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时,我们迎来了一批来自台湾中原大学客家研究所的学者,也包括研究生在内。他们分成两批到来大概有20多位。
他们之所以到来是因为在早一年前来了几位研究客家的学者,目的在于研究当地的客家文化和产业作为他们东南亚客家研究的一部份。但我告诉他们浮罗山背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因为在我的印象中,这个山城住了很多的客家人,有许多史料未被发掘,尚没有专人研究。就这样引起他们的兴趣也就先自身到浮罗山背投石问路。他们的初步结论是:浮罗山背是个值得研究的地方。一年之后客家研究便在2008年拉开序幕了。
经过学者们约廿天的调研后,他们进一步肯定浮罗山背是客家人的聚落,但一些特征开始淡化和消失了,因为人口外流。
当我们被告知浮罗山背是客家人的其中“一宝”之后,我们便在2009年成立浮罗山背客家村联委会,把当地的客家人结合起来,希望我们能对客家研究做出贡献。
而后在同一年,我们也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及韩江学院开展客家研讨会,双方共提出十多篇论文。我也带领这批学者到浮罗山背了解实况,他们也对客家文化的保留及客家方言的“流行”表示一些惊讶,因为他们在这之前并不知道原来客家人的方言是十分通行的。
我后来向他们说,如果乔治市是福建话的天下,那么浮罗山背就是客家话的地方。事实也是如此,在当地的客家人讲客家话是普遍的,不是客家人也会讲客家话。更令我们意料之外的是,在当地的一座天主教堂的教友们都能够用客家话诵圣经。不但证明客家话在教会流行,而且历史也证明早年在浮罗山背有出现用客家话为媒介语的华校,但在日本投降后各华校也普遍以华语为教学媒介了。
我常常这样说,马来西亚的华人真幸运,当中国在1920年后推行普通话教学而不鼓励方言教学时,马来亚就加入了改革运动,香港则坚持以粤语为教学媒介。因为我们的华文教育以普通话为标准,方言教学少之又少。我上面提到浮罗山背有用客家话教学的学校也不过一两间,仅限于战前。因此不对华教的发展构成阻力。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浮罗山背基本上是乡村地带,客家方言已是当地的共用语言。
如果我们再往前推,那就是在百多年前,浮罗山背开始有客家人居住。这可以追溯到太平天国(1851-1864年)失败后,许多客家子弟纷往外逃,以避开清廷官兵的追剿,因为这场革命是客家人洪秀全发起的,也就使到清廷格外仇视客家人。
这些逃到海外的弟子有一部份来到浮罗山背落脚,因为他们是太平天国的子弟(拜上帝会),自然地加入天主教会。久而久之,天主教在当地形成其中一个重要的宗教。
其实在我们决定把槟州首任客家首席部长王保尼的生平移入客家文物馆后,我们也惊讶地发现原来王保尼的父亲王如进南来后的第一个驿站是在浮罗山背,及后才迁至大山脚。王保尼是在大山脚诞生的。由此可见,浮罗山背是客家人南来的发祥地之一。(2012年9月15日,王保尼纪念厅在槟州客属公会第三楼的马来西亚客家文化馆内正式开幕)
虽然随着岁月的流逝,客家色彩已逐渐褪色,但台湾中原大学的学者出台的第一份研究报告“认同”了浮罗山背是客家人的村落,而后清华大学的客家研究所的学者也加入了考察工作。他们更在2009年在韩院主办了一个客家研究的座谈会,从各方面收集客家资料。
在因势利导下,我们于2009年在台湾学者的协助下,向槟州政府提呈一万余言的备忘录,以历史及事实举证浮罗山背是个客家村,希望能在政府的协助下,得以建立一座客家地标,以展示客家人的风采。
我们当时的计划是建立一座客家土楼建筑的文物馆,收集当地的历史文物,也把客家历史收进去。后来我们被告知有籍贯和方言色彩,恐怕会有“厚此薄彼”之说。在考虑到国家的多元色彩后,我们又退一步只建土楼的文物馆,但不标明是客家文物馆,而是各民族的文物馆。
虽然面对一定的困难,也有人提出土楼是中国的,不是马来西亚的,不符合国情的说法,但我们仍然相信和坚持浮罗山背应该有一个客家的地标,如果我们这一代不落实,只好留给下一代。但最好是这一代人要努力以赴,否则在发展列车开到浮罗山背后,所谓的客家情怀又会被冲掉了。
正是因为这样,我在每一年的客属公会的会庆都不厌其烦地提及土楼的事,即使曲高和寡,我也不愿放弃。
碰巧在今年9月1日的英文星报刊登一则土楼移植成功的故事,使我更具信心地调整策略。它的新闻是说在四川首府成都约20公里的一个城镇叫洛带的,居民只有23000名,绝大多数是客家人。在去年的时候,当地政府脑筋一动,把永定的土楼移入洛带,通过房地产公司的投资和开发,终于在今年4月大功告成,进一步带旺旅游业。有关的土楼除了充为文化活动场外,也是宾馆,几乎使它成为一个永定以外的土楼城,吸引了万千的游客,真是商机无限。
既然洛带能够成功,没有理由浮罗山背不能建立一个新景点。因此我向曹观友行政议员说基于公会资力有限,我们开放给发展商投资,肯定会带来丰厚的利润。在这方面,我们愿意与有兴趣发展浮罗山背成为新的旅游景点企业家合作,建造一座土楼地标。楼下是各民族的文物馆,土楼内的空虚地可进行文化表演,而土楼的二三楼可辟为宾馆。若再加上小贩中心和旅游商场,肯定会让万千的游客慕名而来。因为土楼本身就是最好的号召,有助发展浮罗山背成为人文气息浓厚的旅游景点。因此我们需要发展商打造一个有文化底蕴的乡镇,不单单是为了吃榴莲才到浮罗山背,只要能够成功,我们是会力促其成的。我欣慰能得到曹观友的谅解与支持。
数天后,我也把这个讯息带给参观文物馆的旅游部长黄燕燕时,她也表明中央政府也有提供贷款发展旅游产品。她把土楼的兴建当成新旅游产品,但就要看我们如何把握这个商机了。
(本作者也是马来西亚客联会署理会长,在915的槟州客属公会宴庆会上提出了开放发展客家土楼的芻议)
刊登于2012年9月24日《光华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