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我的照片
资深报人,著名时评政论家,厦门大学文学博士。先后出版十余本著作,包括《马来西亚华人政治思潮演变》、《巫统政治风暴》、《林苍佑评传》、《柬埔寨的悲剧》,《以巴千年恩怨》、《槟城华人两百年》及《伍连德医生评传》等著作。 目前担任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席、马来西亚中国客家总商会会长及中天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3.6.08

纳吉.慕尤丁.安华 谁是未来的真命天子?

前首相马哈迪对现首相阿都拉的逼宫是不断升温和加级的。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马哈迪的退党面对“千夫所指”,而且显然是处于下风,但它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却使到巫统陷入困局与争议之中。即便退党的人少之又少,也不意味着党领导层高枕无忧。其中受到最大“冲击和伤害”的莫过于阿都拉本人。因为马哈迪两年来连环炮式的攻击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要阿都拉下台鞠躬。他这么说,只要阿都拉下台了,他就会重返巫统。似乎整个巫统的问题是因为阿都拉在位。但事实是否如此,倒是见仁见智的。

马哈迪为什么非逼阿都拉交棒不可?这之中有说不完的故事,但怪来怪去,我们又只能怪是马哈迪一手造成的。他在位22年已把巫统铸造成一人说了就算。奇怪的是马哈迪在位时不指责这样的机制不对,到现在才指责这已是“阿都拉的党”;难道在马哈迪时代巫统不是“马哈迪的党”吗?抑有进者,马哈迪本身强化了“钦点接班人”的文化,哪有根据民主行事?

如果马哈迪认为阿都拉今日“犯上独裁的错误”,那更大的错误出自马哈迪本人。他曾毫不讳言地坦诚他是“民主的独裁者”。因此我们只能说,巫统和国家的机制是马哈迪留下来的“政治遗产”;后来的上位者也继承了他的作风,若是有错,先错在马哈迪。因为是他教会阿都拉一旦上位就不会想到离开,直到本身自愿退休为止。今天的阿都拉虽然不是昨日的马哈迪,但在执着方面,倒是有相似的地方。

阿都拉的执着在于他领导的国阵仍有140个国席,比起反对党的82席多出近60席,自然不会下台,除非被投不信任票。因此他要继续执政出于法理正当;但马哈迪不以为然,他认为国阵在大选失掉5个州政权,而国席又较前减少,在情理上应该下台“谢罪”。由于各不相让,也就演成今日水火不容的局面。

暂且不要论及谁胜谁负的问题,马哈迪带给阿都拉的困难也是前所未有的,并引发了人们在思考一个大问题,谁来接班呢?当然直到目前为止,这个问题在阿都拉看来仍不存在,因为他没有说要退位。可是马哈迪已为阿都拉打了腹稿,而且俨然以大家长的心态在指天划地。问题是马哈迪的如意算盘这次能打得响吗?国家的政治格局是否还停留在“没有马哈迪的马哈迪时代”?

虽然我们不认为客观的形势会按马哈迪的主观愿望走,但不论局势如何变化,它还是围绕在马哈迪的影子中。由此可见,马哈迪是个“超级人物”,而“超级人物”往往会出格而表现出他的“独大的性格”。不论你喜欢与否,在冥冥之中,马哈迪似乎已为我们的国家定了基调。

因此,今天在政坛上翻滚的政治领袖,都一度与马哈迪关系密切而又惹他生气的人。好像个个人都“得罪了”他,也曾挨过他的苦头。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正好可以勾勒出当今政坛的众生相,竟变成了“成也马哈迪,败也马哈迪”。好像个个都成了他棋盘上的棋子,由他翻云覆雨。从下面的例子可窥见一二。

1. 我们先说现任首相阿都拉,在1987年他是站在东姑拉沙里阵营这一边,挑战马哈迪的巫统领导权。在失败之后,阿都拉也随之丢官,直到1991年才重返内阁出任外交部长。

