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1日我从电视银幕上看到香港主权交接仪式的主席台上,有一位十分耀眼夺目的红衣女性站在稍后排的中间,一眼就认出她是万众注目的陈方安生,她换了老板,从布政司到政务司长,象征着中国接管香港后承诺政制50年不变。陈方安生这样形容香港回归后的心情:“当我看到国旗在晨风中缓缓飘扬,心头突然涌起一阵激动,使我不禁感动莫名。我想起那是我第一次体会到,香港回归中国,原是何等理所当然。我是中国人。我生于中国。”(接受《明报月刊》专访时,对1997年10月1日国庆升旗礼上的内心剖释,2006年9月份)。凭着这样的爱国情操,她接受特首的邀请,出任第二把交椅。
然而曾几何时,她又突然在2001年卸职(结束39年公职),表面上是个人的决定,实则是她认为香港回归后的体制未能如她所愿,特别是对董建华没有洞悉香港人心态而急功近利的举措感到难以适从,于是以退为进地鼓吹全面的民主,坚持应在2012年举行双普选,即立法议员与特首直接由选民投票选出,而不是局限于800人选特首。她也因此被当地舆论称为“香港的良知”。由于她为“全面自由民主论”订下时间表,也引起北京对她另有看法。她自己也没有否认,自她卸职那一天起,她与北京闗系也由浓转淡;尤其是在2003年香港特区推出基本法第23条的“国安条例”触发50万港人示威大游行后,陈方安生已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在公开的场合批评特区政府的保守与不够积极推动民主的落实,更在2006及2007年身体力行参加争取普选的七一游行,在这方面,当时身为保安局长的叶刘淑仪也因此成为代罪羔羊辞职“谢罪”,连带23条被迫暂束之高阁。未想4年之后,叶刘淑仪又因一场补选与陈方安生直接对迭。
这场立法议员的补选是因为“民建联”(亲中派)主席马力癌症逝世而举行的,无形中给陈方安生提供一个平台来考验她的理念。虽然她们两人都是属于无党派人士,但她们背后却形成不同的政治运动。一个是支持陈太的“泛民主派”;另一个是支持叶太的“亲建制派”(主要是民建联的势力)。再深化下去,又演变成亲民主派与亲中派的角力战。如果可以解释的话,那就是叶太属于当权派的人马,而陈太是挑战派人马。
其奥妙之处就是叶太也不反对2010年双普选或可推迟至2016年或2017年,但她认为还是要对特首的提名有所限制,先由一个1800人组成的委员会筛选,至少要有180人支持才有资格提名参选。同时要体现出中央主权,因为特首有两个大老板(中央和选民)。这是叶太对《一国两制》的说法。但陈太形容是开民主倒车,预设关卡是不能让香港选民选出心目中的特首。
结果陈太以17万张票对叶太的14万张票取胜,反映出香港人比较接受陈太的高度自治的《一国两制》主张。因此陈太说是民主的胜利。
虽然如此,我们不应将这样的投票结果解释成“反中共势力的壮大”。恰恰相反,这只是对《一国两制》的不同诠释,并没有所谓挑战中国的主权,理由是没有香港人愿意使香港成为“反中共的基地”或“西方的应声虫”,而是希望《一国两制》能不断完善推动政党政治更成熟。相信北京已收到这样的讯息,需要更深入的全方位对话。也会认为叶太不是适当的代言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