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4.7.09

马中关系四部曲 (跃马扬鞭)

马中关系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在1千余年以前的唐末就有华人少量移居,因而有了“唐人”之说是为佐证。而在600年前又因郑和七下西洋(始于1405年至1433年)的传奇故事,与在1402年建立的马六甲王朝有了密切的交往。不过,根据《马来亚华侨史》的作者巴素博士论述,在1641年当马六甲被荷兰攻下时,华人约有三四百名之数,只有在莱特于1786年占有槟榔屿后,华人才真正开始他们的移民之路。

这就是说,华人较具规模的移民起于英殖民地时代,下列的移民数目证诸这一点:1787年时,槟城只有华人60名,到1833年时突破1万名。在1911年时,华人已达11万名,与马来人不相上下。而在战后的1947年时,华人在槟城逾24万名,占人口的55%。

同样的,由于槟城开了头,往后大量的华人也南迁至马来西亚各地。在1947年时,单在马来半岛,华人有180万名,占总人口的38%,如果加上当时东马的华人人口50万之数,则华人在战后已有2百余万分布在马来西亚各地。直到今天,虽然华人人口的比例已下降至占人口的24%,但也有600万之众,在马中关系史上,华人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不论战前或战后,马中已结下牢不可破的情意结。本文则以战后演绎马中关系的曲折道路,基本上可分四个阶段来论述。

(一) 第一阶段(1945—1973):对峙时期
战后的马来亚包括新加坡仍属于英国殖民地,对于中国政局的动荡不安采取的是隔离政策,既不再鼓励华人南来,也对马来亚的华人卷入左翼运动采取严厉的驱逐政策。

当1948年马来亚联合邦协定生效时,新加坡被切割出去,企图分化左翼力量;马共也被宣布为非法组织,转入地下斗争。

1949年,中共取得执政权,毛泽东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虽然英国政府在1950年在外交上承认中国,但在殖民地则采取与中国对抗的政策,并对马来亚的左翼运动进行镇压与打击。即使1957年马来亚取得独立,在亲西方的东姑领导下,也延续英殖民时代的敌对政策。不仅没有邦交可言,贸易更乏善可乘。直到60年代,又因马来亚倡议马来西亚联邦计划,左翼群起反对,也使到中国靠向支持左翼运动,两国关系紧张而又对立。当1963年马来西亚成立时,中国支持印尼的对抗政策。
1966年中国爆发文化大革命,马中关系宣告冻结,一直到70年代才有转机。

(二) 第二阶段(1972—1978年):缓冲时期
转入70年代,马中关系有了微妙的变化,导因于1969年马来西亚发生“513”事件经过政局大洗牌后,起而执政的第二任首相敦拉萨扭转了100%亲西方外交,提出了中间偏左的外交政策,希望共产国家(苏联、东欧及中国)支持他倡议的化东南亚为无核与中立地带。

随着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逊破天荒访华后,世界政治格局大起变化。敦拉萨在审时度势下,于同年顺势与苏联及东欧国家建交,也开始揣摩中国的政治立场。此时中国仍处于第二阶段的文化大革命,但毛泽东的灵活外交战略使到马中关系有了突破。先是乒乓队的访华,后是贸易团的互访,双方从互不往来变成礼尚往来;加上两国代表在联合国的谈判大有进展,终于实质性地促成敦拉萨于1974年访华,并率先东盟国家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尽管马共问题是马中关系发展的一大障碍,但敦拉萨敢于抛开历史包袱,在当时来说也是出人意表的。因为他的身先士卒,才有后续的精彩故事。

1975年两国互换大使,关系还是比较紧绷,彼此都存有戒心,未有交心可言。1976年“四人帮”倒台,中国文化大革命结束,马中关系有了改善。1978年邓小平的访问马来西亚既为例证。而他的改革开放政策正迎合了马来西亚的政策。

(三) 第三阶段(1979—1996年):互动时期
无可否认的,刚刚拨乱反正的中国,一切千头万绪,也就需要向外学习,马来西亚自然成为一个被考察的国家。例如1980年派人来槟城考察自由贸易区的模式,就是希望有助于将深圳发展成为经济特区。在1984年时,马来西亚推出普腾国产车时,中国也与德国合作,推出桑塔那汽车。而在1985年时,中国强烈希望海外华人及华侨引进外资发展,马来西亚也是受重视的国家之一。

无独有偶的是:在1989年时,马中两国发生了扭转政局的大事。在中国则是不幸发生“六四”事件,使到改革开放的势头暂时受挫。虽然中国采取强硬的手段敉平示威活动,但也留下难以磨灭的后遗症,直到今天还面对“平反”的压力。而马来西亚在这一年与马共达成和解,后者放弃武装斗争,结束了长达41年的游击战争,让马政府放下一块心头大石,消除建交以来存在的“雷池”。

当马共不再是问题时,马中关系的发展已没有了阻力;当邓小平于1992年再次南巡,鼓吹市场经济时,不但使中国从“六四”的阴影中走出来,也使到中国再一次从创伤中站起来,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大国。

(四) 第四阶段(1997—2009):伙伴时期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爆发时,中国凭其经济实力加入亚洲国家顶住压力,坚持人民币不升值,终于有效地协助化解一场经济危机,中国开始令各国另眼相看。

1998年马来西亚被逼采取货币管制政策,马币在外汇市场除名,虽有损国誉,但稳住政经往下滑落。

马中两国在患难中见真情,友谊更见巩固。转入千禧年后,两国贸易往来空前活跃。2005年时,双边贸易激增至307亿美元,较1975年建交时的区区1.6亿美元,实在不可同日而语。到了2008年马中贸易数额再攀高峰,达到535亿美元。抑有进者,中国也慷慨地贷款8亿美元资助马来西亚兴建槟城第二座大桥,象征马中友谊万古长青。

2009年,纳吉访华带回来的成果又是突破性的,从商贸的提升到双向投资到以人民币结算的安排和战略伙伴的建立,在在说明马中关系空前友好。这在35年前是不敢想象的。

刊于2009年7月13日 《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