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8.1.04

(C) 社会短评

(01)南大台大受承认
如果你是个华人,你没理由歧视你的母语。中华文化5千多年的灿烂历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除了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及印度文化能够与之在古代相映辉外,它可说已成为人类中最有价值的文化遗产之一。你懂得掌握华文的应用,就可自由舒畅你的心意。同时,它在科学用语上,并不逊于西洋文化。

我们这个地方从前是英国的殖民地。英文就在佔优势下生根蒂固,直到今天还有牢固的地位。在这种情形下,英文学校必然吃香,因为子弟毕业后,找一份白领阶级工作轻而易举。一些华人的观念于是改变了,他们尊崇西洋文化。然而,这一切到底不损于华文文化的地位。今日,它不但在我们社会上有其应用价值,在世界各国亦然。

站在纯学术立场评价中华文化,只要你不含有偏见,你一定佩服它的深奥哲理。其知识包含之广,无奇不有,正像一个丰富的遗产,叫你贪婪地去挖掘不完。正是为了探求更高深的学问,本邦的华校生赴南大与台湾的大学攻读者为数不少。

一个崇高的理想,一个强有力的吸引,只要能力所及,华校生都向南大及台大进军。虽然早先明知这张文凭的轻微价值,不过没有关係,为了充实人生,充实学问,大家都不感到犹疑。

无数的华校生涌向南大,在云南园寻找知识的宝藏。我曾经也抱着美丽的幻想投进云南园的怀抱。虽然学无所成,但是我看到的事实确不容我不相信,同学们都在用功读书、鑽研,向所感兴趣的学问追求。

终于,我看到南大培育出无数专才。一个个优秀的学生往海外展献他们的才学。特别是那些理科学生,在英国、加拿大、美国、西德、澳洲、纽西兰等国的大学留下良好的声誉。

不出几年功夫,南大有了博士,有了硕士。他们披上光荣的博士袍,站在所有着名国家大学面前,向他们展示南大生也不弱。向世界的大学宣告吧!南大生将以最大的恆心与毅力,攀向学术的最高峰。

任何人可以办得到的事情,南大生也可以办到,绝不落人后,也有勇气开创先例。在学术彊场上,华校生曾立下光辉的碑坊,将来更发扬光大。

南大明天会更好
我先后看到南大生荣获博士者近30名凯旋归来,我看到一百馀名荣获硕士者光荣返国,又有一批批相继出国深造。

这一切的一切,摆在你眼前,谁说南大生“不学无术”?谁说华校生没有用?

还有,南大生成为马来文专才者你应该知道了吧!南大生回到母校执教,协助发展母校的事实你看到了吧!南大生在教育界及工商政界的工作表现你必然更清楚。

站在国际水准及学术立场看南大,你会觉得它的雄伟突出。云南园不但为新马孕育学术人才及理科专才,亦逐渐在世界的大学中佔据重要位置。它的存在价值与社会意义,早已有目共睹。曾作为南大生,我感到无比光荣。至少南大生不是“草包”一个。

今天,我们在报上读到马大副校长翁姑阿兹教授的可喜宣佈:承认南大和台湾的大学学位。这进一步证明我们的观点是正确的。为马来西亚政府承认的国立大学──马来亚大学当局有此举,我们有难于形容的兴奋,虽然我们不感到奇怪。

翁姑阿兹教授的公正与明智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华校生确然有其可取之处。他还讚誉华校生在数学方面的表现呢!这不是浮夸之言,这是衷心的感受。你不认为这是事实吗?

华校生固然有缺点,而且也不是个个都是优秀人才。这正如其他大学一样,并不尽每个学生都特出。

我们承认华校生在作海外深造时,面对最大的难题是英文的使用较差。但“万事起头难”,只要一个人肯求上进,努力学习,他一定可以克服偏差的。同样的道理,外国人要学习华文,何尝不是要下一番功夫?

语文是一种学问的工具,不用来代表一个人的学问浅深。假如我们单单以英文作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的学问,那麽苏联、法国、德国、日本与中国的人民岂不要落后英美澳纽等很多?因此,语文与智识是两回事。多懂一种语文,将协助我们多认识;少懂一种语文,不意味着你没有学问。

马大当局承认南大台大的学位,它的重要意义显然不再提供几个人入学作研究求深造,而是坦然地承认南大及台大(华文大学)的资格。从广泛的意义看来,是给全马华人一个欢欣的鼓舞。这种宣佈将使到其他语文学校改变对华校生的偏见态度,并进一步加强华人的信心,表明华英文源流的大学生资格同等。

翁姑阿兹教授不愧是个开明的学者。他的宣佈,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他的宣佈,消除人们对南大的错误观念。他的宽坦心胸,值得全马华人,尤其是南大及台湾的大学生的仰敬。

我们希望,随此之后,华校生将来在社会将有较好的出路,受到同样的尊重。

我想,今后任何一位南大或台湾大专毕业生,在寒窗苦读4年后,穿上学士袍从校长手中接受毕业文凭的一刹那光景,一定会更加的激奋。因为这张文凭在我们的国土内,以学术观点来说,它已经有了存在的价值,既使华文大学的毕业生将来也许还得继续“廉价出售劳动力”。

(02) 庆祝韩中18週年
转眼间,母校韩江中学已建立18年了。今天(7月15日)是它的生日,我带着一颗欢乐的心回到它的身旁,参加18週年纪念日。

我在母校獃了8个年头,对母校有深厚的感情。我热爱韩中,因为它充实了我做人的道理与学问。自从毕业以来,只要我不是身在外地,都不会忘记参加母校的校庆。

18年,对一个人来说,刚好是他(她)成长的年代,朝气蓬勃,含苞怒放的花,多美好的时代。我的母校,就像一个成长中的年青人,在放射着光芒万丈……

想着母亲过去的辛酸,看到她今日多少的成绩,我感到无比的欣慰。虽然前途还有困难,然而“别怕,只有无畏者的面前,才有路”。我们祝福您,亲爱的母亲;我们给您力量,协助您,渡过重重阻碍。为了教育,为了下一代,母亲,您必须坚强成长起来。

从一片荒凉的椰园,披荆砍树,历尽千辛万苦,把韩中矗立起。1950年7月15日,人们在欢呼,欢呼她的诞生。热心教的育已故林连登先生作了巨大的贡献,造就万千个栋樑。后贤为缅怀与表扬林老先生的功绩,在韩中的中央竖立一座高大的铜像,永远纪念他对教育贡献的一生。

韩中在成长,在风雨中成长。一座新的体育馆建竣不久,另一座新型的科学馆即将完成。母亲在穿上新衣裳,显得更青春美丽。

我是来自韩中的,你是来自韩中的,他是来自韩中的。我们大家来自同一个学习场所。各个角落,都有母亲孩子的足迹──东海岸、西海岸、泰国、印尼、新加坡,桃李满天下。

一个读书的理想,把我们汇合在一道;一个远大的前程,叫我们劳燕分飞。天下无不散之筵席,但人生何处不相逢。校友相逢在母校中。

母亲,孩子们个个在不同的工作职业上奋斗着,没有忘记给人群及社会服务。我们没有辜负您的期望,您也没有令国家失望。

今天,我投进您的怀抱,我有千言万语要向您说──
问候您,母亲,您可健康快乐!
弟弟妹妹们都好!他们该比我们听话吧!
他们该比我们杰出吧!一年复一年,他们是比我们强得多。
但是,弟妹们必须加倍努力充实学问,社会前进的脚步将不等待迟到的人。

为母校诞辰高歌
今天是母亲的生日,我为您快乐的诞辰唱一首讚歌──
您是光明的灯塔,引导我们走向正途!
您是孕育国家栋樑的摇篮!
您大公无私,收容超龄的、落第的、贫穷的学生,发挥“有教无类”的精神!
您巍峨屹立,富丽堂皇的校舍,叫无数人敬仰!
您的伟大,像青山一样高峻,像绿水一样远源流长。

“笃于文行”,是您向孩子们灌输的大道理。我庆幸能够参加您的生日礼。

校庆典礼上
何督学官说,青年学生要有浓厚的爱国意识。我们把这裡当作永久的住所,我们就要爱护这个国家。我们必须改变战前那种对本地事情採取旁观的态度!

他又说,离开学校后,要继续不断地为人民服务。想到自己外,还要关注别人。

我想,这是国家青年做人的基本原则。

蓝副董事长说,人生于世,所要培养的是良好的品格,而不是金钱与地位。做事要脚踏实地,老老实实,诚诚恳恳。

他又说,做人要光明正大,不要有不正当的行为,更不可损人利己,这是我们教育的目的。
我想,离校的校友们,大家都必须检讨一下自己的行为。

教育界闻人许崇知说,青年人要好学不倦,千万不可学“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天一过冬来到,收拾书包好过年。”

他又说,韩中开拓之初,斩一颗椰树要1元8角的工钱。当时建校同人说很贵,承标商说不贵,因为花1元8角,所培养出来的是“秀才”。

我想,我们应该及时学习,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一颗椰树换无数个人才,确是非常值得。

邢校长说,树不开花,蜜蜂不会来,所以要把韩中办好,才会收到众多的学生。

他又说,学校开早课,但不理想,学生不善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很多书,但少有学生借读,让它们在那裡“腐烂”,多可惜!

