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下人们正在追问或探讨一个重大课题:能否举行闪电大选?否定的答案看来比较多,不否定的也有。为什么刚刚(今年3月8日)举行全国大选,又需要重新大选?难道国家有什么大问题非得通过大选解决不可?
其实这个问题的关键性在于首相阿都拉在未来的三个月如何见招拆招。而如果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堆积成又无法解决时,那就可能会迫使首相采取最后和直接的方案。
所谓的问题,自然首要的是政治上的,其次是经济上的,再下来才是舆论上的。在政治方面,虽然大选尘埃落定,各就各位(国阵继掌中央及另8州政权;反对党结成的民联则拥有5州政权),但政治的波浪依然不断地冲击政府的执政地位,以致没有看到一个安定与稳定的局面。一边是前首相马哈迪挑起的“下台论”;另一边是安华引发的“换人论”;挟在中间的现任首相阿都拉则是坚持“保权论”。这三股力量目前正在彼消此长,成为决定国家未来的一场政治斗争。
阿都拉看来似乎稍占上风,因为马哈迪的“退党”呼吁并未即刻产生效应,退风不高。有人认为马哈迪已是“强弩之末”,没有巨大的影响力。事实是否如此,尚言之过早。因为以马哈迪的刚硬性格,他仍然会见缝插针,不会给首相一刻的安宁。因此马哈迪的“效应”是一种心理战,一种较长期的战略,以便在精神上“迫使”阿都拉早日退隐政坛。这就是说,马哈迪已从“正规战”转成“持久战”。他不希望假手于人,只要在他有生之年,他会对他看不惯或不认同的人或事件穷追猛打。
对于一个在位首相22年的马哈迪来说,他的任何言论都是一种难以忽视的压力。阿都拉当然没有例外。因为前者毕竟是他的“恩人”,绝不可能采用行政手段进行过激的还击。这就是阿都拉面对的“政治窘境”。
另一方面,安华的压力也是一种“有形无形”的心理战。原本有消息说在今年5月就有大动作,但直到现在尚未见付诸行动。于是市面上疑点四起。人们不断在问:到底安华所谓的至少有30名国会议员会转而支持改变中央政府是真的还是一种战略?因为他们等了又等,却又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难免有失落之感。究竟安华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相信许多的公正党人也难窥见内情,也只有安华及其周围的几个人知道安华下一步要怎样走。
就政治意义而言,安华不需要有太多的表白和辩解。作为一位前期的政府高层人物,他懂得“心理战术”的重要性。只有让政治气温不断提升,才能其使魅力四射,进而让人民有了一个对比。他的所谓对比反映在他的资历和资格是否较为适合担任首相?理由是:他原本也是巫统的人,而且官职也已是“坐亚望冠”。如果不是被马哈迪弄下台,他早已是当了首相。
在这种情形下,当安华在308大选翻身之后,他自然有下一个步骤。这个步骤就是要及快地重回政治舞台,当然不仅仅是出任反对党领袖,而是要寻回已失去的“安华”。因此在大选后与安华接头的人就无法一一算得清楚。这些人当中也不乏国会议员。但他们有给安华什么“承诺”,也没有一个明朗的局面。可又很难否认它不是真的。在否定与肯定之间,也就让安华带来一个“契机”。所谓的“契机”就是国阵内部有不断的变化乃至分化。一旦事态严重化起来,就是安华的机会来了。
在面对前有安华,后有马哈迪的双重压力下,阿都拉使出的浑身解数也是让人看到他在力挽狂澜于既倒。这边稳住巫统内部,那边安抚东马。在他看来,只要大局不变,没有一定数目的议员倒戈,那就能稳住阵脚。因此未来的三个月是一个关键期。如果说过去三个月首相是忙于应付内外的挑战,那么下来的三个月就是要拿出成绩来,以证明国阵在他领导下已是脱胎换骨,足以抵消任何的威胁(包括国会议员起事)。
从这样看来,国家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也因权利的斗争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表现在舆论方面,更是不能等闲视之。这就是阿都拉正在思考的严正问题。因为政治斗争已干扰了国家的未来走向。
如果他在未来三个月仍然无法解除“两面夹攻”的冲击,他可能会豁了出去,通过大选见真章。这固然不是很好的选择,也不一定对国阵有利。但在没完没了的纷争下,治国之道已阻力重重。除非阿都拉能在马哈迪与安华之间找到其中一方的协商,不然以阿都拉的性格,他是不会“束手就擒”的。与其被逼下台,不如再选一次,让人民再作一个判决也就变成他一生最大的赌注。
因此,所谓的闪电大选,只能在情非得已下的情势发生,但一切还得看他如何连消带打把马哈迪与安华的压力推向一旁,总不能成天吵个不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