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一天,我们就走完纷乱与不安的2013年,但对马华公会来说,这是忧喜参半的一年。忧的是马华公会在今年的505大选时又再次栽了筋斗,而且是栽在华人的手里,因而被国阵主席纳吉形容为“华人海啸”。
我们不必争议用这样的形容词是否恰当,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以全国的投票率算,有85%的华人是投给反对党,也就是我们所认同的民联(它们是由公正党、行动党及伊斯兰党组成);甚至有的选区华人高达90%转向反对党,只剩下10%或不到10%的华人投票投给了国阵。就因为华人选民的一面倒,最直接伤害了马华公会,继之是民政党和人民联合党。如果拿历届的选举与505的选举成绩作比较的话,我们会发现马华公会本届的战绩是惨不忍睹的,它从来没有面对这么狼狈只剩下7国11州(或称之为7-11)的议席。如果拿马华公会参选的37国席和90个州席来折算,它在国只保住19%的席位,而州只保住12%的议席。在这种难堪的结局下,马华公会放弃了“入阁”的机会,扮演比反对党还要被动的角色。既不是反对党,也不像执政党,就不知道马华到底是在朝或在野了?
因此2013年对马华而言绝对是个凄风苦雨的一年,既不知道本身在扮演什么角色,也看不清未来。从505到今天,也已经整个7个月有余了,马华公会还在摸索,也难怪身为国阵主席的纳吉向马华发出最大和最后的警言,他这样说:这可能是华社(指大选的成绩)给予马华“最后通牒”,如果现在不醒来就太迟了。
但要怎样醒觉呢?纳吉带着半严肃半开玩笑的口吻说:如果马华要重新振作,它必须服食“政治伟哥”,因为刻下的马华有党员和人力,但精神虚弱。
在这方面,纳吉的所谓“政治伟哥”就是希望马华重新团结、重新布署、重新振作和重新在华社定位。
为此我们在505之后看到首相纳吉给马华提了两个醒,一是“华人海啸”把马华的“龙王庙”冲倒了;二是要用“政治伟哥”来打救马华。这两个政治词汇在华人及马华听来是很刺耳的,也很不舒服。因此有一些所谓学者或时评人总爱否认这个说词,认为不是华人海啸,而是大马人海啸,但与308比较,它是更明显地表现出华人更加明确地表达求变的决定。如果308(2008年)的政治海啸是指马来西亚人(不分种族)的政治倾向的大逆转,才出现五州的州政权易手,那么505的“华人海啸”又何须否认呢?华人身为马来西亚人在505作出最强烈的转变也是给国阵一个警告;更是给马华最后的通告,若马华再不改变的话下回的大选或者会被送去“荷兰”。
因此在无需否定“华人海啸”下,马华也无需斤斤计较“伟哥”字眼的应用,因为今天的马华已不是服用100Plus就可振作起来,它是几十年来沉寂的弊病一并爆发而陷入了“政治黑洞”中。如果我们没有忘记当1969年马华只剩下13个国席(参选33个)时,它被时任巫统署理主席兼内政部长的伊斯迈在1971年揶揄和讽刺为“不死不活”,缺乏生气的政党;更认为巫统可考虑与之拆伙。在此之后不久,刺激了陈修信(马华总会长)在1971年2月大搞华人大团结运动来回应伊斯迈的奚落。那么在华人海啸之后,马华又该如何回应呢?
就在马华对未来忧心忡忡的时刻,我们又喜见马华在12月21日选出了新的领导层。这个由和平方案组成的新团队是以廖中莱为首的,他直到今天尚未为马华怎样利用政治伟哥在华设重新定位。
假如廖中莱想要取回华社30%选票或回到从前40%到50%,甚至更多的支持率,那他就要正视如何治疗马华的“政治软弱症”。既然纳吉已开口请马华服用政治伟哥,而这“良药和特效药”正可以向巫统请教,只要巫统认同强大的马华是国阵的稳定基石,它就要对马华作出相应的协商和让步。尚若马华无法在近期内扭转乾坤(陈修信能在短短的一个月内对伊斯迈的批评作出反击),那它将会失去改革的良机。
其实马华也不必忌医讳病,既然纳吉已开出处方,那廖中莱不妨向国阵主席要求提供治疗马华萎靡不振的政治伟哥的“秘方”。
也惟有双管齐下,马华才能在华社中重新定位和重新抬起头来,我们不必详列马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相信马华新的领导层也很清楚和心知肚明华社要什么和不要什么。这就是在政治谋略和政治运动中,马华怎样使自己与华社共呼吸而不是各行其是。
刊登于2013年12月30日《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