他还说,韩中女子在运动场上的表现比男子好。

我想,校长一番感慨,用心良苦。学生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为甚麽我们要放弃大好时光?学术上我们要放光芒,运动上我们要立功勳。

校友会周主席说,韩中像一个18岁的姑娘,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他又说,韩中像一个18岁的青年,像早晨的太阳。

我想,母亲确是像一朵青春的花,芬香浓郁,散发在孩子们的身上。母亲是一颗灿烂的朝阳。

向您致敬,倔强的母亲,年轻的母亲!

-- 1968年7月18日
(03) 到底是谁神经病?
有一则新闻这样报导:中央医院一名神经病理学家说,失业、用功过度、生活紧张,是造成今日人民患神经病增加的主要原因。

他还说,神经病有属“文”及“武”两种。属文者乃不伤人,患者最多是乱骂人而已。

我们不尽同意,失业、用功过度与生活紧张是使人患神经病的主要因素,但不否认以最少数例子来说,这种现象是存在的。

假如这位医生是指一般性而言,那麽在大都市的人民,几乎有一半的人要患上神经病了。可是,事实并非如此,有几巴仙的人因为上述原因而神经呢?我们应有百份率例证。

有一点可以补充,如果一个人有立下正确的人生观,立下生活的宗旨,靠乐观的态度迎接困难的袭击,那麽他是有能力与信心克服艰难。相反的,在失业的情况下,他的理智会十分清醒地面对一切的挑战。有甚麽外在因素令他神经错乱,胡言骂人?

我们可以说,在失业中而导致神经病者,是生活中的败将,看不清生活的本质。他们不知道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战斗,战斗中的人怎麽允准消极的胡思乱想,造成神经的问题?

说用功过度,这种现象应该有的。我曾看到在大学内的学生,因为功课过重,用功得过份,神经失去控制,患上神经分裂症。这类学生算是用功的,但不得法。其实,在学校内十分用功的学很多。他们能正确地对待繁重的功课,若能适当地调整身心,必然不会闹出神经病来。因此,在读书上患上神经症者,与其说他是用功过度,毋宁说他不懂得用功方法。

生活紧张的人比比皆是,神经发作的人也许是受重大刺激压迫而无法忍受,情绪激动而破口骂人消气,以解心中的忧悒及苦恼。这样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的社会绝大部份的人在生活紧张中,不会患上此症,说明他们懂得应付生活。

以极少数人的行为来表明神经病演成的原因嫌有不当。我还有一点要补遗的:目前街道出现那些奇装异服,长髮乱散,古里古怪作风的所谓“披头四”、 “喜痞士”、“短短裙”之类的所谓“新时代年青人”,是不是神经有问题?假如有,是甚麽造成?失业、用功过度或生活紧张?还是西方最坏的风气?这种以最消极最无聊的态度对待生活者,即使不神经也有半癫了。

再说,那些追求动物性的所谓舞蹈、乱叫乱喊、乱跳乱舞,整个人沉缅在疯狂音乐中,他们是不是神经不正常?假如不是,又是甚麽怪风促使的?

我认为,造成一个不神经者变为神经病,社会要负最大的责任。他们缺乏照顾,受到冷落。他们受最坏的风气影响,没有被遏止学习坏的东西,反而变本加厉。假如我们硬硬要分类的话,失业等造成的神经病是属文类,而那些喜痞士的青年是否应归武类及野类的神经失态者?

接受最坏与败坏道德风气影响而变得疯疯癫癫者,虽要比起失业、用功过度与生活紧张而患神经病者来得多,来得疯狂滋长。我们的神经病理学家是不是可以寻找年轻人不正常的因素呢?

-- 1968年8月13日
(04) 渡轮上的老太婆
前几天因新闻採访到北海去。回来时,在北海渡轮走廊上看到这样的故事:
一位年迈60有馀的老太婆,单身携提3个包裹,看样子是很重的,不然她绝不会显得吃力而跄狠走着。我閒来无事,乐得上前帮她一忙。与此同时,亦有另一个青年,趋前帮她减轻负担。

我发觉她的包裹不轻。在我们分担下,当然都应付自如,但如一併由老太婆个人荷负,则未免太重。老太婆连声道谢个不停,旁人更投以注视的眼光。

走进渡轮,选择了坐位,我们两个青年人与她搭谈起来。她说,她刚刚从吉隆坡乘列车返槟。我问她为甚麽一个人带这麽多东西?她似乎有点忧伤的说:“给解僱了,只得将细软都带回来。”
我们听了不约而同的说:“这麽老了,还要做工?”

“没法子,总得要吃饭。”老太婆答上一腔。

看外形她还是老当益壮,总可以干一些活的。可是,在这社会失业浪潮激增之际,人们是乐得僱用年轻人干活。年老的一代该到了“养老”或“娱渡晚年”或“残渡馀年”的时候。老太婆之被解僱就不足为奇了。

本来在人道上,一个人超过60馀,是可以放下繁重的工作而“养老”的。政府对于公务员不是有养老金之津贴吗?但在贫富不均的社会就难于办到此点。有钱的固然大享清福,无产的不刻苦工作只好“坐以待毙”。达尔文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适者,大概就是指那些有产者吧!至于那些“两袖清风”的,而又一无半职者,是列为淘汰之例了。

不过,人类从来就不甘愿在没有挣扎底下受淘汰。他们会做各种生存之道的争取。如这位老太婆,她接着问我们道:“先生,你知道职业介绍所在那裡?我想去登记一下。”

我没有进一步查明她的家庭背景,只知道她住在槟城,因为经济关係,急想再找工做。对于她的刻苦与寻求自立之道,我致以万分的敬意。想起来,总比那些整日躺在病床上或无所事事呻吟的老人要强百倍。

船也近岸了,我们不再多谈,帮她拿了包袱,看她乘一辆三轮车消失在路中。

假如说人生的道路是坎坷不平,曲折艰难,那麽,历尽风霜的老太婆将是最现实的例子,因为她说,打从年青起,就开始工作迄今。假如说生活是战斗,那麽老太婆是社会中一名巾帼战士。在失意的时刻,她没有对生活失掉信心,要问人生是甚麽,她可以给你多少的答覆。

-- 1967年9月26日
(05) 正视“鬼神”的问题
近来报刊连续出现了扑朔迷离的鬼怪新闻,一则是古楼两青年乘西卡出游,经荒塚冷风刺骨,而后座朋友突告失踪,至隔天才在荒塚墓旁草丛发现,神志昏迷。另一则是一青年搭巴士途经峇都兰章巷荒塚时,遭掴一巴掌,认为有鬼作祟。第三项是影星赴槟塚山看鬼,果见“马脸鬼”,其二名同伴尚被鬼在背上各蹴一脚。

在这20世纪近70年代,人类在相竞太空竞赛,在向科学进军的时刻,发生这样的事情,确是有点离奇的。直到今天,诚然有不少人还在辩论鬼神存在的问题。虽然已有人对否定鬼神的存在做出明确的答桉,可也不令一些人信服的。

我们的社会一路来的旧风俗,旧风尚已深根蒂固的盘据着。年老的一辈相信鬼神,乃缘自传统的遗留;年青的一代,深受科学的知识后,就要对事实明辨是非,再也不能依样葫芦,“萧规曹随”了,不然对我们社会的进步将是一大绊脚石。

记者曾就此事询问一位操棺材业近20年的老板。他开口就说:“甚麽神妖鬼怪都是骗人的。我干了这麽多年棺材业,见过许多死尸,从未发现甚麽鬼魂之事。”

人死了甚麽都完了,阴魂不散之说全为谬论。它之所以被视存在,乃是在世的人也许对死者做过不光明的事,而至心灵在作祟,自取其咎。

荀子范缜论鬼神
在这裡,我想引用两千年前中国战国时代伟大思想家荀子在“天论篇”所提出的见解。他说,人类也是自然的产物,由于具备了形体,才派生着精神。他又说,根据历史经验,人为的灾难──人妖,倒真是可怕的。他还说,用卜筮来决定大事,只是政事上一种文饰或手段──神道设教而已,而老百姓真的相信有鬼神,那就有害了。

事隔千年,中国南北朝齐梁时代,出了一位“神灭论”者──范缜,官职为尚书左丞。他秉承荀子的物质第一论学说,而对鬼神存在说作无情的批判。

范缜以刀子锋利与刀本身的关係,说明“神与形”的关係。他说,一把刀子之所以锋利,是由于刀的存在,利只是刀的性能。人类精神之能起作用,是由于有形体的存在,精神只能属于形体。刀子没有了,锋利就不再存在,正如人体没有了,精神也不可能独立存在一样,所以他继说:“人死了是没有知觉的实体。”他在“神灭论”中指出鬼神是人造出来的,并号召人民,跳出迷信的深渊,摒除“来世”幸福的幻想,为现实生活而努力。

今天,荀子与范缜的论点是为一般有科学头脑的人所接受。远在他们的时代,都已坚决的否定鬼神的存在,那生活在科学时代的我们,有何理由再迷神迷鬼呢?

