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31.8.20

马来政党分裂与马来中心思想

除了华人卷入1911年的辛亥革命之外,在马来社会也有一批左翼分子因受到印尼的影响,而在1939年组织了马来青年会(Kesatuan Melayu Muda)(KMN),其领导人是阿末布斯达曼,担任副秘书。

因为过于活跃,被英殖民政府扣捕。当年有份参与马来青年会的还有一位知名人士布哈鲁丁(他后来成为伊斯兰党的主席,初时未甚活动,也就没被逮捕,但此组织被查封)。

不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后,反而是布哈鲁丁一马当先,在194510月在霹雳成立马来国民党(PKMM),被推举为主席。他打着左翼旗帜,一时声势浩大。其他创党人尚有依萨(1962年任劳工党全国主席)及阿末布斯达曼(1955年与布哈鲁丁合创马来亚人民党)。

从他们的政治倾向及活动记录来看,他们是服膺于社会主义的,而且是倾向印尼总统苏卡诺的路线,走的是社会主义路线和苏卡诺的“纳沙贡”路线(民族主义、宗教主义及共产主义三结合)。

1947年马来国民党下辖的青年团(API)在布斯达曼领导下先被查封,而第二次坐牢。1950年,英殖民政府再查封马来国民党,并将领导人布哈鲁丁及依萨等人投入监狱,罪名是党受共党渗透。

就在马来国民党意气风发的年代,另一个马来政党也成立了,这个党就是在柔佛署理州务大臣拿督翁惹化的领导下,于19463月成功地号召41个马来社团在吉隆坡举行大集会。除了反对英国提出的Malayan Union宪政(也称为蓝皮书)外,并宣布成立马来民族统一结构(United Malayan National Organisation,简称UMNO,巫统)。

很显然的,这是一个右派的政党,立场与政纲接近英国,也就得到英国的欢心,才转与巫统讨论成立“马来亚联合邦协定”的细节,以取代马来人反对的Malayan Union,因为这个新宪政既没有保留各州苏丹对宗教的自主权,也没有提及马来人的特别地位。

这个政党第一次提出了以马来主义为中心的思维。在英国的同意下,逐渐形成政治主流。

虽然陈祯禄以泛马联合行动理事会主席的身份(这个组织主要是由马来亚民主同盟所推动。这个党因亲共政策也在1948年自我解散)与马来民族力量阵线(马来国民党领导)相结合。在1947年向英国提呈“马来亚人民宪章”但被否决。这一年,马新的大罢市也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标志,可惜没有产生效果。

194821日英国强行实施“马来亚联合邦协定”后,它就用另一只手在4个月后,即1948620日宣布马共为非法组织,并大事逮捕共党份子和亲共份子,数以千计的华人被遣送回中国。

为巩固右翼势力,1950年马来国民党被查封,基本上剩下马来右翼政党,而在1949年成立的马华公会及1946年成立的印度国大党则被纳入由巫统控制的联盟进一步彰显马来中心的权威。

由于存在马来中心思想,即使是左翼政党的人民党也在1967年支持政府的“国语方案”,与劳工党分道扬镳。这说明一件事:马来中心思想是不被政党所左右的。这两个在1957年结合的政党从此各行其是。

但到了1969年,政局又有大变化,不但是执政的联盟跌了一跤,只勉强保住中央政权,却失掉槟州政权和霹雪一时组不成政府。

接着在196959日投票后,竟在513日爆发种族冲突流血事件,全国进入紧急状态。

在政局被安定后,政府于1970年推出新经济政策,开始反思在独立前后马来人的经济并没有太大的改善,因而决定通过政策和措施来保护和提升马来人的经济地位。

在这样的背景下,马来至上主义的观念再一次被提升,第一次是在1957年独立时;第二次则是马来西亚成立日(1963年)。在两者都被认为不尽人意下,1969年的大刀阔斧政策也就出台了。尽管前有拿督翁组成的国家独立党/国家党的分裂(1952年及1955年);后有1963年阿都亚兹离开巫统组成的国民议会党,但在1964年大选中被淹没。再后有东姑拉沙里的46精神党对峙巫统(1990年大选),但都无功而返。反而在1999年及2008年的大选才再一次考验马来人的政治智慧。

其实政党的分裂是不可避免的,也不是世界末日。在分裂底下,马来人又失去什么?在团结下,马来人又得到什么?伊斯兰党的起落、土团党的分裂及公正党的内讧,马来人是否已失去很多?还是依然故我?

因此问题的症结不是马来人政党分裂带来的马来人政治地位的下沉。恰恰相反,马来政党还是操控大局。

只要马来中心思想存在的一天,马来政治的大方向是不会被改变的。这与马来政党分裂与否是没有多大的直接关系。

 刊登于2020年8月31日《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