有限公司。」(王琛發2000b:117) 這個「非營利有限公司」的法定地位,使得韓江中學的董事會得以向政府申請豁免捐款人該筆贈款的稅額,「改變了過去只向潮(州)人社會集捐路線,擴大尋求支持的範圍」(王琛發2000b:115), 亦即由一個隸屬於某方言群體的學校蛻變為接納全體華人社群支持的學校。

韓江中學不接受政府津貼而成為獨立中學後,雖經歷到1964年馬來(西)亞小學畢業生升初中的會考廢除,使華文小學畢業生無需通過考試就可以直接升入國民中學,導致獨立中學學生來源大減而面臨到招生不足,學校無法經營維持的危機,[9] 但韓江中學在其董事會與校方努力經營下,自1970年代開始,不再堅持「以華文為主要媒介語的純華文獨中路線」,提供兼重政府考試及獨中統考的雙軌課程,讓學生可以自由抉擇,同時兼顧「升學與就業」的「務實路線」(王琛發2000a:84、87),開設商科、電子科及秘書科等專門科目,「使學生學習一技之長,離校後不但易於謀生,且能將其所學,貢獻社會,服務人群」(韓曦報1978:3-1),因此韓江中學學生人數逐漸增加。[10]

隨著「513種族衝突事件」後,華人社會提倡的獨立大學未獲馬來西亞政府批准,而南洋大學自1974年起又停止在馬來西亞招考新生,加上同年五月馬來西亞與中國北京當局建交,可能阻斷華人子弟留學臺灣的途徑,一些獨立中學開始設立專科班,[11] 為無法出國的學生「謀求出路」 (鄭良樹2003b:384) 。在取得馬來西亞政府批准開設「後期中學教育」,亦即大學先修班之後,韓江中學成立了全馬來西亞唯一一所華文獨中的新聞專科班(光明日報2000:3-25)。以「栽培新聞專業人才,提供有志青年獻身報業機會」為使命,韓江中學「新聞專修班」,於1978年1月9日正式開課,[12] 招收「華文成績優良」的高中畢業生就讀。(韓曦報1978:3-1;1986:6-1)

韓江中學新聞專修班的課程,是以「大學新聞系課程編制為依歸,而偏重於報業的編采理論和實際工作」,提供學生兩年的專業訓練。[13] 在理論課程方面,第一年學生需修讀得科目包括華文、英文、國文(馬來文)、新聞學概論、採訪寫作、世界通史、心理學、新聞攝影;第二年修讀的科目為大眾傳播學、新聞編輯、評論寫作、名著選讀、廣告學、採訪寫作、翻譯、新聞法規、世界新聞史等。在實務課程方面,鼓勵學生參與校內報刊《韓曦報》之編印,並安排學生至報社實習;此外,為使學生能對新聞工作有更深一層的認識,還廣邀新馬地區的新聞從業人士蒞校演講,使學生透過聽講的方式,「獲取報人從業經驗」。在師資方面,由畢業自臺灣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的韓江校友林景漢擔任專修班主任,負責講授新聞學概論與採訪寫作,並聘請當時「有專長及經驗豐富的導師」講授課程。 [14]

由於韓江中學開辦的專修班當時是「全馬首創」的新聞專業課程,第一屆就吸引了30名學生,學生的來源除了檳榔嶼本地之外,還有遠至柔佛、森美蘭、雪蘭莪、霹靂、吉打等外州的學生,以及泰國的留學生。[15] 1983年大馬華文報業公會華文組及華文報刊編輯人協會承認韓江專修班具有「新聞系大專資格」(王琛發2000a:87),特別設立「韓中新聞系諮詢委員會」與韓江中學共同商訂專修班課程,該諮詢委員會下設「學術鑒定小組」,負責審核畢業考題和畢業口試。(韓江學院1983:2) 在這段期間,韓江中學新聞專修班改稱為「韓江新聞系」,並於1985年4月下旬,與臺灣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締結為「姊妹校」。當時政大新聞系主任賴光臨承諾將為韓江新聞系在臺灣開設為期兩星期的講習班,提供韓江新聞系的在籍學生或畢業生進修,「以瞭解臺灣的新聞事業,分享政大新聞系優良學習環境和設備」 (韓曦報1985:8-28) 。

韓江新聞系在學校的高度重視與刻意經營下,培育不少馬來西亞的新聞傳播工作人員(黃妙鸞2000:263),在學術上也獲得國內外的肯定。然而,韓江董事會與韓江教職人員之間的勞資衝突,卻逐漸浮上臺面。1985年,韓江中學的教職員籌組全馬來西亞第一個獨中教師職工會,要求韓中董事會承認其組織,但是,韓中董事會認為韓江中學是一個非營利性的教育機構,資金來自華社的捐助,而非一營利公司,因而拒絕教師職工會的要求(謝詩堅2000:21),決議不再續聘54名加入職工會的教師,導致董事會與教師職工會對簿公堂。[16] 當時教師職工會的領袖正是韓江新聞系主任林景漢,董事會與教師職工會的勞資糾紛,影響董事會與韓江新聞系的關係。

1986年2月,韓江中學聘請馬來亞大學數學系主任李保安博士、馬來亞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鄭良樹博士、理科大學化學系羅惠忠教授、理科大學藥劑系莊漢成教授及師範學院講師陳從德博士等五人,組成「韓中教育學術諮詢委員會」,規劃韓江中學的未來發展,在「開拓華教新境界」的理念下,以提升學術水準,增設大專科系為目標,希望「把韓中辦成具有學院規模的學校。」(韓曦報1986:6-1) 同月25日,韓江中學董事會宣布將韓江中學新聞專修班正名為「韓江中學專修班新聞系」,簡稱「韓中新聞系」,「不作其他叫法,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混亂」 (韓曦報1986:6-1) 。然而,韓江中學內部的勞資糾紛未決,董事會不滿韓中新聞系在對外學制與資格的協商會議上,僅安排學生代表而無董事會代表,以及該系「過份龐大的開辦費」等問題,終於決定自1988年停辦新聞系。[17]

三、韓江學院之創立
韓江中學董事會與教師職工會間的勞資衝突,不但影響韓江中學的發展,[18] 也造成新聞專修班的停辦,終於自1993年起,雙方重開協商,董事會決定償還職工會教師的薪資,使得勞資問題取得初步改善。1995年新任的韓江中學董事會提出以「宏開新局面,振興我韓中」為辦學綱領,落實韓江成為「能夠擁有從幼稚園、小學、中學到大專學院的完整教育體系」的新願景(王琛發2000a:95)。