正因为人死后,精神随之而灭,所以荒塚内,该是骸尸的集中地,甚麽鬼魂出现,在荀范看来是荒谬无稽的,在我们看来,更应该是一派胡言。一两个人走过墓场,可能心理作用而胡思乱想,疑东疑西,大叫见鬼。许多人一起走过,没有心理负担,一切相安无事。难道鬼魂也是怕集体的力量?或只是人的心理在作怪而已?

其实,人们最怕的还是人妖、人为的陷害,这才是防不胜防的。所以,人通常都把一切坏人指为鬼,把他们的行动指为魈魅魑魉,所谓“牛鬼蛇神”是也。

-- 1969年10月26日
(06) 音乐也有分好坏
最近一位日本华侨作曲家梁乐音携其高徒陈蔚文小姐到槟城来,准备提倡“音乐的大众化,大众化的音乐”。笔者也不少次在报上读到关于梁先生的谈话。梁先生献身音乐,促进青年人对音乐的爱好与兴趣,并进一步鼓励年青人创作歌曲及歌词,诚属难得的一位音乐界老前辈。

音乐不是少数人的玩意儿,也不是特权阶级的专利品。我想人们会同意这一点。其实,每一个人都喜欢音乐,一首悠扬的歌能令人心旷神怡,悲沉的歌令人产生怜悯;激昂的歌令人振奋,颓废的歌叫人随着“歇斯底里”地狂跳。这就是音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起的影响,即是音乐已渐成大众化的一个明证。

梁先生认为,因为正统音乐孤芳自赏,躲在象牙塔内,因此懂的人很少,也不对其发生兴趣。在这种情形下,梁先生说,他要在东南亚各地推行“亚洲青年通俗歌曲创作运动”,让音乐通俗与大众化。梁氏的用意,当令人欣悦。不过,有一点笔者费解的是,梁先生既然有四十多年研究音乐的经验,为甚麽不对健康与黄色的音乐划一分水岭,而一口咬定音乐是没有所谓健康与不健康之分?

他还说,阿哥哥音乐并没有不好,只是节奏的问题,一首歌的好坏在是其歌词。换言之,梁先生是肯定阿哥哥及披头四音乐存在的价值。

这样的论点不能令人信服。一直以来内容与形式都要互相配合,而不能分开独立谈。你叫一个男人穿女人衣服,这是滑天下之大稽,根本不合常规。

同样的,颓废疯狂的阿哥哥与披头四音乐,充其量只能配上颓废的不伦不类的歌词,难道它还能装下甚麽样的健康内容?试问,在今天这麽多阿哥哥及披头四唱片中,有几首含有健康的歌词?
形式内容不可分

创作一首曲与词,必须要相互配合形式与内容。脱离了原则,高喊“音乐大众化”,说穿了也只不过鼓励年轻人不分好坏地随便吸收任何一种音乐。假如是这样的话,那我们“亚洲”有甚麽合宜与健康的音乐来抗拒欧美的疯狂音乐之侵袭?梁教授的一番苦心恐怕要白费了。因为我正在意识到梁教授试图叫年轻人按照自己所受的影响去创作,即使阿哥哥,“蒙蒙查查”音乐也不在乎,而不是叫各国的青年正视音乐这一门学问,然后认真的从民族中去创作足以代表国家民族灵魂的音乐。

当我们看见一堆人正在胡乱像猴子般狂叫狂舞时,是甚麽音乐促成的?是阿哥哥或披头四音乐。这是国家所应该培养的年轻人吗?这是一个学生必须学习的东西吗?如果不是,那麽阿哥哥音乐及披头四音乐有没有罪过?对年轻人有没有害?答桉是肯定的。

依我之见,梁先生最好先立下一个原则才提倡音乐,或者能够的话,试推广古典音乐及民族音乐,未尝不是一件大好事。

我赞成音乐大众化,音乐的通俗,但不赞成将阿哥哥及披头四等的音乐溷为一谈。否则就是没有原则,就是无意或有意地分不清音乐的好与坏。所谓大众化音乐,将流弊为“庸俗”了。

-- 1968年6月25日
(07) 教学应有的态度
联邦学校总监甘武日前主持理科教师(来自大马各地)训练班开幕时,促请教师不应只单单培养会考成绩杰出的学生,还要发掘学生的天才与想像力。他说:“科学的重要不在于学习,而是发问;不在于熟记,而是好奇;不在于被告知,而是尝试作发现。”

这一席话,正好说明我们过去的教学必须改变态度,必须採用新的与科学及生动的方法教导学生。为此,甘武氏吁请教师参加教育改善行列,以谨慎但富有冒险发现精神进行研究,吸取新知识,然后应用到教学上。

我们的教师是不是富有进取精神?是不是被充份照顾到,以继续作研究?这是值得每个人去考虑的问题。

传统性的教学系统,旨在鼓励学生会考及大考成绩上考获美好成绩,诚然是不足的。我还记得在学校读书时,尤其是碰上会考的年头,教师们的集中力便在教导学生注意会考题目。讲义、参考书尽往学生身上压,好像非要学生在短短的时间内去啃那些书本不可。

至于其他知识,教不教也无所谓了,反正大家都在争着一张文凭。但其结果呢?勤力的学生会去嚼一本本的笔记、书本、讲义。懒惰的学生甚麽也不读。到头来,一个是背书虫,一个是懒惰虫。会考成绩公佈,多数是勤力的学生获优。

可是,这勤力的学生在当时所死啃的知识大抵是囫囵吞枣,过后又忘了,甚至与社会生活脱离得太远。这种教学法固然不算成功,我们的学校正有不少是犯上这种毛病的。

教学态度待检讨
一个负有责任感的教师不应该是马虎、故步自封的。由于他是许许多多学生学习的榜样,他一定要以身作则,努力充实自己。他应该用动人的教学法提供新鲜的,极有用处的知识给学生,不要整天老是捧着书本在依样葫芦的说文解字,更不能借故会考将来临,让学生有一个月或两个星期准备。来到课室不再教书,只叫学生自修。为甚麽要这样呢?难道继续教书会“耽误”学生的考试?

也有的教师,自己拥有的知识肤浅,竟在班上东拉西扯,拉过时间。我记得在高中毕业班那年,一位不知为何会被派来担任历史课的老师,来到班上发了讲义,就大谈猫狗的心理状况,又乱扯自己的生活,辩护自己虽上舞场,喝酒,但不乱来。

整整一个学期,只讲一章法国大革命──可怜的两章讲义。如果说真正去分析法国大革命来龙去脉及其影响等,讲几个月也可以。他只是花一节时间讲完(唸讲义),就高谈其他阔论了,无聊得可以。

这些教学态度是否要得?如是,甘武先生的谈话,每个教师都应该拿来反省,检讨。
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教师的重责不可卸。

-- 1969年8月7日

(08) 自由底下求真理
筹备7年,展延两年开课的槟城大学终于在週一宣告诞生。第一任副校长汗沙申鲁教授向第一批新生发表演讲时,强调捍卫学术自由的重要性,以便寻求真理。他也促请学生在对任何事情作判决之前,须考虑其两面性。

汗沙教授这席话,一言以蔽之,即在自由底下求真理。

毫无疑问的,从副校长最近一直在报章发表的谈话看来,他确有卓越的远见理论,期望把槟大办到第一流的大学。尤其难得的是,他亲自主持区域研究课程,专门探讨在东南亚,特别是马来西亚的人种、语言、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等问题,使学生们能对东南亚的社会有一个概念的瞭解,并同时在促进种族团结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由于槟大只预先开办理科,而区域研究这科乃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所以副校长认为,推行这类教学的先决条件,是学术自由。

如果我们说自然科学的研究在于探求大自然现象,瞭解大自然发展,接着应用到人类社会,裨益整体,这主要偏重在物质方面。那麽,社会科学研究,就在认识整个世界的物质与精神发展,并且是极其複杂的纵横综观的精神世界。看这一面,也看那一面才判决,或者悟出真理来。

事实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息息相关的相互关係。物质与精神本来就是二合为一的东西,没有了物质(包括人类的存在),精神的发展就无从谈起。

