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先翁独排众议
当敦拉萨在1976年正月离世之时,其副手胡先翁登上最高位。他是一位不备受争议但也充满传奇色彩的第三任首相。
胡先翁(1922-1990)是巫统创党人拿督翁的公子,早年在新加坡受教育。1940年参加柔佛国民军,1年后赴印度受军训,成为印度军一员,第二次大战期间被派往中东服务。
和平后返马加入柔佛军警部队出任司令官,翌年转成民事服务,担任昔加末副县长,接着转任瓜拉雪兰莪县长。
后来他辞卸政府公务员,跟随其父投身政治活动,1949年出任首任巫青团长。1950年他出任巫统总秘书,但在1951年他离开巫统,与其父共创马来亚独立党。在独立党竞选失败后,他远赴英国攻读法律,回国操律师业。
1968年,他受到敦拉萨的感召回返巫统。他与敦拉萨是同门襟兄弟关系。参加1969年大选而胜出。1971年敦拉萨当上首相,即委他担任教育部长。1973年他被提升为副首相,以递补原副首相伊斯迈病逝留下的空缺。这种插队而平步青云的政治人物是罕有的,主要他是拿督翁的公子,因势利导走向顶峰。正如他的父亲一样,即使一度与巫统对抗,也被视为一场家庭风波,政治的奥妙就在这里无声胜有声。
胡先翁是一位性格刚硬的人,他在任时有作了儿件事应该是敦拉萨生前意想不到的事,也重新调整了党和政府的格局。
1. 他不理会敦拉萨时对哈仑(原任巫青团长暨雪州州务大臣)采取法律行动时有投鼠忌器之嫌,也不管哈仑有大批的拥蹇支持。在1976年的巫统会议上,通过开除哈仑党籍,但在元老和巫青团大力反对下,又恢复其党籍。胡先翁于是从另一个角度切入,通过检察署加控哈仑贪污罪名。结果罪名成立,被判坐牢。他的爱憎分明,由此可见。
2.另一个爱憎分明的大事是回教党被逼退离开国阵。起源于吉兰丹州土地承租转让纷争。原是涉及回教党内的利益争夺,但引发回教党的20名州议员对也是回教党的州务大臣纳西投不信任票,后来导致骚乱发生。胡先翁对此大表不满,乃在1977年通过国会在吉兰丹州实施紧急法令,防止暴乱(已有19人丧命,325间店屋及房屋被焚烧)蔓延其它州。与此同时,回教党也被请离国阵。
1978年,胡先翁宣布在吉兰丹州举行闪电大选,原任州务大臣纳西组成的BERJASA党参加角逐,结果国阵大胜,取得23席,BERJASA党取得11席,回教党只剩2席。整个局面倒转过来。国阵(巫统)首次夺得吉兰丹州的执政主导权,也因为有胡先翁的果敢,不然巫统是无法从回教党手中夺过州政权。
3.胡先翁在出任首相时,在选择副手方面,第一个被考虑的是加沙里沙菲依(原是外交官,曾任外交部长,当时是担任内政部长),但基于他不是党的副主席之一,胡先翁在压力下只好作吧,剩下只能在3位副主席中挑一人出任副首相。这三人中资历最长的是嘉化峇峇,惜学历有限;最有看头的是东姑拉沙里,他是敦拉萨一手提拔的慧星;而争议性人物马哈迪却未料到他会被相中。
胡先翁后来坦承他挑选马哈迪是在一夜之间拍板敲定的:“我不期望100%得到同意”。胡先翁这一大胆的决定,断了东姑拉沙里的政途,也扶起了一个曾被党开除的人“坐亚望冠”;尤其重要的是,他为巫统及马来西亚政局的再一次改变铺下道路。这可能是他后来意想不到的,也许是“背着” 敦拉萨的意愿“中途换马”。
4.胡先翁还背着敦拉萨的意愿作出惊人举动。在1976年时,他先后逮捕围在敦拉萨身边的红人,如沙未伊斯迈(名报人,曾是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发起人之一),阿都拉阿末(原敦拉萨政治秘书,被捕时是副部长)及阿都拉马日(原敦拉萨新闻秘书,被捕时是副部长),他们被指责涉及亲共活动(靠向苏联)。逮捕他们的人是内政部长加沙里。这种在党内掀起反共浪潮几乎打乱了巫统原来的秩序,马哈迪(以副首相身份)发话说马来人的历史从未出现这么多的质疑,指控和匿名信满天飞,以致似乎变成马来领袖不可被信任。如果放任下去,便会使到人民对领袖有所怀疑。
