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日子来,槟甲申办登陆“世界文化遗产”的新闻又络绎不绝,在报上时有所见。但究竟“申遗”是怎么一回事?而我们到底走到什么程度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申遗”的主题是什么?
所谓“申遗”就是申请某个项目或地区登陆世界文化或自然遗产。这需要向负责的机构申请,那就是联合国教科文机构。马来西亚是在1988年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机构辖下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成员后才引起重视。不过直到今天为止,只有马来西亚的砂拉越的穆鲁国家公园(Gunang Mulu National Park)及沙巴的神山国家公园(Kinabalu Park)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内。换句话说,尚未有一座城市被列为文化遗产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因为自然遗产要求的是自然界的奇观与独特境界,不像文化遗产的要求复杂和条件苛刻。在文化遗产中,它被要求展示活的文化,也要有人的气息和有人生活于其中。同时,它要有一个机制来保护和维持,使其保持生命活力,不然就会被除名。
在这样的情景下,槟城于1991年被联合国发展中心官员到来开会时加以重视,他们鼓励槟城圈定特定的地区申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区”。这一下子,激发槟州政府提起兴致要对市区的文化及建筑物进行保护,不能再像以往对市区的发展缺乏规划而破坏了古迹文化的完整性。
于是到了1995年,槟岛市政局推出《古迹保留指南》,规定重建或修建市区的建筑物需要受到某种程度的约束,而不是如同过往可兴建高高的摩天大楼。
1998年,在槟城召开的“指定马来西亚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的国际会议上,中央政府决定以槟城和马六甲同时向联合国申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起初,槟州政府划定乔治市的“文化遗产”范围约占槟岛总面积(293平方公尺)的1.6%,后被认为过大和不易规划和管理,因此到了2003年,槟州政府又为之缩小到只占槟岛总面积的0.6%。这就是说,缩小后核心地带只剩0.99平方公里(原本1.93平方公里),缓冲地带0.89平方公里(原本2.65平方公里)。如果以街名来算,则是从海墘算起到城市海湾酒店一带,而以槟榔律之内的是核心地带,槟榔律之外的是缓冲地带。
在政府的规划下,也引起地主和发展商的不满,咸认限制发展机会,且无法提高地皮的价值。正因为这样,政府也面对一些屋主宁可空置旧屋或让它陈旧不堪而破坏了市容,也不愿意为之翻新,因为他们看不到“文化遗产”在将来带来的价值的改变。
虽然如此,中央政府还是在2005年正式申请登陆,但因技术问题未能成功,2006年又再呈入新模式的申请书,直到今年联合国才接受申请书,且在不久后将派员到来考察。政府为此,在近来也大事宣传和召集民间组织给予回应。算是比以前“热闹”了。
不过,联合国的官员是到来“考察”与“鉴定”,看看槟甲的申请是否符合资格在明年正式提交委员会讨论,如果这一关不过,就只好等将来再说;如果这一关可过,就要看明年的投票结果了。
由此来看,槟城“申遗”已有些眉目,但距离成功尚有一段距离。因为据知政府目前只能提供现有的情况供“考察”,未闻已有一个机制(组织或机构)承担起整个的操作工作。而这个组织又必须要政府拨出大笔款项来保护“文化遗产区”,我们显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当然对于政府的苦心与推动,我们还是要肯定其努力的。
在这方面,我们不知道“申遗”的主题是什么?根据所知,中国开平碉楼初时“申遗”时只以建筑物为主题,结果未能成功,后来经专家鉴定应加入人文精神和衬托出活的整体,也不忘带入历史让碉楼饱含一页的辛酸泪,从而使碉楼具有跨越时空的历史价值。由于加入这些因素,它在今年“申遗”成功。
因此,我们要问的是:中央政府给槟甲“申遗”的主题是什么?我们尚未看出其蕴含的人文历史价值,只是展示故有的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的建筑风格,这也许是不够的。如果不能说服考察者(一般上有60%会被拒绝),也就无法进入最后一关。可能又要再等来年了。没关系,反而我们有的是时间。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