阿都拉之所以被重用,不是因为马哈迪特别喜欢他,而是要用阿都拉制衡安华的势力从中崛起;也要向东姑拉沙里证明,B队的人吃回头草,也会有出人头地的。

果然不出所料,安华在1993年在巫统内组成宏愿队伍时,就把阿都拉挤出局(蝉联副主席失败),而在1996年在马哈迪协助下,阿都拉才又成功当选副主席。目的就是要克制安华势力坐大。

1998年马哈迪“铲掉”安华后,阿都拉便被扶上副揆。5年以来,他做好“老二的角色”,因而得以在2003年被钦点上位成为首相。

讵料阿都拉在2006年开始,又成为马哈迪的耙子,一箭一箭穿心而过。也许是阿都拉要摆脱马哈迪的影子,而自我定调,冲撞老人家的“宏愿”。再加上女婿凯里冒出头来,被认为不安本份,更是惹恼了马哈迪。

308大选过后,马哈迪又再次“舞剑”,显现了一夫当关本色,直逼阿都拉非下台不可,否则“巫统必亡”。这种由爱转恨的心态,正是马哈迪本能的反应。

到底马哈迪要谁继位呢?他也说不准,看来也不是他说了就算。于是我们又看到一幅乱象在飞舞,他已经打乱了整局。那么未来的真命天子又会是谁呢?

2. 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副首相纳吉,也会认为是理所当然的。马哈迪在无可奈何下,也会接受纳吉接班。为什么说马哈迪“无可奈何”?这里有一段历史是无妨点出的:在1987年马哈迪对垒东姑拉沙里争夺巫统主席时,纳吉的彭亨派系并未表态。拉沙里认为有信心纳吉会站在其一边;马哈迪则通过巧妙的办法拉拢纳吉支持当权派(纳吉当时是巫青团长,担任非重要的文青部长,有些委曲)。

这一仗马哈迪是胜了,但对纳吉有某些保留。因为纳吉在此之后,较倾向安华,也成为安华宏愿队伍的一员大将。因此在1998年免掉安华后,纳吉未能上位,反而由阿都拉顶上。虽然表面上理由是纳吉年轻(当时才45岁),可以再等,实则与纳吉的政治倾向不无关系,也因阿都拉一向与安华不咬弦而被马哈迪相中有关。

正因为纳吉有此历史记录,也不是阿都拉的人,同样在2003年阿都拉出任首相后,并不急于委任纳吉出任副首相。在这方面,马哈迪的压力也帮了纳吉一个大忙。反而较接近阿都拉的慕尤丁只能望副兴叹。

纳吉面对如此的考验后,也唯有表现出安分守己的本份以稳住其地位。这就是为什么后期马哈迪对他不加入倒阿都拉运动大表失望。在纳吉看来,阿都拉对他的倚重已比纳吉对马哈迪的依重更为重要。说什么也不要公开与阿都拉决裂,倒是帮了阿都拉一个大忙。

吊诡的是:在马哈迪于不久前会见纳吉后便告退党。他们之间究竟是有默契或谈不拢,外人无从得知。从纳吉反应来看,显然认为“不动为好”。

如果阿都拉退位(何时退位并不重要),他自然会让纳吉上位,前提是巫统不会破裂。

3. 被广泛点名也有机会上位的慕尤丁(61岁)也曾是位“失意”人。他在1986-1995年担任柔佛州务大臣后,就被马哈迪调来中央且出任不起眼的文青部长。这与他在1993年与安华组宏愿队伍大有关系,显然是因间接“得罪”马哈迪。

还有在较早前,即1987年党选时,他是支持马哈迪的A队而不是支持拉沙里的B队(包括阿都拉在内),也曾成为阿都拉胸中一块肉。但他后期走近阿都拉,以致在2003年时传出曾被考虑出任副首相。如果不是马哈迪出手阻止,恐怕慕尤丁已是“坐亚望冠”的人物。

