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8.4.15

亚非会议六十周年 (跃马扬鞭)



19554月,在印尼、缅甸、斯里兰卡(锡兰)、印度和巴基斯坦创导下,共有29个国家应邀参加第一次在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马来亚尚未独立未派团参加)。由于是以地区作邀请,也就包括中国和日本在内,但排除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因此大会以第三世界人民的利益为依归,接纳了由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大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及和平共处。
这是中国在解放后(1949年)及朝鲜战争结束(1950-1953)后,由毛泽东敲定的外交政策。最先是于1953年由周恩来向印度提出,也在1954年双方确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外交基调。同年,缅甸也认同中国的外交方针。
由于会议不涉及思想意识形态,参与的国家有的是走资本主义的,有社会主义的,也有回教国家,主要的目的是支持民族解放独立运动和确保区域和平安全。因此万隆会议也通过十项原则,内中涵盖了“和平共处五大原则”:
①尊重基本人权、尊重《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②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③承认一切种族的平等,承认一切大小国家的平等;④不干预或干涉他国内政;⑤尊重每一个国家按照《联合国宪章》单独地或集体地进行自卫的权利;⑥不使用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任何国家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⑦不以侵略行为或侵略威胁或使用武力来侵犯任何国家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⑧按照《联合国宪章》,通过如谈判、调停、仲裁或司法解决等和平方法以及有关方面自己选择任何其他和平方法来解决一切国际争端;⑨促进相互的利益与合作及⑩尊重正义和国际义务。
在当时,参加会议的只有六个国家与中国有邦交(阿富汗、缅甸、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和越南),其余23个国家与台湾国民党保持外交关系。
在会议期间,难免出现攻击中国的共产主义威胁论,而周恩来则舌战群雄,使到会议充满激情与争议 。周恩来也在大会上展现了他的魅力和风采。
虽然周恩来在1961年时有提议尽快召开第二次会议,但碍于各成员国意见分歧;尤其是在是否邀请苏联和美国参加出现严重争执,也就使到原定于1965年在阿尔及利亚的会议流会。直到2005年才在万隆举行第二次亚非会议,庆祝亚非会议50周年(当时印尼总统是苏卡诺的女儿梅嘉瓦蒂)。
事实上,在1955年的时候,时局不算稳定,中国也探知会有人对中国团不利,也就小心翼翼地向印度包租“克什米尔公主号”,以运载中国团从北京经香港再飞往印尼。
原本周恩来与陈毅也随团起飞,但因出发前几天接获缅甸总理宇努特邀周恩来一行先到缅甸访问,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及埃及总统纳塞讨论亚非会议课题。周恩来也就未乘“克什米尔公主号”,而是经昆明到仰光,从而避开劫难。事后获知前国民党特工有派人置炸弹于飞机内,而于411日在上空爆炸,机上共有16人丧命。这是一宗令人难忘的政治空难悲剧。最后嫌犯全获释,案件也不了了之。
这说明了即使安全没保障,周恩来也义无反顾地完成在万隆的任务,他为新中国立下了外交的丰碑。
如今一晃60年过去了,但万隆精神依然闪烁其中,它让人想起昔日第三世界敢于对美苏说“不”,也在后来(1961年)促成“不结盟运动”的诞生。这个规模更大的组织(有118成员国和20观察员参加第一次大会)也同样将大国排斥在门外,它们宣示了不靠向任何一方而寻求独立自主的政治主张。1971年马来西亚加入这个组织,反映了我国告别100%亲西方的外交而走向中立与不结盟路线,并与全世界国家友好往来。
我们也希望中日首脑习近平与安倍晋三的会晤能使到两国以和为贵,充分体现万隆精神,这才能显示出亚非会议的崇高精神。

刊登于2015年4月27日《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