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30.8.04

第四章:拿督翁一变再变

再有一个反击是拿督翁直指马华意图将“马来亚”变成中国的第20个省。此言一出,掀起轩然风波,华社纷纷讨伐拿督翁出言不逊。马华甚至在立法议会动议制止“ 内政部长”有此偏激言论,但在英政府议员的弃权下,以40票对9票挫折马华的提桉。

另一方面,巫统和雪州马华于1952年隆市政局选举胜利后,促成原本无心理准备的巫统新主席东姑阿都拉曼,也不得不思及扩大对外合作来打击马来亚独立党佔有的优势地位。

东姑积极拉拢马华的领袖倒向他一边,陈祯禄暂时拉不动,转向静悄悄争取陈修信(陈祯禄儿子)倒向巫统,以溶解独立党的力量。再进一步,东姑把陈祯禄也争取过来,于1953年2月3日在吉隆坡举行华巫两党合作会议,奠下两党正式合作的基础。

英国不希望出现巫统和独立党的对峙局面,不久之后,召集了拿督翁,东姑阿都拉曼及陈祯禄等人在杜莱星甘住家举行会议,希望三方面再合作,但会谈失败,拿督翁坚持解散联盟,成员共加入独立党,不为东姑接受。

由于双方各持己见,造成拿督翁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斗争,而巫统和马华合作的联盟,在东姑领导下,也以本身的方式斗争。

虽然在当时,独立党可以说在朝(因部长和州务大臣都是独立党人),巫统马华联盟可以说在野,没有人在“内阁”中。此时英国看法有些不同,它虽亲拿督翁,也不排斥争取东姑与英国合作。

我们除了看到上述所提的独立党採取行动“惩罚”马华“背弃”,转向巫统外,在另一方面积极策划下一个斗争方式和目标。

1953年4月27日,在与巫统谈判不欢而散后,拿督翁召集了一个“国民大会”,以讨论成立一个“独立自由和团结的马来亚”。

会议是在霹州务大臣拿督巴里马武吉甘丁的住家举行,出席的华人代表有连裕祥,杨旭龄和英国驻东南亚最高专员麦唐纳,杯葛这次会议的是巫统马华联盟代表。这已清楚显示巫统和独立党划清界线。

事实上,当巫统和马华合作时,东姑就发出明确指示,巫统党员不能一脚踏两船,若参加其他党,将被开除出党。

拿督翁全不理会巫统参不参加,他所号召的“国民大会”的工委会在同年8月提出下列建议,包括:
(1)联邦立法议会选举必须要等到各地市选举,完成和拥有经验后才举行,即最早要在1956年底才能举行。

(2)立法议员应扩大至90人,比原有的75人多出15人。

(3)只有少过半数的议席,在此“过渡时期”举行选举。换句话说,有一半以上的议员保留官委。

拿督翁当时有此想法,显然是预见过早选举,会对独立党不利,可能重演隆市政局选举的结果,为此他主张即使联邦立法议会选举,民选议员也不能超过半数,否则会造成巫统在选举中佔了优势而压倒独立党。

他原本计划要在7年内,即1958年取得国家独立,可是他后来的建议和言论,又改成在1960年才达致独立国家。

不过,拿督翁的建议受到诸多抨击,尤其是巫统更是大加讨伐。

联盟在一篇文吉中直斥此举在开倒车;是否定人民在推进宪制的真诚权利。如果此议被接受,则会加强少数官僚的地位而确定了恆久的殖民地统治。

联盟相信它会在选举中得胜,对拿督翁的建议作毫不容情地反击。

拿督翁后来态度稍为软化,邀请联盟加入他的努力,共同在“国民大会”中争取独立,抛弃歧见,可惜为时已晚,时间已在联盟这一边,不在拿督翁这一边。

既然巫统不领情,拿督翁便于1954年将“国民大会”转成另一个政党,取名为“国家党”(PARTINEGARA),用以取代“马来亚独立党”。

拿督翁这一转变,并没有给他带来好运,突出一个重要的历史走向,那就是“国家党准备走回马来人的斗争路线(即使党内有少数华人中委)”,不再如同50年代初期,坚持走门户开放政策。
这裡头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拿督翁气愤马华投向巫统,再也无需站在多元种族的立场说话。还有印度国大党也离他而去,转向加入联盟,剩下就是绝大多数的马来人需要争取。

有人说他是开历史倒车,并在中途改变立场。但对他而言,现实促使他要回到原来的斗争方向来,和日益强大的巫统争一日长短。

说来够讽刺的,是他一手创办了巫统,又是他一脚把巫统踢开,到后来他的对手竟然是他自己创办的党。这或许是他做梦也想不到的局面,但更大的悲哀很快又摆在他眼前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