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24.11.07

从“娘惹”菜肴看“峇峇”身份

由台湾中华饮食文化基金会主办韩江学院协办的《第十届中华饮食文化学术研讨会》于11月12日至16日成功在槟城举行。这是文化基金会为了配马来西亚旅游年而邀请来自10个国家和地区的50名学者在槟城齐聚一堂,因为槟城在他们的眼中,有独特的饮食文化;尤其是布满大街小巷的小贩集市,更形成一绝。它在2004年赢得《时代周刊》评估为“亚洲的小食天堂”,证诸名不虚传。

在三天的密集式的研讨会中,共有26名学者提呈论文报告。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美国教授明斯提出的主题报告,阐述了饮食文化通过传播和人的散居而融合在当地社会中,成为本土化的中华菜肴。他举例娘惹食物,渗入了马来食物和泰国食物,因此东南亚的所谓中华饮食文化也已经本土化了。

在这方面,港中大的陈志明教授,拉曼大学的谢爱萍副教授及马大中文系的苏庆华副教授也相继提出与娘惹菜肴相关的论文报告,在在加强了人们对娘惹饮食文化的认识,也一致认为这是海峡殖民地(1826-1957)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值得保存和发扬,因为它展现马来西亚多文化的色彩中独树一格的品味。

当然单单菜谱文化并不足以显示“峇峇与娘惹文化”的完整性,因此我们还是要触及“峇峇民系”的形成及其文化思想,并在攻治上考察他们所扮演的角色。

所谓的“峇峇”是用以区别南来的华人。前者系指土生土长的一代,早期已接受英文教育,思想西化,自认是英国臣民,努力铸造自己成为“西方化知识分子”;后者系指19及20世纪大量移居马来西亚的中国人,被称为新客,他们努力传播中华文化,形成一股非常庞大的力量。

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峇峇发现他们逐渐被英国殖民统治者边缘化了,不再被视为“高人一等”的臣民,而是被归类为华人之列,因为英政府已找到另一个合作伙伴,那就是1946年成立的巫统。1947年英政府公布《马来亚联合邦协议》草案,为马来人下了定义也赋予特别地位。海峡殖民地的人民(包括峇峇)所能得到的是自动成为公民。

有鉴及此,最具代表性的峇峇领袖陈祯禄结合各族力量提出了《人民宪章》,建议统称“马来由民族”但不被英政府接受。《马来亚联合邦协议》正式在1948年2月1日实行。

继后,槟城的峇峇还有一个大动作,那就是在1948年杪的时候,他们通过华人大会堂,中华总商会等团体的支持,在立法议会提出“槟城脱离联邦”的动议,结果功败垂成,动议被推翻。

不仅于此,根据林建寿(早期左派峇峇领袖)在其著作《鸟瞰金沙滩》一书中揭露﹕“华人海峡公会(峇峇公会)也在后来由连裕祥率领一个代表团直到伦敦,要求把槟城分割开来。英国政府不愿聆听解释,一口拒绝所请。”

这样一来,峇峇一族顿感失落,他们不得不接受现实的安排。于是在1949年有了陈祯禄领导成立马华公会。从那个时候起,不论岩峇认同与否,他们已无所选择被标签为华人一族,没有所谓“超然地位”。

同样的,娘惹菜肴文化在展现独特的本地化风味上,也最终被归类为中华菜肴文化的一部份,而与回教徒的菜肴是有所差别和距离的。

对此而言,种族的标签成了文化的特征。我们的国家在独立后,由于种族政治的兴起,峇峇已不能“自立门户”,而是溶入华人社会之中,成为华人政党的佼佼者。因此从菜肴文化中也可以看到峇峇文化曾经也是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一朵奇葩。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