他的这番话显然针对内政部长的逮捕行动而发。他与加沙里不咬弦已是公开的秘密。胡先翁则力挺加沙里,指援引内安法令进行逮捕不是独断行动。他指说党内没有危机,只是少数人在鼓噪。
虽然如此,被认为受到压制的哈仑派则借机起事,准备掀起反共运动,并暗喻敦拉萨用人不当,才发生所谓“亲共份子”藏在党内的事。
反共也好,亲共也好,这都不是胡先翁的要点,他的目的是要清理党内的派系,一方面对付一些党要借敦拉萨之名声在党内搞派系;另一方面要对付哈仑派在党内搞风搞雨。这种双管齐下的策略,令双方哑口无言,只好就范。
胡先翁要证明他不是敦拉萨的替身,不是随遇而安的领袖,他像他的父亲一样有主张。即使他在1978年的巫统大会上,以一党之首竟面对一地方领袖的挑战也不在意。这位挑战者苏来曼巴勒斯丁曾在联盟主政时,出任槟州立法议会议长。他是哈仑派出来的挑战者,而哈仑本身虽在服刑,竟也提名角逐副主席。不用说哈仑一切都落空了。胡先翁成功地塑造成了一个令人敬畏的领袖。
当然他也有提出不受欢迎的法令,例如不准举行群众大会,只准进行小型集会(CERAMAH),社团分成政治团体与联谊团体及大专法令等。
就他个人而言,他的不恋权位提高了他的历史地位。1981年,他宣布退休,把棒子交给马哈迪。
马哈迪石破天惊
胡先翁只做了5年的首相便自动挂冠而去。他的刚正与清明形象令他在党内赢得美明。可惜在位不长,他在巫统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的是过路的角色。
接位的马哈迪就与胡先翁完全不同了。他改写巫统的历史,也改写马来西亚的历史。
马哈迪(Tun Dr. Mahathir Bin Mohamad)(1925- )是第一位平民化出身的首相。前三名不是皇族就是贵族,唯独马哈迪是从平民踏级而上。
出生于亚罗士打的马哈迪,早年在家乡受中小学教育。1947年,他进入新加坡爱德华七世医学院(后来的新大)攻读医科。回国后在政府医院服务。1957年自开诊所。
他很早就涉及政治,1946年参加由拿督翁创立的巫统。他比第一任首相东姑及第二任首相敦拉萨更早加入巫统。1964年他首次当选国会议员,初露锋芒。1969年他寻求蝉联失败,归咎于东姑领导不力,使到联盟失掉诸多议席。接着他更挑战东姑的权威,遭受被开除党籍的霉运。
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政治旷野的那段日子里,他写出经典名著《马来人的困境》,但此书很快被东姑禁止,只能在新加坡出版和海外流传。
1971年东姑息政,敦拉萨上台,就悄悄地把他导回巫统。马哈迪如鱼得水,又再次活跃于政坛。在1973年被委为上议员,来年参加大选不战而胜,被委为教育部长。
如同再生的火凤凰,马哈迪抓紧每一个时机使自己立于不败的地位。1975年再次角逐党副主席(1972年首次角逐副主席马失前蹄)脱颖而出,从此平步青云。1976年意外地受委为副首相,1981年正式成为第四任首相。
马哈迪大权在握后,发挥他的翻云覆雨的本领,在政坛上领尽风骚,无人能出其右,前后在位22年。马哈迪时代成为一个时代的标记,在这22年呼风唤雨的年代,马哈迪的大手笔和大动作有些是令人瞠目结舌的,且举荦荦大件概述之:
