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升级为马华副总会长的廖中莱在马青代表大会上(17日),以团长身份疾呼国阵委马华领袖出任第二署理主席。继后在马华代表大会辩论总会长演词时(19日),又有一名来自槟城的代表陈德钦建议马华应再争取一个副首相职。
这一大胆的言论,可以分开两头来评说。虽然在过去曾有人隐约提到副首相职的课题,但一直都未在马华形成一个议决和正式的要求,因此我们不能当成是正式的议案。
先说国阵署理主席,这确实是“一大创议”,但实质意义有多大,倒没有人研究过。历史好像是这样走过来的:
当马华和巫统于1953年正式结盟,并在1954年联合国大党组成联盟的时候,它是一个单纯的结盟,也就没有所谓职位的争议,反正是三方代表在开会后又回到各自的政党去演绎,也就无需耿耿于怀对职位的安排,主要的是能争取到什么和能达成什么样的共识。
例如1959年东姑与林苍祐在席位上发生争执时,东姑干脆取消原订在7月10日举行的联盟会议,然后按其原订计划与马华另一派(以陈修信为首)暗渡陈仓,谋倒林苍祐。这就是说,只要巫统不同意,联盟是开不成会的,并不是凡事都拿到联盟会议商议,还有其他管道可行。
虽然联盟并不是什么权威机构,但却是维持三党合作的一个平台。关键在于老大对联盟的态度,因为老大是联盟的当然主席。不过,在东姑的年代,巫统不是包办一切重要职位的,他身边的红人,马华陈修信的拉线人陈东海就一度被东姑委任为联盟总秘书。到了敦拉萨时代(1970年),他也曾委任马华的曾永森担任过联盟总秘书。可见马华内的首相红人(不是总会长),是可以越级而上的。只要联盟主席信得过,马华还是有人坐上这个高位。
但是到了1974年国阵成立后,马华党人就不再有此荣幸被委为总秘书。从主席、署理主席到总秘书和财政都是由巫统的人按党内的职位来担任。那是因为马华不再是唯一的华基政党,而且成员党也从3个发展到9个,直到今天成员党总数是13个。换句话说,马华只是成员党的其中一个,不再有机会担任国阵的高职。按照传统除了巫统外,其他成员党的党魁是当然的副主席,另两名代表是理事会成员。当这样的制度已继续30多年后,马华提出这样的建议。不是说不合理,倒是成了一个争议的课题。东马的沙巴或砂拉越的成员党也会说,我们也要署理主席,因为东马是马来西亚组成的重要部分。
由此来看,要求马华领袖出任国阵署理主席的建议将可能无疾而终。不是在国阵会议内达不成共识,就是国阵的会议不会讨论这个问题,以免节外生枝。
其实,国阵这个组织一向以来是选举期才被重视的,而且也未具有实权。马华能否得到这个“荣殊”并不重要,充其量是一个名誉职位,它能对其他成员党发号施令吗?而国阵之所以最近较常开会是因为308大选后,有些政党的党魁未在内阁内,但也起不了大作用。
真正的权利应该是操在内阁中,因此下来我们又联想到第二副首相一职。故事(或说传闻)是这样的:在陈修信时代,马华有提及要第二副首相职但不果。不知陈修信在1974年退休是否与此有关?
另外也听说在李三春时代,马华也动过这样的念头,还是没有答案。就不知李三春在1983年突然急流勇退是否也与此有关?
如果马华党员仍搞不清楚过去有否有这样的事,现在又再提出第二副首相职,在马华党大会说说还可以,要在马华中委形成一个议案,那又是给新总会长添麻烦。
当然如果马华有此荣幸,那倒是好事一桩,相信华社也会大表欢迎。可是深一层想,恐怕是好事多磨,因此我们推论马华中委不大可能会在大选失利后,接纳代表的建议来向巫统诉求。
无可否认的,第二副首相远比国阵第二署理主席为强。可惜的是马华的退而求其次的要求第二署理主席也不容易达到,更不要说有提出第二副首相的政治筹码,除非巫统在审时度势后对马华“开恩”。但这样的高难度的建议,也不要为难新总会长了。
比较实际的,正如我过去曾提及的是,马华应该也需要争取一位副外交部长。这个职位从来没有让华人有机会担任,反而来自砂拉越的土保党人曾担任过副外长。际此世界走向全球化的当儿,马来西亚的外交部若出现一位合格的华人副外长,正可体现其多元性,和让华人在国际舞台一展风采,对马来西亚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原载于2008年11月3日《号外周报》 第400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