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2.7.24

没有意义的更名之争

真没想到,这一回是伊党的峇东埔国会议员莫哈末法瓦兹提出要求槟州政府将“乔治市”(Georgetown)易名为“丹绒本拿牙”(Tanjong Penaga,理由是还其原名以表达本土色彩。但究竟在1786年之前槟岛已有“丹绒”之称,或在之后?因约定俗成,被马来民族称为“Tanjong”(意指海角),再加上“Penaga”(一种香料树),两个字加起来Tanjong Penaga就是指岛上突出的海角的香料。由于缺乏史料佐证,我们也无法确定在英人莱特来开垦之前就有人居住此处,而称之为“丹绒”?

因此对地名或街名的争议也往往无法达成一致,到最后只能各自表态。正如在今天,华人和非华人对路名的称呼就大相径庭。例如华人称呼的“头条路”,其英文街名为Magazine Road;而Macalister Road,华人则称之为中路,这就是多元文化社会的各取其名。

同样的,我们对槟榔屿的称呼也是各有精彩。例如张礼千所著的《槟榔屿志略》(1959年版)及书蠹()所著的《槟榔屿开辟史》(1969年)就对槟城地名各有说法:

1)第一种说法,因槟城盛产槟榔树,因而取名“槟榔屿”。此说有误,因槟城不产槟榔。

名学者许云樵指出,槟城之命名或因这小岛形状似槟榔,故而冠名为“槟榔屿”的说法比较有道理,也为后人所接受。

2)华人在1786年后大批南来开发槟榔屿,因而称其为“新埠”。

3)也有人引用马来文的Pulau Pinang,称为“浮罗槟榔”。

4)“庇能”也是华人的口音,意指槟城(Penang),也未有官方认可。

5)马来人称之为“丹绒”,但属于民间流传。

6)官方则称为“威尔斯太子岛”(Prince of Wales Island),这是莱特于1786811日登陆关仔角后,竖立起英国国旗。在这一天,开埠人莱特在英国国旗下宣誓:“今奉总督及孟加拉议院训令,予今日占据此岛,名槟榔屿,今称威尔斯太子岛(Prince of Wales),并奉乔治第三陛下之命,监视不列巅国国旗竖立于岛上,以供不列巅东印度公司之用。1786811日,即威尔斯太子生日前夕,特立誓为证。”

较后,莱特又宣布将所占据的三角形突出土地命名为“乔治市”以宣示对乔治三世国王之效忠。这块土地(位于今日的旧关仔角)最初是由莱特建立康华丽城堡,具有行政办公和拘押犯人之用。

但后来因为“威尔斯太子岛”这名称太长,也就被“槟榔屿”这名称所取代,而乔治市自定名后就不曾更改。直到今天已因被列入联合国文教机构的世界文化遗产区而闻名于世。

其实英国在拿下槟榔屿后,又于1800年也拿下威省。在与吉打苏丹修订条件后,英方只付苏丹1万元西班牙币(本来单只槟榔屿岛每年就要付3万元西班牙币,但在讨价还价后,达成槟威两地一年只付1万元西班牙币)。直到今天为止,政府还得每年付出费用。

同时,从那时开始,英国就全面策划它的东进政策;尤其是因美国在1776年独立后,导致英国向东寻找殖民地,槟城是为第一个桥头堡,接着是新加坡(1819年)和马六甲(1824年),以便英国将槟新甲组成海峡殖民地(1826年)。

仅是相隔14年,英国就向中国发动鸦片战争(1840年),及后拿下香港和联合外国军队攻入中国内地(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中国),建立了领地和治外法权,将中国沦为任由外国凌辱的土地。

也因为槟榔屿为英国开一侵略风气,不久后印度也全面被英国控制,下来是缅甸和东马地区。

西方势力的崛起及中国政局之沦陷,就不难了解为何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中国成为被践踏的对象之一。

正因为如今在不容乐观的世局下,若我们在此时对无关紧要的更名行动表示重视,那就是避重就轻。

事实上,乔治市也好,丹绒本拿牙也好,都对已独立的马来西亚无关紧要,我们无需对历史带来的古文化耿耿于怀,而非要改名不可。

再者,槟城和马六甲被列为文化遗产区那也是因为槟城保留了英国所留下的文化和乔治市古建筑物及独特的水上人家;而马六甲则保留了葡萄牙及荷兰的遗产和娘惹文化等遗产。如果拿掉这些存在的古文化,包括乔治市的两百多年的名字,我们还有什么可彰显的?

 刊登于2024年7月22日《南洋商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