如果你不是鑽牛角尖的书獃子,你不会否认社会科学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汗沙教授的远大眼光,建立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研究。可以说,他在试图打破传统性的狭窄及过于专门化的研究,开拓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更优良的结果。理科学生也必须攻读社会哲学与理论的知识。基于这个现实,槟大大胆地、有魄力地改变传统性的学制。

不自由也得坚持
因为要研讨社会科学,得更加重视学术自由与大学自主,让各种不同的意见有发展的馀地,让各种不同的思潮提出辩论,就为了一个共同目标──找寻真理。真理是愈辩愈明的,也是永远存在的,即使属暂时少数人的意见。

16世纪,当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学说系时,被当时欧洲的教学社会所不能容忍,认为异端学说。哥白尼认为太阳是不动的,地球是绕着太阳行走的行星之一。虽然当时哥白尼的主张尚未得到众人的赞同,虽然教会以其威力压制哥白尼发表主见(在他死后,其学说才正式公佈),终究真理是永恆存在的。

最后,哥白尼的学说被科学研究证明是正确的。他的光辉学说从此照耀世界,纠正了所谓地球中心学说及神创造宇宙的旧学说。

这就是说,当你的意见只属少数人支持时,并不是不正确的。反之,你的意见一时受大众拥护,也不意味完全正确。真理乃从自然与社会的本质中,以科学性的眼光发掘与提炼出来的。

在不自由底下,哥白尼依然勇敢的自我创造。在学术自由底下,大学生们更应百花齐放。在学术疆场上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唯有学术自由,大学的研究才显得生气勃勃,才有意义。副校长看透这一点,因此呼吁学生保卫学术自由,同时认清时代所赋的使命,努力贡献给国家及人类。
-- 1969年6月12日

(09) 世纪末道德沦亡
社会五花八门,複杂异常。形形色色的人物与事情都会发生在四周围,令人眼花撩乱,悲叹世风日下。这正应合了“社会越文明,道德越败坏”的解说。

先说女人。这个社会有时把女人看成艺术。所谓艺术,便是要她们牺牲色相。美其名为歌舞团,裡头的表演者可作最大胆的暴露,说是为了艺术。明星之脱也何尝不是为了“保持创作的原意”,而作牺牲?在金钱的诱惑下,她们完全献身于“艺术”。这是金钱社会罪恶的一面。

再说女人。穿得花花绿绿,标新立异,来了一个“迷你裙”,裙越短越好,人越妩媚越迷人越好。引人注意,引人观赏,洋洋得意。可是一旦被非礼便怪男人横蛮,自己呢,全无咎疵。究其因,大凡男人为女人设计许多“最流行”的服装,然后把女人看成模特儿似的,给她们穿上“多姿多彩”的服装及怪异髮型。于是算是完成 “伟大”的杰作。

女人嘛,也不问问适不适合穿用,也不讲社会道德,有人设计她们就尝试,各式各样的服装都要,即使暴露也在所不惜。这是服装“设计专家”的原意啊!这样的一个创作、一个试穿,社会热闹了,变得彩色缤纷。好一个美丽的外观,却不知它导向罪恶的渊源。

这虽是女人的悲剧,也算是男人恶作剧。

那还算不了大胆。这些日子出现“喜痞士”的人物,其作风叫人瞠目咋舌。男男女女溷在一块,过着物质享受的集体生活。完全顾不了礼义廉耻。他(她)们自称为“花童子”,说穿了,是失掉人性所起码的生活。他们是抗议社会的道德,还要求更大的自由?

西方的自由令东方人“望尘莫及”。可不是吗?那裡的一些男女居然全身裸露集在一起,享受大自然的风光,或集在一起看电视,无顾自身的地位。这是社会原始的复原?还是他们厌弃现实的社会?

再下去,世纪末的歪风恐怕有更加伤风化的事件发生。西方的自由泛滥程度太叫东方人不能追随了。

最不幸的是,那些西方化的本地东方人,大为欣赏西方的古怪作风。近来,我们曾在槟城偶尔看见几个“嘉痞士”出现,不伦不类,叫人想起那几个沦落在街头,满身污秽,蓬头垢面的叫化子。他们与这些叫化子没有两样?

世纪末的西方歪风向我们的社会吹袭,年青的男女,不严加提防,将受误导。社会的舆论,更责之所在,针对时病,提出谴责。我们不容坏风气在我们的社会横行,贻害青年,荒废学业与青春。

醒悟吧!可怜的“艺术”者。人类是必须维持生活道德水准的。

-- 1969年5月21日

(10) 谈西方的性观念
美国作家毕卡德──《匿藏的手枪》作者──和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研究团所进行有关西方5个国家大学生性生活的调查报告书显示,英国大学生在性生活方面,比美国、加拿大、西德和挪威大学生更乱七八糟。

路透社于本月22日从纽约传出一则新闻:英国学生最不重视贞操观念,而且在婚前性生活中,大部份学生表示曾和一个以上的异性性交。英国女大学生性交的次数,几乎比美国女大学生多出5倍。

以下是5国大学生具有性交经验之百份率:

男生──英国75%,挪威67%,美国58%,加拿大57%,西德55%。
女生──英国63%、西德59%,挪威54%,美国43%,加拿大35%。

像这样的情形,在我们东方人看来,当然要“啧啧称奇”,并“大大吃惊”。

英国文化在西方欧洲世界中,显然有较辉煌与进步的成就。向来外边人都以为,由于英国文化发达,尊重传统,人民思想接近保守,其民族是属于优秀人种的一支,因此断不会像美国及法国那样不重视道德观念。但是从毕卡德的调查中,却又叫我们“瞠目结舌”,“适得其反”。

假如报告书中透露的是不大脱离事实的话,那麽英国大学生的不洁身自爱,是给自己文化传统沾上污点,也是对其高等的神圣教育学府染上不光彩。

诚然,我们也不必太过渲染这方面,以一竹竿打倒全船人。西方社会不尽然无可取,它的科学发达与社会建设的进步倒叫我们要模彷。但它们道德腐化的一面却是令我们不敢领教。也许英国是民主制度实行最长久的国家,即使在男女关係上,也民主得不受约束。正因为这样,打胎风气,避孕药丸的使用大大兴起。

过份自由非好事
我们不禁要问:人类是不是已经堕落成与动物一般,只追求动物性的刹那快乐而已,不去计较后果,不去理会人类的尊严?

近年,西方社会的影片都在鼓励这种风气,甚至出现大胆的男女做爱镜头,X片一大堆鼓励人类的慾潮,到头来促使青年男女的抛弃贞操,大肆胡来。

对西方社会来说,或许不去计较贞操观念,但生活在东方社会的我们,尤其在东南亚一带,虽然后期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在各方面有西化的倾向,但在男女关係上,总不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一套。

未婚女孩子贞操的保留,殊为重要。婚前乱搞性交,真是要不得。万一有了孩子,却不知道父亲是谁,怎麽办呢?我们东方人最忌这种现象产生。不过,这样还不足制止坏风气的吹袭。今日的社会,许多年青男女乱搞恋爱,出岔子;轻易信人,发生性交,复被迫沦为妓女等等的悲剧出现,大概就是西方社会所赐给的 “自由”。

幸好,我们的自由尚未演成英美等国的泛滥,以致道德破坏无遗。假如英美大学生的胡乱性生活是因为太过自由与民主所造成,我倒赞成我们的社会保守点来得好!

-- 1968年7月30日
(11) 做动物比做人好
人毕竟与普通动物有很大的差别,不然人类便不会自称为万物之灵。可是至今为止,有些地方人类的生活并不比动物好受。在原野与森林裡,动物是自由自在不受任何约束的;被饲养的牲畜,也受一定的保护。在战争的地方,人类哪裡有高贵可言,生命又何价?炮弹,火药,机关枪,令生灵涂炭。越南的战争打了廿多年,尸骨未寒,又多添一批新鬼。这种残酷的局面,显示人性丑恶的一面,也写下人类史上悲惨的一页。

再说飢饿。印度有数千万难民在挨饿,无处归宿。比亚法拉有饿死贫民的现象,这是人类的羞耻。有的人民山珍海味,有的人民却挨饿乞食。杜甫两句诗:“朱门酒臭,路有冻死骨”,最深刻地写出人世间的不平。

又说虐待与歧视,黑人体验最深。也有的被视为奴隶,为主人卖命,遭受刻薄的虐待。

这一切,有力地证明了一些人类的生活比动物还要痛苦与不幸。失去自由、受饥、受侮,甚至失去生命,此刻不知下刻的命运。他们是人类,但没有办法享有其他人类的快乐与像样生活,这是为甚麽?绅士与小姐们不大感兴趣。

但是,当人类的祖先──猴子──被射上月球作为人类开路先锋不幸牺牲之后,有数以百计防虐待动物的“慈悲人士”向美国太空署提出抗议,并称:“何不派遣罪犯到太空去呢?”

