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林苍祐因竞选失败而退休(大桥与光大成了他的代表作),改由许子根上台主政。这个时候槟城大桥的车辆流动量越来越多,但尚不至于形成堵塞的严重局面。1993年,槟城大桥被私营化,其中一个条件是大桥使用率达饱和点后,有关公司要进行扩建,即从现有的双行到增至三行道(目前已完成此项大工程)。
1995年的大选国阵在槟州取得大胜后(原本行动党在槟州议会有14席,后因补选减至13席,但大选后只剩下1席)。根据许子根的透露,首相马哈迪曾私下表示要用什么来报答槟州人民给予国阵的有力支持,他提出了槟城需要第二大桥的建议。
于是首相在当时一个感恩宴上当众宣布政府将在槟城建立第二大桥,这对槟州人民来说,无疑是另一个大喜讯,有关新闻也成了报章的头条。
虽然政府心中已有腹稿,也预测第二大桥的兴建是不可避免的未来大蓝图,但因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也导致政府不得不放慢发展的步伐。这之后,发生了1998年安华被革职事件,而后者卷起烈火莫熄;更在1999年的大选冲击马哈迪的政权,国家政局进入微妙的状态。
到了2002年,当时的首相马哈迪认为经济已有所改善,可以计划兴建第二大桥(因为在那时,现有的槟城大桥的通车量已达饱和点,必须另寻出路)。在与日本公司商议下,又发现问题不易解决,原来日本公司提出较为苛刻的条件,建议兴建钢铁大桥,原料要从日本入口。虽然利息甚低只1%。但比较之下,成本比较低息贷款来的高,只好暂时作罢。
2003年马哈迪退休,改由阿都拉继任我国第五任首相。他的作风与马哈迪有所不同,先是对大型计划谨慎其事,不贸然行动;后是在审时度势下,又于2006年通过第9大马计划启动国家机器,将第二大桥正式纳入其中,而且标明必须在5年内力促其中。
有了定案之后,第二大桥又归谁承建呢?马哈迪的计划是否需要重新改变或是原封不动?最后由许子根代表槟州政府与中央达成协议:交由管理槟城大桥的马友乃德公司(UEM)负责,理由是现有大桥既由马友乃德经营,在不发生利益冲突下,由此公司来推动第二大桥是适当的安排,也会顺利地开展。
于是在2006年11月,由首相阿都拉亲自主持第二大桥的动土礼,象征着这座长达23公里(跨海部份长达17公里)的东南亚最长的桥将会“美梦成真”。
不过,人们又对耗资30亿元的建桥费有了不同的看法,毕竟它不是小数目,能否如期在5年内完工也有争议(与第一大桥比较,承建费是增长4倍有余)。
就在有人质疑是否“动土不动工”时,又一大喜讯几乎让每个人开了眼界。原来在2007年7月13日,马来西亚政府和中国政府签署贷款协议,向中国借贷马币27亿元,年利3%,分20年摊还,它被形容为中国有史以来借给外国单一的最大贷款。参与见证的有我国第二财长诺莫哈末、首席部长许子根、中国商务部长薄熙来及中国驻马大使程永华等。
根据马友乃德集团董事经理阿末巴拉斯桑尼于当年7月16日透露,这是一项马中联营计划,中国的港湾工程有限公司将占有51%,而马方则拥有49%。换句话说,中国公司将主导第二大桥的兴建,而成立于1980年的中国港湾公司拥有丰富的建桥经验,可预期在2011年完竣。
未想在2008年的大选,一场政治海啸又影响了第二大桥的进程,不但槟州政府易主,由林冠英主政,而且中央政府的当家也换人,由纳吉顺势而上,但不变的是第二大桥将持续其进程,只是完工的日期绝对不是2011年,而是推到2013年了。同时造价不止30亿元,而是接近40亿元了。根据所知第二大桥工程完成已超过50%,但是否在2013年通车,尚待观察。
就在第二大桥尚未完工之际,不久前又传来中国另一大公司与槟州政府签署备忘录,准备在槟城大展拳脚,除了要建地下隧道外,也提出建第三通道的海底隧道。
当然在第二大桥未落实前,相关的大型计划也只能处在规划阶段,不大可能同步进行的。无论如何,槟州政府也得为槟岛越来越严重的塞车问题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案,以迎接两年后第二大桥的通车,否则槟城的交通将因两座大桥的通车而变得顺得哥来失嫂意的尴尬规划。在这种情形下,重新打造槟城的交通路线图是十分必要的。(下)
刊登于2011年9月15日《东方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