1.在1981年上位时,他的主要劲敌是财政部长东姑拉沙里,为克制党内的不同派系形成压力集团,他巧妙地拉拢搞回教青年运动(一度是学运领袖)而干劲十足的安华依布拉欣加盟巫统;对外又削弱回教党的影响力。当时回教党正极力邀请安华领导回教党。在权衡轻重之下,安华选择追随马哈迪,他们成了“政治父子”一起打天下。
马哈迪让安华如同乘坐直升机,先在1982年参加大选胜出委以首相署副部长职;接着巫青团改选,马哈迪又派安华攻城,一举拿下原任团长苏海米(哈仑侄儿)。
这里有一个吊诡:哈仑是第一个促请敦拉萨迎回马哈迪的人(他也因此在马哈迪主政下,被宽赦而不再背负因贪污罪判刑出狱后所施加的五年内不得参政的限制)。当时马哈迪对他在党内的势力蠢蠢欲动有所警惕,在政治因素下,不能再让哈仑势力抬头,安华的出现,对马哈迪的政治改革运动是一辆火车头。他的横冲直撞摆平马哈迪的阻力,倒教马哈迪激赏不己,因而在短时间内,安华已晋级成为部长,且是马哈迪身边的红人。
马哈迪不理党内元老的异议,独排众议起用安华,在当时来说,可谓是“慧眼识英雄”。
2.马哈迪的第二件大事是在1983年进行修宪以限制皇室的权力。他要把政治上的权力归到国会中决定。根据马哈迪(1983年7月26日)在国会说,修宪主要包括:j增加22个国会议席;k所有案件,包括民事案,不能再上诉到伦敦枢密院。联邦法院易名为最高法院;l修宪第150条,由首相负责向最高元首提意见,在必要时颁布紧急状态及m修改宪法第66(5)项,规定当一项由国会通过的法案,在提呈给最高元首15天之后,将成为法律。
统治者先是对修宪有意见,使修宪陷入僵局。马哈迪被逼在全国各地展开群众性运动,阐明修宪的目的。他的这一手段展露他的平民化的作风,要人民支持他的修宪是为了使君主立宪制的政体更明确地列入宪法中。
最后在折衷下,马哈迪取得胜利,使首相的权威进一步提升。这种前所未有的总动员也只有马哈迪才有此能奈,鼓励人民支持政府。
3.马哈迪在当政时的国际形势有了一定的变化,尤其是回教国家正努力提升回教的地位和价值观。最明显地反映在伊朗于1979年宗教革命成功后,大大地激发回教复兴运动在全球各地展开。马来西亚在1974年时已由安华带头成立回教复兴运动(abim),产生了一批生力军。马哈迪就借助这股势力将回教价值观导入政府的行政系统,今日马来西亚行政上的回教化,就是在马哈迪时代催生的。
4.因为有了安华的结合,马哈迪在巫统内的改革以起用新人为主,他成功地扳到长期政敌东姑拉沙里在党内的势力。如果可以分析的话,那是两位平民领袖(安华也是平民出身的)抗拒了皇族势力(东姑拉沙里是吉兰丹的皇族)的卷土重来,他们不要巫统回到皇族人马统治的年代。请注意,东姑也是在很大程度被马哈迪逼下台的。
东姑拉沙里与马哈迪之不咬弦起于70年代。前者原本一心一意要成为敦拉萨的接班人,不料事与愿违,眼看马哈迪越级而上,心中十分不舒服,但又显得无奈,唯有退而求其次在1981年的巫统党选中,希望当选署理主席得以出任副首相。可惜中途杀出慕沙希淡与之对垒。马哈迪倒向支持慕沙,致使东姑拉沙里失败,春梦一场空。虽然拉沙里在1984年党选再次尝试,还是不得要领。他与马哈迪也因此结下更大的宿怨。
1986年慕沙希淡与马哈迪关系交恶而辞掉副首相职。这给拉沙里提供机会在1987年竞选时结合慕沙力量,双双出击直捣马哈迪龙王庙。一场旗鼓相当的角力战拉开序幕。因为谁当选党主席,谁将有机会出任首相,彼此都不轻敌。
马哈迪有了安华一批人的护航,在最后关头,马哈迪得761票,拉沙里得718票,前者以43张多数票击败对手。马哈迪胜得好险,这一下子,马哈迪促请B队的人马自动辞掉部长职,除了拉沙里之外,阿都拉巴达威(时任国防部长)及莱士耶汀(时任外交部长)都挂冠而去。