这些慈善人士的关心,确然值得千万的动物与禽兽欢呼与致敬。最低限度地球上尚有一批人类是站在争取动物合理的生存权利的一边。如果动物能够有头脑去想这一层的话,它们应为自己感到庆幸。不是吗?在世界各地还有防止虐待动物协会组织呢!且不要管他们的效果如何,但这说明了他们的热忱与对动物的一视同仁。

就偏偏这批“慈悲的人”不去可怜与同情人类的遭遇,竟也无聊地可以为一隻太空猴哀悼及呈抗议书。老实说,“绅士与太太们”所谓的防止虐待动物协会的工作,除了藉以打发太无聊的时间外,再也看不出甚麽意义。

太空猴死得并不十分伟大,因为征月的成功与否,将没有办法改善地球上苦难人民的生活。是的,太空船带回来地球是椭圆的照片,这椭圆却是多麽凹凸不平与缺陷。我们精干的人类,为甚麽不去补救地球的不均衡,而飞到远远的月球上插上他们的国旗,展示威风?

我们不反对人类必须进一步作太空与科学的研究。可是我们应该先关心地球上的苦难,把自己的快乐与荣幸,建在千万人的痛苦上,到底不是光荣,也不可敬佩。

-- 1969年7月24日

(12) 美国的黑人问题
美国国内的种族问题像癌症一样难于治疗。虽然有时显得风平浪静,但忽又怒火燃烧。黑白问题仅是那麽外表肤色的不同,竟然在人们的思想中烙下深刻的印象,有所差别。

美国的黑人除了少数拥有地位外,绝大部份是被压在天堂底下的贫民。几个世纪来,他们的祖先从老远的非洲被人贩卖到这裡(1619年第一批)落地生根。他们在白人的心中,永远得不到合理的地位。

最近,本坡戏院相继放映了两套关于美国黑白问题的影片。一套是《东床快婿》,另一套是《桃李满门》,男主角是黑人影帝薛尼波特。影片的终场令人深为感动,黑白同婚,白人尊重黑人,并起敬爱之心。假如当今美国社会的白人都能够受这两套影片感染改变深刻的歧见,相信有助改善黑白间的关係。

然而,根据所得的新闻资料,美国黑人绝大部份居于贫民窟,操苦工或失业之下民。在贫民区成长的黑人,他们毕竟无权享有白人一样的权利。单就经济上言,他们便差得远。

虽然不是所有的白人都富有,事实上,贫穷的白人也很多,只是在一般比例上,白人生活在美国确然要比黑人好得多。他们也拥有黑人所没有的特权。

正因为是贫穷所造成的事实,黑人在美国国土上只分享一点点的权利。他们终年卖命苦干,付出巨大的劳动力,却换来少少的酬报。人穷,加上法律的进一步歧视,难怪白人歧视黑人。有的州甚至还存在黑白不能在公共场所同一道的法令,比如不准共乘巴士,不准黑人进白人餐厅。所有的这一切,都在在说明白人的优越感及他们的极端态度。

记得美国独立宣言中有言,人生而平等。但在实际的生活中,这句话已成为废物。

那些美国上层阶级的极端份子从来就恨黑人在国内生活,当然更不愿意他们心目中的“下民”能与他们享有同样权利。黑人的忍受压迫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在历史上,领导黑人作合理的反抗者,一个个献出他们的生命,献出青春,尚未争取到合理的生活地位。远的不说,在不久前被枪杀的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即为一例。一个用非暴力争取黑人权利的领袖亦不为美国白人社会优越份子所容忍。试问他们能给黑人甚麽样的平等与权利?他们能容纳黑人争取甚麽权利?这件事情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今天,非但不幸,也是文明的凌辱。

黑人佔美国人口的10%,有2千300万人。他们被视为二等公民,不时受到迫害。在我们看来,这是对一部份人类的无理欺侮。他们是否应该因为肤色的不同,必须遭到“另眼相看”?这是美国社会的病态。

黑白恋情路坎坷
正当黑白问题受到举世瞩目时,来了两套影片,讲得是黑白人的问题,因而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东床快婿》只是以短短半天的时间反映黑白人对异族通婚的看法。黑人薛尼波特佔据了最重要的角色。他是个医生,一个杰出的专才,与一个白人女子谈恋爱。他们虽然互相默许,但他们却得面对社会与家庭的舆论压力。

女方家长向来有开明之称,也不能赞同异族通婚。在他们的心目中,不管黑人有多高的才学,因为他是黑人,他们便不喜欢黑人成为他们家庭的一员。虽然最后他们决定让女儿结婚,但无可否认,他们是看见事情已经发展到势不可避的地步时,才作了不愿作的同意。这说明老一代的美国白人含有深刻的种族歧视。这些人口口声声大谈平等之道,一但问题发生在他们身上,就会不表赞成了。这是美国人典型的例子吧!

至于男方家长也有强烈的反对者。上一代的思想带着自卑与安份守己,不愿高攀白人而反对。这类黑人并不是没有的。相信他们是甘愿接受社会长久不合理所遗留下来的压力者。
影片借用异族通婚问题来拉紧黑白间的关係,动机是良好的,并指出下一代的思想已作改变,值得人们效法。假如这部影片能影响白人,在优越感态度上作某些程度的改变,那就是它的成功之处。

男女主角是通婚了。通婚能解决黑白问题吗?显然是不能够的。异族通婚只是个别的解决黑白间的歧视,算不得达致黑白平等的途径。有多少个黑人像男主角那样受高深学问,有机会接触美国白人?答桉很明显,少之又少。

所以我们说,通过异族通婚作为解决黑白歧视之道,在目前是行不通的。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反对黑白通婚。我们认为目前以这种方法来反映黑白人的平等,也许不大现实,但我们绝对赞成这种通婚制。

-- 1968年9月29日

(13) 黑人也应受尊重
在电影《桃李满门》,男主角由薛尼波特饰演。这套片集表现一群流氓学生(大多数白人)如何歧视他们的黑人教师。他们故意向教师捣蛋、刁难、欺侮,处处显示他们的优越,而不受制于黑人的教学。他们在教室为所欲为,讥黑人“自以为了不起”。在他们的心目中,黑人根本无资格当他们的教师,也没有与他们平等的地位。

黑人教师在这方面表现最大的容忍,循循善诱,发扬“有教无类”的精神,令人敬仰。这无形中塑造了一个高尚的黑人形象,竖立在白人眼前。

黑人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决心教好下一代,启发他们的人性。他教导他们互相尊重,诚实与坦白,彬彬有礼,最终感动全体白人学生,改变他们对黑人的偏见。由尊重而敬爱他们的老师,影片终场那一幕令人毕生难忘。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场面,学生给老师举行欢送会,送一份最热忱的礼物──一个杯子与字条--“送给敬爱的老师”。

如果美国社会大部份白人能对黑人拥有尊敬的心情,那是美国的幸福。至少它将十分有助于解决黑白种族不平等问题。

用电影化解偏见
《桃李满门》比《东床快婿》更具有现实意义。内容的取材现实并富有气息,结构紧凑完整。
这个影片将有力地反映美国白人的意见(即歧见),也反过来表明黑人智慧之不低。如果有受过高深教育,他们一样有涵养、有道德、有思想。他们的成长正与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有其智慧与苦干的精神。

这两套片说的是黑人知识份子所面对的问题,因此范围变得狭窄。广大的贫穷黑人不幸的命运仍然没有被拍成影片,来伸张他们的正义。要是将来美国出产的影片,除了反映黑白问题的症结外,还能够提出解决的有效方桉,无疑的,它最低限度可以逐渐教白人放弃传统的偏见,对黑人一视同仁。

黑人问题必然不是靠影片可以解决,但藉影片进行教育,进行有意义的工作,亦有其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东》片与《桃》片的面世象徵着一个良好开端。我们希望会有更多有关种族问题产生根源及和谐之道的影片纷纷被拍摄成电影,但不别有居心的歪曲事实与合情合理的问题。这对于多元种族的国家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美国的白人除非漠视黑人存在的权利,不然,那些优越感的白人须改变传统的态度。如果继续让歧见扩大、恶化,对美国,乃至于世界和平都没有好处。

黑人要求平等自由的权利,乃天赋与不可剥夺的。看了《东床快婿》与《桃李满门》,你认为黑人是否应该享受到尊重,受到平等的待遇?