1996年,韓江中學成功舉辦校慶千人宴,募得馬幣3,088,000元的基金,作為韓江中學的擴展經費(王琛發2000b:121);另一方面,董事會於同年底通過新的薪金制度,改善教師的待遇,使得長達10年的董教衝突得以解決,「擺脫多年困境」。與此同時,向來打著捍衛華文教育旗幟的馬來西亞董教總申辦的新紀元學院,於1997年9月獲得雪蘭莪州教育局註冊處的批准,這個消息似給予檳榔嶼華文教育工作者一項激勵,韓江董事會於同年11月宣佈復辦新聞班,並於翌年1月7日,成立「韓江新聞傳播學院諮詢委員會」(韓江學院2001b:1) ,由韓江中學董事部總務謝詩堅擔任主席,與大馬新聞資訊學院[19] 合作,共同開辦兩年制的新聞班,招收高中畢業生就讀,「韓江新聞班」畢業生與大馬新聞資訊學院畢業生具有同等資格,可以轉移學分的方式進入中國大陸的上海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校繼續深造,修滿規定學分後即可獲得學士學位 (星洲日報1997:11-13) 。

經過4個多月的努力,1998年4月8日,「韓江新聞傳播學院」在檳州行政議員杜幹煥的主持下,舉行開課典禮,第一批入學的學生有43人。在典禮上,韓江華文學校董事長陳國平宣佈,新聞傳播學院的開辦將是該校「邁向『韓江學院』的第一步」 (星洲日報1998:4-9) 。翌日,韓江董事會以HJU International College SDN BHD為名,正式註冊成為一間股份公司,承辦韓江學院。[20]

韓江董事會于1998年7月11日向教育部正式提出創辦韓江學院的申請,計畫設立大眾傳播系、資訊工藝系、商學系及理工系,開授2至3年制的文憑課程,招收具有高中統考文憑或同等程度考試及格者 (星洲日報1998:7-15) 。籌設中的「韓江學院」,是以南方學院及新紀元學院的架構做為範本,[21] 依循著兩學院的辦學模式,韓江學院也積極與外國大學協商日後學分轉移的辦法。同年9月,韓江與應董教總新紀元學院之邀來參訪馬來西亞的中國教育訪問團商談交涉,於9月中旬完成與中國大陸的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天津南開大學等4所重點大學,簽署教育合作意向書,計畫進行課程合作,以便兩年制的韓院畢業生可以2年至2年半的時間內,在這4所大學完成學士學位 (南洋商報1998:9-19) 。

1999年7月13日,馬來西亞教育部正式批准韓江學院的辦學申請,[22] 並於同月15日,由副教育部長馮鎮安將批准函親手交予韓江華文學校董事長陳國平 (韓江學院2001b:1)。馮鎮安在其致辭中政策性地宣示:「韓江學院並非盈利的學府,同時也非常照顧華裔子弟,特別是獨中生們及華人學生,」因為「韓江學院是全馬首間把獨中統考資格列在首位入學資格的學院,證明政府已非常注重獨中及華文教育。」(王琛發2000b:123)

韓江學院的籌辦,獲得華社各界的支持。韓江校友會,本著「飲水思源」,感謝母校培育之恩,紛紛以實際行動支持母校申辦非盈利學院。[23] 當韓江學院獲得註冊批准後,董事會公佈韓江學院的未來發展大綱,並集資馬幣5百萬元發展學校軟硬體設備,各地韓江校友也相繼發動募款(光明日報1999:9-2)。

1999年10月30日,馬華公會主辦「韓江之夜」為韓江學院籌得馬幣50萬元,當時的馬華公會總會長林良實在會中表示:「為了教育的共同目標,由馬華創辦的拉曼學院將與韓江學院在辦學及管理方面進行合作。」(中國報1999:11-1) 2000年1月21日,檳州中華總商會主辦千禧年宴會,也為韓江學院籌款,檳州的上市公司或大企業負責人熱烈響應認捐,也有許多未留下姓名,不求任何名分或回饋的匿名捐款人,使得這次的募款活動大為成功,籌得馬幣2百萬元(星洲日報2000:1-23);此外,檳榔嶼潮州會館及各地潮裔領袖也都推動籌款工作 (王琛發2000b:123)。馬來西亞華社各界主動為韓江學院籌辦經費募款的行動,正足以說明韓江學院的籌辦受到當地華社很大的關注,檳州中華總商會的千禧年籌款宴會就曾獲選為1999年檳州十大新聞之一。[24]

在多方努力下,2000年1月17日,韓江學院第1屆密集基礎班開課,共有60名學生報讀,成為首批韓江學院學生,[25] 這批學生在修完為期四個月的基礎課程後,于同年5月繼續攻讀文憑課程。[26] 此外,原在韓江新聞傳播學院就讀的34名學生,也成為韓江學院大眾傳播系的第1屆畢業生,並於3月25日舉行畢業典禮 (光明日報2003:3-26)。

四、韓江學院的發展
2000年5月8日,韓江學院舉行開學典禮,第一屆的大眾傳播、商業管理、電腦資訊及工程等4個系文憑班,共有185名學生入學。當時的代院長王雲霞致詞強調該院要「教導孔孟儒家學說」,將與南京大學合作,於9月時新設中文系,也將與美、澳、紐、英及中國大陸的北京大學簽約合作,開設雙聯課程,希望學生「搞好英文基礎,往西方國家大學深造。」[27]

在成立之後,韓江學院仍持續拓展與外國大學的合作關係。2000年7月26日韓江學院與中國吉林大學簽訂合作備忘錄,讓大眾傳播系的畢業生可透過學分轉移,進入吉林大學完成學士學位 (光明日報2000:7-27) 。 同年11月10日,中國語言文學系開辦,該系不但採用南京大學的教學課程,且有部分課程由南京大學派遣師資前來韓院講授;此外,該系一年級學生,視同南京大學中文系一年級學生,因此學生在韓江學院中文系修完足夠學分後,「只要一年負笈南京大學深造,」即可取得南京大學的學士學位。[28] 韓江學院與南京大學的合作至為密切,2001年7月12日,兩校更進一步達成合作協議,為能「為馬來西亞培育熟知中華歷史、文學和文化,瞭解華人社會、熟練運用中文、具有高漢語表達能力的研究人才,以促進中國與馬來西亞的經濟、文化合作和交流,」在韓江學院開辦中文碩士班(韓江學院2001:15),報考學生需通過南京大學教授主持的入學考試,修讀12門課程共24學分後,「在相關教授指導下完成論文,並前往南大進行論文答辯,」通過者可獲南京大學的碩士學位 (中國報2001:7-13) 。

至2002年,韓江學院已設有大眾傳播、電腦資訊、商業管理及中國語言文學等 4個學系,部分學系再依主修分成若干組,例如:大眾傳播系的主修科目分為新聞、廣播電視、公關廣告;電腦資訊系分為電腦科學、資訊工藝、電子商務及多媒體設計等4個主修,[29] 商業管理系的主修科目則分為市場金融、金融會計及人力資源管理等3科;中文系則不分科(韓江學院2001b:8-14)。畢業生可在學校協助下前往海外大學深造。[30]

