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姑拉沙里挑战马哈迪主席位失败后,其支持者入禀法院要求宣佈选举失效,两派对峙几乎水火不容。
主席和署理主席战绩揭晓后,3位当选副主席是旺莫达,安华和阿都拉巴达威,前两者是马哈迪A队的人,后者是B队的。
至于当选的25名最高理事中,16人是A队的,馀者则是B队的人。这显示B队没有全军尽墨,因为还有人当选。不过从实质意义来看,B队却是输得一败涂地。
马哈迪曾说过,即使胜一票也是胜。
选举过后,他又说:“我不会挑选全部忠于我的人成为内阁部长,但每位内阁成员一旦受委就须要“守密”和负起集体责任,同时要相互合作。”
他接着暗示要反对者辞卸内阁职位:“在外国,这样的人是应辞职的。”
因此,即使有人在选举过后要求重新携手合作,但马哈迪坚持没有妥协的馀地。
输了只好接受现实,虽然东姑拉沙里说:“他尊重大多数人的决定,为了党和国家,我们应与胜利者合作,但合作是双程式的,对手应伸出他们的友谊之手。
于是在隔天党代表大会未结束时,东姑拉沙里便向马哈迪递呈辞职信。
接着国防部长阿都拉巴达威及外交部长莱士耶汀也提出辞职,马哈迪一概接受。
他领导的A队,正进行全面的内阁改组,重建马哈迪的队伍。
所有属于B队的人统统失掉部长或副部长职,除了东姑拉沙裡外,其他丢官者包括:阿都拉巴达威、阿日阿末、沙里尔、阿都卡迪、拉玆锡阿末、拉曼奥斯曼、查尼阿比丁仁。
不论这些人都当选巫统最高理事,阿都拉巴达威尚且当选副主席,他们都必须为反对马哈迪付出代价。
安华依布拉欣在这场选举中突围而出,晋级当选副主席。他为马哈迪辩护:马哈迪需要一个对他有信心,而他又对受委者有信心的内阁。
4月30日的内阁改组,正如所料,嘉化巴巴照旧出任副首相,达因仍任财长,安华留任教育部长。
经过这次的惨痛教训,马哈迪不理会批评者指他处事独断,他要A队的人整合在一起。
他说:如果支持我的人被割爱,反而被反对我的人取代。我是一个怎麽样的领袖,我的信誉又在哪里呢?
他承诺要持续他的领导和治国方式。
对于被撤职部长的人,只收到由政府首席秘书长发给终止服务的公函。马哈迪则出国公干。
莱士耶汀大表不满。他说:“这看来马哈迪要显示我们不是重要人物,但我们9个人,包括东姑拉沙里和慕沙,会证明我们是重要的。”
阿都拉巴达威则批评马哈迪此举是形同实施大企业概念,大股东推行自己的方式。
马哈迪的胜利和内阁的改组并未终止党内的斗争,反而使它越发升级。
党内有人对选举的结果表示不满,他们认为其中有不规则及有非法支部的代表进行投票。
其实,这个问题在党选前,曾在巫统最高理事会上讨论过,但未有任何议决和行动。两派皆保持沉默,以备万一在失败后拿此作为武器进行斗争。
不出所料在党选后,支持东姑拉沙里的人,共有12人联函要求巫统最高理事会正视此事。
马哈迪的人形容这“12人帮”(其中l人退出,后来成为所谓11人帮)意图挑起争端,巫统理事会不处理他们的投诉。
这批人最终在1987年6月25日入禀法院,要求宣佈巫统党选无效,他们来自巫统的 7个区会,指诉党有意忽略,允许53个未注册的支会代表进行投票。
他们认为这种行为是违反党章和不合法的,选举无效。
他们还指出,在1479名代表的投票中,约有78名代表是无权参与投票的。
由于党高职的选举结果十分接近,而指称出现的“非法代表”严重地影响了选举结果。
这11人起诉巫统秘书长山努西,受影响的7个区会的秘书和社团注册官。
他们要求宣佈选举无效,维持在党选前的阵容,直到新的选举为止。
马哈迪控制的巫统理事会劝他们放弃上诉不果。两派似乎无法找到办法来解决问题。
东姑拉沙里初时并不积极介入11人帮事件,后来形势的发展,迫使他不得不宣佈支持在法庭上进行斗争。
法庭聆取双方的争论后,在1987年9月杪,给予双造一个期限“庭外和解”,有效期直到10月14日。
在这期间,新选出的巫统理事不能领导党,两派大伤元气的斗争转向法庭。
马哈迪一方大表愤怒,形容这一派人的作法形同“骑劫党领导层的权力”,决定党命运的竟是法庭,而非巫统。如是,则党选的决定是多馀的。
局面一发不可收拾。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