不过在2008年大选后,慕尤丁已不再是“听话”的领袖了。他的言论虽是有些捉摸不住,似乎有时在响应马哈迪,但又未反阿都拉,让人觉得慕尤丁在等待时机成熟。正在此时,他竟被马哈迪点名为“接班人”。

在马哈迪看来,既然纳吉不与他站在一起,也只好调出慕尤丁(因为他也是党副主席,且备资格上位)。可是这些日子,慕尤丁的低调也显示他支持阿都拉多过马哈迪。他选择的是顺势的转变,而不是激烈的转变,以便在党内脱颖而出。那就是期望阿都拉拉他一把,即便不是出任首相,也会成为副首相。

4. 其实,不论是纳吉或慕尤丁,他们都是安华的政治师弟。今天的安华虽然已不在巫统的系统内,但我们不要忘记他是来自巫统的人,而且是第一位成功从外打进政治核心的前巫统领袖,也是能够被马来社会接受的领袖。昔日的拿督翁及后来的东姑拉沙里都告失败,只有安华创造奇迹。
安华的重回巫统已是不可能,但安华的接近巫统的人比任何时候更为方便,因为马哈迪已不是巫统的人。

说到安华,没有人比他更亲近马哈迪了。他是在1981年被马哈迪一手带进巫统的人,而后在党内地位扶摇直上。他协助马哈迪打掉拉沙里的挑战。他扶植纳吉成为巫青副团长(1983年);他在1993年又联合纳吉与慕尤丁在巫统内组成宏愿队伍。他们共同把阿都拉打出局。他们三个人也“得罪”马哈迪,导致马哈迪在1996年党选时拆掉宏愿队伍,慕尤丁也在那一役中失掉副主席,让位于卷土重来的阿都拉。

如果慕尤丁在1996年仍当选副主席,在1998年安华出事后,他便成为与纳吉“争夺”副首相的人选。可惜他时运不济。

一直以来,慕尤丁都不曾与安华恶言相向。如果在马哈迪的凌厉攻势下,逼得阿都拉“意外”退休,那上位的也许不是来自巫统的现任领袖,而是安华从中受惠。

安华声称他已有足够的筹码(有待证实)组成中央政府,这对阿都拉真不是味道;对马哈迪更是搥心搥肺。马哈迪在1998年摘掉安华,不论是错是对,两人已没有回头路。

以此观之,尽管马哈迪的逼宫也是为了阻止安华借机东山再起,但若巫统因之分裂,也就是安华登台的日子。

安华与阿都拉的微妙关系是很难令人透视的。当安华在1987年火红的时候,阿都拉是靠边站的,难免结下心病。当阿都拉上位后,于2004年大选后从监牢走出来的安华也刺痛马哈迪的心。他们三个人的“既爱又恨”的关系,未想埋下今日政局的伏线,反而波及纳吉,成为安华针锋相对的人物,而不是阿都拉,其中奥秘,只能揣测。

很显然的,也出乎马哈迪意料之外,今天的安华已不再是落难的安华,而是光芒直逼阿都拉;更掩盖了马哈迪的光彩。他最近在新加坡发表未来的施政方略显现他准备重回政治舞台中央。
我们不知道阿都拉有否与安华接触来面对马哈迪的压力?但我们知道今日的马来西亚仍然是三个人在斗智斗力。马哈迪-阿都拉-安华的三角关系竟成了几何代数与微积分那样算不出一个所以然来的迷局。

东姑拉沙里虽想挤入这场政治游戏,看来时不予他。纳吉政运则系于阿都拉走向;慕尤丁上不上位也取决于安华走向。因此在政治舞台上,我们看到的是三人在此消彼长:不论是阿都拉或安华,他们的政运显然是应了那句老话:“成也马哈迪,败也马哈迪”。