韓江學院的各系,除政府規定的馬來西亞語、道德教育及馬來西亞研究等三門必修課外,課程設計以實用為鵠的,例如大眾傳播學系的目標為「培育有素質、負責任、自動自發、具創意、且勇於面對市場工業各種挑戰的專業人才。」[31] 電腦資訊學系則「是以鞏固學員的電腦知識與資訊工藝基礎為出發點,並在專修課程中進一步提升學員的專業技能,為工商界注入電腦專業的生力軍。」[32] 商業管理學系的三大主修科目是金融會計、市場行銷及人力資源管理,其課程以個案研究、市場調查、小組討論為方式,訓練學生成為具備詮釋、企畫能力、溝通技巧及分析能力的工商界人才。[33] 至於理工系則以電子電機工程為其主修,於2003年2月正式開課,招收試讀班學生50名,於星期一、三及五上課,現有工程數學,電子及電流學等三門課,為能激發同學的潛質,「開闢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的工作機會」,還安排有「工業實習」的課目。[34] 此外,韓江學院也與姐妹校合作,提供師生進修與實習,例如在2006年7月,韓江學院與臺灣台中的修平技術學院合作開設「臺、馬、越動力機械修護人員技術之精進教育訓練輔導課程」,讓韓江學院師生對「汽車電學原理及檢修方法」有更進一步的瞭解。[35]

在韓江學院現有的各學系中,中國語言文學系雖未列在原發展大綱中,但在「教導孔孟儒家學說」的理念下,成立初期就積極與中國大陸的南京大學合作,先成立華文研究中心,然後在研究中心下設立中國語言文學系,以「提供系統的中華語文與文化的訓練,為馬華教育界提供優質人才,以提高本地文教工作者之語文與文化水準」作為其設立宗旨。在為期兩年的文憑班課程中,開設古代漢語、現代漢語、語言學概論、中國文學史、基礎寫作、應用文體寫作、唐詩宋詞、論孟選讀、中國文化概論、中國現當代文學、文藝理論、馬華文學、世界文學、港臺文學、馬華社會與文化等等必修課程,也開授中國民族音樂概論,敦煌學概論、佛學概論、道家哲學、華人民俗信仰導論、區域文化研究、大眾傳播概論等等有關人文宗教,以及結合傳媒知識的選修課(韓江學院2001b:14)。

除正規班外,韓江學院的各系也為社會人士開辦不少實用課程,例如華文研究中心開設的中文電腦班,將中文的學習結合電腦科技的應用 (南洋商報2003:7-24) 。2003年9月時,韓江電腦資訊系為已經取得大馬教育文憑(SPM)的人士開設一門多媒體設計課程,課程內容結合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的設計藝術 (中國報2002:8-23) ;11月時,再推出網頁製作及視覺媒體基本設計(Visual Basic Programming)兩項為期一天的工作營,讓中學生有機會接觸電腦的基礎課程 (光華日報2002:11-16) 。

韓江學院為一民辦的學校,其經費除由董事會成員及支持華教的社會人士捐獻之外,學生所繳的學雜費也是主要經費來源,因此,招生工作極為重要。為協助學生入學就讀,也為了擴大招生來源,韓江學院一方面開辦以中學生為對象的工作營,也曾與FTC工程教育中心(Fourier Technical Consultant)合作開辦為期一個月的電機工程課程,免費讓社會大眾試讀(星洲日報2002:12-28),增加學校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也採取多元入學標準,除高級中學的統考合格文憑及大馬高等教育文憑(STPM)外,也允許獲大馬教育文憑(SPM)者,先進入基礎課程班,或高中畢業具與攻讀科系相關之三年工作經驗者入學。[36] 基礎班課程設立的目的為,「針對學員掌握文憑班的基礎技巧與知識,幫助學員們應付專業文憑班的課程。」由於基礎班的課程由大眾傳播系、商業管理系、電腦管理系、電腦資訊系及英文系等各系所提供,基礎班學員因而能藉此熟悉各科課程需求及學習環境 (韓江學院2001b:7)。

2005年5月,韓江學院第一屆文憑班學生人數僅185名。在開辦第2年時,招收新生200多人,連同二年級學生,學生總數超過400名。名譽院長謝詩堅曾樂觀表示:「如果一切順利進行,估計明年會有更多學生報讀,預料到了2003年,學生人數將會達到1千名。」(南洋商報2001:3-20) 事實上,韓江學院在成立3年後,亦即2002年底時,學生已有550名,此時校方已能「達到收支平衡。」(南洋商報2002:12-30) 2003年3月,全院學生達到700名左右 (韓江學院2003b:3) ;至2007年時,全院教師共有26位行政人員18位,學生約800名。[37]

韓江學院2002年度的學雜費約為馬幣4,000元 (星洲日報2002:12-28),住校費用每月需繳交宿舍費馬幣180元(韓江學院2003b:4)。為協助家境清寒以及鼓勵優良學生就讀,韓江學院極為重視獎貸學金的籌設,董事會成立總額馬幣200萬元的「韓江教育基金委員會」,提供貸學金及獎學金兩項獎助。貸學金每年的款額在3000元至5000元之間,「以學業成績及個人家境情況為標準按年發給;倘若在韓院畢業時學業成績優異之受貸人,將由該基金會考慮和甄選若干名額轉成獎學金,免除償還貸款。」(光明日報2000:4-15) 獎學金則有全額及半額兩項,全額獎學金的申請條件為SPM或獨中統考成績7A,以及STPM成績80分以上的優秀學生;半額獎學金則為SPM或獨中統考成績5A至6A,以及STPM成績70-79分的優秀學生(光華日報2000:4-15)。2000年8月,韓江學院頒發總金額高達馬幣7萬多元的獎貸學金,有24位學生獲益,其中2位為全額奬學金 (中國報2000:8-19)。

除籌款設立獎貸學金之外,韓江學院也爭取外界的資助與合作。2002年6月,韓江學院董事長陳國平宣佈,韓江已獲馬來西亞高等教育基金局批准,韓院學生可向該局申請政府貸款以完成學業 (光華日報2002:6-8)。2001年3月時,韓江學院與馬華公會設立的自立合作社簽署貸學金意向書,由馬華公會提供30份貸學金供韓江學院文憑班學生,以及透過學分轉移或3+0計畫將至海外攻讀學位的畢業學生申請,每份貸學金的最高額為馬幣3萬元,如前往國外攻讀碩士者可增貸至5萬元 (星洲日報2001:3-4) 。2002年9月初,韓江教育基金再度頒發41份獎貸學金,其中21份為新申請者,在這21名學生中,4位獲全額獎學金,8位獲半額獎學金,其他則獲免息的貸學金,前一年度申請貸學金的學生中,有2名因成績優異,「成功把原本獲得的貸學金轉為獎學金。」(光明日報2002:9-14) 目前韓江學院的獎貸學金主要來自韓江教育基金及各社團,此外「自立合作社」提供貸學金,各項獎貸學金的數量及金額逐年不同。[38]