马哈迪的新班子组成了,嘉化峇峇出任副首相,安华留任教育部长,他的声望与时俱进。
拉沙里不甘于失败,他在较后进行诉讼,要求法庭判选举无效,在另一边厢,他又召集他的人马另起炉灶,在1989年成功地注册46精神党,准备在未来的大选,再和马哈迪决一胜负。可惜的是,拉沙里的新党未能得到慕沙希淡及阿都拉的加盟,他们宁可暂时置身度外,也未脱离巫统‧
1990年的大选,拉沙里意气风发左右逢源,一边与回教党结盟,另一边与行动党结盟,准备在大选中一举击败国阵而出任首相,他的如意算盘在开票当晚全落空了。拉沙里黯然神伤地接受残酷的判决。至此,马哈迪与拉沙里困扰20年的恩恩怨怨也就告一段落了。
5.因为拉沙里的挑战党主席,也节外生枝的爆发一场司法官司。这是马哈迪应付修宪危机后(1983)的另一场宪法斗争。起因于拉沙里于1987年角逐党主席失败后,有11人(原为12人,后1人退出)入禀法庭,要求宣判党选无效,一切维持原状,直到新的选举为止,所持的理由是在1479名代表投票中,有78人是无权参与投票的。
马哈迪大表愤慨,形容这一派人的作法形同“骑劫党领导层的权力”,决定党命运的竟是法庭而非巫统,如是,则党选的决定是多余的。
双方未能就诉讼案取得庭外和解,唯有在法庭见真章。
1988年2月4日,高等法庭作出惊人的判决,它宣布巫统为非法组织。这一判定,震惊全国,但处惊不变的马哈迪另有计谋,他决定不上诉,而是在一周之后,即2月13日宣布组成新巫统(UMNO BARU),对所有的党员进行重新登记。
这一场斗争也把两位前首相东姑及胡先翁拉了进来。前者先向社团注册官申请注册巫统(UMNO MALAYSIA),但被拒绝,继之,东姑联同胡先翁入禀法庭制止新巫统执行任务和活动。理由是巫统就是巫统,没有新旧之分,而且巫统是马来人的组织,它和马来人是同义词。法庭驳回东姑和胡先翁的申请,所提理由是法庭没有理由阻止新巫统的操作和活动。
事件并不因此了结,11人不服高庭判决巫统为非法组织,乃向最高法院上诉。至此案件已复杂化了,不单关系到新巫统的存亡,也关系到政府的操作。如果原巫统“复活”,则存在两个巫统。这对马哈迪无疑是投下计时炸弹。
在情势变化下,马哈迪采取了两个步骤,其一是通过国会修宪(1987年3月17日)以削减司法拥有太大的权力干预行政及立法。他认为三权分立应建立在各自行使权力互不干预的基础上。他不同意法庭诠释法令,法庭应根据宪法行事。其二是最高法院院长沙礼赛阿峇择订在1988年6月13日开庭研审11人的上诉案,并决定9司会审。马哈迪接着采取迅雷不及掩耳手法在5月27日召见法院院长沙礼赛阿峇,促请后者辞职,理由是赛阿峇曾致一封密函予最高元首和各州统治者,陈诉“首相不但在国会内,也在国会外对司法作出各种批评和指责感到失望。因而希望不确实的指责能够停止。”
未等沙礼赛阿峇理清思路,在同一天下午,他就接到首相的一封公函,表明元首决定暂停其职务,由1988年5月26日(即较会面前一天)起生效。政府将设立调查庭作出决定。这意味着由接信时刻起,赛阿峇已不能执行最高法院院长的职务。
事件的急转直下,使到赛阿峇处于被动的地位。虽然他力挽狂澜,通过法律程序力阻调查庭之设而曾在最高法院取得禁制令(1988年7月2日)(高庭本先驳回,而有了上诉案)。但案件又有惊人的发展,5位发出禁制令的大法官暂被终止职务,因为他们未得到最高法院院长(赛哈密已成为代院长)的同意,合谋特别开庭聆审赛阿峇的上诉案。这5个人是旺苏来曼、佘锦成,莫哈未阿兹敏卡马鲁丁、尤索夫阿布卡迪及旺韩沙。于是又有另一个调查庭之设。(5位大法官的禁令又受到总检察长的挑战,他也向最高法院申请解除此禁制令,结果在另5名法官聆审下,撤销禁制令。意味着调查庭调查赛阿峇及作出报告不受干扰)。
