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8.1.13

纳吉加沙之行的意义 (跃马扬鞭)



马来西亚首相纳吉于122日对加沙的历史性的短暂访问虽然引发了一场小外交风波,但其意义是重大的,不仅反映了巴勒斯坦的立场有所改变,而且也显示了马来西亚正在调整其外交政策。
其原由还得从巴勒斯坦本身说起。在历史上,巴勒斯坦这块狭长的土地曾是犹太人的国家,立国的时间是公元前2000年,也就是距今4千年前。
摩西的十诫启开了犹太人的历史,也通过犹太教在巴勒斯坦这个土地上建立了后来被称为以色列的国家。
公元前63年(距离今天2千零76年),罗马帝国征服了犹太人建立的马卡比王国。接着犹太人与罗马帝国进行斗争,结果遭遇更大的镇压,更将犹太人立国之地(迦南)易名为巴勒斯坦(取名自犹太人的世仇“非利士人”(Philistines)。这个民族来自地中海,长期与犹太人争土地)。自此之后,犹太人杀害的被杀害,流亡的四处流浪。他们失去了祖国,浪迹天涯,但“祖国”在他们的心中世世代代相传下来。
另一边厢,被罗马帝国占有的巴勒斯坦在公元7世纪时,由于回教的兴起,巴勒斯坦成为伊斯兰帝国的一个行省,大批大批的阿拉伯人移入居住。所谓的阿拉伯人是指中东地区信奉伊斯兰教的人,把阿拉伯语言及文化视为共同的遗产。
当伊斯兰帝国在阿拉伯国家大行其道时,另一端的西方社会也兴起了基督教。公元1096年,在罗马教皇的发动下,3万名的“十字军”拿下耶路撒冷,伊斯兰帝国也进行反扑。但因为基督教与伊斯兰帝国争夺控制权,犹太人成了夹在中间的悲剧人物。
到了16世纪,伊斯兰势力在土耳其崛起,奥斯曼帝国乃告“独霸”一方。在1520年占领了巴勒斯坦,一直到1922年奥斯曼帝国才告式微。
在时间上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后,英国夺得了巴勒斯坦的控制权。基于对犹太人的同情,英国支持赫茨尔(1864-1904)推动的犹太复兴运动(他后来成为以色列之父)。经过英美国家的扶持,犹太人也从那时开始,从四面八方涌入巴勒斯坦定居。
1947年联合国在英美的主导下通过将巴勒斯坦分成两半(一半供以色列立国;另一半让阿拉伯人建巴勒斯坦国)后,犹太人就迫不及待在1948年建立以色列国,也就打响第一次中东战争。
前前后后,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打了5次中东战争,一直未能压服以色列。
尽管以色列的势力不断坐大,但美国来到今时今日已不得不为巴勒斯坦的和平出谋划策。在这方面,巴勒斯坦内的两大集团—法赫塔及哈玛斯的斗争也显现缓和迹象(法赫塔控制约旦河西岸地区;哈马斯控制加沙地带);更有迹象显示,巴勒斯坦准备与以色列和平共存。这不但符合联合国精神和阿拉伯国家的立场,而且也符合马来西亚的政治取向。例如不久前我国允许基督徒访问耶路撒冷就是一个明显的改变,以期在以巴真正和解后,制定新的外交方针。
既然巴勒斯坦已在去年被联合国接纳为观察员国,迈向会员国的日期已不远了。如果再加上巴勒斯坦的人民和政府承认以色列的存在和合法性,则极端份子已不能借巴勒斯坦课题挑战事端和战火,更没有借口进行恐怖活动。
从这个观点来看,我国首相纳吉对加沙的访问也是有一石二鸟之效,一方面与哈马斯直接交流,让它纳入国际大家庭;另一方面,让法赫塔接受权力分享的现实。
当然纳吉从埃及进入加沙是最方便的,而要进入西岸则要取得以色列的首肯,自然是不方便。因此法赫塔的阿巴斯怪责纳吉此行加深巴方内部分裂应该是不切实际的。事实是纳吉可能是促成哈玛斯改变初衷与法赫塔“长治久安”的重要人物,更可给其他回教国家制定国策的一个指导方向。

刊登于2013年1月28日《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