為配合客觀環境的需求,韓江學院自2003年起,每學年實施2個半學期的制度,「其中首兩個學期為17週,另一較短的學期為9週。」在這個短學期中,校方依馬來西亞教育部之規定,講授馬來西亞文,道德教育及馬來西亞研究等三門教育部規定之必修科目,也「提供英文科目給學生選修。」(韓江學院2003b:4) 身為一間要「教導孔孟儒家學說」的「華文」學院,韓江學院的整個學習環境,無論是學校的重要資訊、校園生活以及出版的刊物,無疑地表露出辦學者以承繼華文教育為念,協助華裔子弟就學的心願;但為求生存與發展,該校自創辦之後,一直採取多元語文的教學方式,所有科系(中文學系除外)「都以英文教學為主,華文講解為輔,即使是熱門的大眾傳播系,也已用雙語(中、英)進行教學,以提高韓院生的中英文程度。」該院名譽院長謝詩堅表示:「多元語文教學,有助學生日後謀生。」

由於韓江與南方、新紀元三所學院之學生,只能獲頒專業文憑,畢業後雖可在馬來西亞本國就業,前往臺灣、中國大陸或英語系國家深造,藉由雙聯或學分轉移的方式,亦可取得學位,但設立一間華文大學的願望仍深植華族支持者心中,為了有效整合華社的資源,自2002年起,三院在「聯合申辦大學」的構想下,開始有初步的協商對談 (星洲日報2002:4-16)。2005年4月24日,南方學院、新紀元學院與韓江學院聯合成立專案小組,共商整合資源申辦一所大學事宜(馬來西亞董教總全國華文獨中工委會編2005:62),然而三院在合作上仍有相當的岐見需待進一步協調與商議。2007年3月17日,韓江學院名譽院長拿督謝詩堅針對先前三間民辦學院在董教總的配合下將聯合申辦大學一事,對外宣佈韓院將走向「自己的道路」,因為三所學院各自的發展藍圖並不一樣,若要合併在許多方面都有難度,「不能過於強求」,所以韓江學院將獨自走向大學之途,在未來3年內申辦為大學,以滿滿的信心面對未來挑戰。[39]

五、討論
1969年「513種族衝突事件」之後,馬來主政者對於馬來族群的保護政策,導致不少華族子弟因「固打」制所限而無法進入公立高等教育機構就學。雖然私立學院因1990年代以來經濟發展而逐年增加,到2002年已有700多所私立學院存在,[40] 然因欠缺提供具學術水準且非盈利為目的學院,所以華社期望為自己子弟設立學院甚至大學的願望依然殷切。1997年以後,在東南亞金融風暴的影響之下,[41] 許多原欲出國進修或正在國外念書的華族學子,因經濟壓力而希望能在馬來西亞國內攻讀學位的希望愈發強化,而台商在1994年以來的南向投資,以及中國大陸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的經貿發展的效果又逐漸浮現,[42] 華語文的運用的實際價值因而增加。[43] 隨著時間的消逝,巫、華兩族群間的高度緊張關係,在馬哈迪繼阿都拉薩與胡先翁之後成為馬來西亞首相,逐漸緩和鬆弛,而馬華公會與華教人士間之心結也逐漸解開。在國內外主客觀環境已有相當大改變的情形下,韓江學院終能順利辦學,並且透過國際合作的方式,期能完成華族子弟獲得大學學位的心願。

2000年5月8日,韓江學院舉行首屆的開學典禮,當時代院長王雲霞在致詞中表示韓江學院將「教導孔孟儒家學說」,同時希望學生能「搞好英文基礎,往西方國家大學深造。」在這份講詞中,似乎明白地宣示今日馬來西亞三所華人民辦學院,與以往華社所追求的「華文大學」,在方針與定位上,略有不同了。從韓江學院的創立過程,不難理解馬來西亞華社直至今日始終未放棄創辦大學教育機構的理想,然而在衡量到馬來西亞多元社會的事實,僅僅追求華語文的教育,不但不能夠獲得主政的馬來族群的認可,同時也已不敷現今全球化競爭下對於多語能力的需求。相較於1960至80年代華社申請開辦獨立大學時所遭受的種種阻礙,1990年代華社能夠成功創辦學院,多少也象徵著華裔做為馬來西亞第二大族裔,他們的聲音在主客環境允許下仍有可能得到以馬來族群為主導力量政府的正面響應,母語受教權在若干的妥協之下,還是有機會得到進一步的完整化與落實。

韓江學院在提出申辦與核准設立的時間,僅僅歷時一年,一方面顯示1990年代末期馬來西亞政治環境的快速變遷,另一方面也顯示在人治更勝於法治的現實環境中,靈活地運用政治資源,是突破困境的重要法則。而此時馬華公會的態度與立場,也反應出馬華公會與華社之間有更大的相互瞭解。

馬華公會為馬來西亞以華人為主要成員的政黨,「代表」華人參加今日之執政團體,然因其主要領導成員泰半出身「非華文」源流之學校,在馬來西亞華教工作者向政府尋求華語文受教權的長期抗爭中,選擇與華社相左的立場,一直遭受華教工作者強力地譴責。1967年馬華公會總會長陳修信及其支持者反對籌設獨立大學的態度,使馬華公會在華文教育人士心目中,被視為是「謀殺」獨大的「兇手」,也讓不少華人社團拒絕承認其代表性與領導地位。在多次的國會大選中,馬華國會議員在華人社區之得票率普遍不高,反應出馬華公會對於華社並無絕對的影響力,因而其候選人常參加「混合選區」而非純華人社區的選區。[44] 歷屆國會大選中反對黨對馬華公會之指責,以及因不支持華教的立場而導致華人選票的流失,或許對馬華公會產生一定的警惕力量,因此近年來馬華公會似欲擺脫這種歷史恩怨的羈絆,對華文教育態度逐漸轉變。[45] 經歷了四十年的光陰,1969年「513種族衝突事件」後緊張的政治氛圍逐漸緩和,主政的巫統對華文教育的態度逐漸「鬆綁」,或許也鼓勵馬華公會敢向以巫統為主導力量的「國陣」內閣請求批准韓江之設立。為求其政治發展,馬華公會除需巫統之協助外,也需華社的支持。面對華文獨中的繼續存在與發展,馬華公會為獨中畢業生,也為華文教育體系的完整,有支持設立華文高等教育機構的必要。

韓江學院在創辦之初,除有當地華社的強力支持外,也與馬華公會建立良好關係。在韓江學院的辦學申請獲得馬來西亞教育部批准後,批准函是由馬華成員的副教育部長馮鎮安親交韓江華文教育董事會陳國平董事長;馬華公會檳城分會特別為韓江學院舉辦「韓江之夜」籌款協助建校;2002年6月7日舉行的第三屆畢業典禮,韓江學院邀請馬華公會新任教育部副部長的韓春錦主持(光華日報2002:6-8);核准設立之初,馬華公會總會長宣佈拉曼學院將與韓江學院合作,以及與馬華公會創立的自立合作社提供韓江學院30份貨學金協助韓院學生完成學業等等報導,在在顯示雙方的互動密切,也透露出馬華公會積極支援華社對華文教育的要求,急欲擺脫華人社會對其反對華文教育的印象,同時也隱示馬華公會在國陣中的角色,或因巫統的容讓,或因國內外主客觀情勢的改變,而有較大的發言權。韓江學院的主事者及其支持者,對馬華公會一再釋出的善意也有良好的回應,且極願接受其善意與協助,這種互表善意的行動似乎促成了韓江學院的設立。或許這也顯示華社能否化解馬來主政者的質疑而順利辦學,透過政黨協商乃至於政治人物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機制。

