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犹太复国主义者趁英国结束统治日,迫不及待于 1948年5月14日午夜宣告以色列国的诞生时,注定是悲剧序幕的拉开(本来联合国计划在英国结束统治后的两个月 内在巴勒斯坦,分别成立犹太国家和阿拉伯国家,但英国提早数个月在5月14日撤离巴勒斯坦,犹太人马上成立以 色列国,深恐计划有变)。
也许我们会问一个问题:为什么以色列立国的当天, 阿拉伯人又不宣布立国呢?
这是有历史根据的。
其一,阿拉伯的伊斯兰教的国家 从一开始就否定以色列立国的合法性。它们认定巴勒斯坦自从于公元637年被伊斯兰王国征服后,已成为伊斯兰的一 部分。当地的民族(以阿拉伯人居多)、宗教和文化早已是 阿拉伯化,耶路撒冷也一直被视为穆斯林的圣地,即使于1517年巴勒斯坦被奥斯曼帝国占领,也未改变以阿拉伯人 为主要的民族结构。只是在1920年归英国统治后,才有大量犹太人流入。在阿拉伯人看来,巴勒斯坦不属于犹太人 的。
其二,即使联合国以多数票通过分治方桉,阿拉伯的国家 却全力反对,不接受分割巴勒斯坦,坚持巴勒斯坦的完整性,且是全属阿拉伯人的。
其三,犹太人被驱逐出巴勒斯坦是在公元135年被罗马 帝国征服后发生的事,与阿拉伯人无关,更不是公元7世纪 伊斯兰王国的出现所造成的。因此,阿拉伯人不负起“历史的责任”。以色列没有合约的权利在巴勒斯坦立国。阿 拉伯国家扬言,如果后者要立国的话,誓把犹太人赶入海中。[1] 1947年成立的阿拉伯联盟(由埃及、叙利亚、外 约旦(1949年起改名为约旦王国)、伊拉克、黎巴嫩、沙地阿拉伯及也门七个国家组成)慷慨激昂宣称:“阿拉伯人决 心为反对联合国分裂巴勒斯坦的决议而战。”这显示了阿拉伯国家不接受分治。因而没有为“另一半的阿拉伯国”积 极规划立国的准备。它们从一开始在内心中是,抗拒任何的分划。换句话说,阿拉伯国家没有为一个分治的独立的 由阿拉伯人控制的巴勒斯坦国未雨绸缪。以至在以色列立国的那一天,另一半的阿拉伯国仍然只是联合国的一纸议 决桉,对阿拉伯人来说,没有实质的意义。
在这一立场下,阿拉伯国家所做到的是,展开抗议和 罢工行动,绝不为另一半的阿拉伯国的成立而忙碌。
在当时,犹太人的以色列有一万人左右的正规军,另 外有3万5千名分散在以色列各地的民兵,其中只有约三千名战斗力强的突击队。重武器只一辆坦克,二十多架轻型 飞机及两辆装甲车。以色列在此危难时刻进行总动员,实
行全民皆兵,提供年轻男女军事训练,大量採购军备军 需。犹太人知道,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国是最后的一个途径,再也没有退路;尤其是它的三面被阿拉伯国家包围 (黎巴嫩、叙利亚、约旦及埃及),另一面是地中海。唯一 的出路是拿起武器面对战斗。
反观阿拉伯国家,其军事力量远远超过以色列。单单 正规军就有40000余人(其中伊拉克1万人,埃及8000人,约旦7500人,叙利亚5000人,黎巴嫩2000人,巴勒斯坦 阿拉伯军团2500人及其他国家的志愿军(组成阿拉伯解放军)5000人。有坦克40余辆,各类飞机150架,装甲车200 辆。[2]
两相比较底下,以色列显然处于下风,也难怪阿拉伯 国家意气风发,敢于扬言把犹太人推下海。于是阿拉伯国家于1948年5月13日(以色列宣佈独立的前一天)在大马 士革(叙利亚首都)决定在以色列立国后,马上展开军事行 动,由约旦国王担任最高联军统帅,伊拉克的莫罕默德努尔丁将军为副统帅,决定在5月15日(以色列立国后一天) 展开军事行动,向以色列宣战。这就是后来被历史定位的“第一次中东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是以色列的生死存亡关头;阿拉伯国 家则高举“圣战”旗帜,准备一举消灭犹太复国主义。战争 初期,阿拉伯军队节节挺进,三面包抄以色列。在短短的20余天内,以色列陷入危机,不仅领土尽失,只剩下控制 阿克、海法和台拉维夫等沿海地区。如果未得及时援助,恐怕犹太人将应了阿拉伯人的咒语“葬身在大海中”。就在 千钧一发之际,美国发挥了它的威力,迫使英国不得偏袒阿拉伯国家。接着顺利通过联合国促使交战国停火(1948 年5月29日)。停火令于6月11日生效,以四周为期限。第一次交锋,阿拉伯国家占上风。[3]
由于这一停火,挽救了危在旦夕的以色列。美国及一 些西方国家通过地中海大量地提供军援给以色列,海内外的犹太人更因战火烧到门前,同仇敌忾,激发数以万计犹 太人从军,以军力量大大增强,一时间已有兵力60000余人,有足够的能力反击。7月9日,停火期届满,以色列大 举反攻,在短短的10天内,夺取得阿拉伯人的1000平方里土地,反守为攻,从危难之中摆脱出来,局面对阿拉伯国 家至为不利。
联合国安理会于7月15日说好说歹又促成第二次停 火,于7月18日开始生效。这又给以色列有充裕的时间补充军备,不仅美国协助建立海军和空军部队,而且海外犹 太人自动上阵请缨。在10月杪时,兵力又增至10万人,不可谓不惊人。
同年10月15日,以色列不理会停火令,集中兵力再行 出击,把阿拉伯国家的部队打得七零八落,各阿拉伯国不得不同意停战,于1949年2月至7月先后个别与以色列签 署停战协定,以色列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立国基础进一步巩固。
战后统计,以色列死亡6000人(包括2000平民),受 伤15000人。以当时65万以色列人口来算,每100人中有一人阵亡。阿拉伯方面,阵亡15000人,受伤25000人。 [4]
最为重要的是,以色列占领大部分属于阿拉伯人的领 土,控制面积从联合国规定的1.49万平方里增加到2.085万平方里,几乎是整个巴勒斯坦面积的80%。
最为悲痛的是,住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成为了第一 次中东战争的牺牲品。有65万人逃离以色列控制的地区,反转成了流亡的民族。
历史的吊诡,似乎把秩序颠倒过来。
注:
[1] 参阅《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顾》, 金锺远主编,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2001年,下卷 第110页。
[2] 参阅《中东国家通史以色列篇》,第135页。
[3] 参阅《沙漠硝烟----二次大战后的中东战争》,林方、 陈春怀编着,中原出版社出版,1992年,第16页及17页。
[4] 参阅同上,第17页及18页。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