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7.7.04

第三章:犹太人剩一道哭墙

马卡比王国(哈斯蒙尼王朝)是犹太人于公元前164年 建立的王朝,首都在耶路撒冷,版图涵盖整个巴勒斯坦及其周边地区。
  
这个王国的一个特征是实行政教合一,犹太教的祭司 集团权力高高在上,连国王也是从这个集团中产生的。这无疑导致了内部权力斗争,同时也面对外来的威胁,以致 在公元前63年被强大的罗马帝国所征服。罗马统帅庞培围困耶路撒冷3个月,杀死一万余名犹太人,更多人沦为奴 隶。从此巴勒斯坦再一次被外来的势力蹂躏,而犹太人又再一次陷入灾难之中。这就是说,马卡比王国维持整100年 宣告覆亡。
  
命运注定犹太人是多灾多难的。在罗马帝国攻下巴勒 斯坦时,犹太人在罗马帝国的版图内约700万人(包括皈依 犹太教的人,也被视为犹太人),其中250万人居住在巴勒 斯坦,余者分散在叙利亚、埃及、北非、希腊和意大利等地。
  
初时(公元前30年),罗马帝国委任皈依犹太教的以土买人希律(Herod)为巴勒斯坦的国王,受制于罗马帝国。 在位32年,于公元2年逝世。
  
他唯一被称颂的功绩是扩建耶路撒冷第二圣殿,气势 雄伟,金碧辉煌。其他的施政均被犹太人斥为苛政,一无可取。在他死后,罗马帝国于公元6年将巴勒斯坦降为一个 省,只委任总督管辖,不再委任国王管理,更蓄意降低耶路撒冷的地位,将行政中心移向地中海滨新建的凯撒利 亚。由于罗马帝国推行的是希腊化的文化,又信奉多神教,与犹太人的一神教形成强烈对比,因此对犹太人十分 鄙视。除施以苛捐杂税外,也禁止犹太人到耶路撒冷参拜他们的圣殿,激起了犹太人强烈的复国之心。前前后后, 犹太人有过3次起义,历史称之为“犹太战争”。
  
第一次起义为时5年(公元66年至70年),结果犹太 人在耶路撒冷的第二座圣殿(重建于公元前536年),于公元 70年被摧毁(第一座圣殿建于公元前935年,也叫做所罗门圣殿,于公元前656年被巴比伦军队焚毁) (无独有偶,两座圣殿被焚的日期均是7月23日),仅留下一道残牆(今日 仍然存在,被犹太人奉为“哭牆”,每每朝圣都哭成泪人, 成为犹太人永远的伤口),被杀害的犹太人也不计其数,罄 竹难书。[1]
  
罗马军队攻陷耶路撒冷后,有一批犹太人死守在死海 之滨的马萨达要塞(原是希律王的一个行宫),宁死不降, 迫使罗马在公元73年动用数万大军攻下,但要塞中的所有人已经自杀身亡,仅剩下7个人侥倖活下(两名妇女及5个孩子),他们成为这桩历史悲剧的见证人。后来马萨达成 为犹太人为自由而不惜牺牲的象征。在今日,所有以色列的新兵入伍,都必须被带到马萨达进行宣誓:“马萨达决 不能再被沦陷”,以显示以色列誓死留在巴勒斯坦。
  
这裡还有一段故事不得不提的是:犹太人在第一次起 义失败后,罗马统帅狄托押着被俘虏的犹太贵族,高唱凯旋歌回到罗马。更教犹太人痛恨与不耻的是,罗马人竟然 为庆祝这次的胜利,在罗马修建一座雄伟的凯旋门。但在犹太人的眼中,这是失败与屈辱的象征,因此直到今天, 他们还是不愿意从这座凯旋门下走过。[2]
  
第二次起义发生在公元115─117年。它始于埃及阿历 山大港的犹太人与希腊人的械斗,继而演变成犹太人反罗马帝国的暴动,战斗进一步蔓延到利比亚、塞普鲁斯及巴 勒斯坦,历时3年,又是以犹太人失败告终。
  
第三次起义是在公元132─135年,由于罗马帝国强迫 犹太人被同化,引起巨大反弹,一个自称为“救世主”的犹 太领袖科赫巴(Simon bar Kokhba)率众与4万罗马大军奋战,前后为期4年,结果再以悲剧收场,共有58万犹太 人丧命。
  
罗马皇帝哈德良(Hadrian)一怒之下,对犹太人施以 最严厉的惩罚。其一将犹太人立国之地(迦南)易名为“巴 勒斯坦”。所谓“巴勒斯坦”(Palestine)灵感源自犹太人 的世仇“非利士人”(Philistines)(一个来自地中海的民族,长期与犹太人争夺土地,意图要併吞犹太人居住的迦 南)。其目的是要羞辱犹太人,没想到这一名字在后来竟被定形,一直用到今天。其二是公开禁止犹太教,摧毁耶 路撒冷所有犹太人的遗迹,迫使犹太民族的主体离开了巴勒斯坦,成为一个没有国家的流放民族。[3]
  
根据历史记载,犹太人自三次起义失败后,人口从公 元1世纪的700万人,下降到3世纪的不足二百万人。可见战争的残酷和当时强大帝国对犹太民族的仇视和不中断地 杀戮。
  
犹太人在无家可归,无国可依下,成为世界上最悲惨 的流放民族。虽然饱受摧残,犹太民族和宗教意识并不甘于消失。他们在散居各地之后,念念不忘“国恨家仇”,一 直在心中保留他们的犹太教圣经和律法,并在社群中,建立自己的犹太区。最令他们津津乐道的是在公元500年起, 由精于法律的教长,费时150年,编纂出一套举世注目的“犹太法典”,作为流亡各地犹太人之依据。因而这部法典 被形容为“犹太人的手提祖国”(Portable Fatherland),用此展示犹太人的顽强意志。

注:
[1] 参阅《天择-犹太人的故事》,彭滂沱着。台湾商务 印书馆,2001年出版,第14页及15页。
[2] 参阅《中东国家通史以色列篇》,第22页。
[3] 参阅同上第23页。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