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4.7.07

(十七)1973年──敦伊斯迈医生(Tun, Dr. Ismail Bin Abdul Rahman,)(1915-1973)

伊斯迈是马来西亚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尤其是身为巫统的第二把手。他在这一年撤手尘寰,痛失成为首相的机会,而成为新闻人物。

1915年出生的伊斯迈于1944年毕业自墨尔本大学,1947年回国成为执业医生,也参与马来人反对“马来亚邦联”计划,促成“马来亚联合邦协议”的签署;1948年他被委为柔佛州立法议员,开始他的从政的第一步。当1951年东姑领导巫统时,他加入巫统的斗争。

在1952年到1955年间,他曾成为英殖民控制的“内阁”成员,但也曾两度辞职,以抗议邓普勒将军对巫统和马来人不公。1955年参加普选胜出,出任东姑(自治邦首席部长)组成的内阁成员,担任天然资源部长;翌年擢升为工商部长。

不过,在马来亚联合邦取得独立时,他未再任部长,而是被派往美国担任驻美大使及联合国首席代表。
1959年回马参加独立后的首次大选胜出,被东姑委为内政部长。期间面对马印对抗的挑战。在马印对抗结束后(1967年),他辞官但保留国席。

1969年因“513”事件,他被东姑传召入阁,重作冯妇。1970年敦拉萨继任首相,伊斯迈被委为副首相兼内长。他在党的地位也由副主席提升为署理主席。

在“513”事件发生时,他的名言是﹕“马来西亚民主已经死亡”,意思是说在半军管下,国会民主终止。
他的另一个名言是针对“513”事件与东姑有不同的看法。东姑认为事件与共党有关。他说﹕“513”是共党及反国家份子有计划的阴谋。伊斯迈则说﹕“每一个人认为共党应对骚乱负起责任。较后我们发现共党与我们一样感到震惊。”

再一席刺激马华的名言是,1971年,伊斯迈在新山说﹕“如果马华及印度国大党继续“不死不活”,缺乏生气,那么巫统唯一的途径是与这一两个联盟的伙伴拆伙,但不意味着一定要分离。”

此言一出,马华总会长陈修信难忍怨气,便直陈驳斥﹕“马华及国大党与巫统比较,经常是处在不利的地位,因为它们要保护马来人的特别地位及联盟的教育和语文的立场。这种立场就消耗了大量的华人及印人的支持。
巫统方面可能有一种感觉,它可以不要马华公会;站在马华的观点来说,我们离开联盟同时以自己的旗帜来活动,将来会更加容易。目前我们是一方面受到马来极端份子的攻击,另一方面,又受到沙文主义的华人的攻击。同时我要说明,我们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陈修信的这番话,算是比较大胆的分析现实情况,但也无法改变格局,伊斯迈不再进一步驳斥,反而是身为反对党的陈志勤(民政)说了一席也足以刺激马华的话。他说﹕“对巫统本身及对国家来说,最佳的做法是去掉马华及国大党,而由巫统开始与其它非巫人领袖谈商,以便保有一个多元种族的政府。”

言外之音是鼓励巫统另行寻找合作伙伴。当然此议可说难行,反而激发陈修信通过另一个形式来搞活马华,那就是在全马鼓吹华人大团结运动。

就这样,伊斯迈与陈修信之争不了了之。但后来的一个转变就是应了陈志勤的一席话,巫统在1972年与民政党、进步党及回教党搞联合政府。

1973年,当伊斯迈成为代首相之时(首相出国期间),他突然心脏病猝发逝世,举国震惊,终年58岁。他先敦拉萨而去。如果他能长寿,势必在1976年敦拉萨逝世时成为国家第三任首相,但这一切已不属于伊斯迈了。他的英年逝世也给他一生留下最大的遗憾,他死在代首相的椅子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