六、結語
在今日馬來西亞蓬勃的高等教育市場中,韓江學院能佔有一席之地,與長久以來馬來西亞華人對於華文教育存在的一種難以割捨的情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如同位於南馬的南方學院及中馬的新紀元學院,韓江學院也是以華人社會的奉獻與支持作為根基的私立大專院校。為了配合現實的政治環境,韓江學院不再是以「華語文」作為其辦學的標榜,而是考量當今社會需求,以雙語教學的方式,培養學生更具有國際視野。然而,設立一所華人的大學,仍是華人社會未竟的夢,未來的韓江學院,仍將朝著成為一所綜合大學的理想努力邁進。

[1] 英殖民地政府會有這種看法,與當時華人強烈的「落葉歸根」心態不無關係。陳達引用「富貴而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這句古諺來形容二次大戰前海外華人如「光景富裕者,往往以歸故鄉為榮」的心理。見陳達,《南洋華僑與閩粵社會》(上海:上海書局,1990年再版),頁118。Skinner也說「華僑勞工的目的,是賺錢和節省下金錢,以便『返唐山』(歸國)去提高他們宗族的地位。」Skinner著,陳銘文譯,〈十九世紀泰國華僑的經濟地位〉,《南洋文摘》第3卷第2期(香港:南洋文摘社,1962年2月),頁48。
[2] 長期擔任英屬馬來亞殖民地官員的巴素(Victor Purcell)表示:「馬來亞政府是被英巫教育的事務所佔據;華校即聽其自行設法。」巴素著,劉前度譯,《馬來亞華人史》(檳榔嶼:光華日報有限公司,1950年),頁160。
[3] 曾於1918年、1920年、1921年3度到新、馬兩地工作、遊歷的朱鏡宙,觀察當地巫、華二族與英殖民政府的互動關係,說:「今英人方注全力以教育同化土人。然英人所能為力者,後天之文字;英人所不能為力者,先天之色素。惟吾華人,色相不殊,處境亦一,情感素孚。」朱鏡宙,《英屬馬來半島》(臺北:樂清朱氏詠莪堂,1978年)。
[4] 有關日軍在馬來亞的統治對於華、巫族群的影響,參見鄭瑞玉、馬季勛等編,《馬來西亞及其東南亞鄰國史》,頁209-212;王國璋,《馬來西亞的族群政黨政治(1955-1995)》(臺北:唐山出版社,1997年),頁28-29;廖小健,〈日軍統治對馬來亞民族關係的影響〉,《世界民族》2001年第1期(北京:中國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2001年1月),頁48-54。
[5] 英國樞密院( Privy Council of Britain ),是英王的私人顧問機關,也是名義上代表王權的最高權力機關。其成員包括全體內閣大臣、大主教2人、下議院議長、大法官以及大英國協的著名人士等等,總計約3百多人。他們均由英國首相提名,英王任命,任期終身。該院設有科學和工業研究委員會、農業研究委員會、醫藥研究委員會等各種委員會,尤以司法委員會最為重要,負責審理教會法庭、一般法院以及大英國協成員國和殖民地司法機關的最後上訴案件。參閱《中國大百科全書》電子版網頁:http://wordpedia.pidc.org.tw/Content.asp?ID=9528(2005年12月6日下載)。
[6] 教育部的批准公文上的正式名稱為「韓江國際學院」。見《韓江學院史料,1997-2001》(檳榔嶼:韓江學院,2001年),頁8。
[7] 1901年,潮州人佔檳榔嶼華人人口的21.54%,1921年佔14.21%,1931年佔16.4%,1947年佔19.76%,都維持在第三的位次。1970年,潮州人人口突破20%,躍居為檳榔嶼第二大華人族群,僅次於福建人。鄭良樹,〈潮州人之人口及其分布〉,謝詩堅主編,《檳榔嶼潮州會館慶祝成立134週年紀念特刊(1864-1998)》(檳榔嶼:檳榔嶼潮州會館董事會,1998年),頁168-169。
[8] 1864年,潮州人在檳榔嶼成立同鄉會館時,是以「韓江家廟」為名,以紀念唐代文人韓愈在潮州擔任刺史時,辦學興校的功績。直到1934年,為了配合馬來西亞潮州公會聯合會的成立,才更名為「潮州會館」,沿用至今。謝詩堅,〈展現韓愈精神文風遠紹昌黎韓江中學光輝的50年〉,《韓江中學50週年校慶紀念特刊》(檳榔嶼:韓江中學,2000年),頁15。
[9] 1963年時韓江中學有學生3,600餘人,1964年減為3千人,1965年減為2,696人,至1969年,學生僅為1,750人。王琛發,〈韓江華文學校董事會歷史沿革〉,頁80-83。
[10] 1971年,韓江中學學生人數為1,881人,1972年為1,941人,1974年增為2,225人,1975年增至2,500人。王琛發,〈韓江中學金禧回顧半個世紀的校史〉,頁85-86。
[11] 截至1983年止,已有7所華文獨立中學,包括韓江中學、寬柔中學、芙蓉中華中學、深儒中學、培南中學、南華中學、坤成女中,分別設置有關新聞、商科、電腦及馬來文等等的專科班。蘇天明,〈全國華文獨中資料調查綜合報告〉,《第3屆全國華文獨立中學行政人員研討會資料集》(雪蘭莪: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1983年)頁31。
[12] 新聞專修班主任林景漢曾表示,他在當時韓江中學校長(按:宋世猷校長)的支持下,捐出其結婚禮金馬幣6千多元,約合當時台幣13余萬元,及所有的新聞專業書籍,成立韓江中學新聞專修班,對外招收對新聞工作有興趣的中學畢業生。薛蘭馨,〈林景漢:大馬新聞教育的墾荒者〉,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網頁:http://www.jour.nccu.edu.tw/intro/fire/5-5.htm(2006年1月2日下載)。[13] 林景漢曾表示「韓江新聞系的課程,是以(臺灣)政大新聞系為藍本,結合國情編定而成;我們的主要新聞學課程講師,有3位畢業(自)政大新聞系……」,所以「沒有政大新聞系,就沒有韓江新聞系。」《韓曦報》,1985年8月28日。
[14] 例如星馬地區知名作家方北方講授中文,由馬利國講授英文,鄭志國講授世界通史,宗錫安講授心理學,王寶霖講授新聞攝影;此外,校方還邀請檳榔嶼報業俱樂部主席高斯俊、北馬記者公會名譽主席許昌祺、星檳日報副董事經理吳松榮及副採訪主任魏邦福、光華日報董事總經理溫子開、新加坡聯合晚報副刊編輯兼高級記者韓山元、檳州華人大會堂圖書館主任兼語音專家王素貞等人,到校作專題演講,講題如「新聞記者應有的質素」、「採訪經驗」、「報社的組織」、「新聞專業道德」、「新聞攝影」、「語文與大眾傳播」等等。《韓曦報》,1978年3月1日。
[15] 《韓曦報》,1978年3月1日。韓江中、小學的發展特色之一,就是學生來源「國際化」。1918年,泰國政府頒佈民立學校條例,規定泰文與泰國史地等科目為必修科目後,逐步推動同化教育政策,自1934年起,開始停辦、查封華文學校。1939年5月起,泰國政府更以「辦理不善」等理由,大規模關閉華校,由於排華情形加劇,迫使得許多泰國華僑避難至馬來亞。泰國華僑多為潮州移民,因此多將子女送到檳城就學,就為韓江中、小學的學生來源打下「國際化」的基礎。有關20世紀前期,泰國對中國僑民的政策及教育政策,參見陳鴻瑜,〈中華民國與東南亞國家建立領事館關係〉,《海華與東南亞研究》第2卷第4期(2002年10月),頁29-57;周勝皋編,《海外華文學校教育》(臺北:僑務委員會僑務研究室,1960年),頁91-97。根據1971年7月的統計,韓江中學有泰國籍學生206名,印尼籍學生360名,寮國籍學生14名,香港籍學生5名,新加坡學生1名。王琛發,〈韓江華文學校董事會歷史沿革〉,頁85。1998年印尼爆發大規模排華運動,韓江中學在同年6月底就有380名印尼學生報讀。《南洋商報》,1998年6月27日。
[16] 1986年11月,韓江董事會發佈約滿通知書給當時加入職工會的54名教師,並一改往常的作法,在報紙上發佈新聞稿表示此信函並非「解聘」,並歡迎願意在韓江任教的教師來申請教職,引發教師職工會的不滿與猜疑。同年12月17日,董事會發函通知所以教師為期兩年的聘約將於12月底屆期,不再續聘,因此,職工會以「無理解聘原有職工」為由,向檳榔嶼高等法庭提出訴訟,要求法院禁止韓江中學徵聘新教師。1987年1月,職工會向馬來西亞勞工部申訴,勞工部長遂將該案件列為勞資糾紛,交由工業仲裁法庭處理。1988年底,工業仲裁法庭判決韓江董事會敗訴。韓江董事會不服判決,改向高等法庭和最高法庭上訴,最後都獲敗訴的判決。王琛發,〈韓江中學金禧回顧半個世紀的校史〉,頁90-92。
[17] 王琛發,〈韓江中學金禧回顧半個世紀的校史〉,頁87。關於韓中新聞系停辦的原因,林景漢在1991年至1992年間,接受臺灣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的訪問時,卻表示「(韓中)新聞系學生追求言論自由的精神,與中學嚴格管理的方式大不相同。在韓中教師與董事會的糾紛中,當地報紙一些不利董事會的言論,又被懷疑為新聞班學生所寫,一連串的人事傾輒,使得專修班在創辦10年後,遭遇到了停辦的命運。」薛蘭馨,〈林景漢:大馬新聞教育的墾荒者〉,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網頁:http://www.jour.nccu.edu.tw/intro/fire/5-5.htm(2006年1月2日下載)。
[18] 韓江中學的董教糾紛,爭訟不斷,使得校務無法順暢運作,教師與學生也無法專心教學,家長對學校失去信心,因此學校的招生情形每況愈下,學生人數自1989年的1,410人降至1992年的797人。招生不利,再加上官司高昂花費與職工薪資的賠償等等,導致韓江中學的財務出現嚴重虧損。王琛發,〈韓江中學金禧回顧半個世紀的校史〉,頁90、92。
[19] 該私立學院位於4C & 4D,Jalan Petaling Utama 8, Taman Petaling Utama, Batu 7, Jalan Klang Lama, 46000 Petaling Jaya, Selangor Darul Ehsan, Malaysia。