我们先说第一个针对赛阿峇被撤职的调查庭,他的禁制令在时间上迟了一步并未能阻止调查庭在赛阿峇缺席下开庭(1988年6月29日起研审)当时(6月28日)赛阿峇只向高庭申请禁制令,但未聆审而押后,因此调查庭在不受影响下如期操作,待到赛阿峇拿到禁制令又再后来被撤销已是调查庭已过之日,同时已无法阻止调查庭将报告提呈最高元首)
于是在1988年8月6日,政府首席秘书正式通函赛阿峇,他已被撤职,由8月8日起生效。政府也在同一天公布调查庭的报告书,一切因巫统官司案件引起的司法案终于告一段落。
至于第二个针对5位大法官的调查庭,其调查结果是三人被复职,两人被撤职,他们是旺苏来曼及佘锦成。
由于整个司法起了大变化,巫统案件审与不审已不是大问题。完全的胜利归于马哈迪个人,但为了“完成法律程序”,在1988年8月9日,最高法院研审11人的上诉案,结果维持原判,即原来的巫统是非法的,也就意味着马哈迪的新巫统取代了旧巫统。
6.在马哈迪拥有前所未有的绝对权威后,围绕在其周围的红人震奋不已的忙着整合和壮大他们的队伍,最显着的莫过于安华依布拉欣,他几乎已经成为马哈迪的“宠儿”,在党政内无往而不利。1993年,他结同党内其它派系推出宏愿队伍,一举逼走嘉化峇峇。安华成了党的署理主席兼副首相。他的声望如日中升,大有“功高震主”之势。马哈迪虽然是靠了安华一股势力,才能击退拉沙里的来犯,但隐忧随之在马哈迪心里发酵。他开始意识到安华势力坐大的尾大不掉的危机。因此在1996年党选时,马哈迪刻意扶出阿都拉打副主席,一鹄而中的。在此之前,他已成功地拉拢拉沙里一批人回巢。东姑拉沙里在1990年及1995年大选失败后,已意兴阑珊,同意解散46精神党(后改名为46马来人党),让党员自由返回巫统。马哈迪此举意在克制安华的势力再度膨胀。他们两人的关系在1996年后已有了微妙的变化,对国是与政策也有了不同的看法。
没有想到的是安华终被马哈迪杀个措手不及在1998年时将之革职,并即刻通过巫统开除其党籍。当巫统即是政府,政府即是巫统已形成两位一体的时代,安华这一跌,已是从顶峰坠进深渊。
人们始料未及的是马哈迪一手扶起安华,又一手把他丢进谷底,两人的恩恩怨怨,一匹布之长,写也写不完。
安华随后被控上法庭,而他的“烈火莫熄”也燃烧一个长时间。这个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不必再赘述了。
正因为出了“安华事件”,忍辱负重已久的阿都拉才有机会探出头来。在安华当红时,阿都拉是靠边站的;在安华失势后,阿都拉被马哈迪钦点为未来接班人。原本被看好的纳吉在失望之余,也被安排坐第二把交椅。
2003年马哈迪像胡先翁在1981年时,在巫统大会把位子让给阿都拉。他前后共有四位副手(慕沙、嘉化、安华及阿都拉),也只有阿都拉才是“真命天子”。不论在马哈迪看来是对是错,他已经不能再换马了,否则便会被人指指点点未具诚意退位。
前后算来,在位22年的马哈迪是巫统在位最久的主席,他开创了历史也把马来西亚纳入世界版图。他的回教化运动因与安华交恶而蒙上一层灰;他的讉责霸权主义的国际形象,也招致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对他存有戒心;他在国内的口快心直的政见也出现各种不同的意见,特别是他的快刀斩乱麻革掉安华引发一连串的争议。唯一不变的是他在1990 年立下30年要达先进国的宏愿被保留下来。他的功过得失已有诸多评论,惟历史的定论要在较长的时间才能彰显出来。他改变了巫统的结构,他的新巫统较后也成为原来的巫统。他杀退所有政敌,也排除威胁他的政治意愿的人,他是一个性格刚硬的人,也不能容忍其它的人对他的“背叛”。
