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6.7.12

王者之辨如同“群众大会”(直挂云帆)


继今年2月份马华总会长蔡细历与行动党秘书长林冠英的华语1.0辩论后的5个月,两人又于78日在吉隆坡开展第二场2.0的“王者之辩”,但这一次是使用国英语。
老实说,他们用英语来表达与争辩确实比华语强,而且也来得顺畅和自然。因此在陈述和驳辩方面比第一次的还要好;而在总结方面也比第一次来的更有火力和激昂。这就是说,今次的辩论是成功的,大家都作了一定的准备,也用数目字来压服对方。单以辩论来说,他们两人总算比较“不负众望”地擦出了火花。
不过从整体来看,这次的辩论仍然是“离题”的,大会展示出来的辩题是“行动党与马华:谁的政策更有利于国家?”,但林冠英一开头就揶揄马华“没有资格在这里讨论政策,因为不是马华做主,而是巫统做主”。
这种说辞表面看来是矛盾的,既然马华没有政策则已没有辩论的必要,因为辩来辩去也辩不出个结果来。
但林冠英还是趁势参加了辩论会,把矛盾转过来嘲讽和贬斥马华是个没有政策的政党,藉以提升民联的声势;尤其是为行动党大造声势。
因此林冠英的开场白不是阐述行动党的政策,而是语锋一转,让辩论会马上进入高潮,向马华发出猛烈的轰炸。从养牛案到巴生自贸区的丑闻;再到国家贪污盛行与申报财产的课题,无一不是针对要害的。
正因为林冠英抓住了听众的心理,他提高了声浪像在“群众大会”上数说马华的“罪行与失责”,更因为“害怕”巫统而在一些重要课题不敢表态。因此他认为改变是唯一的出路。
所谓的改变自然是民联上台执政,但马华的蔡细历不甘示弱地反讽行动党的口号不应是改变,而是应改成“以夺权为先,混乱施政为本”,说成马来文好像成为“顺口溜”(Rampasan kuasa didahulukan, Pentadbiran huru-hara ditumakan)。
虽然这句话的杀伤力不大,但蔡细历似乎不是省油的灯,他也不是长篇大论表达马华的政策,而是“以史喻今”。他说,谁说马华没有权利谈建树?马华曾参与我国独立斗争,包括争取公民权。这也是为何林冠英和林吉祥能拥有大马公民权。这是历史的其中一部分,而行动党在这方面是没有任何角色扮演的。
这种提及历史的贡献对行动党来说也许是不容易反驳的,因为在国家独立前,行动党还没有诞生,但也不能说行动党交白卷。它的前身是与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挂上关系,而人民行动党是于1954年由李光耀等人在新加坡创建,只比马华公会迟了5年(马华创党于1949年)。由于在1948年后,马新在政治上已被分割,直到1963年新加坡成为马来西亚一州后,人民行动党就和马华抬杠,直到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后,换上民主行动党(1966年注册)与马华展开难分难解的斗争。两党的斗争在1969年的大选有了第一个高潮。这一年马华剩下13个国席,与异军突起的民主行动党不相伯仲,也拥有13个国席。
在这之后,马华也有过反扑,更成功地拉拢行动党议员加盟,以致两党的恩怨无法说得清楚,从中反映出马华的真正对手是行动党。尽管行动党宣称是多元种族的政党,但它把马华公会当成最大的敌手乃是不争的事实,民政与砂人联党则被排在第二和第三位。
2008年的一场308政治海啸终于让马华、民政及人联党尝到行动党的威力。这一下子,行动党又成了这三个国阵的华基政党的“死敌”。
在行动党大军压境的当儿,于2010年再度卷土重来的蔡细历,面对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政治生态。如果说过去是“马华当家”在中央也在各州政府参与主政,那么今次马华已不再如同过去的风光,甚至在国会也只拥有15名国会议员(只比1969年时的13名国会议员多两名),与民主行动党的29国席相比,显然是少了一半。这也许是蔡细历所面对的“困境和挑战”。
在这种情形下,蔡细历与林冠英的两度交手也是有一定的压力,但如果说华语的辩论让人有些意外地看到蔡细历的“华语天份”,那么今次的国英语辩论也展现了林冠英的辩才与“英气逼人”。
虽然他们在辩论中偏离了主题,侧重在挖苦和挑出对方的缺点和弱点,但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若是照稿宣读政策是无味和沉闷的,不如来一个刺激性的高调论政。也因为两人具有这样的天份,他们确实把整个会场搞热了。如果说他们是不错的“雄辩家”或“诡辩家”,那是不能否认的,只可惜我们在享受观感的满足外(各方的支持者总是喜欢嘲笑和喝倒彩对方;更有人借机抖出近期被炒热的所谓“绯闻”),也无法从辩论中吸收更多的资料进行分析,因为他们彼此的攻击重心都是围绕在陈年的故事或无法解释的课题。
虽然如此,我们还是能从两人的总结中看到一个“结论”,那就是林冠英口中的政策是为了下一代和未来;同样的,蔡细历口中的转型和愿景也宣称是为了下一代和未来。既然大家都为未来而求变,那就得检讨过去的“得与失”,并从中纠正“过失与错误”来一个“亡羊补牢”才是比较直接和重要的。如果彼此都不对“历史上的错”表示歉意,那么未来又是如何从错误中取得教训?这就是我们要思考的大课题。
无论如何,王者之辩至此应告一段落,不要再办下去了,再辩下去恐怕会沦为冷嘲热讽和攻击的ceramah,那就不如留给各方自行设政治擂台吧?
刊登于2012年7月12日《东方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