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姑拉沙里原本以为会顺序被挑为马哈迪的副手,讵料,马哈迪宁可让巫统选出副手,又加上他和胡先翁都偏向慕沙希澹,造成拉沙里阴沟裡翻船。
东姑拉沙里与幕沙希澹争夺巫统署理主席是空前激烈的,以前敦拉萨和敦伊斯迈争做巫统老二只是一场友谊赛,它不但使到巫统党员面临痛苦的抉择,也震惊整个国家,因为他们预期的是东姑拉沙里顺序而上,偏偏事实并非如此。
东姑拉沙里的势力根植在东海岸,特别是吉兰丹,在北马也有一定的力量;慕沙希澹势力,凝结在南马,尤其是柔佛。
为此,他们双方都倾全力争取霹雳州及中马的票数;因当时马哈迪兼任霹州巫统联委会主席,他的态度不仅影响一两个主要州,同时是遍佈全马的。人们都在预测马哈迪比较喜欢选谁来当他的副手。
再者,慕沙在政见上有过与马哈迪惺惺相惜的日子,两人相互标榜。更为重要的是,幕沙在担任教育部长的期间,执行了马哈迪所要看到的政策和推动同一的发展路向。
反观东姑拉沙里,他是敦拉萨一手提拔的。到了胡先翁时代,他在很大程度上执行了拉萨的政策和愿望,虽起用东姑拉沙里当财政部长,但又不选东姑拉沙里为副揆,宁选马哈迪,其中必有原因。
正由于存在着不公开的因素,到胡先翁最后一次主持巫统大会时,又在言词中给慕沙加油。东姑拉沙里对此大为震惊,认为胡先翁已改变态度而食言。
胡先翁和马哈迪给慕沙的祝福,让后者争取到相当部份的游离票,结果慕沙以 722票对517票击败东姑拉沙里,脱颖而出成为巫统署理主席。
这样一来,慕沙越级东姑拉沙里成为副首相。但马哈迪仍然未放弃拉沙里,要他继续留在内阁,继委为巫统财政,东姑拉沙里在没有更好的选择下,接受挽留,不过尊严和内心已受损,这是不容争论的。
马哈迪成功地解决巫统大会触发的战火,使之圆满结束,1981年7月9日正式从胡先翁手中接过首相职。
马哈迪为接班而在巫统大会上发表的演说意义深长:过去6年来,直接或间接,有意或无意或其他因素,我都寻求胡先翁的保护。但今天,我的担子就是我的担子,其他人的担子也是我的担子。我不讳言也不虚伪地认为,我对坐上这个高位感到骄傲;但更令我骄傲的是胡先翁无私地卸下巫统主席的职位。
很少人能轻易放弃这重要职位,一个人通常为保这个职位或其影响力而斗争。这经常也会试图去建立一个王朝。”
“如果这个职位要结束,一般上是由某方面施加压力。在很多国家,很明显这已成为国家大事的课题,也是报章的课题,这形成一个舆论促使某些领袖下台。即使他已了解到这点,很多领袖也会寻求各途径而不下台。
最终,当无可避免时,他会选择其家庭成员或所喜欢和听话的人成为继承人,儘管发生抗议和暴乱,他会行使这种方桉。当然对谁都没有好处,除了得利者外。”
“对此,我要特别感谢胡先翁选择下台的方式,让我有机会成为巫统主席。”
无疑的,胡先翁在一方面通过民主的方式,让巫统选出新主席,但在另一方面,他也已舖好接班人,就是让其副手顺利地成为巫统主席。这就难怪马哈迪对胡先翁最大的感激,是使他不必面对挑战便成为国家第三任首相。
马哈迪顺着这一形势,改组了内阁,他的主要班底是胡先翁的内阁。仅有些改变,那就是慕沙希澹担任副首相兼内政部长,东姑拉沙里仍留任财政部长,而原内政部长加沙里沙菲依调任外交部长。
表面上看来,这个内阁平衡了慕沙派和拉沙里派,输的人还是在政府和党内担任高职,可是慕沙对这种安排是十分不放心的,因为拉沙里势力继续保存在党内是一种威胁,只是迫于无奈,不得不接受这样的安排。
慕沙的崛起,正如马哈迪一样,是一个奇迹,因为如果按照巫统的顺序传统,是轮不到他登上高位。巧合的是:两人曾经是东姑时代被放逐的人物,经过短短的十年有馀,他们摇身一变,已是国家领导人了,相信是东姑阿都拉曼梦想不到的。不过除了接受现实的安排外,他又能做甚麽呢?
这样一来,马哈迪和慕沙的搭档,被舆论广泛宣传为“2M时代”,他们就是用“2M”来面对1982年的大选。
1982年的金国大选,是马哈迪领导的考验。虽然如此,在国内没有大事纷争的情势底下,他顺利过关。
选举结果,国阵在西马114席中,赢得103席,反对党溃不成军,只剩下回教党5席,行动党6席(在全马来西亚,国阵则在154席中拥有132席,超过2/3的席位),对马哈迪是个人的大胜利,他和慕沙共同提出了“廉洁,可信赖和有效率”的政府,大受人民欢迎。
在马哈迪政府起步的过程中,他除了提拔慕沙外,也栽培了山努西和阿都拉巴达威。他们在政府部门中得到了发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