如果说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是“不断革命”,那么马哈迪的理念和实践则是“不断斗争”,而且要按照他的意旨来斗争。他收服所有的人对他马首是瞻。没有例外地包括阿都拉在内。可是谁又能想到他退休之后竟是一连串的火爆又被燃烧起来。
阿都拉柔中带刚
在马哈迪“千挑万挑”的真命天子阿都拉巴达威的上位也是一个意外和时来运转的实例,正如马哈迪怎么也想不到一位被党开除的人,最后是党的主宰者;同样的,阿都拉怎么也想不到他竟会是马哈迪的接班人。
阿都拉(ABULLAH BIN HAJI AHMAD BADAWI)(1939- )出生在槟城的峇六拜的玻璃市村,早年在威省受教育,也曾在大山脚中学及槟城美以美男校攻读过。他的宗教教育始于家庭。1964年毕业于马来亚大学回教系。
接着他加入政府部门工作,先是公共服务局的助理秘书,1969年提升在全国行动理事会(513后成立的行政机构,以敦拉萨为首)工作。1971年担任文化青年暨体育部总监而在1974年晋升为副秘书长。
1978年他辞卸公务员职,参加甲抛峇底国席选举胜出,被委为联邦直辖部政务次长。1980年擢升为副部长。1981至1984年他是首相署部长。继之在1984到1986年转任教育部长,再转任国防部长一年。1991年至1999年他是外交部长。1999年在安华被革职后,他被委为副首相兼内政部长。
2003年继位为第五任首相。2004年大选胜利后,他以首相身份兼任内政部长和财政部长。
从阿都拉的履历来看,他是典型的公务员出身的政治人物,善于依章行事和按原来体制运作。但他参政以后就逐渐改变这种心态。他不但勇于博出任,也敢于表示异议。前者使他争得党副主席;后者却让他付出代价。这个代价是指1987年东姑拉沙里挑战马哈迪党主席职位时,形成B队抗A队,而阿都拉站在B队。虽然他成功保住副主席,但属于B队的他,只得辞掉内阁部长职。投闲置散4年后,才得拨开云雾见明月,又再重返内阁。不过他的巫统槟州联委会主席职已由安华兼任。
当1999年马哈迪委他填补安华空缺时,他已小心翼翼,不再让自己成为下一个“牺牲者”。他做好老二的本份,从不越过马哈迪,更不在党内培植派系,这种沉默以对策略征服了马哈迪的心。
苦苦挨过5年的老二生涯后,阿都拉终于在2003年苦尽甘来,成为具权势的第五任首相。2004年,为了展示他的领导魅力,他在选举期间矢言要消除贪污,建立一个廉洁的政府。人民在新形象的感染下,给予阿都拉的领导充份地肯定,他赢得90%以上的议席,牢牢控制党和政府。
意气风发的阿都拉,不再萧规曹随,他对马哈迪主政时的政策和大计划作了全盘的检讨与修改,甚至做出他认为必要的改弦易辙。阿都拉要表现出他的领导与马哈迪有别,在重要的决策上,他不想重蹈覆辙。也许他是幸运的,在上位的首两年,言论一片歌舞升平,赞多过弹。也许人们对马哈迪在位太久有些生厌,莫不期望新人新事新作风给马来西亚带来新气象。
也许是寄望太高,也许是要求太多,当两年过后人们看到政策的改变,并不明显,甚至有些在原地踏步时,怨言又增加起来了。这一切阿都拉看在眼里,也不大张旗鼓宣扬功绩,反而是在党内作出调整。这种调整也是循序渐进的,因为巫统留下的包袱太沉重了,不是一蹴即成的。单就内阁成员而言,它基本上是继承马哈迪时代的班底。虽然班底变化不大,但人心的转向已改变了。过去是“马首是瞻”,现在改成“伯拉至上”。这就是人在其位和不在其位的最大分野。
没有人会置疑阿都拉仍牢控巫统,但人们看到有几件事的演变是马哈迪不悦的:
