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马来亚独立后,联盟成员党中最先引发分裂的是马华公会,主要是因为在1958年党选中,少壮派从中崛起,林苍祐当选总会长,他锐意改革以便马华更具代表性而要求获分配1/3的国席(当时总数是104席)。结果与东姑冲撞乃至巫统与马华关系起了变化。
在此关键时刻,马华不是团结而是分裂。从那时开始,马华时不时就发生周期性的分裂(如1973年林敬益事件;1979年曾永森事件;1984年陈群川及林良实事件;2003年林亚礼事件及2009年蔡细历事件都是导致马华分裂多过团结的)。虽然林苍祐派失败在先(1959年),由陈修信派取而代之;但陈修信却失败在后(1969年的大选,马华派出33人角逐国席,只13人中选,也把槟州政权弄丢了,马华槟州候选人全数铩羽而归,林苍祐领导的民政党异军突起)。
林苍祐不仅出任槟州首席部长,而且与新首相敦拉萨(1970年)重修旧好,更在1974年应邀加入扩大了的联盟组织,改名为国民阵线。
从三党联盟的组合变成9个政党参加的国阵,新成员计有伊斯兰党、民政党、人民进步党、砂人联党、砂土保党及沙巴联盟,再加上原来的3个(巫统、马华和国大党)组成。后来又加入沙巴的自民党、沙卡达山统一机构、沙团结党(PBS)、沙人民团结党(PBRS)、沙进步党(以上政党取代沙巴联盟)、砂民进党、砂人民党(主要是砂国民党分裂而成的)一共14个成员党。这之中有伊党被开除(1977年),砂团结党退出(1990年,但2002年回归)及砂进步党退出(2008年),至今才剩下13个成员党。
回过头来,由于民政也被列为华基政党,造成马华耿耿于怀,水火不容。这两个政党也就从党外斗到党内,直到2008年后双方都没有条件继续再斗下去,因为原有的地盘和影响力已经转移到反对党组成的阵线,取名为人民联盟(民联)(这个组织近日又再脱胎换骨成“希望联盟”,暂且不提)。
其实在70年代,有很多人纳闷为什么敦拉萨在组成国阵时,没有把民主行动党拉拢成其中一分子?(如果你问林吉祥,他可能也答不上来。因为那时敦拉萨将这个“任务”交给马华的陈修信,而行动党的谈判人是吴福源(党秘书长),不是林吉祥。陈修信建议解散行动党,全数加入马华;行动党要求至少3名正部长和2至3名副部长。因为南辕北辙,谈判破裂(此密谈在1971年公诸传媒)。但这又产生一个问题:为什么敦拉萨或巫统不直接与行动党谈,而要假手马华呢?能够解释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巫统不想让马华太难堪;另一个原因是巫统仍未抹去李光耀留下的阴影。就这样,在马来西亚国会只剩下行动党和砂国民党(因其首席部长加隆宁甘因与东姑交恶,早在1967年被排出联盟,自然也没有被邀参加国阵)的议员成为反对党,势单力薄。
虽然巫统也有内乱和分裂,但分裂过后的巫统并没有被打倒,仍保有稳固的势力。例如1989年东姑拉沙里脱离巫统另组46精神党,在1990年的大选功败垂成,最终(1996年)不得不全部回巢(巫统)。即使在1999年大选因安华事件给巫统造成一定的威胁。从中崛起的是伊斯兰党,而不是安华的公正党。公正党是在2008年的大选,在安华的精心部署下,才取得亮眼的成绩,也连带起行动党和伊斯兰党,一下子执政5个州政权;国会议员也大跃进至82个(总数222席)(计分国阵140席,其中巫统75席;反对党民联原82席,因间中有人退党,变成民联75席,独立人士10席)。
2008年的大选巫统还是保有65%的席位,参选117席,胜了75席。与此同时,怡保的执政权又再翌年(2009年)回到巫统手上。再加上2013年大选,吉打州政权又回归巫统,只剩下3州政权继续由反对党把持(吉兰丹、雪兰莪及槟城)。虽然国阵在下议院的席位有减少变成133对89席,但巫统席位有增无减,从2008年的75席位增至2013年的88席位(参选121席),保有72%的席位。
反观可怜的马华、民政及人联党又再一次上演滑铁卢,在国阵内谈判的基础变得更加脆弱了。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只看到沙巴进步党具有勇气在2008年9月退出国阵,但在2013年的大选它因与民联较劲而全数败落。这样的教训对其他成员党来说不啻是一项警告:脱离国阵,没有未来。
就巫统看来,国阵没有必要改组或调整,毕竟巫统不曾大输,还是保住优势,国阵也就依然故我了。但也有人反过来问华基政党,留在国阵可“纠正国阵”吗?巫统的人也说了,如果你们不能胜,将席位交给巫统安排,就等着委任上议员当部长。若是华基政党沦落到此地步,其生存的意义就归零了。焉能掉以轻心?
刊登于2015年9月28日《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