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犹太人于公元135年(中国属于东汉年间)反对罗马帝国的暴政失败后。他们就被迫向各地流散,也失去巴勒斯坦这块土地(当然仍有为数不多的犹太人留在巴勒斯坦,但不成气候,只被当成亡国奴),成为浪迹天涯的苦命人。
除政治因素造成犹太人“无家可归”外,宗教因素也是促成犹太人的命运更加悲惨,受尽酷刑,死伤无数。这裡必须牵出一个新生的宗教与后来的犹太人几乎不共戴天,但最后他们不得不接受犹太人的强韧生命和对犹太教的执着,这个宗教就是今日众所周知的基督教。
说来是难以置信和不可思议的历史悲剧: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本来就是犹太人。他于公元前4年(希律王统治的最后一年,下来改由罗马委派总督治理巴勒斯坦)诞生于耶路撒冷附近的伯利恆。耶稣长大后,先是一名虔诚的犹太教徒,因目睹犹太教祭司与罗马总督勾结,生活腐化,力促改革,得罪当权的犹太教两大派系──撒都该派和法利赛派,不容于犹太教上层社会,这导致耶稣自行寻求发展。他认为既然是出自犹太国王大卫王之后,乃以“上帝之子”的名义进行宣扬其教义,大力鼓吹平等与博爱,很得下层人民的欢迎。
犹太人希望耶稣带领他们推翻罗马帝国,重建大卫王国(在公元前一千余年时巩固了犹太王国,被视为犹太人的古代英雄),但耶稣无意领导反抗运动,而只是醉心于宗教改革(关于这一传说,犹太人在后来否定耶稣的价值,指他对犹太民族无所贡献),一心一意要成为众国众族的“救世主”,不仅仅是犹太人的“救世主”。
可是他的这一改革不被犹太上层社会接受,斥他推出异端学说,触怒犹太教公会对耶稣进行审判,交给罗马总督处置。总督彼拉认为耶稣煽动人们起来反抗,下令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这事发生在公元30年,引发下层的犹太人十分不满,他们组成奉耶稣为救世主的“拿撤勒派”,继续推行改革运动,不畏罗马总督的迫害,势力有增无减。就在这个时候,原本属于犹太教正统的“法利赛派”教长的保罗继承了耶稣的理想,义无反顾地高举“耶稣即是救世主”的大旗四处游说,终于在公元52年成功地建立起耶稣为救世主的基督教。[1]
与此同时,犹太人则因与罗马帝国关系恶化,又曾进行三次起义失败,犹太教终于被罗马帝国禁止,无形中也壮大基督教的力量,信徒超越了犹太教徒,初时同样受到罗马帝国的镇压。虽然如此,基督教却从犹太教的阴影中跳了出来,倡导更为自由的宗教仪式,摆脱教条式的犹太教,不守割礼,不分种族贵贱,少谈清规戒律,更具人性化,吸引众多人民参加,尤其是犹太教徒之皈依。
经过三百余年的奋战,基督教即使被宣布为非法宗教,也依然无所畏缩,他们一方面与罗马帝国斗争,另一方面也指责不改信基督教的犹太人是上帝唾弃的民族,与坚持犹太教的犹太人划清界线,双方的对立面越发尖锐。到了公元380年,罗马帝国在镇压无效下,只好採取妥协态度,承认基督教是罗马帝国的唯一合法宗教,并立为国教。这样一来,“基督教俘虏了罗马帝国;罗马帝国也征服了基督教”。一个得到了正统的地位,有利教会的迅速发展;一个稳住了政权,有利了继续保持封建统治,但这一演变,是犹太人的另一个恶梦开始。
犹太人一面遭受政治迫害,另一面又备受宗教迫害,苦不堪言。公元439年,罗马帝王下令禁止犹太人服公职及服兵役;接着不准犹太人加入商会及工会,禁止犹太人蓄养信奉基督教的奴隶,基督徒不准与犹太教徒通婚。较具侮辱性的是犹太成年人应配戴黄色“大卫之星”徽帜(或红色袖饰)以区别身份,犹太教徒之初生婴儿应交由基督教家庭抚养等等。
当时的基督徒之所以如此敌视犹太教徒是因为后者只尊耶和华一神,视耶稣为宗教及社会改革家,不信耶稣是“上帝之子”,指耶稣对拯救犹太人之亡国苦难无动于衷。反之基督教坚持耶稣已是被神化了的“上帝之子”,更斥责犹太人害了耶稣。他们进一步指责犹太人既然不信耶稣为神,又拒绝受救赎及灵性重生,是为“邪魔撒旦的化身”,理应受非人待遇,种下了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势不两立”之祸根。[2]
正因为这样,在中世纪(由公元5世纪至15世纪)的一段漫长的千年岁月中,犹太人注定成为被欺凌、嘲笑和杀害的对象。
犹太人原以为远走他乡,可以避开基督教的压迫,但他们的天真想法大大地失算了,一旦基督教受罗马帝国所扶持和推广,它很快地延伸入欧洲各地,紧紧地跟在犹太人的左右,要摆脱也逃不掉。犹太人只得从一个地方辗转到另一个地方。从西欧到东欧,再从东欧返回西欧,也伸入印度、非洲和亚洲各地。
东移西迁的流浪生活,整整折腾了犹太人一千多年近二千年。他们竟然找不到一块可以长期栖身和立足的土地。他们看不到明天,他们被基督教逼到走投无路,成为不受欢迎的民族。一个民族的舛运至此,真是此刻不知下刻的命运,很多人也许很难明白什麽是命运弄人,但犹太人却有深刻的体会。
注:
[1] 参阅《中东国家通史以色列篇》,第30页。
[2] 参阅《天择---犹太人的故事》,第22页。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