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4.7.09

在马六甲看回槟城 (天下纵横)

2008年7月7日,也就是308政治海啸后的4个月,喜讯忽然从联合国教科文机构传来:槟城和马六甲申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区”已获得批准。这意味着,这两座城市已登陆世界旅游地图成为被世界游客关注的焦点。

虽然在这之前,马六甲忝为一座古城,拥有600年的历史(从1402年马六甲王朝开创开始)及槟榔屿也因其历史文化的独特地位(1786年由英人莱特开埠),已是知名的城市,但还不是被世界认同的特出旅游景点。也只有在入遗后,人民才开始感受到入遗带来的好处。

在这方面,马六甲和槟城的重要性一下子被提升为国际知名的“古城市”,也无形中获益良好,最明显的例子旅游槟甲的游客突然大量增加,也使到商机处处。根据负责旅游事务的罗兴强行政议员透露,他是引用中央旅游局的数目来证明槟城的游客有大量的增加。例如在2007年来槟的游客数目是400万人次,而在2008年的记录显示跃增至600余万人次,不过槟城还不是独占鳌头,只排在第四名。

第一位是吉隆坡,因是首都;第二位是彭亨,因有一个云顶赌场;第三位是沙巴,因有一个天然奇观的海底世界;第四位则属槟城。他希望也相信来槟的游客要达至一千万人次是指日可待的。

虽然马六甲排名在槟城之后,但如果根据实情推算,马六甲的游客人次在600万以上是不成问题的,因为来到吉隆坡的游客,大多会到马六甲一游,只需两句钟的路程,不必过夜,也能一览马六甲市区。反之,许多到达吉隆坡的游客,因交通问题而失去来槟的机会。因此,马六甲的游客多过槟城也不出奇。

我无意比较槟甲的孰优孰劣,但在7月3日那一天,我应马华新闻局之邀,参加在马六甲鸡场街文化坊的一个座谈会后也有深切的感受,其他主讲者有曾永森、陈凯希及何启斌。我们除了畅谈马中关系外,也触及马六甲的旅游业的发展问题。而我也顺此机会将马六甲与槟城相提并论,因为两个城市是一起入遗的,并且也在“竞赛”如何争取更多的游客,以为疲弱的经济打下强心剂。

老实说,槟城和马六甲各有千秋,也各有优缺点。马六甲的优点在于它的城市的布局比较整齐,也有规划。例如它的鸡场街已充分地反映出民族的风情与特色,不仅小贩摆卖琳琅满目,而且也有一个大舞台献艺,整条街道既呈现商机处处,也看到人文气息的体现,缺点是古迹保存不力。

我那晚和陈凯希走在一起,也认为我们是第一次参加户外的座谈会,不知效果如何?

不过在我们入场后和进行座谈时,倒感觉有些别开生面,虽没有拥挤的人群,但也有一定的人群(可以自由走动)参加这类的活动。如果此类风气被培养起来,则文化坊除了表演文娱和娱乐的节目外,也可以开展比较严肃的文化活动,包括讲座等。毕竟文化的活动不一定是软性和锣鼓喧天的。有意义的讲座活动也能在户外蔚成一种风气,不失为一个新的推动力。

其实,那天的座谈会,我本身也获益匪浅,曾永森抖出马中建交过程中的一些“内幕”,何启斌的大宏观经济论点及陈凯希的马中商贸情意结倒引出我就马中历史的话题,这也未尝不是一种难得的学习。

在座谈会后,我特意在那里浏览,看到各式各样的人潮在不断地流动,我确实给马六甲在促进旅游业上的努力加分。

在我的印象中,过去的马六甲河也是污浊和十分不雅观的。但现在的马六甲河,晚上有游艇载客观赏风景,呈现另一番风味。这就是槟城尚不及马六甲的地方。不过槟城的另一个优势是开展环岛旅游,只要它被鼓励和发展起来,相信会有更多的游客选择在夜间乘游艇环游槟岛或市区。当然如果槟城能将槟榔河化为另一道风景线是再好不过,可惜一直为缺钱而烦恼。就不知中央政府愿意扶它一把吗?

虽然目前赴中国的马游客已近百万人次,而中国来马的也有60万人数,但如果槟甲两地政府修补缺点,发扬优点,也不难吸引更多中国游客,毕竟槟甲的特色是与中国截然不同的,它的多元特性的历史文化也是中国所罕见的。当然除了中国之外,世界各国的游客也会慕名而来。就此而言,槟甲捍卫入遗地位是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槟城也因各种问题面对更大的挑战。

刊于2009年7月20日 《号外周报》第437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