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华公会的历史是曲折不平的;有的时候是惊涛骇浪的;有的时候是兜兜转转的,但每过一个劫难,马华就好像矮了一寸。这又是为什么?原来马华是这样走过来的:
1. 1949年创党后,马华面临的是亲国民党势力与亲本土势力的斗争,前者以李孝式(前任财长)为首;后者以陈祯禄土生峇峇为首。这两股势力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矛盾,因为他们都是反共的。亲共势力是不可能在马华立足脚的。
不过,我们必须记得,当1951年巫统创办人拿督翁离开巫统,另立马来亚独立党(1954年易名为国家党)时,马华的立场是摇摆不定的,有的倾向支持拿督翁;有的支持巫统;有的左右逢源,它基本上不是一个团结的党。到后来整个党倾向支持巫统(1953年成立联盟),因而有了联盟在1955年的普选大获全胜的纪录(竞选52席,回教党只赢一席,余归联盟所有)。从那个时候起,马华算是有了团结的方向。
虽然普选的胜利也意味着马华的政治地位提升,但却被拿督翁视为“背叛”而严责马华党内有人企图要使国家党失败,怒而谴责马华要使马来亚成为中国的其中一个省。这种指控是十分严重且言过其实的,但也反映了拿督翁当时对马华的失望和愤怒。
2. 其实拿督翁在当时有这种不合逻辑的想法是因为他认为马华党内不乏国民党人或亲国民党派的党员。也正因为有两个派系存在,因此在1957年马华党选时,一个新的领导层正借助两派(本土派与国民党派)起而求变。这个人就是即是本土人又曾在国民党政府服务过的林苍祐。
3. 虽然林苍祐在1958年打败陈祯禄当选总会长,但不幸的,马华很快又再分裂,甲方的代表人物是陈修信;乙方的代表性人物则是林苍祐。他们的斗争焦点是对议席的分配,彼此未达共识,直接插手马华事务的巫统主席东姑表现了大家长精神,要马华接受其方案,否则免谈。
就因为陈修信的气短,也就不可能避免地给马华带来“沉重”的打击,因为马华的逆来顺受和缺乏高昂的斗志,已使到许多人对马华感到疲倦与不安,这是陈修信夺权后的一个苦果。于是马华地位跌了一级,那是因为陈修信不是林苍祐,他搞柔和,而林苍祐搞的是争取民族的权利。彼此间路线的不同,也就分道扬镳。
4. 这样一来,陈修信的年代几乎是与华社切断关系的,在时不予我下,于1974年让位给具有抱负的李三春。李三春的政治斗争则是避开中国的情愿结,转而支持本土化的斗争,让马华党人能看到一个新气象。但无论如何,李三春点燃的内斗是针对民政而不是巫统,民政党也陪同马华大玩政治游戏而弄得精疲力尽。华基政党地位也因国阵的成立(1974年)而分化和降级。
5. 李三春之后的梁维泮当权(1983年)是马华有史以来的大败笔。他不但在错误的时间斗掉错误的对象(自家人),而且以总会长的权威把持一切。
6. 于是马华陷入激烈的党争(1984年),须劳动时任国阵秘书长的嘉化峇峇担任调解。因此不论后来马华怎样解决党争,它永远欠嘉化峇峇一个感恩的情,也无法在巫统面前要求平起平坐。
7. 在梁维泮失败后(1985年)迎来的是新的大选(1986年),这一仗马华基本稳住脚跟,但因为新任总会长陈群川因触犯公司法令,结果断送前程,马华也进入了林良实时代。
林良实是第二个陈修信,他的思维与思想是经过内心的挣扎而成的,但他同样有其鞭长莫及的短处,反而因巫统和巫统的坐大而使到马华一直被人视为寄人篱下的政党,地位有下无上。
8. 因此当黄家定于2003年接棒时,他是无法改变马华的政治地位。在这方面,黄家定并没有带马华走出困境,反而让位于新上任的翁诗杰来寻求新的突破,而正要突破之时,讵料竟是狂风暴雨来袭,马华又再次劳动巫统介入调停,翁蔡即使有大团圆方案,地位又怎能提升呢?
如果我们注意到今天的马华依然是三分天下,可能是四分五裂,谁来收拾残局呢?到底是纳吉施展压力马华速战速决或是翁诗杰已有了仙丹妙药?可是不论马华上下喜欢与否,我们认为对特大的召开也不能有三心两意。既然其中一派已决定要在11月28日召开,各方无妨接受挑战,一争高下,也只有特大才能为马华解套。但事实是否如此,我们不能得知。
刊登于2009年11月12日 《东方日报》
好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