-- 1968年9月29日

(14) 廉价出售劳动力
“价廉物美,经济耐用”,这是商场用语,作为宣传货品的一种手段,以赢取顾客的信赖。然而,这一句话在我们今日的社会,用来形容对劳动力的僱用已不过份,不是吗?一间公司要聘请人,总得选择认为有才干,同时有工作能耐,却给予微薄的待遇。于是,这个人才无形中便是商家眼中“价廉物美,经济耐用”的东西了。

并不是我们有意降低人类的尊严。事实上,那些劳心与劳力者都不得不廉价出售劳动力。争一碗饭吃的人是那麽多,你不干,别人便抢着要,社会形成僧多粥少的局面。为了麵包和牛油,人类顾不了自己的资格与待遇间的强烈反比例。

一个华文大学毕业生,大部份都涌向商场。华人商场向来精打算盘。请的人要好,上上之才。待遇嘛,慢点谈。他不强制你“降尊纡贵”,但是,你将无可奈何地接受这份工作。很简单的理由,你要吃饭,就得“廉价出售劳动力”。

按照我们一般的观念,一个人辛辛苦苦挨了四年大学教育,好不容易才戴上方帽子。他们的待遇应该每月有300元以上,如果他们的职位是重要与繁杂的话。

一个剑桥生或高级剑桥生在政府或其他场所谋一位职,最低也有2百馀至300、400元。同时,受政府承认的大学毕业生就更佳,待遇起码也有500、600元。如此,一个华文大学毕业生要求300元以上的薪金,没有一个人会说是苛刻的。

可是,我们在社会上所碰到太多华大的毕生竟然拿不到这样的薪水。虽然他们的工作与在同一间公司工作的受承认大学毕业生相差无几,但他们的薪水只有区区200元罢了。说起来也许你不相信,甚至有些华大毕业的,开始在公司谋职的薪水低到100元。

华大生不比人差
我们认为,以这种待遇对待一个华文大学的毕业生是一种歧视,是对华文大学的一项侮辱,分明在讽讥华大的毕业生完全没有专有知识与资格。显然,他们并不相信这些学生的工作能力。

还好,华校学生素来就有优良的传统,他们能够在受到考验的时候表现他们的才干。即使在最差的待遇情况下,他们以最大的容忍力,发挥他们的优点。单单这种精神,就值得商家对他们产生尊敬的心情。

几年来的事实胜于雄辩。华文大学毕业生的胜任都能够是公司或机构所满意的。他们负责任,忠诚为公司服务。他们并不白拿薪水,他们繁重的工作,可以说是在待遇之上的。凡此种种都博得公司老板的口头讚许。可是,待遇方面的改善,总是差强人意的。直到今天,除了少部份幸运儿外,甚多毕业生不是继续廉价出售劳动力,便是陷入失业之中。

这种现象无形中促使商家们认为华大的毕业生大都“价廉物美,经济耐用”,值得聘用无妨。换一句话,这是没有给华大毕业生应有的平等地位。实际上,华大的学生有哪点比别人差?相信答桉是很难找到的。两种待遇,一样的工作,只因为你是华文大学的毕业生。连我们华人社会也如此对待大毕业生,又有甚麽办法不叫外人对华大生产生误解?

我们无意强调大学生应该得到优渥的待遇而享受人生。我们只是反对这种不平等的现象,并认为我们必须改变他们对华大毕业生的偏见。最低限度,华大毕业生的待遇不应与工作职位相差得太离谱,叫人家任高级职员位,拿低级职员的薪水,这是剥削加上歧视。

高中生命运更惨
谈到目前高中毕业生,他们的待遇够叫你去感受。任商店的职员,薪水不上50元。在工厂任职,也不过50、60元。公司聘请职员,经过严格挑选后,认为满意,加以留用。薪金呢,无论如何上不了100元,扣七扣八,所剩无几。将这份薪水作为己用,勉强过得去,用来养活家庭,只有天晓得。

女孩子操不上100元的职业,或许可以多少补贴家庭及己用,男孩子待遇不上100元,要成家,真难如登天。

这是很现实的例子。从早上工作到晚上,在工厂内的甚至到半夜,到天亮。所赚一天不上3元,大部份是块多3元的日薪。你说,这不是廉价出售劳动力吗?高中生的命运比华大毕业生惨得多。

又有多少人徘徊在失业的队伍裡?每年年底,社会将面对数以万计的学生投进来。社会能够容纳下他们吗?有限的职业供给他们,造成了一个争夺的局面。每个人都想工作,虽然明知待遇确不理想。就这样,社会中有数不尽的人愿意廉价出售劳动力,而社会在他们苦苦哀求下,还是无法解决这项问题。

廉价出售劳动力,给别人赚多多的钱,自己拿少少的报酬。每个劳动者必然认为不公道。假如公司生意不好,另当别论;如果公司赚大钱,不能不考虑那些出血汗替公司赚钱者的福利问题。虽是僱员们“经济耐用”,人到底不是铁打的机器,他们也有一个家,面对天天报涨的生活费。

今日,廉价出售劳动力不足为怪,有的大学生依然在工厂任职,薪金算百元而已。不过,这些都不损于一个人的伟大与高尚。人的生存价值,已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了。你赚得钱多,不等于增加你生命的价值。

所以,当你被付予微薄薪金时,无需自暴自弃,不要怨天尤人。这不显示你的“无料”与不中用,更不能降低你的人格与尊严。只要你懂得生活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你不会因此感到悲哀。相反的,它将激发你积极为争取更好的生活而奋斗。

-- 1968年11月11日

(15) 应该相信你自己
人类的发展史是一部伟大的史诗。这其中不免受到迷信与神话,而阻碍并贻害人类向真理作探讨与研究,但这却不能永久愚弄人类。在1千年前,甚至1百年前,会有人迷信月亮是有神仙居住着,直到近代的科学工艺发达,这种理论才站不住脚,迄不久前的人类征月成功,戮穿一切怪诞的神话,消除最后一部份固执人所坚持的迷信理论。

虽然如此,今天,我们的社会有不少人继续遭受或甘愿受摆佈,把命运交给“神仙”,从来不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们相信冥冥中有许多主宰或一个主宰,在统治与主持整个宇宙。

这个理论十分薄弱,尤其没有根据。如果说宇宙有神仙在协助人类、扶持人类,人类必然不应分成几种阶级,更不会一方有吃有穿,另一方饿死街头。神仙也会阻止人类受到侵略与迫害,进一步把温暖分给每一个人,因为万民都是他亲爱的儿子呀!

然而,人类打从呱呱堕地起便靠自己的哭声与挣扎生存,以至长大,老了甚至死亡,我们不会发现有任何神仙。反之,所面对的事情大部份都要靠自己去克服。所谓“天助自助者”,这句话十分明显地表现出只有自己协助自己的人,才受到“天”的帮忙。否则,不自助者,天也不前来相助,那麽,我们靠天又有甚麽意思呢?我们又为甚麽要靠天呢?因为最先与最终我们得先付出自己的劳心与劳力去面对难题。一句话,天帮不了我们。

按照自然界与科学的定律,天是个大宇宙,宇宙间有许多大小星球。只知地球活着生物,月球与火星为“不毛之地”,说不上有生物生存。因此,如果说人类是神创造的,其他星球亦会有人类生存。上帝既然在地球创造人,没有理由他不会依据其他星球的环境,空气等创造另一种人。

事实上,月球与火星甚麽也没有,荒芜的一片。神的伟大意志失掉光彩,这一切的答桉,是伟大与“万物之灵”的人类给找出来的。我们人类能够胜天,克服任何产生的问题,解答任何存疑,为甚麽我们不该相信自己呢?

应歌颂人类智慧
我们的头脑与一双手才是我们心中的活神仙,不然世界不会成今天的样子。快速的交通工具、联络系统、各种食品用品的製造乃至制止大自然的灾害,都属于人类的功劳。

人类发明语言、文学,然后用在自然与社会科学上。在社会上,不断地把生活向前推进;在自然上,逐渐消除神话的传说,发现真理。从火的发明,罗盘的应用,印刷技术的缔造,继有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波兰哥白尼提出太阳中心学说(打破教会的地球中心学说。中世纪时,教会控制西方世界,相信地球是不动的,甚至太阳都要绕地球行走)。至近代,大炮、武器、火箭、核子武器、反核子设备相继出现,现在又看到太空竞赛,人类跨入了太空代。

凡此种种没有一样不是人类的杰作。其中,神曾作出甚麽帮助呢?

如果要歌颂的话,我们应歌颂人类的智慧,感谢的,是人类自己。

可是,这确确实实的东西,不为人类自己去重视与骄傲。不少人仍然相信自己甚麽事也做不成,非要借助“神”不可。孩子病了,他去问神;要结婚,他去问神;要发财,他去问神;要孩子他也去问神。上至国家大事,下至自己的一丁点小事,从来不问问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活着又有甚麽意思?