[20] 韓江學院,〈韓院大事記〉,收錄于《韓江學院史料,1997-2001》(檳榔嶼:韓江學院,2001年),頁4。依據當時馬來西亞教育部的規定,大專學院的設立必須透過私人公司註冊來成立,因此韓江華文學校董事部才成立這家名為HJU International College SDN BHD的股份公司。由於這家公司是具有營利性質的股份公司,因此在2002年時,當新紀元學院院長柯嘉遜在討論新紀元學院、南方學院與韓江學院3校合併問題時,曾指韓江學院不同于由董教總和華社籌辦的新紀元學院和南方學院,而是一個營利機構,引起韓江學院的駁斥,要求柯嘉遜「澄清指韓江學院不是非營利學院的言論」。見〈謝詩堅促柯嘉遜勿信口開河〉,2002年4月17日,馬華公會網站:http://www.mca.org.my/services/printerfriendly.asp?file=/articles/c_news/2002/4/17/7547.html&lg=2。韓江學院名譽院長強調:韓江學院雖然是由韓江國際學院有限公司來註冊,「但這無損韓江學院做為非營利教育機構的地位。」見《星洲日報》,2002年4月17日。謝詩堅也表示:「韓江學院的章程非常清楚,除了韓江學院的教職員外,其他人士包括董事以及贊助人,是沒有薪金的。……董事一直以來都只有付出沒有回酬。……在去年,韓江董事就播出35萬零吉提升韓江學院的設備,若公眾人士質疑韓江學院士非營利高等學府的事實,歡迎前往該學院檢查帳目。」見《南洋商報》,2002年4月17日。
[21] 韓江學院名譽院長謝詩堅表示:「韓江學院的結構與組織是參考南方學院與新紀元學院。韓江學院的行政是根據南方學院的作業方式,師資薪金制度是根據新紀元學院,而學費是在參考以上兩家院校後,在3家院校中最為低廉。」見《星洲日報》,2002年4月17日。
[22] 由於韓江董事長陳國平先生與當時的教育部長納吉(Mohd. Najib bin Tun Haji Abdul Razak )私交甚篤,因此韓江學院不到一年的時間就能申請到辦學准證。訪問韓江學院行政主任林成材,檳榔嶼韓江學院,2005年8月18日。納吉是馬來西亞第二任首相敦拉薩的長子,曾任巫統青年團團長,並且於擔任擔任前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內閣的國防部長(1990至1995年)與教育部長(1995至1999年)之職,現為馬來西亞首相阿都拉內閣的副首相。見馬來西亞首相署網頁:http://www.pmo.gov.my/website/tpmwebdb.nsf(2005年12月1日下載)。
[23] 例如1998年10月19日,1963年畢業的韓中校友舉行離校35周年校友慶祝大會,韓中董事會總務謝詩堅在慶祝會上表示,董事會已與教育部針對韓江學院的辦學事宜進行洽談,「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韓江學院申請必獲批准」,然而開辦學院初步估計約需馬幣2百萬元的經費,為回饋母校,該屆畢業生捐獻馬幣20萬元,作為韓江學院發展基金。《星洲日報》,1998年10月20日。1999年9月5日,雪隆韓江校友會透過1999年世界韓友嘉年華會,呼籲校友「發揮飲水思源,愛護韓江精神」,要「作為韓江永遠的後盾」,為韓江學院籌得馬幣50萬元。見《光明日報》,1999年9月6日;同年11月7日,1961年畢業的初中校友及1964年畢業的高中校友,共同為韓江學院籌得馬幣7萬元,「以回饋母校培育之恩」,在接受捐款時,董事長陳國平除表示感謝校友支持外,並呼籲校友「與董教一起努力搞好韓江。」見《光明日報》,1999年11月9日。11月27日,1966年畢業的初中校友及1969年畢業的高中校友亦為韓江學院籌得馬幣4萬元,傳達校友「關懷母校及回饋母校的心意」。見韓江學院,《韓江學院》,頁1。2000年2月20日,1966年畢業的初中校友及1969年畢業的高中校友,再度捐贈馬幣4萬4千元,「表達飲水思源」,回饋母校。見《中國報》,2000年2月18日。
[24] 韓江學院的獲准設立,被報章媒體譽為「北馬唯一的華文獨立學院」,並為「馬來西亞的華教運動史上譜下篇章。」見《光華日報》,2000年1月1日;《南洋商報》,1999年12月30日。
[25] 第1屆基礎班原訂於1999年12月13日開課。課程分成理工組與文商組,是為了讓有意就讀的文憑課程的學生,在修完4個月的基礎班後,「趕上學院一年級課程」。這批學生是具有馬來西亞教育文憑(SPM)或劍橋普通水準教育證書「O」水準(the 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O Levels)或同等資格的學生。〈謝詩堅於慰料宴宣佈韓院接受統考生就讀〉,《韓江生活》第4期(1999年11月15日),頁4;〈韓江學院及日招生12月13日基礎班開課〉,《韓江生活》第4期,頁7。
[26] 《光明日報》,2000年月1月17日。例如劉敬崇、邱雁雁及鄭伊玲等人,在修完基礎課程後,要報讀韓江學院的大眾傳播系。見〈韓院千禧迎新生,基礎班學生逾60名〉,《韓江生活》第5期(2000年3月25日),頁5。
[27] 《星洲日報》,2000年5月9日。同年6月29日,韓江學院與南京大學簽約,商訂中文系畢業生可轉入南京大學三年級繼續就學,修滿學分後,可獲得南京大學授予學士學位。《光明日報》,2000年6月30日。
[28] 《光明日報》,2000年7月17日。韓江學院畢業生在南京大學修讀一年後,可返回馬來西亞撰寫畢業論文。《韓江學院--中文系》招生簡章,(檳榔嶼:韓江學院,2003年)。
[29] 2003年時,多媒體設計已發展為多媒體系,見《韓江生活》,第17期,第9版。
[30] 至2002年9月,在歷屆的200名畢業生中,已有50位左右出國深造,其中前往臺灣地區及中國大陸的畢業生,占2/3以上。《光華日報》,2000年7月24日。
[31] 大眾傳播系的三大主修科目為新聞、廣播電視及公關廣告,在為期兩學年的課程中,安排有口語英文、大眾傳播英語、傳播理論、大眾媒體法律、採訪與寫作等共同課程,學生得依其主修科目修習新聞編輯、電子新聞、廣播寫作,電視稿寫作,以及新聞攝影公關理論與實習等課程。韓江學院,《韓江學院--Mass Communication》(檳榔嶼:韓江學院,2002),頁6-7。
[32] 電腦資訊學系的電腦科學、資訊工藝、電子商務及多媒體設計等文憑課程,以基本程式設計、資料管理系統分析與設計等課為第一年的共同課程,第二年以軟體工程管理與實習,統計學,傳播系統為共同課程,學生得依其主修科加讀2至3門不同課程。韓江學院,《韓江學院--Information Technology》(檳榔嶼:韓江學院,2002)。
[33] 商業管理系二年制文憑課程與電腦工藝系相似,第一年各主修科皆以管理概論,商業會計概論,總體經濟學、個體經濟學、商業數學、普通英語/商業英語,口語英語等為共同課程,第二年也以組織行為、商業法、企業策略等為共同必修,再依各主修科目修讀2至3門專業課程,例如主修金融、會計者,修讀高級商業會計及金融管理各一門。韓江學院,《韓江學院--Business Management》(檳榔嶼:韓江學院,200)。
[34] 韓江學院,《韓江學院--Information Technology》(檳榔嶼:韓江學院,2002);韓江學院網頁:http://www.hju.edu.my/工業實習(2007 年10月15日下載)。
[35] 臺灣修平技術學院網頁:http//www.hit.edu.tw/Pd%E6%AA%9L/(2007 年10月20日下載)。[36] 韓江學院網頁:http//www.hju.edu.my/aboutus.html (2003年6月10日下載)。
[37] 韓江學院網頁:http://www.hju.edu.my.dated/; Han Chiang College’s letter to the author, dated October 17, 2007.
[38] 韓江學院網頁:http://www.hju.edu.my/(2007年10月15日下載)。
[39] 謝詩堅說:韓院目前已有80%的信心會申請為大學,因為韓院在2000年成立時,曾擬定10年大計,希望在慶祝成立10周年時,可朝向韓江大學的方向發展。目前韓院在申辦大學方面已符合65%的條件,而未來需朝向另外35%。謝詩堅強調韓江學院「所擁有的65%條件,包括與外國聯繫的科系要正規化、師資陣容、學生來及設備等;接下來是需表現出學院整體的規範,就可以向高教部申請,而韓院在幾次國家學術鑒定局的評估中都獲好評。」《中國報》,2007年3月17日。
[40] 根據馬來西亞教育部長慕沙莫哈末於2002年7月在一次研討會上所透露,馬來西亞的私立學院數目從1996年的354間,到2003年4月已增至712間。見《聯合早報》,2002年7月25日。
[41] 1997年馬幣貶值達40%,在金融風暴前,1美元兌2.5元馬幣,1998年9月馬哈迪首相宣佈嚴格外匯管制措施前1天,1美元可兌4.2馬幣,馬來西亞中央銀行於9月2日宣佈,「將馬幣兌美元匯率固定于3.8馬幣兌1美元,並自即日起生效。」見《中國時報》,1998年9月3日。
[42] 教育部私立教育局副總監哈山哈欣表示,馬來西亞正積極到海外招生,馬來西亞的外國學生以印尼籍最多,中國留學生次之,教育部計畫前往中國辦教育展,吸引更多中國學生到馬來西亞留學。見《聯合早報》,2002年7月25日;教育部長慕沙莫哈末在2003年更宣佈,目前在大馬就讀的36,466各外國學生中,以中國的學生11,058人居首位,其中10,731人就讀於私立大專院校,私立大專的設立,減輕政府的負擔,教育部將在北京設立教育中心擴大招生。《星洲日報》,2003年6月11日。
[43] 台商是馬來西亞主要外國資本來源之一,台資雇用當地勞工以及公司幹部導致華文熱升溫的直接動力之一。進一步相關討論請參閱莊國土,〈臺灣對東南亞的投資和東南亞華文教育的振興〉,《第六屆臺灣歷史與文化研討會》(台中: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03年2月7日)。
[44] 以1990年國會大選結果來看,馬華雖贏得18席,其中13位候選人是在華人未過半的選區中獲勝。言下之意,馬華公會候選人必需依賴巫統方能順利當選。見Khong Kim Hoong, Malaysia’s General Election 1990: continuity, Change, and Ethnic Politics, Research Notes and Discussion Paper No. 94,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 Studies, 1991, p. 27. 轉引自王國璋,《馬來西亞的族群政黨政治(1955-1995)》(臺北:唐山出版社,1997年),頁176。
[45] 例如2003年新任的馬華公會總會長黃家定在回應當時的教育部長慕沙莫哈末(Musa Mohamad)有關華文小學有關「243方案」到2006年將作調整的談話時,表示「馬華會在國陣和政府中貫徹華小數理繼續以華文為教學媒介語的精神,在此原則下,2008年的考試媒介語也理所當然採用華文。」黃家定進一步表示:「我們瞭解到,華社和家長的意願是,在提高華小生英語水準的同時,也不會犠牲數理科以華文教學。我們會繼續貫徹華小以母語教數理科的立場。」見《星洲日報》,2003年8月26日。