1.在2004年,巫统的改选中,基本上维持巫统的大气候。间中的变化突现了被马哈迪流放的莫哈末泰益(前雪州务大臣,巫统副主席)又回到党中央,出任巫统宣传主任;而其女婿凯里异军突起,出任巫青团副团长。这些都是看在马哈迪眼里。
2.安华在不断上诉下,终于成功地争取到释放。虽然他的其它案件在上诉中尚未厘清,但人已自由,且在言论上对马哈迪极尽其反驳的能事。马哈迪自然是极不舒服的。
3.阿都拉对马哈迪时代订下的大型发展计划,有的被搁置,有的被改变。对一位在位22年的前首相来说,真的不是滋味。还有阿都拉的随和与放手让手下开展活动,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影响。马哈迪按捺不住他的性子。在2006年不间断地作出批评;尤其让他吃不消的是取消衔接马新的美景大桥的兴建。另外政府发出汽事AP(入口准证)也成为一个争议性的课题。从美景大桥的抨击到后来马哈迪变成对政府施政和阿都拉作风的全面批评,已形成排山倒海而来的指责声,让人们看儍了眼。明明阿都拉是他亲挑的接班人,怎么在两三年后变成“一无可取”?
在备受责难下,阿都拉也选择性的逐一反击。他的反驳在某种程度上消弭人们对事件的看法。主要是有些政策和施政是马哈迪遗留下来的,也有其历史渊源,不能全推到现任首相身上。
除此之外,人民对阿都拉也有下列的要求:
1.首相曾信誓旦旦要与贪污作战,以消除贪污,更有传言说有18位大人物会排队上法庭,结果只是一两位控上法庭后又再静下来。
最近以来贪污指控又甚嚣尘上,不论真真假假,总希望政府调查后有一个明确的交待,以释众惑。
2.在2006年的巫统大会上,有一小撮份子借平台大放厥词,伤及民族感情。这种偏极的种族性言论实在不应该在巫统大会上出现。
3.另外的所谓马来人被边缘化之说,也一度使槟州人民迷惑其中。因为他们看到实况并非如此,而是有政治议程在内,例如首长轮任职,更多高位要给土著等,都是十分负面的诉求,缺乏理据所在。
我们不能否认经过一阵的叫嚣声,阿都拉已渐渐平息风潮,但能否使一个和谐社会真正落实,就考验阿都拉的智慧了。
4.为了重振人民的信心,目前首相把全副精神放在第9大马计划中,人民莫不期望阿都拉能确保每项工程如期落实,以使人民受惠。虽然人民不敢奢望必须在2020年达致先进国的水平,但人民肯定希望安居乐业,经济好转。目前股市的热潮大起大落并不足以反映人民的经济状况,政府仍需加大力度和增加公共投资,以刺激市场的活力。没有活跃的市场,人民只能望钱兴叹。
阿都拉当然记得,今年是独立50年,也是国家半个世纪成就的一个总结。它有得有失,得在那里,失又在那里,值得政府分析与深思。而所有这一切将在来届大选时(应该在2008年)让选民作出判决。
巫统到阿都拉手上也已渡过60个春秋,换了6代领导人。它的壮大自有其条件(目前党员300多万名),但只要有少数人成为“害群之马”,就足以损害党的形象。
一个政党不能以既得利益为依归,而是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可是言易行难,这也是阿都拉当政下的一大考验。阿都拉可以忘记马哈迪的指指点点,但他肯定不能忘记老百姓的指指点点。既然阿都拉已表明要再做一届的首相,那么,从现在开始他需要参考各种的批评,不管是来自那一个种族,那一个族群,都要耳听八方,接受善意与诚意的批评。至为重要的是,一切以民为本。同时这个国家是多元种族的,偏差要纠正,错误要改正,体现泱泱大度,真正地培养起一流的思维和人力资本,埋葬极端的言行,真正落实一个公平合理与全民分享的马来西亚。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