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10.8.04

附录(四)

客观评价公正党
国民公正党(Parti Keadilan Negara)的出现,如果你不以政治敌人或仇视的态度揶揄,基本上,不论在朝在野的人士,都会欢迎的,因为这个政党不是一般性的小党,而是在“社会公正运动”的雄烈风势下催生的。

表面上来看,它不过是一个政党,而且能否形成大气候,很多人都在观望,甚至有人质疑它的持久性。但如果我们从民主政治的广义来探讨,不难发现它却是与众不同的。

第一、它宣示是一个多元种族的政党,不是以种族或宗教作为斗争目的。换句话说,只要是马来西亚人民,就有资格申请入党。

宣示走多元种族路线

第二、它是以马来人作为基础而敢于在此时此地打破禁忌,号称是多元种族结构的。虽然在过去不是没有,但都在客观条件不成熟下,没有取得显着的成绩。比如50年代初期巫统创党人拿督翁离开巫统后,尝试组成多元种族但以马来人为主的政党──马来亚独立党,可惜功败垂成,领导人一气之下,走回种族性路线,改头换面称为国家党,在马来选区争势力,又是无功而返,无疾而终。

又比如阿末布斯达曼在1957年独立前组成的人民党,也吸纳一些非马来人入党,更成为议员,但也不成气候,直到今天仍然被视为左派的小政党,生存有馀,威力不足。

又如东姑拉沙里在1988年成立的46精神党,看来与巫统不分上下,结果90年大选失利,促使党名改为46马来人党,势力只局限在吉兰丹,且是得到回教党的合作才有机会参与州政权,到最后又回归巫统。

显然国民公正党经吸取过去失败的例子,在形成政党之前,先鼓起群众运动,并看准需要形成“中间地带”的政治势力,试图拉拢和平衡回教党与行动党的若即若离关係。

第三,这个政党的实质领袖是安华依布拉欣,其夫人出任主席明显地昭示安华跌马后痛定思痛,来一个,看似巫统,却又不是巫统的政党,扬言带动新一代的马来西亚人走向一个种族融合的时代,而又被回教运动所接受和认同的。

第四,它要给人民製造一个印象,它是一个可以组成政府的政党,能够取代现任政府。因此它推动回教党在安华事件后,澹化某些较为种族性的政策,以便能和马来人以外的族群取得谅解和合作。另一方面,它也促使行动党要更大胆更勇于接受改变的必要,加入公正党的努力,一齐鼓吹新生的政治号角,无需孤芳自赏。

这样的一种政治策略,它不能如同东姑拉沙里这边与回教党结盟,那边又和行动党结盟,变成一个不实坚的中间地带。因此它必须切切实实把三股力量汇合在一起,当然得费一番心思。

切实把三股力量汇合

所谓的“中坚地带”又是指甚麽呢?这个党的署理主席詹特拉博士已有明白的阐释,就是把那些不是执政党的人,而又未投向回教党或行动党的人先结合起来,接着随着时局的发展,它也很可能会吸收离开反对党阵容的人,更欢迎执政党的人向它靠近。

这样的党,我们所能看到的趋势是,马来人会佔大多数。如果他们同意政党的多元性是符合马来西亚国情的话,那麽他们的思想已准备改变,不再囿于昔日先在种族群中结合,再通过党与党的合作来体现多元性的政治层面。公正党在其原意上,很想逐步去掉党与党的合作这一上层结构,直截了当用一个政党来整合各民族人民。

如果它坚定这一指导思想,必须用行动来証明它不刻意强调种族路线,表明是下定决心要提前推动种族大结合。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工作是非常吃力和不讨好的,甚至不易被理解,因此它被某些人预先判了“死刑”,对它并不看好是不出奇的。

可是,我们不能这样短视的看问题,如果它能改变回教党人的保守心态;它能够改变行动党人的安份做“华基反对党”的心态,进而结成一个阵线,则它也能够直接刺激和激发执政党的国民阵线进行省思和作必要的调整。彼此在民主程序下与执政党进行和平的竞争,使民主政治趋向成熟而不对种族问题大事渲染和强调,肯定的马来西亚必然能够向世界证明:多元种族的国家,同样能整合在一起,共同维护民主和法治,只限于民主范畴的口诛笔伐,绝不诉诸暴力行动,让人民在安宁的环境中投票作抉择。

当大多数人民都自然倾向崇尚民主和法治时,马来西亚的政治和经济必然齐步同进,为亚洲国家立下一个好榜样。

不过,我们得接受一个历史演变下的事实:马来人仍然处在政治主流的主要地位。不论是国民阵线或反对党阵线。在这样的大原则底下,非马来人可以要求有直接的参与权和较大的投入权。

执政也好,不执政也好,种族整合的最大意义是政党政治的相互制衡和相互尊重。这种民主斗争是长远的,不是短暂的。

如斯,则不必未交手先看死对手,应该欢迎不满现状的人纳入民主政制中,让投票定胜负,不单可看出对手的力量所在,更能使民主政治健康地成长,只要彼此澹化和降低种族乃至宗教情绪,用马来西亚人的眼光搞政治将是马来西亚新世纪所展现的民主远景。

(1999年4月16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