參考文獻
(一)史料彙編、校方出版品
1219華教盛會工委會史料展組
1993,《華光永耀》,吉隆玻:馬來西亞華校董事會聯合總會。
馬來西亞董教總全國華文獨中工委會編
1991,《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
1993,《獨大史料集》,吉隆坡:馬來西亞獨立大學有限公司。
教總33年編輯室編
1987,《教總33年》,吉隆玻:馬來西亞華校教師總會。
韓江中學
1983,《韓中生活》21(8),檳榔嶼:韓江中學。
韓江學院
1999,《韓江生活》4,檳榔嶼:韓江學院。
2000,《韓江生活》5,檳榔嶼:韓江學院。
2001a,《韓江學院史料,1997-2001》,檳榔嶼:韓江學院。
2001b,《韓江學院》,檳榔嶼:韓江學院。
2002a,《韓江學院--Information Technology》,檳榔嶼:韓江學院。
2002b,《韓江學院--Mass Communication》,檳榔嶼:韓江學院。
2002c,《韓江學院--Information Technology》,檳榔嶼:韓江學院。
2002d,《韓江學院—Business Management》,檳榔嶼:韓江學院。
2003a,《韓江學院--中文系》,檳榔嶼:韓江學院。
2003b,《韓江生活》17,檳榔嶼:韓江學院。