马哈迪是不是巫统党人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国家的未来领袖排位,马哈迪依然要插上一脚。可惜的是,他的影响力已大为退减。不论是阿都拉在位或安华上位(纵使马哈迪有千万个不同意),都已经不是他所能左右得了了。对纳吉和慕尤丁而言,如果安华有幸登上相位,也只能说:“师兄回来了”。对马哈迪来说,则是走了政敌,又迎来了政敌,结局是输了再输。

前首相马哈迪对现首相阿都拉的逼宫是不断升温和加级的。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马哈迪的退党面对“千夫所指”,而且显然是处于下风,但它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却使到巫统陷入困局与争议之中。即便退党的人少之又少,也不意味着党领导层高枕无忧。其中受到最大“冲击和伤害”的莫过于阿都拉本人。因为马哈迪两年来连环炮式的攻击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要阿都拉下台鞠躬。他这么说,只要阿都拉下台了,他就会重返巫统。似乎整个巫统的问题是因为阿都拉在位。但事实是否如此,倒是见仁见智的。

马哈迪为什么非逼阿都拉交棒不可?这之中有说不完的故事,但怪来怪去,我们又只能怪是马哈迪一手造成的。他在位22年已把巫统铸造成一人说了就算。奇怪的是马哈迪在位时不指责这样的机制不对,到现在才指责这已是“阿都拉的党”;难道在马哈迪时代巫统不是“马哈迪的党”吗?抑有进者,马哈迪本身强化了“钦点接班人”的文化,哪有根据民主行事?

如果马哈迪认为阿都拉今日“犯上独裁的错误”,那更大的错误出自马哈迪本人。他曾毫不讳言地坦诚他是“民主的独裁者”。因此我们只能说,巫统和国家的机制是马哈迪留下来的“政治遗产”;后来的上位者也继承了他的作风,若是有错,先错在马哈迪。因为是他教会阿都拉一旦上位就不会想到离开,直到本身自愿退休为止。今天的阿都拉虽然不是昨日的马哈迪,但在执着方面,倒是有相似的地方。

阿都拉的执着在于他领导的国阵仍有140个国席,比起反对党的82席多出近60席,自然不会下台,除非被投不信任票。因此他要继续执政出于法理正当;但马哈迪不以为然,他认为国阵在大选失掉5个州政权,而国席又较前减少,在情理上应该下台“谢罪”。由于各不相让,也就演成今日水火不容的局面。

暂且不要论及谁胜谁负的问题,马哈迪带给阿都拉的困难也是前所未有的,并引发了人们在思考一个大问题,谁来接班呢?当然直到目前为止,这个问题在阿都拉看来仍不存在,因为他没有说要退位。可是马哈迪已为阿都拉打了腹稿,而且俨然以大家长的心态在指天划地。问题是马哈迪的如意算盘这次能打得响吗?国家的政治格局是否还停留在“没有马哈迪的马哈迪时代”?

虽然我们不认为客观的形势会按马哈迪的主观愿望走,但不论局势如何变化,它还是围绕在马哈迪的影子中。由此可见,马哈迪是个“超级人物”,而“超级人物”往往会出格而表现出他的“独大的性格”。不论你喜欢与否,在冥冥之中,马哈迪似乎已为我们的国家定了基调。

因此,今天在政坛上翻滚的政治领袖,都一度与马哈迪关系密切而又惹他生气的人。好像个个人都“得罪了”他,也曾挨过他的苦头。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正好可以勾勒出当今政坛的众生相,竟变成了“成也马哈迪,败也马哈迪”。好像个个都成了他棋盘上的棋子,由他翻云覆雨。从下面的例子可窥见一二。

1. 我们先说现任首相阿都拉,在1987年他是站在东姑拉沙里阵营这一边,挑战马哈迪的巫统领导权。在失败之后,阿都拉也随之丢官,直到1991年才重返内阁出任外交部长。

