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8.4.09

从内阁改组看历史包袱 (天下纵横)

在印象中,知道阿都拉政府有成立多个内阁委员会,但并不知道有多少个,直到政府公布共有31个后,才警觉原来我们除了各部门外,在内阁中竟有比部门还多的委员会,实在有些刮目相看。

综观前首相设立的由正副首相领导的内阁委员会中,有许多是与各部门的职务重叠的,不知其实际功效如何?例如体育发展内阁委员会、交通安全内阁委员会、爱滋病内阁委员会、大马厨房内阁委员会等等,并不一定要由内阁的正副首相掌控,倒可以敦促有关部长处理即可,因为太多的委员会包揽在正副首相身上,肯定会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如果每个内阁委员会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则一年之内共要开372次会议;如果是每两个月开一次,则一年要开186次。若是每半年开一次或是一年开一次或是不再开会,则保留下来已没有多大的意义。我们假定这样的委员会每两个月开一次会,再加上内阁会议每周一次,一年共52次,那就是说,首相或副首相一年之内共要主持238次会议,若再加上部门会议或其它会议,则正副首相也就要把大部份的时间花在会议上,必会影响其精力和难有剩余的时间再顾及其他事务。因此我们赞同也认为必须要大刀阔斧把这些内阁委员会缩减成十个左右。至于较次要的就交由部长去处理和解决,然后将报告和工作要点在内阁会议中提出即可,不要再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

其实,我国内阁中所设的各个部门已经够多,也够细致,应该说各领域都有部门掌管。如今新首相纳吉也做了一些的整顿和重组,也算是有所交待。例如,取消企业及合作社发展部是合理的,因为这个部门在新首相看来也许过于彰显新经济政策的推行,也已是时候改头换面了,以免被指为还再守着旧思维而不善于变通。不过将其属下的各局交给其他部门掌管之余,却不将商用车辆执照局交给交通部,倒有些纳闷。再者,又再成立内阁全国交通机构也没要阐明任务,难免被认为或会“削减”交通部的权限。

除此之外,据说纳吉后来不设立所谓的“掌管华人事务”的首相署部长,我们认为完全是正确的,因为既要推行“一个马来西亚”的理念,又要在内阁中设立各族群的事务部长,实属不智,也是开历史倒车。如果我们不善忘的话,英国殖民政府在1877年设立“华民事务官”,由谙华语华文的英籍官员担任正是要控制华人社会的活动,以消除它的所谓“政府中的政府”(英殖民政府将华人社会早年的会党组织之庞大,形容为“小政府”)。也正因为英国的分化政策,以致马来西亚的不同族群在今日延续了个各种族的社群生活。

既然马来西亚已是独立国家,且是多元种族的国家,若是政府采取用不同的部门管理不同的族群,肯定无法落实“一个马来西亚”的理念。既然华人也是国家的主人翁,为什么我们要自我矮化把历史包袱扛在身上,请求政府设立华人事务部长呢?

这种想法就好像在我国的各大城市要求设立“唐人街”一样的可笑。明明这些城市,比如吉隆坡、怡保、和槟城,华人所占的比例也不少,岂是一条街可以概括的?

我们不应忘记沙巴在1965年时,中央政府竟设立一个沙巴事务部长,似乎是要分散沙巴首席部长的权力,但宪法又不允许,结果这个中央部长形同虚设,在过后几年又取消了。虽然中央当时的苦心是有政治议程,调原沙巴首席部长唐纳斯蒂芬来中央,平息沙巴的政治斗争,但这只是权宜之计,不得一试再试。今天我们也切不可重蹈覆辙,天真地以为有了华人事务部长后,华人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毕竟国内六百余万的华人在各个领域生活,政府的每项政策对他们都有直接的影响,绝不是通过设立一个相关部门就解决了种族上的问题。若是此举行得通,则政府大可对每个族群设立相关部门,岂不天下太平?

其实,华人的问题根源于整个国家的体制,要从根本上改善和调整政策上的偏差。如果机制未改,也不是委任多一个副首相就可以解决族群面对的问题。以当今的情况,华人担任的内阁部长的职务有几分重量,大家都心知肚明。在这样的架构下,即使给你一个有名无实的副首相又如何?再说,这个时候还不够条件老话重提,谁敢保证给了这个职位后就可以对308的政治海啸翻转回来?除非国阵决心全面大洗牌。

由此来看纳吉的新内阁,我们也只能以平常心看待传统下的有限改变,不能祈望“天掉馅饼“下来。还是务实看待现实中的根深蒂固的一面,一步一步地要求把坏的改掉,把好的发扬光大。当然更重要的是,勇敢卸掉不必要的历史沉重包袱,以新思维迎合“求变”的民心,才是当务之急。

刊于2009年4月27日 《号外周报》 第425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