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的来说,马华党争起于2008年的308大选之后,那时酝酿更换领导人运动。说白了,就是要黄家定下台退出领导,结果在同年的10月一个新的领导层诞生了,新舵手就是一向被视为独行侠的翁诗杰。但马华不因此风平浪静而导入和平团结的年代。恰恰相反,走了黄家定,迎回蔡细历,又是另一轮斗争的开始。
为什么会有翁蔡不两立?又为什么翁蔡会闹得把马华撕裂成两半?没有人愿意说明原由,也没有人愿意抖开内幕,因为说开了也许并没有内幕,也没有什么大阴谋在内,而是翁诗杰这边擎起道德大旗,把蔡细历压得扁扁,试图为马华塑造一个以道德为准则的指导思想,但目的看来只有一个,那就是有翁没有蔡。也不知道是谁订的规矩,反正蔡细历看在眼里,咬在口里,痛在心里。因此经这么一个折腾,又有了一个斗争高潮,那就是后来我们所知的故事了。
这后来的故事,也就是从近的来说,是肇因于2009年的双十特大后发生的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变化,与前期翁蔡势不两立完全不一样,而是赤裸裸地向我们暴露的是另外一个突然出炉的版本。
这个版本即使如何的荒腔走调和与上一个阶段的故事完全连系不起来,也还是要“天下人”接受这才是真正的马华的本质——一个不问因由,不问指导思想和不求逻辑的“大团结方案”出炉了。
“大团结方案”告诉我们什么?它除了告诉我们“斗争是错误的”之外,还告诉我们“放下斗争,团结一致”才是正确的大道理。但这里马上浮现一个问题,这方案的基础建在哪里?没有人说得清楚。还有,以道德为准绳的指导思想为何在一夜之间烟消云散?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
于是有了第三种意见的出现,那就是廖中莱一派向“团结方案”挑战,也就是质问其合理的定位在哪里?
这里又出现一个吊诡,本来是翁廖联手向蔡近逼的;现在反倒过来是翁蔡联手逼退廖的“逼宫”。
今天的马华不论是远因或近因都因人事的纷争而扭曲了马华的形象,它变得使人认不出究竟这是原来的马华还是善变的马华?如果马华不对症下药,及时的正本清源,恐怕连党员自己也迷失其中。
其实,这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马华的领导层可否告诉人民马华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先不必标明是左或右,或中间偏左或中间偏右,而是放小来说是“立足华社,放眼国家”或是“随波逐流,见机行事”?这些日子来,人们只看到马华的三派在骂来骂去,围绕的竟是要不要党选的问题,而不是马华在国阵内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及马华如何争取华人支持国阵?不要告诉我们马华从一开始就有坚定不移的立场,而是事实经过多年的消磨,其立场也一改再改。例如双十特大后的马华的方向不是变得更难以捉摸吗?翁诗杰虽身为总会长,但也难以发号施令,一统全党。比起李三春来,他的权威也大打折扣。当年(1979年)李三春斗胜曾永森出任总会长后,就呈函首相胡先翁解除曾的部长职,首相照做了,因为那是马华的内阁部长。现在的翁诗杰显然不可能促首相纳吉解除廖的部长职,因为首相说他在近期不会改组内阁。
蔡细历虽身为老二,势力看来比翁强,但他没有官位,也只能处理党务并和廖派就重选日期展开拉锯战。
至于廖中莱也有许多的无奈,在党内只是三派中的一派之首,不可能通过中委会作出决定。唯一的优势可能是重选已是大势所趋,但问题是什么时候才重选?翁蔡双方固然会择最佳时日,而廖派看来十分被动。
在这种胶着的情形下,马华三派的小组会议,不但没有达成党选协议,而且也横生枝节,一切看来“按兵不动”。这就显示着党选不会在短期内降临,反正国阵也不急于举行全国大选,难怪纳吉说不再干预了,让马华爱怎么闹就怎么闹吧!但闹得越久,对马华越不利,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可是这样一来,在308后仍然找不到未来方向的马华,现在又加上党领袖只善于内斗而怯于外斗,那华社又怎样要求马华向巫统提出诉求?我们不是说马华没有替华社做事,而是马华如果身陷内斗,元气大伤,各派又担心被对方吃掉,总想方设法压倒对方,哪有心思规划马华的指导思想?当一个政党自我迷失时,什么独立自主都是空虚的,一个党的力量除了来自党员及群众的支持外,更重要的是党的指引方向是什么?
今天的马华是否已重新获得群众或说华社的认同和支持,相信马华上下心知肚明,这又是谁造成的呢?又是谁使到马华被人诸多责难,还要劳动大家长插手其中?
所有的悲剧始于马华的派系斗争没完没了,谁都不服谁,那么最好和最痛快的途径就是重新党选,而且越快越好。既然巫统通过今年4月党选重新整合,为什么马华不能这样子做呢?如果一个人不能牺牲小我来顺应大我,则这个人在马华的作用已不重要了。
虽然我们不以为重选是解除马华危机的万灵丹,但最低限度,通过民主的程序定胜负好过僵持不下,也许这一选会给马华带来新的希望也说不定。但不论谁胜谁负,参选的各方领袖一定要给马华指出一个明确的方向,不能像过去含糊其辞的交代。换句话说,他要为马华制定新的指导思想,好让马华有一个自信的未来。否则,党选过后,马华还是站在十字路口。
刊登于2009年12月10日 《东方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