阿都拉之所以被重用,不是因为马哈迪特别喜欢他,而是要用阿都拉制衡安华的势力从中崛起;也要向东姑拉沙里证明,B队的人吃回头草,也会有出人头地的。

果然不出所料,安华在1993年在巫统内组成宏愿队伍时,就把阿都拉挤出局(蝉联副主席失败),而在1996年在马哈迪协助下,阿都拉才又成功当选副主席。目的就是要克制安华势力坐大。
1998年马哈迪“铲掉”安华后,阿都拉便被扶上副揆。5年以来,他做好“老二的角色”,因而得以在2003年被钦点上位成为首相。

讵料阿都拉在2006年开始,又成为马哈迪的耙子,一箭一箭穿心而过。也许是阿都拉要摆脱马哈迪的影子,而自我定调,冲撞老人家的“宏愿”。再加上女婿凯里冒出头来,被认为不安本份,更是惹恼了马哈迪。

308大选过后,马哈迪又再次“舞剑”,显现了一夫当关本色,直逼阿都拉非下台不可,否则“巫统必亡”。这种由爱转恨的心态,正是马哈迪本能的反应。

到底马哈迪要谁继位呢?他也说不准,看来也不是他说了就算。于是我们又看到一幅乱象在飞舞,他已经打乱了整局。那么未来的真命天子又会是谁呢?

2. 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副首相纳吉,也会认为是理所当然的。马哈迪在无可奈何下,也会接受纳吉接班。为什么说马哈迪“无可奈何”?这里有一段历史是无妨点出的:在1987年马哈迪对垒东姑拉沙里争夺巫统主席时,纳吉的彭亨派系并未表态。拉沙里认为有信心纳吉会站在其一边;马哈迪则通过巧妙的办法拉拢纳吉支持当权派(纳吉当时是巫青团长,担任非重要的文青部长,有些委曲)。
这一仗马哈迪是胜了,但对纳吉有某些保留。因为纳吉在此之后,较倾向安华,也成为安华宏愿队伍的一员大将。因此在1998年免掉安华后,纳吉未能上位,反而由阿都拉顶上。虽然表面上理由是纳吉年轻(当时才45岁),可以再等,实则与纳吉的政治倾向不无关系,也因阿都拉一向与安华不咬弦而被马哈迪相中有关。

正因为纳吉有此历史记录,也不是阿都拉的人,同样在2003年阿都拉出任首相后,并不急于委任纳吉出任副首相。在这方面,马哈迪的压力也帮了纳吉一个大忙。反而较接近阿都拉的慕尤丁只能望副兴叹。

纳吉面对如此的考验后,也唯有表现出安分守己的本份以稳住其地位。这就是为什么后期马哈迪对他不加入倒阿都拉运动大表失望。在纳吉看来,阿都拉对他的倚重已比纳吉对马哈迪的依重更为重要。说什么也不要公开与阿都拉决裂,倒是帮了阿都拉一个大忙。

吊诡的是:在马哈迪于不久前会见纳吉后便告退党。他们之间究竟是有默契或谈不拢,外人无从得知。从纳吉反应来看,显然认为“不动为好”。

如果阿都拉退位(何时退位并不重要),他自然会让纳吉上位,前提是巫统不会破裂。

3. 被广泛点名也有机会上位的慕尤丁(61岁)也曾是位“失意”人。他在1986-1995年担任柔佛州务大臣后,就被马哈迪调来中央且出任不起眼的文青部长。这与他在1993年与安华组宏愿队伍大有关系,显然是因间接“得罪”马哈迪。

还有在较早前,即1987年党选时,他是支持马哈迪的A队而不是支持拉沙里的B队(包括阿都拉在内),也曾成为阿都拉胸中一块肉。但他后期走近阿都拉,以致在2003年时传出曾被考虑出任副首相。如果不是马哈迪出手阻止,恐怕慕尤丁已是“坐亚望冠”的人物。

不过在2008年大选后,慕尤丁已不再是“听话”的领袖了。他的言论虽是有些捉摸不住,似乎有时在响应马哈迪,但又未反阿都拉,让人觉得慕尤丁在等待时机成熟。正在此时,他竟被马哈迪点名为“接班人”。

