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3.11.10

为何早期党魁都是峇峇?(直挂云帆)

马来西亚的华人是由中国南迁的移民而形成的一个重要的民族,大规模的移民始于英国人在1786年占领槟榔屿后,但因为更早前有部分华人已在马六甲落地生根,他们在后来形成另一种归类,称之为“娘惹与峇峇”。根据巴素博士在《马来亚华侨史》中指出,当荷兰在1641年攻下马六甲时,华人不过三四百名,直到1817年时,也不过1千名左右,只有在马六甲归英国管制后(1824年荷兰将马六甲让给英国),华人人口才比较显著的增加,如1825年的纪录时3千余名华人。

当1828年英国将马六甲、槟榔屿和新加坡合并海峡殖民地时,华人在这3个地方的人口如下:马六甲4510人(1827年);槟城8693人(1830年)及新加坡7575人(1829年),总和起来也不过是2万华人。

由于这批早先的华人移民的后代和后来的华人移民的后代在这三个地方接受英文教育,他们的思想也就转向对西方的崇拜,但生活习惯则保持一定的华人传统。久而久之他们“自成一格”,把自己定位为“峇峇一族”也就是土生华人,以有别于“南来华侨”。

他们这些土生华人很希望能融入西方的社会成为英国公民或最低限度是英籍民或被视为本土人而不是外来移民,但不幸的英国并没有计划将“峇峇一族”纳为英国人,而是把他们归为华人一族。这是已故政坛闻人林建寿在其一本著作《鸟瞰金沙滩—一个槟城家族的回忆录》所阐述的感受。他说:“英国人让他们(峇峇)在开始时充满憧憬,但后来他们被英国人忽略了”。

另一位著名的左翼领袖林建才(林建寿的哥哥)也在一本著作“《华惹》—时代风云”的序言中也有同样的感触,他巧妙地引述林有福(他在1956年成为新加坡首席部长,是出名的右派与仇视左派的人物),在从政前写过的一篇文章:“战后受到苦难的洗礼,我才重获我的灵魂并回归东方”。

因为白人仍然带有强烈的种族歧视,不让非白人参加专为白人而设的俱乐部,即使这些受英文教育只讲英语的峇峇也不例外。

由于这些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英国并不把“峇峇与娘惹”视为同路人,而在战后导致峇峇精英介入政治从事改革运动,以改变自身的命运。

最明显的是在日本投降后不久的1945年杪在新加坡成立的《马来亚民主同盟党》。它是由一批峇峇及非华裔的专业人士组成,例如主席菲立何亚琳律师就是林建才的舅父,而林建才也在后来成为这个党的秘书长。由于主张民主和朝向自治,反对种族歧视,它成了英军事政府的眼中钉;尤其是左翼人士和马共精英(如余柱业)也介入其中后,这个党已被标签为左翼的亲共组织,也就在1948年6月25日宣布冬眠和“自我解散”。这是发生在英军事政府在6月20日宣布马共为非法组织和展开大逮捕后的第5天。

左翼运动的受挫,也促使林建材在50年代初期流亡海外,先是潜入印尼,后是辗转到了中国。根据林建才的回忆,既然在新加坡站不住脚,被英军事政府追缉,也就想到香港立足。他相信他的律师专业(剑桥大学毕业)可以一展长才。讵料在阴差阳错下,他被送到广州,及后就被安排在北京担任翻译工作,也曾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英文播报员。

这位讲得一口流利的北京话且能熟读华文著作并译成英文的政治人才坦诚他写不了中文,还是以英文写作。他之所以被标签为左派也是形式所逼,到了中国后就更被视为左翼统战的领导人之一了。

1956年他得以回到新加坡,那时的首席部长是林有福,两人有一定的交情。1962年马来亚独立后,他获得东姑首相特别恩准,回马来亚定居,但被限制在怡保执律师业。直到1978年才获准返槟执业。

目前已退休和颐养天年的林建才是典型的峇峇精英,他们这些人早年参加政治活动反对殖民主义,其中有些人是不满英国不承认他们的特殊身份,还是把他们丢回“华人社会”;也有些人具有献身的反殖精神。

比如在1949年成立的马华公会,就是由一批华人精英发起,当选创会会长的陈祯禄就是马六甲出生的地道土生华人。马华公会打出的是右派的旗号,以和马共及左翼运动划清界线。在因势利导下,它很快地与巫统及国大党结盟组成联盟(1954年)而后在政治上形成主流直到今天。

陈祯禄这一代的人之所以在战后参政主要是想为华人争取应得的权益,但反过来他们被鼓励参政来和马共对抗。

马华公会在陈祯禄之后的继任者林苍祐也是峇峇;林苍祐之后的陈修信(陈祯禄儿子)又是不折不扣的峇峇。说起林苍祐这位峇峇,经历也与林建材一样传奇,但命运大不相同。他在1944年在英国毕业后启程前往中国参加抗日工作,成为蒋介石与陈诚政府中的一名重要军官和医官,直到1947年才从重庆归来,带回来一位中国太太吴欣燕。1951年他领导一批峇峇组成急进党参加市议会选举大胜,他的党标榜民主与自由,与左翼挂不上钩,但却与右翼的马华公会有共识。因此他在1954年率急进党加入马华,当中包括后来成为首任首席部长的王保尼,他也是一名峇峇。

除了一批峇峇加入右翼政党外,还有另一批峇峇则选择加入了左翼政党,其中较著名的是林建寿。他由英国毕业归来后就参加劳工党,继后成为这个党的领袖。另一位著名峇峇是陈朴根,他担任早期的劳工党秘书长。林建寿的姐姐林碧颜律师也曾是劳工党党员,后来的陈志勤又是一名峇峇。

因此在战后乃至在独立后,在政坛上领尽风骚的尽是峇峇精英,他们都被标签为华人,林苍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要华人当自强,努力争取被定位为“华裔马来西亚人”。

其实在早期的时候,华人社会还是分成受英文教育的和受华文教育的,如今在中英语不分下,已是界线模糊,即使不是华校生,今天的政坛领袖不会讲华语已是不行了。这就更进一步证明华人社会已是一个整体,它不能被切割。

如果说过去是英国把峇峇“踢回给华人社会”,那么今天的华人都是土生土长的峇峇,已不存在“新客和土生”之分。换句话说,形成一个整体的华人所要争取和奋斗的目标是将整个华人社会融入马来西亚人的社会,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大趋势。

刊登于2010年10月28日《东方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