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我应北马中资企业协会会长刘振华之邀, 参加了在Jen Hotel举办的“一带一路”论坛。除了首长曹观友、中驻槟总领事鲁世巍及德勒马来西亚CEO余永平也作重要演讲外,更有多名来自中国各企业的领导也分享他们在槟城的运作和面对的一些问题,真让我“大开眼界”。
根据所知,单在北马就有60余家中企投资,其中以槟城最受欢迎。在诸多的中企代表眼中,槟城是一个十分独特的地方。难怪刘振华说,我在槟城好像是从中国的一个城市迁到另外一个“国内”城市工作和生活,没有出国的感觉。华人不但很多,而且大家也习惯用普通话交谈。他打趣地说,我在印度呆了6年,也学了英语,好像在槟城派不上用场。
余永平也坚信会有更多的中企会来马投资,因为马方
提供了优惠的条件,而且环境“闹中带静”,海陆空交通便利,是适合投资与居住的地方。
鲁总领事也相信在“一带一路”引领下,会有更多的中资企业在北马投资,从而打造一个新亮点。
首席部长曹观友不忘“招商”本色,他希望中企借助“一带一路”的顺风车,加大对槟城的投资。
本届论坛的另一个特色是投资的中企领导人都分别在台上陈述他们的经验和心得,当然也不忘提出改善的要求。
吊诡的是,在战前竟已有一家企业在马来亚操作,它就是中国银行。
其因由是这样的:1912年,由孙中山批准在上海成立中国银行。从1912年到1928年,中国银行负责代理国库,承汇公款及发行钞票等。
1928年至1942年,中国银行走向国际市场,先后在伦敦、新加坡及纽约设立分行。
在此期间的1939年,在槟城开设马来西亚第一家分行,随后在吉隆坡及怡保等地也开设分行。
1942年至1949年,中国银行扮演国际贸易专业银行,负责对外收支进行贷款和融资等。
1949年中国解放后,中国银行总部迁至北京,归中国人民银行领导。
虽然中国政府易帜,但中国银行业务不受太大影响。本来中国银行应在1949年就应结束槟城的业务,因为种种原因,槟城分行就一直保留到1959年才撤离。
我记得有一位早期雇员林小真对他曾在中国银行服务而感到骄傲,且不时向我们讲述他的“荣耀史”。我们因对内情不理解,也就听得有味。他也乐得津津乐道;尤其是中国银行在2009年在槟城复业时,他更是乐在其中,好像又回到从前的日子。
屈指一算,刚好是相隔50年,这50年又是何等的漫长(中银行在2000年在吉隆坡复业)。
但对老一辈的华人来说永远不会迟,只要他们心仍跳动就可以等到重新“开花结果”。
马来西亚的人民不是在1974年就迎来了马中建交吗?这在五六十年代是不可思议的事。
就如1991年,我们迎来了中国的航班(南方航空公司),在槟隆各有驻点。由那个时候起,南航与马航就成为马中人民交流的重要纽带。
1994年,在介绍下,我的店屋一度租给南方航空公司当办事处,前后约4年。我也因此一度与南航负责人熟络,且不时在周日出外郊游。这也使我想起了刘继海总经理给我们留下的难忘印象。
如果南航是马中建交后最早投入槟城操作的企业。如今算来,已整整28年了。
在此之后,应该是直落巴巷大水坝的工程是由中国公司承标的。这应该是90年代后期的事。还有其它工程就不一一列举了。
随后马中两国贸易顺利开展,特别是在1989年马共与马政府及泰政府签署《合艾和平协议》后,更刺激了马中关系大步向前,因为再也没有任何阻力。
根据资料显示,从1985年开始,马中贸易已是马来西亚居于顺差,中国则居于逆差。这是中国对外贸易的第四大的逆差,居第一位的是台湾,接着是日本和韩国,马来西亚则排第四位。
情况与美国刚好相反,中国自1985年以来,对美贸易就处于顺差,导致特朗普十分不满,要中国削减顺差额2000亿美元(两年内),因而有了贸易战方兴未艾(因中美贸易超过4千亿美元归中方占优势)。
马来西亚除了在贸易上占有优势(双边贸易额1086亿美元),马方顺差额高达300亿美元。马来西亚在中国投资以1984年有记录为标准。在1996年实际投资额4.6亿美元。截至2012年,马对华投资共5253个项目,总金额达63.27亿美元。如今更是大步跨进了。
另一方面,根据中国方面的公布,从2018年1月至12月,马国批准的制造业津贴共40个,预计制造11439个就业岗位,总投资折约47.5亿美元。整体而言,截至2018年12月,马批准中国制造业项目共422个,创造约7.3万个就业岗位,总投资118.8亿美元(中国是在2013年后加大对马投资)。
至于在北马方面,已有60余家中国企业驻守。从2013年到2018年9月份为止,中国对北马投资超过38亿令吉,而2018年首9个月,中国对北马的投资约9亿令吉,其中对槟投资约7.5亿令吉。
这意味着,槟城有望成为中国企业热门投资的地方。但中企的意见是槟城的地皮价格较高、交通阻塞,影响运输时间;同时深水码头不够深,大船不能靠岸,须用舯舡运载,很不方便。这就意味着要槟城努力改善交通和港口设施,但中央也要减少繁文缛节,让中企顺利投入生厂。
刊登于2019年7月1日《光华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