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之所以急于组成马来亚联邦(Malayan Union)是因为在战前及战后有一批马来民族主义份子带着社会主义的理想与印尼的左翼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在上世纪廿年代,就开始鼓吹马印一家的概念。后来印尼的民族主义领袖苏卡诺号召印尼先人民先争取印尼的独立,也相应地鼓励马来民族主义份子向印尼看齐。在此局面下,英国最好的战略是将马来亚组成马来亚联邦,与印尼切断关系(1963年马来西亚的成立,也是防止印尼势力北上)。
但马来亚联邦在1946年触礁,在马来民族主义领袖拿督翁的号召下,马来社团及民族主义份子群起反对马来亚联邦,巫统由兹诞生。
当英国同意搁置马来亚联邦,转而与巫统及苏丹谈判新宪制后,华社开始感到不安。果然在1947年出台的“马来亚联合邦协定”草案,除了规定皇室对回教的特权和马来人具有特别地位外,也加上马来人定义的条文。与此同时,它也规定非马来人得申请公民权,除了在槟城和马六甲出生者可自动成为公民。
由于条文被认为不利华社,也就有一场大罢市在马新上演,抗议英殖民主义者的不公平协定。
在1947年,由全马人民行动理事会(AMCJA)及马来人联合阵线(Putera)联合提呈人民宪章,结果被英方拒绝。
英国在不理会华人的反对下,于1948年2月1日实施“马来亚联合邦协定”,且在同年6月20日在马新实施紧急状态,并宣布马共为非法组织。
巫统在英国的支持下,势力进一步扩展,但创党人拿督翁在1951年的退党另组马来亚独立党是巫统的第一个打击,但巫统没有被击垮,反而促成“以党治国”的理念。
下面的四个例子证明了巫统是以党为本,不是以人为本:
(1)随拿督翁后,巫统第二个分裂发生在1963年,左倾的阿都亚兹(农长)被东姑开除而另组国民议会党,因被视为倾向印尼而在1964年的大选中无功而终。
(2)1987年是巫统的第三个分裂。以东姑拉沙里为B队及以马哈迪为首的A队对抗。双方在党选中势均力敌,结果马哈迪棋高一着,压倒B队,也因之造成巫统成立以来的最大分裂。
较后,东姑拉沙里另成立46精神党,与行动党及回教党联手,向马哈迪的国阵挑战,结果功败垂成,却意外地在1990年大选扶起回教党重夺吉兰丹州政权。
(3)巫统的第四个分裂发生在1998年,安华被开除党官职,掀起了滔天巨浪的冲击。安华用最快的时间成立国民公正党,也拉拢行动党与回教党合作对抗国阵。
结果在1990年的大选出现意想不到的成绩,安华的公正党只拿下5席及行动党10席,最大的赢家是回教党,拿下27席,也夺得吉兰丹和登嘉楼州政权,一时令人刮目相看。
回教党(在2011年正名为伊斯兰党)也因先后与东姑拉沙里和安华合作而壮大了组织。从此之后,伊斯兰党显得意气风发,不仅未重视东姑拉沙里的影响力,而且也越发不喜欢受控于安华。
在伊斯兰党看来,它们不能一直寄人篱下,有朝一日它们需要单飞,以展示宗教带来的力量。
在另一方面,我们看不出巫统内部有何变化,也不认为东姑拉沙里及安华的对抗是有效的。但马哈迪在2003年退休后先后起用阿都拉和纳吉后,改变已悄然发生。
未想马哈迪在2018年加入反对党阵容,一举拿下纳吉和国阵的执政权,结束了一党独大的局面。
本来马哈迪重作冯妇是有助“挽救”巫统的,他想要用土团党取代巫统,但不成功,反而在2020年辞职而被慕尤丁抓住了政权。
后来巫统反客为主,也逼使其代理人伊斯迈沙比里宣布提早大选,旨在恢复巫统昔日的荣耀。不料巫统再一次上演滑铁卢,只剩下27个国席。虽然有机会成为团结政府的骨干,但代表性已转弱。
今天的巫统已失去大方向,只想增强势力,未想再当回老大,这是一个败笔。
其实,巫统是有机会再爬起来,关键是安华能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果公正党和诚信党尚未具备如同巫统的无孔不入的网络,那么最好的方法是让安华回来做老大,让巫统再振雄风,否则巫统又如何乘风破浪?
刊登于2023年7月24日《南洋商报》
https://www.enanyang.my/node/553978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