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正如阿都拉自己承认的,他的“蜜月期”已过。从今而后,人民将减少宽容和包涵政府机制存在的弊病,而公众对他个人及所领导的政府会有更苛刻的批评。(参见南洋商报2-11-04封面版)
怎样评价阿都拉这个人,目前还不能有定论。但从他的从政历程来看,他确实与四位前首相有不同的人生阅历和背景。由资深公务员转身成为国家领导人,他还是第一位。因此本文将针对他个人及就任首相一周年作扼要的评述。
1939年出生于浓厚宗教家庭的阿都拉,在马大念的是回教学系。1964年毕业后即成为公务员,官位不断擢升至文青体育部秘书长。1978年正式投身政治,当选国会议员,逐步从政务次长攀上正部长,可谓官运亨通。在巫统党内,他也凭其亲和形象走向副主席高位。
唯一失落的是在1987年加入东姑拉沙里阵营的B队,与马哈迪领导的A队争夺巫统控制权终告失败。虽然他本身仍然当选巫统副主席,却因此付出代价,失掉内阁部长职位,无官一身轻。在党内也发挥不了作用,其巫统槟城州联委会主席的职位也被安华依布拉欣所取代。
他的忍辱负重和沉着应变体现出他能承受政治的无情,也不随东姑拉沙里另起炉灶。因而在1990年的大选过后,又再次被马哈迪倚重,委以外交部长重职,重新开始他的政治旅程。但是在1993年的巫统党选,连副主席也保不住。眼见政途黯淡的他,只能伺机以待。果然在1996年的党选卷土重来,再选入副主席,奠定他的政运转折的基石。他的温和与不强出头的性格,是他的最大优点。得意时不意气风发,失意时也不垂头丧气,默默地守在政治岗位。终于因安华的出事和落马,在1998年成为马哈迪选拔继承人的首选。
正因为阿都拉不是一位争论性的人物,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时刻对党不弃不离。他最后在2003年10月31日接替马哈迪荣休后的位子,坐上首相高位。
没有人会预料他很快地翻转局面,因为一般人都拿他与第三任首相胡先翁相提并论,必然会“萧规曹随”地在马哈迪的阴影下执行任务,而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事实证明他不要成为别人的影子,他要竖立阿都拉的形象。
从2004年3月的大选前后,阿都拉的新人新政却教人刮目相看:先是冻结大型计划,继之向贪污全面作战。接着修补马来西亚与美国及新加坡胶着的关系;更提出进步伊斯兰ISLAM HADHARI的概念,以冲淡回教党对「政教合一」的执着。
如果说马哈迪是超前的经济扩张政策的强人政治。如在布城建行政中心,在雪邦建国际新机场和双峰大厦被形容为超前的大计划,那么阿都拉则是务实的经济保守主义者。
他宁可被形容为谨慎的保守者,也不要成为“勇往直前”的强势领导。
他把他的强势运用在对政策的按部就班与对党的整顿与有效地控制,这就是公务员型的政治强人的作风。因而明显地与马哈迪的施政有很大的不同,阿都拉证明了他不是马哈迪第二;他有自己的一套治国方针,成效可由后人评说。
最令人感动的莫过于他于今年8月31日的国庆献词中提及所有的马来西亚人都是平等的;最使人难忘的是他要求“人民与他一起工作,而不是为他工作”;最大的口碑是敦促马来人“莫丢了拐扙后,却坐在轮椅上”;最被人注意的是他不再“开口闭口大谈回教国”,而是实事求是地面对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的现实,让一切在平静中慢慢走回正轨。
当然还有美中不足的是反贪力度不够;未能全面制止某些人的偏激言论;未能有效地改变公务员的工作心态和未能对开放的政策下放到每个领域。我们还是期望他能大刀阔斧地铲除存在的弊端与极端言行,给马来西亚一个明朗的天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