人活着是为了使生活过得更美好,一代接一代,承先启后而不间断,除非人类煳涂到应用核子武器毁灭整个地球。

我们不但要创造生活,也要协助创造社会,创造世界。

为私利散播迷信
2千多年前,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可见,他不大相信神。不过,他当时的思想限制对鬼神作批判,他还是有点持恐表现在这个态度上。今天的人类,如果不能正确的表现坚决的态度,不啻是一项大讽刺。迷信与顽固,使我们落后。

反过来,落后的地区往往迷信多过科学,迷信又是进步一大绊脚石。我们不得不揭穿,有许多迷信乃人类捏造出来。他们这些人为了自身的私利,散播迷信的论调,文化水准较低的人,耳朵较轻。

非常简单的例子:操神仙这行业的人,并不是靠中马票致富的,而是善男信女的钱不知不觉流入他们的口袋。这种人的孩子病了,不是问神仙,先送给医生看,为甚麽呢?他们本身明白神是甚麽东西。

人类不相信自己,又有某些人出来骗不相信自己的人,助长迷信的风气。社会的进步受到阻碍,人类的思想受到麻醉,阿波罗十一号的成功应该重重的敲醒迷信的头脑。还朝拜甚麽月亮神仙,那裡有的是一面美国旗,中秋节祭拜快要成为现代人类的笑柄了。当然,我们绝不会反对吃月饼这风俗,但反对迷信。迷信在今天,快成为落伍者的象徵了。

-- 1969年9月4日

(16) 为生命价值奋斗
凡是有生命的东西,从出生到长大,总要经过一番奋斗,长期与不懈的奋斗。以我们人类来说,社会的进展,时代的变迁,有哪一样不是经验的累积与奋斗的成果呢?所以,进步是靠奋斗争取的。

按照我们社会的制度,虽是贫富分明,但它还是赋予每个人有生存的权利(生活好坏自当别论),并以自由竞争的政策鼓励人与人之间作优劣竞争。正如达尔文进化论所规定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所以,这就规定了个人要生存,就必须斗争,生活就是一场战斗!

但是,有的人在生活战场中倒下去,自杀了事,有的人逃避现实。这是说,他们还不懂得生活以及生命的意义。不过贫困将吓不倒勇敢的人。

我们歌颂那些能在苦难的生活中倔强成长者。虽然他们的生活比富有者相差悬殊,然而他们的生命是充实与光辉的,靠自己的奋斗意志,向社会一切困难挑战,是生活中的英雄。

有一些人,他们以为穷人没有说话的馀地,这个社会没有他们生存的价值。有一位渔夫曾经这样告诉笔者:“我们穷人没有与富人说话的权利!”显然这是自卑与错误的。为甚麽要轻视自己呢?靠劳动的双手,刻苦耐劳生活的,他们光明正大,对得起社会。说得彻底一点,整个社会的进步是脱离不了劳动的人民(包括劳心与劳力者)。我们社会一切的建设,有哪一样不是人民血汗的结晶?单说那些高楼大厦的建造,就够证明建筑工人的伟大!

藐视工人与劳动人民对社会的贡献,就是无视事实,歪曲现实与历史。

要奋斗才有意义
人类总是要为美好的生活而努力。谁不希望生活过得好呢?但是,不是天降福来,也不是靠富人施捨,更要抛掉一切发横财的幻想,运用你的头脑与双手,创造生活。不要羡慕一些人生活享受,有钱有地位。他们并不见得生活得很如意,也不见得劳动者的生命价值比他们低。

人的生命本来是一样的,虽然有长短之分。奋斗是生命赋予的力量,而反过来,奋斗滋长生命的价值。你不愿意做寄生虫,不愿意白白活一世,那就得趁脉博跳动的时候,奋斗一番。社会上有许许多多奋斗的青年人,社会才会进展,国家才会进展。

我们只有一个生命,所以要珍惜生命。我们也要让生命散发光芒,照耀社会。英雄不问出身,但问你生命在于社会的价值,你奋斗的一生对国家人类的贡献!

-- 1968年9月5日

(17) 漫谈生命的价值
生命是甚麽?它是无形的东西,谁人也看不见,捉摸不住,但感触得到,体会得到。生命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滋长或消失。时间是生命最好见证人。

我们看见一颗小树在成长,这是生命赋予的象徵。我们看见一隻动物在爬行,在行走,我们感到它们是有生命的东西。我们看见飞禽在飞翔或跳跃,也感觉到他们有活跃的生命。人类自从母体呱呱堕地后,哇的一声哭,生命便告开始了。

无论植物、生物、乃至微生物,生命原本是一律的东西,差别在于长短。在万物之灵的人类看来,生命是崇高及无比可贵的。虽然生命赋在任何东西或物件上没有分别,你可曾觉得,有了思想的动物,对待生命就有不同的看法了。

一颗大树被人砍了,没有躲避的馀地,任由人摆佈。它有生命,非但没有思想,更不能移动,无从挣扎。

一隻动物,或猪或牛或羊或鸡或鸭,面临任人宰割的命运时,尚曚在鼓裡。它们因为思想简单,驯服饲养,饱食终日。一旦刀宰下去,血液涌出,它们才本能地抗议、挣扎,但已经太迟了。它们比树木还聪明,懂得死前的痛苦。它们比树木悲惨,因为它们要经过痛苦的折磨才死亡。

也有些动物,并不服驯人类。它们有自己的世界,有自由的生命,它们比被人类饲养的动物幸福得多。

有贡献才有价值
然而,最幸福的莫过于我们人类。一旦人类被赋予生命,他们就开始成长。不论体格上,思想上,都有规律的成长。

单单赋予生命,而不去教导一个人,开导一个人的头脑,这个人将与动物无异,除了拥有动物的本能外,别无其他。因此,他们要重视一个小生命的开始。我们尤其要重视如何把小生命丰富起来,使他成为有思考力,判断力,有人生观的人,一别动物的庸俗。

丰富生命,滋长生命,最好的办法是传授教育。小孩子刚学会爬行,为甚麽你要教他学说话,学听话?因为你要使他通晓人性,接受简单的人类知识。孩子长大了,父母送他们入学校,又是为了甚麽呢?为的是灌输他们知识,传达做人的道理,使他们明辨是非。

所以,生命本身无所谓有意义与无意义,其决定在于思想的发展,而后这个人对世界的贡献,对社会与人民服务的程度来衡量他的生命价值。没有思想的人,生命对他是多馀的;有了思想的人,才会对生命加以重视。

但自私自利、贪生怕死,虽算是重视生命,珍惜生命,这又有甚麽用?为人民利益献身,发挥生命的热力,即使生命结束了,他的生命还是光辉的。他的人格还是光芒四照的。

这就是说,一个人,其生命的价值繫于贡献人类的程度而言。

每个活着的人都是有生命的。有的人不珍惜生命,自暴自弃,受不起环境、失恋或学业成绩不良的打击,了结一生,固然可悲,同样可咒。这种人看不清生命的意义与活着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在于能使生活过得美好,不但是个人的生活,同时是大家的生活。一个美好的生活需要用生命来争取。如果你有正确思想的话,你就会想到“奋斗一生”这句话。“奋斗一生”就包含用生命努力完成一切。

献身社会不白活
社会要发展,人类要进步,就必须要有献身的人类,可以用鲜血、生命去换取进步的社会,惠及人类。世界上那些伟大的政治家,真正的政治家,莫不把人民利益、国家利益置在第一位。生命对他们来说,应该要置之度外,视死如归。

已故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就是用生命博取民族的平等。自古而来,多少这样的英雄不断出现在政治舞台,一步一步推进社会。由于这样,我们后人讚美与歌讴那些用生命换取全民幸福的伟大牺牲者。例如中国南宋文天祥的名字至今不衰,因为他保存了中国汉人威武不能屈的崇高气节。孙中山先生至今仍为人瞻仰,因为他曾经为民主社会的茁长,而用毕生的精力推翻封建制度。

中国“史记”作者司马迁说:“人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这就是说,一个人开始时的生命是一样的,结束的生命就有所不同。它的不同点决定于思想上的看法。你损己利人,恶贯满盈,你的死将遗臭万年。你平平庸庸,安安碌碌过一生,你的死,像鸿毛一样轻,对社会毫无影响可言。如果你捨己为群,你的死,将像泰山一样的重,永远为人悼念,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上。

最低限度,我们人类要保持“利己利人”的人生态度,并发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这样,我们的生命就不会染上污点,总算在永恆世界的一段短暂的旅途上,我们问心无愧,对得起生命,也对得起社会。

我们只有一次生命,生命的长短并不受我们控制。事实上,生命是短暂的,一幌眼又是10年、20年、30年度,而至衰老病死,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

用你的生命,充实你的学问、你的思想,再建立你的人生观,朝向正确目标前进,让生命充满光辉,显示你的生命不是庸俗的,不是白活的。

-- 1969年4月13日

(18) 评“爱与罪”的演出
世界着名作家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只有一个,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香港艺术剧话剧团在中南戏院公演的5幕话剧“爱与罪”,只是不幸家庭中的一个。在资本主义的社会裡,这类家庭的悲剧并不是没有的,而且是容易在陋巷裡找到这样的故事。