(二)期刊論文、專書論文、研討會論文
王琛發
2000a,〈韓江中學金禧回顧半個世紀的校史〉,韓江中學校慶紀念特刊編委會,《韓江中學50週年校慶紀念特刊》:。
2000b,〈韓江華文學校董事會歷史沿革〉,韓江中學校慶紀念特刊編委會,《韓江中學50週年校慶紀念特刊》:。
古鴻廷
2003,〈新加坡南洋大學的改革與關閉〉,《南洋問題研究》,2003:1,頁1-30。
莊國土
2003,〈臺灣對東南亞的投資和東南亞華文教育的振興〉,《第六屆臺灣歷史與文化研討會》:台中: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陳鴻瑜
2002,〈中華民國與東南亞國家建立領事館關係〉,《海華與東南亞研究》2(4):29-57。
黃妙鸞
2000,〈韓江學院簡史〉,韓江中學校慶紀念特刊編委會,《韓江中學50週年校慶紀念特刊》:。
廖小健
2001,〈日軍統治對馬來亞民族關係的影響〉,《世界民族》2001(1):48-54。
鄭良樹
1998,〈潮州人之人口及其分布〉,謝詩堅主編,《檳榔嶼潮州會館慶祝成立134週年紀念特刊(1864-1998)》:168-169,檳榔嶼:檳榔嶼潮州會館董事會。
2003,〈馬來西亞倡議創辦獨立大學之經緯〉,《海華與東南亞研究》3(2):1-19。
謝詩堅
2000,〈展現韓愈精神文風遠紹昌黎韓江中學光輝的50年〉,韓江中學校慶紀念特刊編委會,《韓江中學50週年校慶紀念特刊》:,檳榔嶼:韓江中學。
蘇天明
1983,〈全國華文獨中資料調查綜合報告〉,《第3屆全國華文獨立中學行政人員研討會資料集》:31,雪蘭莪: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

(三)專書
巴素著,劉前度譯
1950,《馬來亞華人史》,檳榔嶼:光華日報有限公司。
王國璋
1997,《馬來西亞的族群政黨政治(1955-1995)》,臺北:唐山出版社。
古鴻廷
1994,《東南亞華僑的認同問題【馬來亞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003,《教育與認同:馬來西亞華文中學教育之研究(1945-2000)》,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朱鏡宙
1978,《英屬馬來半島》,臺北:樂清朱氏詠莪堂。
李炯才
1994,《追尋自己的國家--一個南洋華人的心路歷程》,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周勝皋
1960,《海外華文學校教育》,臺北:僑務委員會僑務研究室。
柯嘉遜
1991,《馬來西亞華教奮鬥史》,吉隆玻:中華大會堂。
陳達
1990,《南洋華僑與閩粵社會》,上海:上海書局複印版。
鄭良樹
1998,《馬來西亞華人史新編》第2冊,吉隆玻: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出版。
2003,《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展史》第4分冊,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
鄭瑞玉、馬季勛
1999,《馬來西亞及其東南亞鄰國史》,雪蘭莪:馬來西亞董教總全國華文獨中公委會課程局。

(四)網路資料
中國大百科全書電子版網頁:http://wordpedia.pidc.org.tw
馬來西亞首相署網頁:http://www.pmo.gov.my
馬華公會網站:http://www.mca.org.my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網頁:http://www.jour.nccu.edu.tw
臺灣修平技術學院網頁:http//www.hit.edu.tw
韓江學院網頁:http//www.hju.edu.my

(五)報刊
《中國時報》,1998年9月3日。
《中國報》,1999年11月1日至2007年3月17日。
《光明日報》,1999年9月2日至2003年月3月26日。
《光華日報》,2000年1月1日至2002年11月16日。
《南洋商報》,1998年6月27日至2003年7月24日。
《星洲日報》,1967年9月22日至2003年8月26日。
《聯合早報》,2002年7月25日。
《韓曦報》,1978年3月1日至1986年6月1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