在马哈迪看来,既然纳吉不与他站在一起,也只好调出慕尤丁(因为他也是党副主席,且备资格上位)。可是这些日子,慕尤丁的低调也显示他支持阿都拉多过马哈迪。他选择的是顺势的转变,而不是激烈的转变,以便在党内脱颖而出。那就是期望阿都拉拉他一把,即便不是出任首相,也会成为副首相。

4. 其实,不论是纳吉或慕尤丁,他们都是安华的政治师弟。今天的安华虽然已不在巫统的系统内,但我们不要忘记他是来自巫统的人,而且是第一位成功从外打进政治核心的前巫统领袖,也是能够被马来社会接受的领袖。昔日的拿督翁及后来的东姑拉沙里都告失败,只有安华创造奇迹。
安华的重回巫统已是不可能,但安华的接近巫统的人比任何时候更为方便,因为马哈迪已不是巫统的人。

说到安华,没有人比他更亲近马哈迪了。他是在1981年被马哈迪一手带进巫统的人,而后在党内地位扶摇直上。他协助马哈迪打掉拉沙里的挑战。他扶植纳吉成为巫青副团长(1983年);他在1993年又联合纳吉与慕尤丁在巫统内组成宏愿队伍。他们共同把阿都拉打出局。他们三个人也“得罪”马哈迪,导致马哈迪在1996年党选时拆掉宏愿队伍,慕尤丁也在那一役中失掉副主席,让位于卷土重来的阿都拉。

如果慕尤丁在1996年仍当选副主席,在1998年安华出事后,他便成为与纳吉“争夺”副首相的人选。可惜他时运不济。

一直以来,慕尤丁都不曾与安华恶言相向。如果在马哈迪的凌厉攻势下,逼得阿都拉“意外”退休,那上位的也许不是来自巫统的现任领袖,而是安华从中受惠。

安华声称他已有足够的筹码(有待证实)组成中央政府,这对阿都拉真不是味道;对马哈迪更是搥心搥肺。马哈迪在1998年摘掉安华,不论是错是对,两人已没有回头路。

以此观之,尽管马哈迪的逼宫也是为了阻止安华借机东山再起,但若巫统因之分裂,也就是安华登台的日子。

安华与阿都拉的微妙关系是很难令人透视的。当安华在1987年火红的时候,阿都拉是靠边站的,难免结下心病。当阿都拉上位后,于2004年大选后从监牢走出来的安华也刺痛马哈迪的心。他们三个人的“既爱又恨”的关系,未想埋下今日政局的伏线,反而波及纳吉,成为安华针锋相对的人物,而不是阿都拉,其中奥秘,只能揣测。

很显然的,也出乎马哈迪意料之外,今天的安华已不再是落难的安华,而是光芒直逼阿都拉;更掩盖了马哈迪的光彩。他最近在新加坡发表未来的施政方略显现他准备重回政治舞台中央。
我们不知道阿都拉有否与安华接触来面对马哈迪的压力?但我们知道今日的马来西亚仍然是三个人在斗智斗力。马哈迪-阿都拉-安华的三角关系竟成了几何代数与微积分那样算不出一个所以然来的迷局。

东姑拉沙里虽想挤入这场政治游戏,看来时不予他。纳吉政运则系于阿都拉走向;慕尤丁上不上位也取决于安华走向。因此在政治舞台上,我们看到的是三人在此消彼长:不论是阿都拉或安华,他们的政运显然是应了那句老话:“成也马哈迪,败也马哈迪”。

马哈迪是不是巫统党人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国家的未来领袖排位,马哈迪依然要插上一脚。可惜的是,他的影响力已大为退减。不论是阿都拉在位或安华上位(纵使马哈迪有千万个不同意),都已经不是他所能左右得了了。对纳吉和慕尤丁而言,如果安华有幸登上相位,也只能说:“师兄回来了”。对马哈迪来说,则是走了政敌,又迎来了政敌,结局是输了再输。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