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究竟是何方神圣?她的身世如果不是由她亲口说出,恐怕没有人知道李明的家庭和背景,只能当成她是一个横空降世的奇人。即使她在50年代被捕且一度被判死刑,警方仍然无法公布她是怎样的一个人,只知道她是马共份子,是马共的一位重要干部,其它外界就一知半解了。
感谢《李明口述历史》的出版,终予为我们解开这个半个世纪的谜底。
李明的父亲是刘锦胜,母亲是岑妹,住在广州白云区石井大朗村。她是在1926年出生的。4岁的时候(1930年),由于家境太穷,她的母亲带着她和两名姐姐飘洋过海来到马来亚霹雳。她本来还有一个三姐,但早年父母养不起,把她送给别人,所以她的妈妈只带她们三姐妹出远门。她的大姐刘凤娟,二姐刘凤燕,而她最小,取名刘凤珍。
她自嘲地说,原本应是父亲打头阵来南洋谋生,而后才接妻儿女或父母亲到来。可是她的情况刚好相反,是母亲打头阵,父亲留在中国等待召唤。
在那个年代,世界面对经济不景的大萧条,马来亚也不是遍地黄金,因此当她们母女来到马来亚之后,打听到她母亲的一位姑妈住在金宝,是个小园主,拜访之后她们大失所望,因为这位亲戚不喜欢接待穷亲戚。在举目无亲下,只好辗转来到怡保,得到一位同姓同乡的帮忙,四处为她的母亲找工作。由于母亲目不识丁,只能在胶厂当剪胶片女工,姐姐也被带到胶厂做杂工。她母亲因此和这位同乡感情亲如姐妹。
后来她们举家搬到瓜拉江沙的宁罗,母亲在那里的一间树胶厂工作。逐渐长大的三姐妹吵着要读书,母亲便安排她们在夜间进入私塾补习。过了几年,她们又搬回怡保。李明才有机会正式进入怡保华侨小学念书,那年她9岁。当小学毕业后,母亲无力供她读中学,只得随母亲一起做工。求知欲强的她,选择进入夜校念初中。当升入高中时,日本南侵(1942年),时局动乱,被迫辍学。中学没有毕业。
尽管李明一家清贫如洗,李明回忆起学生生活时不忘带出在1937年日本侵华,爆发中日战争后,马新华社也响应抗日活动。在抗日情绪高涨的年代,她们三姐妹不落人后的参加抗日救亡。比如她的两位姐姐参加话剧社,积极进行筹款。因为年纪太小没有参加《新生剧社》,但参加了《霹雳合唱团》,四处演唱,唱的是著名的抗战歌曲,比如〈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延安颂〉及〈生死已到最后关头〉,也顺便为抗日筹款。这种运动对李明日后的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
她记得在1939年时,她们参加卖花筹款比赛,《新生剧社》夺得第一名,万里望花生厂的老板就送她们几桶花生奖励。于是她们整批人开茶会庆祝,有70多人参加。不料当晚英殖民地军警进行围捕,指控他们非法集会。除了她与另外一位年纪小的参加者没有被捕外,全部人被拘押在警察局,李明的两名姐姐也在被捕行列中。情急之下,李明急忙跑回家告诉母亲。母亲听闻感到担心和害怕。隔天在怡保华人领袖刘伯群担保下,她们才获得释放。日本南侵后,她的两位姐姐先后结婚,退出革命。大姐凤娟不幸在1945年日本投降后逝世,其儿子冯建华目前定居在广州;二姐刘凤燕一家人迁往廖内经营杂货店生意,两夫妇在60年代逝世,他们的女儿姚瑞贞目前住香港。李明本人则在日本人来后,更积极的参加抗日活动。李明本身透露,她是在其夜校老师陈锦香的引导下,于1942年参加马来亚共产党,当时她才16岁(陈锦香原是集美体专毕业生,在中国时已搞革命。后来由其哥哥安排住在怡保,与她一起来马来亚的还有曾银芬。50年代陈锦香被遣返中国,目前住在厦门。)
李明追述她参加马共后的工作是打进烟厂,与女工建立关系,把她们组成抗日的队伍。在3年8个月的抗日烽火的岁月里,她秘密地为马共组织工人闹革命。她的身份是党支部书记,曾在抗日年代在森林的党校学习和接受军事训练。
除了陈锦香老师外,李明一生中最敬爱的人是她的母亲,她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革命妈妈。在抗日时期,她勇敢地收留抗日份子而被日军用皮鞭抽打,死都不供出抗日份子的下落。日本投降后,她的母亲被霹州马共委以重任,担任交通员。1949年其母亲不幸被捕,身上带有地下组织传送的信件。英军事政府的特务对她进行半个月的严刑酷打,把她的腰和双腿打成重伤,但她死都不透露任何讯息。最后她的母亲被英军遣返中国。可是双腿重伤后,已干不了重活。1996年她母亲在广州逝世。生前,被人尊称为“革命妈妈”。李明一生敬爱有加。
至于李明的父亲则是负面形象。李明说,当她们在怡保生活有着落后,便把父亲接来怡保当小贩,卖猪肉。但他对家庭不顾,只顾自己,挣到的钱,只够自己花。因此李明自认从小就没有父爱。她们是由妈妈一手带大的。从李明的身世,也让我们看到她的成长的曲折不平的风险路程。(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