我以为香港艺术剧团的前来,是给沉闷的剧坛一声雷响。无疑,在促进戏剧运动上,他们是成功的。以他们高超的演技水准,必将给我们观众带来对话剧的信心。

长久以来,人们对于话剧的不热衷,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少有人推动,另一方面也是人民对话剧的瞭解不够,以为看话剧一定是枯燥无味的,比不上电影的扣人心弦。其实这是错误的观念。好的话剧(包括内容与技术),其教育作用将不输给电影,其引人之处像涨潮一样。事实上,演好一齣话剧,比演好一套电影更难,因为它有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爱与罪”这幕话剧,有力地控诉金钱社会的罪恶一面,有力的反映三代同堂的思想不同,谴责那些为非作歹,包括出卖灵魂,自甘堕落的人。但是,它没有很好地显示出健康的下一代新生。

我们从第三代的身上依然找不到他们有伟大的理想。他们会要求脱离污浊的家庭,但是他们是追求怎样的生活呢?故事没有交待。虽然编剧极力在第三代的身上涂上光明的彩色,毕竟带些含煳。然而,这还不致削弱戏剧的份量,在现实意义上,在教育意义上,它将给观众带来好的影响。

故事从金大爷说起。他是九龙城畔一条陋巷裡,一座残旧古老,污秽罪恶房屋的房东。他积善积德,整日盼望30年前不见的儿子铁牛归来。(这裡有一个疑问,金大爷开时向观众交待他有一个30年不见的儿子,在战争中失散;但后来,当他看到自己的亲儿子时,他竟说:你就是我以前送给人家的孩子。他把孩子送给人家,而期望孩子归来,他这样说话,不是与之前所说相矛盾吗?)(笔者是看9月5日7点场的)。

上樑不直下樑歪
金大爷是第一代人物。从他身上我们找到他有一颗善良与富有同情的心,安份守己。但是第二代,即是他的孩子与媳妇,却是那样败德。一个是无恶不作的黑三,一个是烟花女子方翠茵。

方翠茵与黑三是18年前的“夫妇”。那个时候,黑三说,他有大把的田地、房产与钞票。这样说来,金大爷是早把黑三送给一个有钱人,否则他绝不会这样富有。

自从他与方翠茵同居后,不久即告破产,沦为罪人。黑三指责是方翠茵害了他。翠茵指他是浪荡仔,搞得自己身败名裂。他们谁也不能推咎,他们一个后来成为流氓,一个成为妓女,强力地暴露社会的病态。多少人就在不知不觉中沉落与“牺牲”,永远抬不起头来。

黑三是怎样由富有败家仔变为流氓土匪,以致犯桉纍纍被判入狱呢?剧本没有清楚说明,不过我们相信这样的事是存在的。这种沉迷于物质享受的人,一旦经济拮据时便告铤而走险,无恶不作,贩毒、走私等。

黑三与方翠茵同居约有6年之久吧!(因为他们的女儿已18岁,而黑山入狱12年后逃出)接着黑三被判入狱,翠茵带着女儿方小凤相依为命。为了能继续物质上的享受,加上她拥有那种腐化的思想,她走上女人的末路──卖淫为生。

她说是为了养活下一代,这固然是一种托词。她应该想到,她的下一代将因此抬不起头。她是资本主义社会下一个可咒的产物。谁叫她不自爱,不甘吃苦呢?这种女人,人们只会投以轻藐眼光的同情。为甚麽人家可以穷得有骨头,她们不能呢?

她要女儿方小凤学好,她却把所有的坏习惯染给女儿。她的女儿学会交际(跳舞)、寻刺激、贪图享受。好一个不长进的孩子,迷途的羔羊。这第三代,同样煳涂的生活,追求动物性的快乐,怎不教人痛心疾首?她生长在充满乌烟瘴气的家庭中,又如何期望她学好呢?

12年后,黑三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时候,突然出现在这座无生无气的房子──他逃狱出来,为的是找回心爱的女儿。骨肉亲情,在这裡体现。到底他是冲动与鲁莽的,本性还是难移。你看,他出狱的当晚,找同行毕老五投宿,见着一个姑娘(其实是他前妻,可是他没看清楚),即起猫猫之意想强佔便宜,并还想重起东山呢!这是他逃狱出来找女儿应有的心情与态度吗?

他会教出好的女儿吗?口口声声说要强带女儿走,安得甚麽心?指女儿在方翠茵只有学坏,不会学好,可是他呢?他一样罪恶满贯。
(待续)

-- 1969年9月10日

(19) 再评“爱与罪”话剧
剧本企图在丑化黑三方翠茵第二代的同时,又想美化他们,表露他们的父母之爱。天底下没有不爱子女的父母,但是这种人连自己的生活都如此腐败,还谈甚麽子女教育?这正是我们社会的弊病。

关于这点,剧本没有很好的安排。这样的第二代,没有资格管教下一代。下一代交在他们手上,必将受到糟蹋,必将使青年的一代趋向堕落与罪恶。方小凤早已堕落了一半,如果再不好好指引她,恐怕要重蹈母亲的覆辙。

第二代与第三代的矛盾,反映在方小凤、李家骏、黑三及方翠茵的冲突上。

我们先谈李家骏这角色的出现。虽然编剧有意让他代表光明正义的人,但他的到来是那麽地突然,剧本没有告诉他是干甚麽的。是读书?干文化工作?使人不明不白。从他的言行上,倒看到他的一派正义。但是,他除了一直嚷着要离开这个鬼地方外,再也没有表示他的理想与抱负。这是令人遗憾之处。既然编剧认定他是个非安插不可的角色,他必须有所作为,而不是只有满肚牢骚的青年。尤其是要他代表前进的一代,更应该突出塑造他的伟大形象,以代表青年一代。

家骏到底不失为一个懂分辨善恶是非的人。这是他的长处,也是令观众喜欢他之处。

方小凤与李家骏,在黑山与方翠茵的对话中,十分强烈地指责上一代的不是,以及上一代的腐化与败德。上一代要求下一代的原谅,毕竟办不到,这是不可妥协的冲突。唯有把旧的去掉,新的才能茁长。方翠茵与黑山──代表社会罪恶者,必须灭亡,让新生的一代承担社会的重担,负起时代的使命,扫除黑暗与恶势力。

逃避现实非良策
剧本本来应该这样安排新生一代,使他们更生气活泼,不逃避现实,以崇高的理想、勇气及信心接受一切挑战。但是可惜的,剧本以家骏答应带小凤离开这个家庭结束,说是要到南洋去,是为了新的生活,还是为了逃避香港现实的社会?因此我们担心他们的将来,除非他们肯奋斗一生,而不是为了逃避现实。我真嫌他们有后者之哀调。难道香港这个地方,就没有善良人立足与正义滋长的地方吗?

不过,话说回来,去哪裡并不是争论的地方。南洋社会一样是拜金的社会。我们以为他们摆开这罪恶的地方,是走向新生活的第一步。我们祝福这青年的一代不再像上一代那样煳里煳涂地虚渡一生。

我还以为,毕老五(租金大爷房子的无恶不作游民)满口油腔滑调,坏事干尽,又贩毒,又走私。但是,他与黑三一段谈话最为精彩,最能暴露罪恶的社会。他说:“这个社会,管你是甚麽出身,只要有大把大把钞票滚进来,上流社会者管叫你大爷,左右的人像哈巴狗跟来跟去,女人见你,视为一粒金钢鑽。”这是对社会最有力的讽刺。

论剧中演员表现
毕老五(萧龙饰)刻划刁奸巨滑者入木三分。单看他那幅轻佻作为与不用本钱的说话,就够突出他的形象。

黑三(华山饰)的土匪扮相堪称成功。奇怪的是,像他这样的性格,有时还受得起别人的指骂与咀咒?

张丽珠饰演的方翠茵,扮风流女子有八分本领,叫她演一个慈母,就不大令人感动。我看她下半段的演技比上半段差。

徐鹏饰李家骏,形象糢煳。他没有被剧本安排上一个突出角色。但他的演技是不错的。

此外,向伶演的金大爷倒表现出一个与世无争的清悠老人态度。洪玲玲演的方翠花(翠茵妹妹),只见她演来一把眼泪,一肚悲哀,演技平澹,也算能勾划出软弱女人的一面。

李家珍(金砺饰)是家骏姐姐,与姐夫杨大魁(陈延),是剧情的配角,主要显示他们靠劳力赚取生活勉强渡过。但是,他们被安排做衬托的演出,看不到特出的表现。

方小凤(史秀清饰)演来头头是道,演技纯熟。我认为她的戏路很广,她是一位很有前途的演员。

剧的五幕全用同一幕背景,有嫌单调。由于港艺老远而来,想必在道具上,以简为便,音乐效果有其成功之处。

总之,演技达水准,剧本有讨论的地方,有写实主义的精神,惟缺乏浪漫主义的手法。

-- 1969年9月10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