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静个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政治取向,他把华团组织导向与执政党“同舟共济”,因而引发民权份子开展批判性运动。这一年他成功地取得“堂联”(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联合会)的注册证(现改称为“华总”),标志着华团走向的一个分水岭,因此我们以林玉静作为代表人物。
林玉静于1936年出生于巴生,小时家境清寒,16岁投身社会。25岁建立其个人商业地位,创立富产鱼网和工业氧气公司,涉及业务甚广。1986年,他以1亿1千万元向当年的“鸡王”吕正义买下上德基家乡鸡的经销权。在商场名声大噪,一度被誉为“大马鸡王”。
在商界立足脚后,林玉静积极参加社团活动,也担任雪隆商会会长、巴生商会会长、各中小学董事长,同时参加马华公会,出任过官委市议员等等。
1990年,他以雪华堂会长的身份,努力促使“堂联”获得注册。“堂联”是在1982年由雪华堂发出组织的全国性社团,但一直拿不到注册证,只能以筹委会存在。
1991年在执政党穿针引线下,林玉静致函首相马哈迪要求关注堂联申请注册8年不果的问题。三个月后,当时的内政部政务次长黄家定致电林玉静,告知有关“堂联”注册已获准的消息。
同年的12月12日,“堂联”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林玉静以雪华堂会长的身份当选第一届全国总会长。“堂联”的成立,意味着华团增加了一个全国性的总机构,也导致“堂联”内原有的组织有的被边缘化,如民权委员会,分裂告乃产生。
“堂联”总共有13州的大会堂组成。1997年改称“华总”。在林玉静任期内(1990-1994年),他被指为将“堂联”溶入政府机制中,因而有了所谓以“民权委员会(被牺牲)来换取堂联的注册(按民权委员会是“堂联”在筹备阶段的产物,于1982年起就开始活动,由13州的大会堂和董教总组成的15个华团所催生的)。
柯嘉逊(人权领导人之一)在其著作《马来西亚民权活动》一书中这样说﹕“到了1990年,13个大会堂的领导转由林玉静负责。堂联进行活动时,逐渐和董总与教总分道扬镳。这两个华教组织原本是15华团不可分割的一部份(指1985年向政府提呈国家文化备忘录的15个具有代表性的华团)。15个华团所成立的一些机构,如民权委员会,不论是全国性的,还是州级的,或县级的,都被搁置一旁。”
柯嘉逊把林玉静上台的年代归为华团领导起了本质上变化的开始,因为“华团的新领导层不愿令他们在执政党内的盟友难堪”。
由潘永强及魏月萍主编的《华人政治思潮》一书中对林玉静有如下的评价﹕“1990年代前后陆续出任董总代主席、雪华堂会长和堂联创会会长的林玉静,在华团参政和介入政治的争议起伏中,他扮演了华人政治“协商者”的主要代言人,与主张“施压”路线者,形成对峙抗衡之势。林玉静任内,启动了一连串清除华社民权运动的动作,造成十五华团的分裂与分道扬镳。民权启蒙的工作亦随之中断,间接为国家机关的统合和收编策略起了护航配合的作用,妨碍了华社原本具备的自由机制。他认为“华人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出卖”,正反映了一股理想退却与手段调和的现实功利思想。”
李万千也这样说﹕“其实,自林玉静等人掌握了雪华堂领导权以来,早已处心积虑要解散或改组雪华堂属下的民权委员会,以推行其亲政府的“协商”路线。”
由于林玉静的领航,华人社团也进入“三足鼎力”的年代,即华总、马华商联会与董教总,各做各的。
1997年,林玉静的商业王国受到挑战,他的总公司富产也因债务问题而告转手。“鸡王”的称号也不见了。他归趋平静而在2006年走完其争议性的一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